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齐市第八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齐市第八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9 10:31:02

文档简介

齐市第八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答案
1.C(原文在扩大建筑规模的方式上,是将“西方建筑、中国现代建筑”和“中国古典建筑”并置,并且“文学”这个概念有所扩大,原文指“长篇小说”;另外,原文并未提及中西方文学的叙述方式是受到了建筑方面的影响)
2.C(A原文“冷淡处提掇得有家数,热闹处敷演得越久长”,意味“冷淡处需提起、振作”而非“发挥”,同时“敷演处有规模、有收拾”,意味着“热闹处开阖有度,能放能收”。B并非作者认为,是金圣叹认为;其次,《水浒》七十回中间许多事体运用了起承转合之法,并非全书。D章回小说中嵌入诗词,是结构整体感的一种追求,而非对称美)
3.D(A通灵宝玉是道具,与下文诸多情节关联,“通灵宝玉”贯穿着宝玉的一生;B刘姥姥是配角,三进荣国府,见证了贾府的兴盛衰亡,情节前后有关联;C警幻仙是配角,其红楼曲点出书中重要人物并暗示了其命运,关涉下文情节;D林黛玉不是配角,并且“林潇湘魁夺菊花诗”突显的是林黛玉的人物形象)
4.①所谓“相映”,就是“犯”,即宝玉与凤姐的出场有相似之处(1分):都是先由幕内传来声音,再出场(1分)。②所谓“不相犯”,就是“求避”,即相似中有差别(1分):一个围拥前来,一个单独而来(或答“一个随意说笑,一个只有一阵脚步响”)。(1分)
5.①采用“缀段性”结构,各章回故事相对独立,不以因果律组织情节。
②采用“关联性”和“空间化”的结构模式进行叙事。
③诗词具有结构功能,以诗开篇,以诗作结,中间以诗为证,使整部小说富有整体感。(答任意两点给满分)
6.C “它变幻莫测、扭曲、梦幻”错误,根据文中的“我看到光在水晶中变幻莫测地晃动……天空成了梦幻般的紫色”可知,具有“变幻莫测、扭曲、梦幻”这些特点的,不是水晶,而是通过水晶所看到的世界。
7.B “笔下景物呈现出一种孤独、压抑、荒蛮的状态”错误,作者笔下阿勒泰地区的景物是美丽、安静、力量深厚、奇妙真实的。
8.(1)相遇前,“我”在孤独中仔细倾听,享受孤独带给“我”的丰富的体验;相遇与交流后,我认识到孤独可能会伤害到孩子的成长。(2)我与孩子的相遇与交流,使我对孤独的认识超越了个人主观的体验,有了哲学的意味,孤独即渺小,是个体在宏阔自然面前的孤弱;孤独又是在时间一般荒茫的风景与气象中呈现的永恒。(4分)
9.(1)本文以“我”的亲身经历写“我”最原始的独特的感受;(2)“大地肌肤深处的秘密”,指作者发现阿勒泰的广袤山川的美丽、深厚和奇妙无比;(3)“生之爱恋”指在广袤山川下更真实、直接地感受到了生命的孤独以及幸福。(6分)
10. CGK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在这个时候,保住威权稳定功业,安定和危败的根本,就在这件事了。
“当此之时”是时间状语,独立存在,“时”后断开;
“专威定功”省略主语“秦始皇”,并列短语共同陈述主语,独立成句,可在“功”后断开;
“安危”是“本”定语,“安危之本”是下一句的主语,可在“本”后断开,以突出强调主语,“在于此矣”是“安危之本”谓语。故需要加句读处为CGK。
11. 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文中句意“秦始皇乘周王室的衰微”,后者句意“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
B.“意思相同”有误。文中“抑”解释为“而且”,表递进,句意“而且守护天下方式也不相同”,“抑本其成败之迹”的“抑”解释为“或者、还是”,表选择,句意“或许探究他的成败的根源”,与文中“抑”的意思不同。
C.正确。
D.正确。文中句意“军民疲惫”,后者句意“兴办对国家人民有益利事业,除去各种弊端”。
故选B。
12. 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在遭到反抗后不得已才推行仁义”错误。原文“先诈力而后仁义”,是说秦始皇施行欺诈和暴力而不顾仁义。故选B。
