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卷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小题,每小题 3分,共 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
求。
1.A【解析】“革命”应指人类生活的根本性变化。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后,人类从食物采集
者变成食物生产者,逐渐走向定居,这一变化具有革命性,A 项正确。其余选项均不符合
题意。
2.B【解析】根据材料“且夫义者,政也”“远而不可不居者,义也”“无礼义,则上下乱”
“遇诸侯有礼义,则役希起”可知,诸子都在强调国家治理中需要“义”,因此,B项正确。
此处对“义”的解释不是个人行为的价值准则和社会生活的重要规范,A、C两项错误;诸
子并没有谈及“义”能够统一天下,D项错误。
3.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和隋朝两次地方行政体制变革,均是适应了国家管
理的需要,A 项正确。东汉由地方行政体制二级变为三级,不利于中央集权,B 项错误;
隋朝以州统县,削弱了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C项错误;一般来说,地方层级越少、
行政效率越高,所以东汉地方三级行政体制不利于提高效率,D项错误。
4.C【解析】材料中提到的现象,会造成南宋的“钱荒”,而政府无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这就为纸币的推广提供了条件,C 项正确。材料的现象是政府铸钱量下降、铜钱外流、市
场上熔钱铸铜、私铸劣质钱,这些现象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A 项错误;无法据材料得出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松弛,B项错误;出现“钱荒”不代表政府的信用破产,D项错误。
5.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晚明时期,社会危机严重,在“西学东渐”的背
景下,徐光启主张利用西方宗教的合理因素,使国家富强,C项正确。“开眼看世界”在鸦
片战争前后,A 项错误;材料与“经世致用”思想无关,B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徐光启
主张利用基督教的合理因素,而非推崇宗教信仰自由,D项错误。
6.B【解析】根据材料“南洋的华媒”可知,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海外华人积极利用媒体,
揭露日本侵华事实,反映出当时海外华人民族意识觉醒,B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南洋媒
体广泛揭露日军侵华事实,与国际法是否广泛传播无关,A 项错误;C 项说法错误;材料
与清政府无关,D项错误。
7.D【解析】根据材料“外商趁机提出申请接用租界自来水的居民需编订租界门牌,缴纳
租界巡捕捐”可知,外商利用国民对自来水的需求,企图扩大租界权益,但遭到国人拒绝,
在爱国思想驱使下,中国开办了闸北水电公司,D 项正确。中国自办了水电公司,发展了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A 项错误;材料仅提到了自来水行业,无法体现整个民生事业,B 项
错误;根据材料“大力申请下”,无法看出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C项错误。
8.D【解析】材料反映出 1920 年前后,知识分子深入工人群众传播马克思主义,这反映出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新趋势,D 项正确。材料与工人阶级自我意识觉醒无关,A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知识分子对西欧文明的反思,B 项错误;共产党是 1921 年成立的,C
项错误。
9.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解放战争期间“中间路线”的破产,民盟这一转变主要是因为
国民党统治黑暗、丧失民心,政治上坚持一党专制独裁,非法解散民盟,这些做法使中间
高二历史答案 第 1 页(共 3 页)
派原有的政治主张破产,B项正确。这种转变与国民党失去美国支持及军事上败退无关,A、
C两项错误;1946 年内战就已经爆发,D项错误。
10.D【解析】材料强调的是《论十大关系》中政治方面的关系,根据所学可知,1956年,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毛泽东的这些论述理顺了政治关系,有利于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
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调动各方面积极参与建设,D项正确。《论十大关系》是我们在吸取
苏联建设教训后进行的独立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A 项错误;材料中“革命与反革命”与
社会主义民主无关,B项错误;材料选取的是政治关系而非经济关系, C项错误。
11.A【解析】通过材料“古代世界许多区域文明早期都有传世的史诗”“成为了研究该地
区早期文化的重要史料”可知,人类早期的“史诗”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A项正确。B
项说法错误;史诗中有许多传说,其本身也具有文学性质,因此只能部分反映历史真实,
不能完全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C 项错误;史诗本身就是文字记录后流传下来,D 项说法
错误。
