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下册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下册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19 10:16: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地带的秘鲁 、厄瓜多尔、玻利维亚,当地人曾称它为“ 狼桃 ”,现代的番茄最早是经过墨西哥驯化栽培的。
1523年,番茄由墨西哥传到欧洲的西班牙、葡萄牙,1550年前后又传到意大利和中欧各国,当时只是作为观赏植物,而不食用。
18世纪,法国的一位画家为番茄写生,冒着生命危险成了世界上第1个吃番茄的人。
1820 年,一位叫罗伯特 · 吉本 · 约翰的人在美国新泽西州萨拉姆地方政府的办公大楼台阶上向公众做了吃番茄表演,这位默默无闻的人一夜之间成为名人,名字被载入史册 。
到17世纪时传入亚洲的菲律宾,后来被传到中国和东南亚各地。大约明朝末年,传到我国,称“番柿”。
西红柿,又名番茄
(英文名:tomato)
番茄史话
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
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
人类文明从“区域史”走向“世界史”的起点
【课程标准】
了解新航路开辟,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东亚儒家文明
南亚佛教文明
西亚北非伊斯兰教文明
欧洲基督教文明
美洲大陆的印第安文明
中世纪(公元5世纪后期到公元15世纪中期)时人们的世界地理知识很少。“世界”被习惯性地分成欧洲、亚洲与非洲三大块。他们不知道太平洋,不知道美洲,不知道大洋洲,更不清楚南极大陆。
15世纪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
16世纪中期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
这两幅地图有什么明显的不同?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
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