13. ①萧瑀认为,秦在六国没有罪过的情形下侵占他们的国家,其政权得不到百姓的普遍接受;②唐太宗和贾谊的看法相似,都认为秦国平定天下后,以欺诈与暴力的手段统治天下。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对秦失去天下的原因:
萧瑀认为是“周室微,六国无罪,秦氏专任智力,蚕食诸侯。平定虽同,人情则异”,即秦国依靠才智与武力夺取天下,不被百姓认可。
对此,唐太宗不太认同,认为是“秦既得志,专行诈力”。即秦国达到目的以后,却一味地施行欺诈和暴力。材料二中,由“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可以看出贾谊认为秦始皇夺取天下和守护天下的方式没有差别,都采用了欺诈和武力的手段,所以孤立无援,灭亡很快就到来了。可见,唐太宗和贾谊的看法相似,都认为秦国平定天下后,以欺诈与暴力的手段统治天下。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们说:“周武王平定了商纣王之乱,取得了天下;秦始皇乘周王室的衰微,就吞并了六国。他们取得天下没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国运长短如此悬殊呢?”尚书右仆射萧瑀回答说:“商纣王暴虐无道,天下的人都痛恨他,所以八百诸侯不约而同地来与周武王会师,讨伐纣王。周朝虽然衰微,六国无罪,秦国完全是倚仗智诈暴力,像蚕吃桑叶一样,逐渐吞并诸侯的。虽然同是平定天下,人们对待他们的态度却不一样。”太宗说:“这样的说法不对,周灭殷以后,努力推行仁义;秦国达到目的以后,却一味地施行欺诈和暴力,它们不仅在取得天下的方式上有差别,而且守护天下的方式也不相同。国运之所以有长有短,道理大概就在这里吧!”
材料二:
秦灭周,吞并天下及各诸侯,面南背北称帝,供养四海,天下的士人顺服的慕风向往,为什么会像这样呢?回答是:近古以来没有统一天下的帝王已经很久了。周王室力量微弱,五霸相继死去以后,天子的命令不能通行天下,因此诸侯凭着武力相征伐,强大的侵略弱小的,人多的欺凌人少的,战事不止,军民疲惫。如今秦皇南面称帝统治了天下,这就是在上有了天子啊。这样一来,那些可怜的百姓就都希望能靠他安身活命,没有谁不诚心景仰皇上,在这个时候,应该保住威权,稳定功业,是安定,是危败,关键就在于此了。
秦王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民,抛弃仁政王道,树立个人权威,禁除诗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把诡诈权势放在前头,把仁德信义丢在后头,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前提。实行兼并,要重视诡诈和实力;安定国家,要重视顺时权变:这就是说夺天下和保天下不能用同样的方法。秦经历了战国到统一天下,它的路线没有改,他的政令没有变,这是它夺天下和保天下所用的方法没有不同。秦王孤身无辅却拥有天下,所以他的灭亡很快就来到了。假使秦王能够考虑古代的情况,顺着商、周的道路,来制定实行自己的政策,那么后代即使出现骄奢淫逸的君主,也不会有倾覆危亡的祸患。所以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建立了国家,名号卓著,功业长久。
当今秦二世登上王位,普天之下没有人不伸长脖子盼着看一看他的政策。受冻的人穿上粗布短袄就觉得很好,挨饿的人吃上糟糠也觉得香甜。天下苦苦哀叫的百姓,正是新皇帝执政才能的表现。这就是说劳苦人民容易接受仁政。如果二世有一般君主的德行,任用忠贞贤能的人,君臣一心,为天下的苦难而忧心,丧服期间就改正先帝的过失,割地分民,封赏功臣的后代,封国立君,对天下的贤士以礼相待,把牢狱里的犯人放出来,免去刑戮,废除没收犯罪者妻子儿女为官家奴婢之类的杂乱刑罚,让被判刑的人各自返回家乡。打开仓库,散发钱财,以赈济孤独穷困的士人;减轻赋税,减少劳役,帮助百姓解除急困;简化法律,减少刑罚,给犯罪人以把握以后的机会,使天下的人都能自新,改变节操,修养品行,各自谨慎对待自身;满足万民的愿望,以威信仁德对待天下人,天下人就归附了。
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不再以个人荣辱为绊,终将远离官场”理解有误,“不肯疏”表达的是作者看不惯朝堂里的激烈争夺,又不甘心离开官场的心情。故选D。