12.D【解析】中世纪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封君封臣制,表现在骑士对封君的军役义务
上就是盾牌钱的流行和军饷制建立,这一变化使国王得以摆脱对骑士阶层的依赖,从而加
强王权,D 项正确。在这一变化下,骑士地位降低,A 项错误;王权逐渐加强是影响而非
原因,B项错误;C项说法错误。
13.C【解析】从材料“致使原本生机勃勃的土地变得荒寂,欢乐的村庄失去活力,幸福安
居的人们被迫离乡背井,农民落魄在城里沿街行乞。”可知,作者无法面对工业化、城市
化发展对农村生活的冲击,表达出焦虑和迷茫,C 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作者并非赞颂
城市化发展,而是对城市化持消极态度,A 项错误;该诗作的主旨不是单纯地批判工业革
命对田园生活的破坏,而是表达一种面对社会转型带来的进步和破坏时,心中产生的迷
茫,B项错误;启蒙运动是思想解放运动,与材料内容无关, D项错误。
14.C【解析】根据材料“他们要求摆脱白人神职人员的控制,建立独立的黑人教会”“土
著教会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领导人民进行反殖民主义的斗争”可知,这一时期非洲的
宗教斗争推动了民族独立思想的广泛传播,C项正确。北非地区大多数民众信仰伊斯兰教,
A 项错误;19 世纪下半期民族解放运动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B 项错误;世界殖民
体系的最终瓦解是在 20世纪 90年代,D项错误。
15.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 1966—1982 年,苏联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波动较大且总
体增长率较低,反映出农业落后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B 项正确。这一时期是勃列日涅夫
改革时期,其改革的重点在工业领域,A 项错误;C 项说法错误;苏联农业落后主要是斯
大林模式的遗留问题,与冷战无关,D项错误。
16.A【解析】根据材料“两国将分担适当的责任”可知,20 世纪 80 年代,随着日本经济
发展,日本要求增强美日关系中的自主性,谋求政治大国地位,A 项正确。二战后美日即
是同盟关系,B项错误;此时日本经济迅速发展,C、D两项说法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题,共 52 分。
17.(1)以怀柔政策吸引当地少数民族归汉;在归附地区设立郡县,并任用当地人为官;
改善交通条件,加强内地与西南地区的联系。(6分)
(2)改进之处:以流官牵制土官,加强中央对当地的管理;明确了土司对中央政府承担
的义务;移内地军民在西南地区屯种;任用女土司。(任答 3点即可,6分)
意义: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推动了民族交融;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任答 2
点即可,共 3分)
高二历史答案 第 2 页(共 3 页)
18.(1)20世纪初,民族危机加深,受实业救国思潮和留学、翻译日本书籍热潮的影响,
“工业革命”概念传入中国。(2分)
20世纪 20年代初,随着西学传播,中国学者对“工业革命”进行器物层面的解读,
认为“工业革命”就是机器的发明与使用。(2分)
20世纪 20年代后期,受马克思主义影响,中国学者对“工业革命”进行制度层面的
解读,认为“工业革命”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带来的生产方式与生产制度的变化。(2分)
20世纪 30年代,随着对“工业革命”研究的深入,中国学者聚焦“工业革命”带来
的社会生活的变化。(2分)
(2)评分标准:概括概念 2分,论述 4分,从不同的角度举两例说明,每例 2分,
教师整体评价 1分。
示例
概念:“工业革命”是指机器工业发明以后,一切工业上的生活状态和制度,都起了
重大的变化。(2分)
论述:机器的发明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由此出现了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
制度。同时,工业的飞速发展给人们日常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可以买到更多
物美价廉的商品,群众性体育活动兴起,休闲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城市化迅速发展。(4分)
总之,工业革命不仅是新的机器发明,更是社会生活的巨变。(1分)
19. 评分标准:主题明确 2分;论述紧扣主题,从至少两方面阐述所选时代 8分;教
师整体评价 2分。
示例:
主题:两种制度竞争与并存:1914—1991。(2分)
论述:1914 年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一战爆发。一战后期,俄国爆发十月革
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启了 20世纪两种社会制度
的竞争与并存局面。
20 世纪,两种社会制度相互敌对,曾经有过激烈的竞争。最典型的就是 20世纪 40年
代至 90年代的“冷战”,双方维持着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状态,形成两大对立阵营,
使人类长期处于核战争阴云笼罩之下,阻碍了对人类事业的发展。
同时,两种制度又有相互借鉴吸收对方经验,自我完善的地方。如罗斯福新政和战后
资本主义世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借鉴了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某些经验。中国的经