一、他们为什么要去?——动因
材料一:15世纪末期的欧洲,社会分工不断扩大,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城镇迅速增多,商品经济日益发展,货币的需要量大大增加。于是,西欧的国王、贵族和商人到处追求黄金白银,形成一股贵金属热。
—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资本主义在西欧的萌芽和发展,不断侵蚀以农为本的自然经济。资本主义通过市场交换以实现利润的经济和闭塞的农本经济两不相容。资本主义一经产生,就必定不断扩大市场交换的范围,伸入并占有原来封闭的农本经济的阵地,无止境地向可能达到的各个角落扩展。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经济根源: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商品经济发展(根本原因)
材料三:14—15世纪欧洲广泛流传的《马可·波罗游记》 中讲:(日本)“君主有一大宫,其顶皆用精金为之……宫廷房室地铺金砖……一切窗栊亦用精金”。秦海(中国南海)中“共有7459座岛…其中一切富源,或为黄金宝石,或为一切种类香料,多至不可思议。” 欧洲人对此深信不疑。
2、社会根源:
对东方黄金和商品的需求、开拓新市场(动机-寻金热)
马可 波罗
(1254—1324)
意大利威尼斯人,旅行家、商人。1275年到达元朝首都,在中国游历了17年。
材料四:西欧本身贵金属就不多,而为数不多的贵金属在与阿拉伯人进行的香料和奢侈品贸易中又大量流向东方,进一步加剧了严重的金银荒。
——《大国如何崛起》
一、他们为什么要去?——动因
几个世纪以来,亚洲一直是欧洲许多贵重商品的主要来源地……例如丝、棉织品、地毯、珠宝、瓷器和优质钢……尤其是香料……当时比今天显得更为重要。配药,保存肉类,例如制造香肠,都需要使用这些香料。
——A·帕尔默等著《近现代世界史》
一、他们为什么要去?——动因
3、思想根源:人文主义鼓励冒险精神,提倡实现个人价值
材料五:14-17世纪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人文主义提倡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追求,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经验和理性,提倡人类认识自然、征服自然,以造福人生。
——《世界近代现代史》
【历史解释】
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中心,肯定人的作用和价值,反对以神为中心,主张自由、平等、科学、理性,主要发财致富、冒险精神
一、他们为什么要去?——动因
14世纪前后欧亚主要商路
材料六:1453年,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攻占君士坦丁堡,占领巴尔干、小亚细亚以及克里木等地区,从而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不但帝国军队肆意抢劫商旅,而且帝国当局还规定对过往商品课以重税。这实际上等于堵死了这一条重要的商路。结果,欧洲市场上东方商品的价格猛涨。
——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一、他们为什么要去?——动因
4、直接原因):奥斯曼帝国控制东西传统商路,造成商业垄断和和危机 (商业危机)
材料七:“为上帝和陛下服务,将光明带给那些尚处于黑暗中的人们”。—迪亚士
(5)宗教因素:传播基督教
从中世纪以来,在西欧还流行一个传说:祭司王约翰是东方一个强有力的基督教君主。西欧的基督徒梦想和这位君王建立联盟,以便共同攻打穆斯林的势力。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伊斯兰世界仍相当强大的状况,使西欧罗马天主教皇急感不安……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几百年的历史都蒙上了浓重的宗教冲突的色彩,人们长期生活在宗教冲突的战火中,整个社会都弥漫着一种“向异教徒作战”、“复仇与征服”的战争气氛,因而人们的思想观念与社会意识必然会受到如此深久的历史影响。
——吴长春《新航路开辟的宗教动因》
一、他们为什么要去?——动因
动因:
(1)经济根源:西欧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商品经济发展(根本原因)
(2)社会根源:对东方黄金和商品的需求、开拓新市场(动机-寻金热)
(3)思想根源:人文主义鼓励冒险精神、提倡实现个人价值
(4)直接原因:奥斯曼帝国控制东西传统商路,造成商业垄断和危机
(5)宗教因素:传播基督教(精神动力)
一、他们为什么要去?——动因
二、他们为什么能去?——条件
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个航海家, 具备怎样的条件,你才可以远洋航行?
15世纪欧洲造船和航海技术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已能制造适于远洋航行多桅快速帆船;
海船上普遍装上了中国人发明的罗盘针和确定纬度的星盘等,确保在大海航行不会迷失方向;
海船上还装有火炮,军事威力大大增强,使海洋探险家信心倍增。
地理知识也更进步,当时欧洲已经开始流行地圆学说,绘制地图技术已很先进,出现了标明海岸线及港口位置的航海图。
地理知识的进步——“地圆说”的流行
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提出大地是球体这一概念。
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总结出三个科学方法来证明大地是球形: 越往北走,北极星越高;越往南走,北极星越低,且可以看到一些在北方看不到的新的星星。
约公元前3世纪,生活在亚历山大的科学家埃拉托色尼用几何学方法确立了地球的概念。
公元2世纪,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在他的《天文学大成》中也把地球说成是一个球形。
二、他们为什么能去?——条件
造船技术的进步
航海技术的进步
地理知识的丰富
二、他们为什么能去?——条件
西、葡王室的支持
葡萄牙亨利王子
1394-1460
葡萄牙亨利王子是世界地理发现的宏大事业的倡导者、组织者。他建立了一所“航海学校“ 专门培养航海人才,强 调航海实践、造船技术 以及对航海仪器的改进,他身边网罗了各色人才,还鼓励绘制航海地图。他还提供资金,组织了一系列海上探险活动,使葡萄牙的势力伸入到 摩洛哥。
西班牙、葡萄牙这两个国家都在15世纪末完成了政治上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化过程。……这两国的专制政府为了开拓更宽阔的疆土,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来源,也支持海上探险,并且特别热心。
——陈梧桐、魏恤民:《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研究与资源丛书》
西班牙国王费尔南多二世与女王伊莎贝拉一世于1492年1月收复了伊比利亚半岛最后一块被穆斯林占领的领土后,立即着手准备哥伦布船队的远航,女王不仅掏净了国库,甚至卖掉了自己王冠上的珠宝。在国王和王后的鼎力支持下,8月份,哥伦布率领三艘帆船开始了远航。
二、他们为什么能去?——条件
条件(可能性)
(1)客观条件:
①物质基础:西欧生产力发展,积累一定物质财富;
②航海经验的积累、地理知识的丰富(地圆说、季风、洋流);
③造船技术进步
(2)主观条件:①西、葡王室的支持;
②航海家敢于冒险以及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他们为什么能去?——条件
新航路的开辟