①杜诗尾联的意思是,隐居生活虽然好,但古往今来有几个真正愿意归隐的呢。诗人以此表达自己对归隐青山与继续混迹官场的矛盾心理;②苏词中词人想要乘风回到天上,又担心忍受不住高远九天的寒冷,表现出向往天上的超然出世与留恋人间美好的入世两种心理之间的矛盾。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人情感的能力。
这两首诗都抒写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情。杜诗尾联“人道青山归去好,青山曾有几人归?”意思是人人都说青山田园好,但又有几人能真正归去呢 写的是诗人虽也淡慕和向往归隐生活,但感叹从古至今没有几人能真正放下胸中执念,彻底归隐,表达自己也不愿就此归隐的心态。苏词写人世间有太多不顺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可是“琼楼玉宇”虽富丽美好,但高寒难耐,不可久居,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理。
16.①霓为衣兮风为马 ②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③推此志也 ④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⑤夜深忽梦少年事 ⑥梦啼妆泪红阑干(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17. ①喜闻乐见②如虎添翼③丰富多彩
第①空,语境指文艺作品受老百姓欢迎,可用“喜闻乐见”。“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形容很受欢迎。
第②空,语境强调文艺对脱贫实践的重要作用,可用“如虎添翼”。“如虎添翼”,好像老虎长上了翅膀。比喻强有力的人得到帮助变得更加强有力。
第③空,语境用来修饰“文艺形式”,可用“丰富多彩”。“丰富多彩”,内容充实,品种繁多,形式多样。
18.生动揭示了牧区贫困户致贫的原因,巧妙宣传了牧民最为关心的草场承包权延长30年等政策,使贫困牧民真正从文艺中受惠。
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为什么致贫的原因”句式杂糅,改为“牧区贫困户致贫的原因”;
二是“使文艺真正受惠于贫困牧民”主客体颠倒,可改为“使贫困牧民真正从文艺中受惠”。
19. C“富脑袋”的引号作用是表特殊含义。
A.表引用;B.表特定称谓;C.表特殊含义;D.表讽刺否定。故选C。
20.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呈现了水流的几种状态,写作任务要求谈启示意义,也就是说要考生能从水流的状态联想到为人的状态,可以选择一个或多个状态谈启示意义。“始终向前”可以启示我们目标恒一、方向明确,每日精进有建树;“欢快奔流”告诉我们,应该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才能抵抗生活中种种的困难;“遇阻绕行”可以启示我们圆融思维,处事从大处着眼,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学会灵活变通;“路尽蓄势”可以启示我们慢慢积累,蓄势待发;“融入大海”可以启示我们谈个体渺小,要融入集体。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避让绕行,别样风景。接下来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述,一、人生之路,风雨交加,几多艰辛,我们若时时与阻碍一直纠缠,便会轻易耗费掉生命原有的激情与自信。二、暂时的避让和绕行,恰恰是一种在黑暗中追寻光明、于无尽深渊处追求希望的智慧。三、绕道而行,并非怯懦地逃避困难,而是说我们应该有“条条大道通罗马”的彻悟,依靠积极变通的智慧与矢志不渝的信念收获别样风景。
立意:
1.始终向前,永不止息。
2.遇阻转弯,另辟蹊径再前行。
3.个体的力量总是渺小,融入群体方能翻滚美丽的浪花。齐市第八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结构技巧论是中国古代戏剧诗学和小说诗学中的重要部分,李渔谈戏剧创作,把结构
摆在第一位。他说,老天之造人,是先制定全形,而不是由头顶到脚踵“逐段滋生”,否则,人之一身就会有无数断续之痕;作家写戏,和这也类似,首先要谋虑的是“结构全部规模”。结构就是处理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必然要求全局在胸。对于小说和戏剧,结构
