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四 巧手小工匠——《三角形的认识》青岛版五四制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四 巧手小工匠——《三角形的认识》青岛版五四制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五四制)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07-19 09:30: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四 巧手小工匠——《三角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理解三角形以及高的意义,掌握画高的方法。
经历三角形、高的概念的抽象过程,在观察、操作、分析、归纳等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质疑、善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理性精神。
感受三角形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理解三角形,掌握三角形的特征,会画三角形的高。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的“高”,掌握画高的方法。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师:猜猜今天我们要请出谁?今天我们要用新方法来研究老朋友。请同学们观察图片,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师:三角形的应用广泛,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进一步来认识三角形。(板书:三角形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借助有趣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参与到新知的学习中,引导学生经历从生活实物抽象出三角形图形的过程,引出对三角形的研究、学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分析素材,理解总结概念
理解总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师:为什么这么多物体的形状都设计成三角形?你来猜一猜。
预设:因为三角形不易变形。
师:大家感觉三角形很坚固、很稳定。这是我们的一个猜想。(贴:猜想)。接下来咱们用实验来验证一下。(贴:验证)小组活动:拿出学具盒中的框架,动手拉一拉,你能发现三角形的什么特性?下面请一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是怎么研究的?你们组有什么发现?学生汇报:预设 1:我拼出了三角形,用手拉一拉,拉不动。预设 2:我把正方形用手一拉,形状变了,变成了平行四边形。预设 3:我把五边形用手一拉,形状也变了。这样,得出的结论是......(贴:结论)刚刚我们经历了一个“猜想——验证——结论”的过程,这是数学上研究问题的一般过程。
小结: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应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设计意图】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在小组内通过拼一拼、拉一拉、相互交流谈感受等活动,亲身体验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特性。在学生数学活动中,教师充分关注活动的过程、活动的质量,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用数学的思维思考、数学的语言表达,从而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操作能力,提高思维水平和合作交流水平,提升数学素养。通过呈现三角形稳定性应用的大量素材,让学生欣赏图形之美、生活之美。
(二)探究三角形的特征,理解总结三角形的意义
师:为什么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还要从三角形的本质特征说起。下面我们动手做一个三角形,老师为大家提供了三种方案,请任选一种:一是用钉子板和皮筋围;二是用笔在纸上画;三是用小棒摆,完成后和小伙伴交流一下有哪些发现。集体汇报,指着自己做的三角形,说一说有哪些发现。学生可能发现: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理解三角形的组成。请大家判断这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为什么?追问:通过变三角形,你有什么感受?深入思考,总结概念:数学上我们把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叫作三角形。
(三)理解总结三角形“高”的意义
1.初步感知“高”的意义。
2.借助已有知识经验,再次感知理解“高”的意义。
谈话:从三角形最高点到底边可以画很多线段,你觉得哪条是三角形的高?为什么?预设 1:因为这条线段最短。预设 2:这条线段就是从顶点到底边的垂直距离。
总结“高”的意义。
小结:从三角形的顶点到对边的垂直距离就是三角形的高。
适当外延,深化概念
学习画高
初次尝试画高。底边在下的三角形。总结画高的方法,与我们前面学习的什么内容有关?全班交流反馈。小结:我们通过一靠、二移、三画、四标,画出了这个三角形底边上的高。
2.再次画高。体验画直角三角形中的条高。同桌交流反馈。小结:这个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以这条直角边为底,另一条直角边就是它的高,反过来,以这条直角边为底,另一条直角边就是它的高。
3.三次画高。体验钝角三角形中的高。全班交流反馈。教师深化小结。
四、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1.找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学生汇报交流。
2.画一画。分别画出下面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师:你是怎么画的?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交流画法,谈出自己的发现。
五、建构提升,感受价值
1.建构知识体系。
2.总结收获。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学到了什么?是怎么学到的?
学生畅谈收获,教师适时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