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分析表
单位 全体考生
概况 考生数 零分答卷数 总分 最高分 最低分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54914 474 150 121.5 2 78.34 11.2 0.52 0.18
题号 分值 平均分 难度/得分率 区分度 答案 选项分布(人数)
@ A B C D 多填 漏填
1 3 2.14 0.71 0.41 B 4163 38913 3586 7675 10 93
2 3 1.42 0.47 0.4 A 25828 17494 7625 3353 6 134
3 3 1.6 0.53 0.39 C 9034 7813 29083 8350 3 157
6 3 1.93 0.64 0.32 D 8094 7885 2769 35112 30 550
7 3 1.77 0.59 0.38 C 2626 1644 32078 17495 3 594
10 3 0.91 0.3 0.42 B 11192 16512 4464 22117 4 151
11 3 1.05 0.35 0.43 D 5370 19958 9925 18979 14 194
12 3 1.55 0.52 0.34 A 28205 5944 17254 2722 7 308
15 3 0.17 0.06 -0.02 B 9581 3168 23779 16471 1 1440
4 4 2.23 0.56 0.12
5 4 2.08 0.52 0.16
8 6 3.04 0.51 0.15
9 6 2.44 0.41 0.18
13.1 4 1.44 0.36 0.27
13.2 4 1.5 0.38 0.23
14 3 1.44 0.48 0.32
16 6 2.2 0.37 0.25
17 6 1.09 0.18 0.3
18 3 0.54 0.18 0.14
19 3 0.37 0.12 0.06
20 4 2.22 0.56 0.17
21 10 3.66 0.37 0.17
22 60 41.53 0.69 0.082023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卷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17 分)
1.(3 分)B 2.(3 分)A 3.(3 分)C
4.(4 分)
①“文以载道”的意思是文章是用来说明道理的,强调了文艺内容的重要价值;②“文以
载道”观念逐渐成为社会普遍的文化共识和社会规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文以载道”观念主张关注生活现实,强调传递主流价值思想;④“文以载道”观念有利
于创作者践履社会责任、赓续文化传统。
每答出一点给 1分。意思答对即可。
5.(4 分)
①有助于传播积极主流的价值观念、加强社会责任教育;②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③有助于回归中国本体和建立中国话语,塑造文化自信。
答出一点给 1 分,答出三点给 4 分。如有其他理解,言之成理亦可。
(二)(18 分)
6.(3 分)D 7.(3 分)C
8.(6 分)
内涵:退休后回到流年巷的度若飞真切地感受到了时光飞逝。
表达效果:①这段话综合运用了比喻、通感和虚实结合等手法;②多角度地表达内容
和情感,化抽象为具体,意味深长。
内涵 2 分;表达效果 4 分,每点 2 分。言之成理即可。
9. (6 分)
①在人物塑造上,既体现了计小耕对丈夫的关心理解充满智慧,又表现了度若飞“大
匠神工”的专业水平。同时促使人物转变,制作“铜壶滴漏”帮助度若飞摆脱了刚退休时的不
适应感,让他感受到了客观时间,磨慢了性子。②在情节发展上,呼应前文对度若飞工作
的介绍,推动情节发展,引出了后文儿子聘请他做技术顾问的情节。③引发读者对生活中
快与慢、忙与闲、现代与传统、实用与审美等关系的思考,有助于表现主旨,同时增加了
小说的文化意味。
每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
高二语文答案第 1 页(共 3 页)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20 分)
10.(3 分)B 11.(3 分)D 12.(3 分)A
13.(8 分)
(1)(4 分)现在我淹没在案卷公文里,思念平山的美景,或许只能在梦中见到了,怎
么能实现呢!
