12 醉翁亭记
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4.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
1.朗读法;2.讨论点拨法;3.品评鉴赏法。
2课时
第1课时
【A:导入新课】
导入(一) “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这副对联,据说是清代人所题,当时欧阳修已去世八百年,“醉乡犹在”“亭影不孤”是后人对欧阳修的深深感念。醉翁亭就是以欧阳修写的一篇文章——《醉翁亭记》而名扬天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篇美文,来感受它的魅力!
导入(二)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板书文题、作者)
【B:自主阅读】
1.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作者被贬滁州所作。
“六一居士”: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骈句的韵律节奏。
环滁(chú) 壑(hè) 琅琊(láng yá)
潺潺(chán) 辄(zhé) 霏(fēi)
暝(míng) 晦(huì) 伛偻(yǔ lǚ)
弈(yì) 肴(yáo) 翳(yì)
提携(xié) 蔌(sù) 酒洌(liè)
觥筹(gōng)
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多媒体播放优美的山水画,导屏播放课文朗读,学生边赏画面边听读,感受骈句的节奏美、韵律美。
4.读出节奏: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5.读课文,积累词语,疏通文句。
(1)一词多义
乐:不知太守之乐其乐(第一个乐)意动用法,以……为乐,(第二个乐)乐趣
归: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
云归而岩穴暝(聚拢)
谓:太守自谓也(命名)
太守谓谁(为,是)
而:而年又最高(表递进)
溪深而鱼肥(连词,表并列)
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
(2)词类活用
名之者谁(名: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第一个乐: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山行六七里(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杂然而前陈者(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翼然临于泉上者(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3)古今异义
醉翁之意不在酒(古义:情趣。今义:意思或愿望)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古义:离开。今义:到、往)
颓然乎其间者(古义:醉醺醺的样子。今义:颓废的样子)
野芳发而幽香(古义:香花。今义:芳香)
射者中(古义:投壶。今义:射箭)
(4)成语积累
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是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现在多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觥筹交错:本意是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现在多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情景。
水落石出:本意是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现在多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山肴野蔌:指山中的野味和野菜。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比喻事情经历挫折失败后,出现新的转机。
6.本文共用了25个“而”字,读时应分清轻重。请指出下面句中的“而”哪个要重读,哪个要轻读,其中有什么规律。
(1)渐闻水声潺潺,而(重)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2)朝而(轻)往,暮而(轻)归。
(3)四时之景不同,而(重)乐亦无穷也。
(4)禽鸟知山林之乐,而(重)不知人之乐。
(5)人知从太守游而(轻)乐,而(重)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总结规律:凡表示转折或递进的,要重读;凡起连接作用的,要轻读。
【C: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理清思路。
(1)移步换景,引出醉翁亭。
(2)朝暮四季之景。
(3)宴酣之乐。
(4)与民同乐。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请根据作者的介绍找到醉翁亭。
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3.朗读、背诵课文。
第2课时
【A:导入新课】
1.复习字词。
2.本节课, 我们将顺着欧阳修的笔触去领略醉翁亭的美景,感受醉翁亭的乐事。
【B:合作探究】
一、内容理解。
第一段——寻找醉翁亭
1.划分第1段落内部层次,理清文脉。
第1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分两层:第一层写环境并点题: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山(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第二层写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
2.滁洲的地理特点是什么?
“环滁皆山也”
3.西南诸峰的特点是什么?
“林壑尤美”
4.琅琊山的特点是什么?
“蔚然而深秀”
5.亭的位置在哪里?
“临于泉上”
6.“来饮于此”中“此”指什么?
醉翁亭
7.自号醉翁的原因是什么?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8.小结:
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第二段——风景画
1.朝暮景色有何特点?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2.春夏秋冬景色有何特点?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3.“乐亦无穷”的原因是什么?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第三段——风俗画
1.为什么在与“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为了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2.这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用三个并列的层次突出最后一个层次,在大小环境和众多人物中突出太守。
3.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4.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有识之士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此时兴高采烈地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5.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有哪些?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6.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有哪些?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7.如何划分第三段层次?
滁人游山之乐(……滁人游也)
众宾宴饮之乐(……众宾欢也)
太守宴醉之乐(……太守醉也)
第四段——众人归
1.本段写了哪些乐?
三种乐:禽鸟、太守、众宾。
2.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从太守游而乐。
3.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含寄情山水排谴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4.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是哪一句?
醉能同其乐。
二、归纳美点。
1.描写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无论绘景还是写人,都只有寥寥数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动传神。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
2.句式灵活,对散结合。
有的单句成对,有的双句成对,有的三句成对,它们工整贴切,形式和谐,节奏明快,易诵易记。加之对散穿插,富有变化,摇曳多姿。
3.韵律独特,回环往复。
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5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
【C:课堂小结】
欧阳修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他一扫唐五代文坛浮艳文风,建立了清新、秀美、刚健、婉转的文学风格,这篇散文便是他对文学主张最好的艺术实践。它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优美的画面、淳朴的人情,也展现了那旷达自适、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操。
【D: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E:知识拓展】
请自选角度,比较《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说说它们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