最主要的是对情节的安排。中国古代理论家们最看重的是情节进展的节奏感,有快有慢、
有冷有热、有紧有松。宋元之际的罗烨在《醉翁谈录·舌耕叙引》中说,小说“靠敷演令
看官清耳”,“讲论处不滞搭、不絮烦,敷演处有规模、有收拾;冷淡处提掇得有家数,热 闹处敷演得越久长”。这里已经显示出,中国古代叙事技巧理论的着眼点,是稳稳地吸引
欣赏者,让他们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而它的注意力,则集中在情节的编织、情节进展节
奏的掌握上。提掇,是提起、振作的意思;敷演,是陈述、发挥的意思。
金圣叹在《水浒传》“读法”中说:“《水浒》七十回,只用一目俱下,便知其二千余
纸只是一篇文字。中间许多事体,便是文字起承转合之法。”起承转合是文章作法,提掇敷演是小说作法,两者都要数十回只是一篇文字,整个作品一气贯通。金圣叹认为,《西游记》的作者缺乏结构上的整体观,“只是逐段捏捏撮撮,譬如大年夜放烟火,一阵一阵过,中间全没贯串,便使人读之,处处可住”。
为了使小说成为有机整体,在技巧上,就要设法贯串各种人物和情节。用配角、用道
具贯串情节,是元明戏曲创作和小说创作常用的技法,此后,《红楼梦》等更纯熟地运用。 《红楼梦》第二回有一段议论说:“此回亦非正文,本旨只在冷子兴一人,即俗谓冷中出热、无中生有也。其演说荣府一篇者,盖因族大人多,若从作者笔下一一叙出,尽一二回不能明,则成何文字?”作者在写第一回之时,心中已经有了小说的全局,对于起承转合、
提掇敷演,已经有了总体安排。
与提掇敷演相关,金圣叹还论及“犯中求避”。《水浒传》第十一回总评说:“吾观今
之文章之家,每云“我有避之一诀”,固也。然而吾知其必非才子之文也。夫才子之文,则岂惟不避而已,又必于本不相犯之处,特特故自犯之,而后从而避之”“此书于林冲买刀后,紧接杨志卖刀,是正所谓才子之文必先犯之者,而吾于是始乐得而徐观其避也。” 写作者要避免与前人重复,要避免与自己以前的作品重复,要避免同一部作品中段落重复。 避免的最佳途径不是摆脱表面的相似,而是找出相似中的差别。(摘编自王先霈《小说和
戏剧的结构技巧》,有删改)
材料二:
在建筑的历史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扩大建筑规模的方式:一种是“量”
的扩大,将更多、更复杂的内容组织在一座房屋里面,由小屋变大屋,由单层变多层,西 方建筑和中国现代建筑基本上采用这种方式。另一种是“数”的增加,将各种不同用途的
高二语文 第 1 页(共12 页)
部分分处在不同的“单座建筑”中,由一座变多座,由小组变大组,以建筑群为基础,一
个层次接一个层次地广布在一个空间之中,构成一个广阔的有组织的人工环境,中国古典 建筑基本上采取这种方式。
与西方建筑在单一围合空间中扩大体量一样,西方长篇小说也主要在一个情节框架内
扩展篇幅;与中国古代建筑“院落式”结构相对应的,则是明清长篇章回小说所采用的那 种所谓的“缀段性”结构。“缀段性”原是西方汉学家依据亚里士多德关于情节有机统一性的观点,而对明清章回小说缺乏艺术整体感的一种讥评:“中国明清长篇章回小说在“外 形”上的致命弱点,在于它的“缀段性”,一段一段的故事,形如散沙,缺乏西方小说那
种“头、身、尾”一以贯之的有机结构,因而也就缺乏所谓的整体感。”事实上,叙事艺
术对人类经验的“模仿”或“组织”,既可以采用“因果律”和“时间化”的结构模式,也可以采用“关联性”和“空间化”的结构模式。显然,西方叙事文学主要采用的是前一 种模式,而中国明清章回小说如《西游记》等则采用了后一种叙事模式。
一般来说,西方建筑偏重“内部空间”的创造,而中国古典建筑则偏重“外部空间”
的设计。西方建筑基本上是单体的,所以创设“内部空间”是建筑师们进行空间设计的主
要任务。而中国古典建筑则创造了很多强化“外部空间”的设计手法,使整个建筑群富有 整体感,如建筑方向的确定(主座朝南)、左右对称、中轴线的设置等。章回小说中的诗词其实是具有结构功能的。《西游记》各回中有的以诗开篇,有的以诗作结,中间常是咏一人一事、一景一物的“以诗为证”。这些诗词并不是小说叙事逻辑内在发展所必需,将它们巧妙地用在章回小说中,其实也正是一种对叙事文本的“外部空间设计”。(摘编自龙
迪勇《建筑空间与中国文学叙事传统》,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渔认为作家写戏,和老天造人类似,刚开始就要全局在胸,谋虑好如何处理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B.中国古代叙事技巧理论着眼于如何吸引欣赏者,将注意力放在了情节编织和进展节奏的掌握上。