译出大意给 2 分; “汩没”“胜”两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2)我不曾去过平山,可是平山巍峨的气象,悬崖峭壁凛然不可侵犯的气势,本来可
以凭想象知道的。
译出大意给 2 分;“岩岩”“固”两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14.(3 分)
①作者认为杨温甫既“仁”且“知”,是因为他能“成己”“成物”。②杨温甫通过读书考取
功名,施展抱负,有所作为;杨温甫为官后,依然向往在学问方面提升自己。③杨温甫为
官之后,兴建平山书院,激励乡人读书成才。
每答出一点给 1 分。意思答对即可。
(二)(9 分)
15.(3 分)B
16.(6 分)
①苏轼被变化多端、起伏抑扬的琵琶曲触动,心生对人世沉浮的慨叹;②白居易为婉
转动人的琵琶曲所打动,感伤于琵琶女天涯沦落的遭际,心生同情与共鸣,自伤贬谪之痛。
每答出一点给 3 分。意思答对即可。
(三)(6 分)
17.(6 分)
(1)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3)其莳也若子 其置也若弃
每答出一空给 1 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10 分)
18.(3 分)
①刚愎自用 ②不苟言笑 ③桀骜不驯
答对一处给 1 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语境即可。
高二语文答案第 2 页(共 3 页)
19.(3 分)
示例:
脸谱由简到繁、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
以人的面部为表现手段的图案艺术。
“由粗到细”“具有民族特色”两处,每改对一处给 1 分。语言流畅给 1 分。
20.(4 分)
示例一:
选择蓝脸沙僧。蓝脸表示性格刚强,脸谱中圆点(应是红色)表示他是僧人,脸谱暗示
了沙僧随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上克服种种困难,取得真经的故事。将他选为礼物,有鼓励
朋友战胜困难,取得成功之意。
示例二:
选择黑脸张飞。黑脸表示豪爽,威武有力,豹头环眼寓意其骁勇,“蝴蝶脸”暗含“飞”
字,脸谱面带大笑兼大怒之相,表明其真性情。将他选为礼物,有祝愿朋友威武有力之意。
示例三:
选择黄脸典韦。黄脸表示忠勇、剽悍,典韦脸谱的眉间用双戟兵器勾画,表示其勇猛。
典韦是曹操手下的杰出大将,武艺高强,骁勇善战,屡立战功。选他作为礼物,有祝朋友
勇武之意。
示例四:
选择紫脸庞统。紫色脸谱表示其稳重,脸谱上的八卦图,表示他神机妙算,有智慧。
庞统是与诸葛亮齐名的三国著名谋士,有助刘备夺取西川之功。将他选为礼物,有称赞朋
友聪明有智慧之意。
示例五:
选择白脸曹操。虽然白脸表示奸诈、多谋或刚愎自用,脸谱上的下垂的“法令纹”表示
他老奸巨滑,但也同时说明曹操老谋深算,是一位有智慧的政治家。从中可以看到中国脸
谱反映丰富多彩的人物性格。选他作为礼物,可以让外国朋友更好地了解中国的脸谱艺术。
说明脸谱特点给 1 分,写出脸谱的象征意义给 1 分,说明理由给 2 分。
(二)(10 分)
21.(10 分)
(1)符合新闻格式(标题、导语、新闻主体要素)给 3 分。(2)新闻报道符合所选立
场给 4分。(3)事件要点不缺失、不走样给 3 分。
四、写作(60 分)
22.(60 分)
参照高考评分标准
高二语文答案第 3 页(共 3 页)制,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023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卷
(摘编自蔡美云、张含《古代文艺观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项献》》
材料二:
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学者强调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研究,因为他们发现那些产生于西方
语
文
创作实践之上的文艺理论并不适合解释中国古代文学现象;更重要的是,用西方的价值尺度来衡量中
国古代文学成就高低的做法,既不能真正认识中国传统文学的真实面貌,也难以评估中国文学的真正
价值。因此,必须找到一种既符合现代文学观念,又能涵盖与解释中国古代文学现象的研究方式
事实上,中西方的文艺观念在基本理念上存在着一定共性。比如说文学应该是审美的,应该是作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者的精妙构思与出众才华的体现,应该是用语言去进行形象与意象的创造等。但是中国古代对文学
注意事项:
构思与文采的重视,并不是在任何朝代与任何作家、批评家那里都能被无保留地认可的。比如,汉代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以前人们比较重视文学的政教意义,而中唐以后古文运动的兴起就是以批判骈体文为前提,反对只讲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框涂黑。如需
究形式美,更强调文学作品的政教功用,对其文学特征则有所忽视,从而减弱了文章的审美色彩。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框。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
中国古代文学是一个可以确定中心,但又边界相当模糊的领域。它就像一棵树,人们能够看清其
卷上无效。