济体制改革,同样借鉴了西方市场经济体制的经验,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冷战”结束后,两种社会制度逐渐由对抗走向对话。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一段时
间内仍将长期并存,互相竞争。面对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双方应该摒弃冷战思维,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应对挑战。(10分)
20.(1)教会神学思想占据主导地位;教会权力高于世俗权力;城市经济发展。(任答 2
点即可,4分)
(2)同: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都强调法律必须合乎道德。(任答 1点即可,
2分)
异:朱熹要求君主治国符合儒家道德标准,受儒家“德主刑辅”观念的影响;阿奎那
要求世俗法律服从教会法律,符合神学思想理论。朱熹反对私欲;阿奎那认为法律应当保
护私有财产。(任答 1点即可,4分)
高二历史答案 第 3 页(共 3 页)6.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南洋的华媒《星报》《叻报》等围绕着旅顺大屠杀事件发表了大量的新闻报道与
评论文章,在第一时间记录下了日军的暴行,并运用国际法与国际惯例斥责日方的诡辩与谬论。这
2023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卷 反映出当时
A.国际法在南洋广泛传播 B.海外华人民族意识觉醒
C.媒体报道即是历史真实 D.清政府不关心舆论宣传
历 史 7.1910年,上海华界尚无自来水供应,市民向政府申请从租界接用自来水,外商趁机提出申请接用租
界自来水的居民需编订租界门牌,缴纳租界巡捕捐,遭到中国拒绝。最终,在华商的大力推动下,政
府批准国人自办了闸北水电公司,解决了市民用水问题。这表明当时
A.城市化发展依赖于西方企业 B.西方列强垄断中国民生事业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C.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 D.爱国思想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考生注意: 8.表2 1920年“五一”节前后中国部分知识分子的活动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李大钊主持北京大学理科纪念“五一节”活动。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框涂黑。如需 何孟雄等8名同学乘汽车游行,沿街散发《劳动宣言》。北京
北京大学平民演讲团走向街头宣讲五一劳动节的历史和意义。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框。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
邓中夏赶赴长辛店铁路工厂出席纪念活动,并发表演说。
卷上无效。
4月18日,陈独秀参加工界7个团体发起的“世界劳动节纪念大会”筹备会,发表关于劳工问题的演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上海 讲。5月1日,冲破反动当局和帝国主义势力阻挠,召开了庆祝大会,发表《上海工人宣言》和《答俄
国劳动政府的通告》。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这些活动反映出
1.许多考古学文献中,使用“新石器革命”(NeolithicRevolution)一词描述新石器时期人类生活发生的 A.工人阶级自我意识觉醒 B.共产党积极组织工人运动
革命性变化。对这一词语中“革命”的正确理解是 C.知识分子反思西欧文明 D.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新趋势
A.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 B.原始商人的出现 9.1945—1946年,民盟张东荪等人多次发表文章,提出走“中间路线”,对内主张协调国共矛盾,对外
C.青铜铸造技术的产生 D.早期文字的形成 主张“兼亲美苏”。而1948年民盟被迫总部迁往香港后,即确定了支持人民武装反对反人民武装、
.2.表1 战国时期诸子各家对“义”的部分解释 反对美帝国主义的援蒋政策、彻底摧毁南京反动政府、实行耕者有其田、与共产党密切合作的新的
对“义”的解释 出处 政治路线。这一转变主要是因为国民党
且夫义者,政也。 《墨子·天志上》 A.已经失去美国支持 B.坚持一党专制独裁
远而不可不居(居:恪守)者,义也。 《庄子·在宥》 C.军事上的节节败退 D.撕毁协定发动内战
无礼义,则上下乱。 《孟子·尽心下》 10.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专门论述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是非关系、革命
遇诸侯有礼义,则役(役:战争)希(希:少)起。 《韩非子·解老》 与反革命的关系。这些论述
由此可知,诸子将“义”看作 A.旨在号召全党学习苏联体制经验 B.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A.个人行为的价值标准 B.国家治理的政治准则 C.推动了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 D.有利于创造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C.社会生活的重要规范 D.统一天下的重要手段 11.古代世界许多区域文明早期都有传世的史诗,如古希腊的《荷马史诗》、苏美尔人的《吉尔伽美
3.东汉晚期,“州”成为郡、县以上的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至隋文帝时期,在地方“罢天下诸郡”,以 什》、古印度的《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等,它们记录了许多人们口耳相传的诗歌、传说,成为研