  又称“地理大发现”,指15~16世纪,西欧各国本想探寻不经地中海,而从海上通往东方的航路。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这些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 ” 。
这一时期也被称为大航海时代。
何为“新航路”
葡萄牙里斯本“(地理)大发现”纪念碑
新旧航路的比较
旧航路:由中国或者印度出发,经过中亚和西亚,由海路或陆路转往欧洲的转口贸易路线。
新航路:十五、十六世纪之交,西欧各国本想探寻通往东方的航线,经过一系列的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这些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
他们走哪条路去?——路线
1492-1493年
1487-1488年
1497-1498年
1519-1522年
太 平 洋

西

太平洋
印度洋
亚 洲
欧 洲
非洲
大洋洲
北美洲
好望角
哥伦布
(1452-1506)
葡萄牙
西班牙
葡萄牙
西班牙
迪亚士
新航路开辟过程
麦哲伦
(1480-1521)
达·伽马
(1469-1524)
我是达 伽马,1497年,我沿着迪亚士开辟的航路继续前进,终于到达了印度,开通欧亚大陆。
我是哥伦布,1492年, 在西班牙政府的支持下,率领船队四次向西出航。到达了巴哈马群岛中的一个小岛,我认为该地区就已经是印度了,因而也就把那里的土著居民称为“印第安人”。
我是迪亚士。1487年,我率领船队沿着非洲西海岸南下,1488年进入印度洋,归途中发现好望角。
我是麦哲伦,1519—1522年,西班牙王室支持我率领船队,沿着哥伦布开辟的航路,到达南美洲。然后,绕过美洲南端的海峡,横渡太平洋和印度洋,绕过非洲,回到欧洲,完成了环绕地球的航行。
一个中心
两个方向
两条航线
四个人物
欧洲

西
西欧—非洲(好望角)—印度
西欧—美洲—亚洲—西欧
哥伦布、麦哲伦
西班牙王室
迪亚士、达·伽马
葡萄牙王室
时间 支持国家 探险家 航线与方向 地位
1487-1488年 第一个开辟
为达·伽马
直航印度奠基
1492-1498年 第一个发现新大陆
开辟美洲新航线
1497-1498年 第一个找到东方航路
1519-1522年 第一个环球航行
证明“地圆说”
迪亚士
(葡)
欧洲—非洲好望角(向东)
葡萄牙
西班牙
哥伦布
(意)
欧洲—美洲(向西)
葡萄牙
达·伽马
(葡)
欧洲—好望角—印度(向东)
麦哲伦
(葡)
船队环球航行(向西)
西班牙
开辟过程
达·迦马船队:出发170人,返航54人。
麦哲伦船队:出发260人,返航18人。
我们有3个月又20天没有吃到新鲜食物。我们吃饼干,其实那些东西已经不成其为饼干,而是爬满蛆的碎末。我们喝的是黄水,储存多天,臭得令人作呕。我们也吃牛皮。我们有些船员的上下牙龈都肿了起来,根本无法吃东西,活活被饿死。死于这种病的有19人。
——麦哲伦船队队员皮加菲塔的航海日记
感受航海
勇于开拓;创新进取;
不怕牺牲;
克服困难等。
其他航路的开辟

百舸争流——其他航路的开辟
1、麦哲伦海峡
2、德雷克海峡
3、哈得逊湾
4、拉布拉多岛
5、塔斯曼海
6、塔斯马尼亚岛
世界地图:以航海家名字命名的地方
麦哲伦海峡
拉布拉多岛
哈德逊湾
德雷克海峡
塔斯马尼亚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