树千与枝叶,却并不能轻易弄清其根须究竟伸向何处。根须不是整个树,但没有根须,却永远不可能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长成真正的树。因此,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既要紧紧抓住其审美的基本特征,从而总结出适合于世界
的共同的文学经验与文学理论;同时又要深入探讨各家思想学派对文学的不同看法与复杂影响,像儒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家的诗教观念、道家的解脱理论、禅宗的妙悟境界等,都是中国所独有并且曾经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7分)
过重大影响的观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回归中国本体与建立中国话语,既需要照顾中国历史发展的独特性,又需要广阔的世界视野,需
材料一:
要现代学者以更为弘通的视野与严密的思雏能力去进行重新选择、深入研究与公允评判。无论是中
几千年来,中国古代文艺现念孕育、巩固、创新,不断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众多标识性的古代
国还是西方,在面对各自的传统文艺观念及其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文学现象时,都必须要作出自己的
文艺观念,为传统文化形塑了品格,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久远传承。
选择,以寻找出文学据以成立的核心观念与发展推进的主要线索。
中国古代早期的文艺观念,比较注重文艺的政救功用,偏重于文治目标,而非文辞艺术本身。
(摘编自左东岭《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中心与边界》)》
《论语·阳货篇》记载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观、群、怨既有结构逻辑,又有各自功能,是缺一不可、环环相扣
A.文中“文以载道”的观念,主张关注生活现实,强调传递主流价值思想。
的有机整体。以“兴”引譬连类,发出对社会现实的观与感;以“观”认识社会风俗的盛与衰,量度国家
B.中西方文艺观念的价值尺度存在较大差异,但两者基本理念是一致的。
政治的兴与败;以“群”实现互更交流,形成命运共同体,推动社会共同进步;以“怨”美刺不足,期于政
C.相关的文化研究表明,影响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因素很多而且很复杂。
治修明,社会和谐。这一文艺观念滋养的政治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D.从文化人手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有助于我们评估中国文学的真正价值。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意志和匡世决心,让中华民族一次次在磨难坎坷中化危为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唐宋以来盛行的“文以载道”观念,则进一步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世致用”的思想内核。
A.古文运动对骈体文的抵制和批判,影响了当时社会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要求。
无论是韩愈提出的“文以明道”,还是周敦颐提出的“文以载道”,最初都是为了矫正“文胜于质”的文
B.从文艺观念及其创作实践来看,中国古代对作品政教功用的认同最为普遍。
艺弊病,摆脱文人对技巧、文辞、修饰的偏执迷恋,重新恢复文艺内容的重要价值。宋代以后,“文以
C.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的思想学派对中国文学的看法和影响完全不一样。
载道”观念成为普遍的文化共识和社会规范,要求创作者秉持正确的价值观、使命感和深弘气度,在
D.面对各自的传统文艺观念及以此为基础的文学现象时,中西认识的冲突会加剧。
践陵社会责任、摩续文化传统中从事文化创造,用文学艺术的有形表达反映广泛的生活现实,传递社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国古代“文治”观念的一项是(3分)
会的主流价值思想,引导、带动、升华人们的精神世界。可以说,“文以载道”在以文育人、以文弘业
A.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
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中体现出一种基础、广泛、深厚的文化自信。
B.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世用,一章无补。(王充)
中国古代文艺观念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与生命力,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C.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萧绎)
分,深刻认识理解古代文艺观念的重要贡献,有助于全面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历程与发展机
D.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
高二语文·第1页(共8页)
高二语文·第2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