州统县。东汉和隋朝地方行政体制两次变革均 究该地区早期文化的重要史料。这些“史诗”
A.适应了国家管理需要 B.加强了中央集权 A.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B.是历史记载的最初形式
C.强化了地方的行政权 D.提高了行政效率 C.反映了历史的真实面貌 D.弥补了文字记载的缺失
4.南宋初期,政府铸钱量日益下降,铜钱不断外流,同时市场上大量出现将铜钱熔铸为铜器出售和私 12.中世纪时期,骑士要为封君服军役。12世纪,英国出现以钱代役的“盾牌钱”制度并逐渐流行,雇
铸劣质铜钱牟利的现象,政府为此采取过一些措施,但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这 佣兵由此出现。到14世纪,英法军队都建立起军饷制,国王更多地依靠市民和农民组成的军队。
A.体现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松弛 B.源于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C.为纸币广泛流通创造了条件 D.宣告南宋政府的信用破产 A.骑士地位提高 B.王权逐渐加强 C.近代军队建立 D.商品经济发展
5.晚明时期,徐光启在《辩学章疏》中说道,“佛教东来千八百年,世道人心未能改易”,如果“必欲使人 13.1770年,英国诗人哥尔德斯密发表诗作《荒村》,描绘了一个叫做“奥布恩”的村庄,变成有钱人的
尽善”,可以采取西方基督教,达到“补益王化,左右儒术,救正佛法,裨益当朝”的效果。由此可知, 私人乡间花园景观,致使原本生机勃勃的土地变得荒寂,欢乐的村庄失去活力,幸福安居的人们被
徐光启 迫离乡背井,农民落魄在城里沿街行乞。由此可知,作者意在
A.推崇宗教信仰自由 B.践行“经世致用”思想 A.赞颂城市化发展带来的巨变 B.批判工业革命破坏了田园生活
C.主张利用西学救国 D.推动国人“开眼看世界” C.表达社会转型中的焦虑迷茫 D.说明启蒙运动的思想解放作用
高二历史·第1页(共4页) 高二历史·第2页(共4页)
书
14.19世纪80年代开始,非洲普遍建立“土著教会”,他们要求摆脱白人神职人员的控制,建立独立的 材料二 表4 20世纪上半期中国部分文献对“工业革命”一词的描述
黑人教会。土著教会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逐渐领导人民进行反殖民主义的斗争。由此可知,这
内容 出处
一时期的非洲宗教斗争
A.促使基督教成为民众的普遍信仰 B.成为民族解放的主要斗争形式 至一七六九年……瓦特之蒸汽机关出现……以蒸汽机关运用工 周传儒:《工业革命与社会近代问
C. D. 业革命,狂飞突进,故有人谓工业革命,肇端于蒸汽机关发明者。 题》(1922)推动了民族独立思想的广泛传播 加速了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瓦解
15. 3 1966 1982 于是工界中人,潜心于发明机器,致新科学于使用,使制造力增 王家焕:《工业革命与英国政治社表 — 年苏联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
速,则物价廉而致富易。 会改革述略》(1924)
年代 年增长率(%)
1966—1970 4.2 马克思说:“社会之物质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巨大的上 天?:《机械发明、工业革命与社会
1971—1975 0.8 层建筑的全部,便随经济基础的变动或者缓缓的,或者激剧变革了。” 革命》(1927)
1976—1980 1.9 ……工业革命并不是偶然的。他来自劳动工具的改变和其相沿而起的
1982 1 生产方法的改变。
表格数据说明这一时期苏联 所以十八世纪中叶,生产方法及生产制度的革命———把小的企业 维禹:《英国工业革命史》(1928)
A.经济改革的重点在农业领域 B.农业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 联合成为大的企业实为必要。
C.农业改革没有取得任何成效 D.冷战制约了苏联农业的发展 工业革命这句话是指机器工业发明以后,一切工业上的生活状态
16.1981 吻云:《常识辞典》(1931)年,日本首相铃木善幸访美,在新闻公报中首次提出,日美关系是同盟关系,两国将分担适当 和制度,都起了重大的变化。
的责任。这表明日本希望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钱芳华、马陵合《近代文献中“工业革命”一词的考察》
A.增强美日关系中的自主性 B.分担责任换取美国经济援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20世纪上半期“工业革命”这一概念在中国传播的历程。(8分)
C.与美国结成同盟遏制苏联 D.维系亚太稳定局面应对滞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表4中任选一种“工业革命”的概念进行论述。(要求:史论结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5 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7分)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处于今云、贵、川一代的少数民族即所谓“西南夷”地区,早在秦代就已置于中央王朝的
材料 西方历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是“年代四部曲”,系统阐述了18—
统治下。秦亡以后,中央王朝对这里的统治曾一度中断。汉武帝时,唐蒙率军进入夜郎道(今贵
州附近)。唐蒙对当地少数民族赠予丰厚礼物,宣扬汉王朝“威德”。当地首领夜郎侯多同愿甘心 20世纪的西方历史,其书名如下:
向汉,汉王朝就在夜郎地区设立郡县,依汉制置吏,并让夜郎侯的儿子任县令。夜郎归属汉朝后, 《革命的年代:1789—1848》 《资本的年代:1848—1875》
四川一带土著也纷纷要求归附。汉武帝派司马相如出使西南,赢得当地人好感,汉朝遂在当地设 《帝国的年代:1875—1914》 《极端的年代:1914—1991》
都尉,置十余县。汉朝在夜郎地区修筑“南夷道”,在四川开通灵关道,在安宁河上架桥,直达今西 根据“年代四部曲”所划分的时代,并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任选其中一个时代,为该时代确
昌附近。 立一个主题,并加以论述。(要求:所确立的主题不得与书名主题重合。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 述清晰。)(12分)
材料二 明朝经过洪武、永乐两朝,对云南、贵州、四川南部等地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基本 20.(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确立。这些地区的省级机构和内地一样,设三司。基层管理主要依靠当地土著担任的土官,亦称 材料一 中世纪神学家阿奎那(1225—1274)认为,法律的本质是受理性节制的意志,人的理性要
土司,武职称宣慰使、宣抚使、招讨使,文职称土知府、土知县。土司大多为当地民族首领,一般世 求“过一种有德行的生活”。因此,法律的特征就是依靠国家强制力保护社会的道德生活。道德
袭其职,但形式上必须经过中央批准。一部分土司衙门中的佐贰官、首领官由朝廷派出的流官担 生活要求实行私有制,因为私有财产权是上帝批准的。他把法律分为四类:永恒法、自然法、人法、
任,以对土司形成牵制。土司职责是谨守疆界,缴纳赋税,有事要出兵供朝廷调遣。明朝在当地兴 神法。其中永恒法是最高的法,代表上帝的理性,适用于整个宇宙,人法即是统治者颁布的法律,
办学校,并移内地军民前往屯种。值得一提的是,在西南土司中,女土司占有一定数量。 它需要服从永恒法、自然法和教会颁布的神法,如果人法与它们相抵触,那么人法将不再是法。
———摘编自王天有《明史》 材料二 朱熹从天理的观点出发,认为人性“本善习远”,提出用道德教化来引导民众“存天理、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朝对“西南夷”的治理措施。(6分) 人欲”。对于放纵私欲而不服从教化的人,他主张运用刑罚手段进行制裁,法律的目的就是要维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相比汉代的改进之处,并说 护“三纲五常”。朱熹认为,圣人的任务就是“为之教以明之,为之刑以弼之”,由此主张以德礼为
明古代中央王朝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治理的历史意义。(9分) 治国的根本,反对单纯依赖刑罚治国。
18.(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崔永东《中西法律文化比较》
材料一 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新民丛报》,刊载了一篇《英国工商业发达史》的译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奎那法律思想产生的背景。(4分)
首次引入“工业革命”这一概念,此后陆续刊载了一些关于工业革命现象和概念的译述,引起国内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奎那和朱熹法律思想的异同。(6分)
关于“工业革命”的讨论。
高二历史·第3页(共4页) 高二历史·第4页(共4页)甘肃省高二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分析表
单位 全体考生
概况 考生数 零分答卷数 总分 最高分 最低分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16401 258 100 89 1 45.83 12.06 0.46 0.3
题号 分值 平均分 难度/得分率 区分度 答案 选项分布(人数)
@ A B C D 多填 漏填
1 3 2.09 0.7 0.43 A 11230 332 3969 586 1 25
2 3 2.06 0.69 0.21 B 1718 11086 2579 733 2 25
3 3 0.62 0.21 0.38 A 3325 8243 3228 1296 7 44
4 3 1.08 0.36 0.21 C 4358 5113 5821 799 5 47
5 3 1.24 0.41 0.21 C 1791 4956 6667 2687 4 38
6 3 2.09 0.7 0.41 B 3988 11236 693 202 3 21
7 3 1.66 0.55 0.42 D 1013 3408 2763 8919 2 38
8 3 1.08 0.36 0.34 D 5595 4038 679 5797 3 31
9 3 1.18 0.39 0.12 B 1363 6332 3869 4541 4 34
10 3 1.81 0.6 0.27 D 446 5398 507 9753 4 35
11 3 2.38 0.79 0.31 A 12803 1711 934 661 6 28
12 3 1.23 0.41 0.47 D 3032 2491 3965 6594 8 53
13 3 0.75 0.25 0.17 C 371 10986 4057 678 5 46
14 3 2.15 0.72 0.34 C 375 2516 11584 1624 3 41
15 3 1.54 0.51 0.42 B 689 8295 1017 6079 16 47
16 3 0.74 0.25 0.17 A 4002 7045 2996 1977 2 121
17.1 6 3.94 0.66 0.19
17.2 9 5.02 0.56 0.29
18.1 8 2.66 0.33 0.26
18.2 7 3.2 0.46 0.33
19 12 3.51 0.29 0.35
20.1 4 1.03 0.26 0.3
