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羽毛球正手击球晋级之路》大单元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本大单元设计主要根据《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中的必修选学球类运动学业质量水平目标,结合人教版《体育与健康》羽毛球课程内容进行大单元研发设计。将羽毛球正手基本技术中的:挑球、放网、发高远球、平抽球、挡网球、击高远球、劈吊球、杀球、全场移动步法、单双打比赛实践等相对独立的10个内容进行整合设计成《羽毛球正手击球晋级之路》教学大单元,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羽毛球正手击球技术知识体系,形成完整“知识链”,以期达到快速掌握技术动作,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的。
在系统化、项目化、情境化教学的大背景下,本大单元教学计划的教学周期为18课时。为帮助学生打牢基础,兼具技能水平拓展,在大单元设计过程中,以掌握羽毛球正手击球技术为目标导向,以形式多样的情境游戏为教学手段,制定明确的阶段性目标,注重学生学练的层次递进需求。将羽毛球前场:正手挑球、放网、发球技术;中场:平抽、挡网技术;后场:高、吊、杀球技术;全场:移动步法+单、双打比赛实践等10类技术动作有机串联起来,让学生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中快乐学习,促进其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能力的提升。
大单元设计
结构解析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会、勤练、常赛”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我们在大单元设计时课时结构要严谨细致,教学方式要创设情境,评价机制要综合全面。因此在大单元设计时,我创设情境:“羽毛球正手击球晋级之路”,学生从零基础开始,经过:“初窥门径”、“小试牛刀”、“触类旁通”、“小有所成”四个阶段的技能晋级,逐步熟练掌握大部分的正手击球技术,且具备一定的比赛实践能力。
从设计结构上解析,大单元第 1 阶段“初窥门径”的主要学习内容是:“前场正手击球技术”。学生通过学习基本握拍法——正手抛接球——正手颠球(对墙击球)——正手挑球、放网——正手发高远球,为接下来中、后场正手技术教学打好扎实基础。第 2 阶段“小试牛刀”的主要内容为:“中场击球技术”。这是学生在上阶段已经具备一定正手击球能力后,开始进行正手平抽球与挡网球技术的学练,这两项技术是双打比赛中最为常见且实用的正手技术,为后续比赛实践做好准备。第 3 阶段“触类旁通”主要以:“后场击球技术”为主。该阶段正手击球技术动作最多(高、吊、杀球技术),可融入的技战术学练组合也最为丰富,是比赛中最重要的得分手段。学生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正手击球动作已相对定型,想要掌握更为有效的得分技术的欲望也更加强烈,因此高、吊、杀球技术的导入,可极大满足学生此时的心理需求。最后第4阶段“小有所成”则是以“全场移动步法与单、双打比赛”为主。该阶段学练难度进一步提升,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将前面各阶段所学的正手技术贯通于比赛实践中,通过不断尝试与实践,实现技术的高端晋级。
大单元设计内容
教学目标
运动能力:
通过羽毛球前场:正手挑球、放网、发高远球技术;中场:平抽、挡网技术;后场:高、吊、杀球技术;全场:移动步法和单、双打比赛实践等多个内容的学习,让选项班80%的学生熟练掌握羽毛球正手击球的各类技术,同时具备一定的实践比赛能力,发展学生身体协调性,提升学生力量、速度、耐力素质;
健康行为:
通过创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羽毛球学习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能力,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学练方法,养成良好健身习惯;
体育品德:
通过羽毛球选项班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和敢于挑战自我的精神,促进学生顽强拼搏、勇敢果断、积极上进等优秀品质的形成。
学情分析
本大单元教学计划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同学们对羽毛球的各项基本技术及练习方法均有一定的体会和认识,但专注力不够,自制力较弱的问题也比较明显。因此在打牢基础的前提下,可以逐步挑选有一定难度和挑战的动作来进行教学,在达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增强学生积极向上,敢于挑战的内驱力。学生通过第一阶段羽毛球前场正手击球技术的学习,为后面过渡到中、后场,乃至全场比赛(二至四阶段学习内容),搭好框架奠定基础,并且学生在对技术动作的理解程度,身体的协调能力,发力方式等方面,也均在逐级提高。整个教学单元,教师通过讲解示范、创设情境、分层组合等教学方法,循序渐进、步步提高,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深度落实大单元教学:“教会、勤练、常赛”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教材分析
本大单元教学计划主要以掌握羽毛球正手击球技术为目标导向,严格遵循羽毛球运动循序渐进、科学锻炼的原则,正手击球晋级之路单元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对各阶段的学习目标更为明确,学生技能水平的提升也会随之加快。同时掌握学生的心理需求,尽可能多的让学生体会成功喜悦,进而实现身心健康目的。此外随着教材中各阶段内容难度的提高,正手击球技术动作学练组合也更为丰富,能够最大限度满足学生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