20.2 6 2.77 0.46 0.25题型 题号 分值 模块 核心考点 试题来源 难度 系数 出题意图
选择题 1 3 选择性必修2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原创 0.85 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
2 3 选择性必修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先秦诸子思想 原创 0.80 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
3 3 选择性必修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原创 0.70 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
4 3 选择性必修1 宋代货币的使用与发展 原创 0.75 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
5 3 选择性必修3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原创 0.75 1.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 2.浸润史学德育功能的意图
6 3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原创 0.80 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
7 3 选择性必修2 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 原创 0.80 1.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 2.浸润史学德育功能的意图
8 3 选择性必修3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原创 0.70 1.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 2.浸润史学德育功能的意图
9 3 中外历史纲要上 人民解放战争——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原创 0.80 1.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 2.凸显文明史观的意图
10 3 选择性必修1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原创 0.75 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
11 3 选择性必修3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原创 0.85 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
12 3 选择性必修1 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 原创 0.70 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
13 3 选择性必修2 工业革命、城市化 原创 0.75 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
14 3 选择性必修3 战争与文化交锋 ——欧洲殖民侵略与民族民主意识 原创 0.70 1.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 2.凸显文明史观的意图
15 3 中外历史纲要下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原创 0.70 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
16 3 中外历史纲要下 世界多极化 原创 0.80 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
非选择题 17 15 选择性必修1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原创 0.70 1.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 2.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
18 15 选择性必修2 选择性必修3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工业革命 原创 0.55 1.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 2.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
19 12 选择性必修1 选择性必修2 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关系、20世纪两种制度的并存于竞争 原创 0.60 1.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 2.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 3.凸显文明史观的意图
20 10 选择性必修1 选择性必修3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西方古代的法律与教化、宋代理学、中古西欧文化 原创 0.70 1.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 2.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