C.西方建筑和中国建筑扩大建筑规模的方式、对空间内外部设计的理念不同,影响了中西方文学的叙述模式。
D.一般情况下,与西方建筑注重“内部空间”设计不同,中国古典建筑注重“外部空间” 设计,使建筑群富有整体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情节冷淡处需发挥,情节热闹处有收拾,中国古代小说讲究开阖有度,铺排得当。
B.作者认为与《西游记》不同,《水浒》七十回以起承转合之法结构情节,一气贯通。
C.材料二的作者并不认同西方汉学家对明清长篇章回小说“缀段性”结构的批评。
D.中国建筑讲求“对称美”,文学也是如此,小说中的诗词就具有这种结构功能。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画线句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B.刘姥姥三进荣国府
C.警幻仙曲演红楼梦 D.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4.《红楼梦》第三回描写王熙凤出场是“后院中有笑语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之后写“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描写贾宝玉出场是“只听院外一阵脚步响”,之后写“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脂砚斋评点为“与阿凤之来相映而不 相犯”。请结合材料一的“犯中求避”,谈谈你对此评点的理解。(4分)
高二语文 第 2 页(共12 页)
5.依据材料,概括《西游记》的叙事结构特点。(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深处的那些地方
李 娟
唯一没有去过的地方是北面的那条山谷。
我妈倒是常常去,从那里进山拾木耳。
但是有一次,她一大早就出去了,快晚饭的时候还不见回来。我们都很着急,外婆催
着我去找,可让我到哪儿找去?这深山老林的,搞不好把自己也给弄丢了……但在家里等 也不是个办法,总忍不住胡思乱想。于是就一个人踏进了那条山谷。
山谷口碧绿的斜坡上扎着一顶雪白的毡房子。有一个女人在毡房门口支着一口巨大的
锡锅熬牛奶,不停地搅动着,奶香味一阵一阵荡漾过来。细下一嗅,又无影无踪,只有森 林的松脂香气。
我本想绕过这个毡房子,却远远地就被那个女人看见了,她对身边的一个小孩说了几 句话,那个小孩子就像颗小子弹似的笔直射了过来。我只好站住,等他射到近旁。
他在离我十来米远的地方停住,气喘吁吁,兴奋又认真地大声喊道:“你!干什么呢?” 我指一下远处。
他又说:“你要喝茶吗?”
我说谢谢,拒绝了。
他说:“你妈妈都来喝了茶,你为什么不来?”
这一带的牧民都认识我们,因为这一带只有我们一家汉人。
“她去过你们毡房子吗?”
“嗯。”
“现在还在吗?”
“走了。”
“往哪里走了?”
他也指一下远处。
我对这个小孩笑笑,又冲着毡房子那边正在朝这边张望的女人挥了挥手,转身走了。 这个小孩子此后却一直跟在我后面走。但一直没有靠近,始终隔着十多米的光景,不
紧不慢地跟着。我想这个小孩子一定是太寂寞了。放眼望去,整条沟里似乎只住着他们一
家人,连个小伙伴都找不到。于是又站住,转过身大声地喊住他,问道:“喂——小孩!你多大了?”
一连问了好几遍,他才很不好意思地回答:“七岁……”
“你是男孩还是女孩呀?”
高二语文 第 3 页(共12 页)
他就一个劲儿地笑,再也不说话了。“你过来,让我看一看,就知道你是男的还是女的。”
他一听,转身就跑。
我也笑着扭头走了。但过了好一会儿,都开始进森林了,回头一看,小家伙还在下面
远远地、很努力地跟着。我摸了摸衣兜,刚好揣着几粒糖,便掏出来放在脚边一块石头上, 冲下面喊了一声,往地上指了指,使他注意到糖,然后径直走了。
果然,这小孩再也不跟上来了。他走到放糖的地方就停下,坐在那块石头上慢慢地剥
糖纸,慢慢地吃。从我站着的位置往下看,广浩的山林莽野,只有这么一个小人儿孤零零
地坐在那里,小小的,单薄的,微弱的,安静的……以此为中心,四面八方全是如同时间 一般荒茫的风景、气象……
这孤独会不会有一天伤害到他的成长?
那天,我在林子里转了一圈就回去了。那些更深处的地方实在令人害怕……我只站在
山谷口上方的森林边踮足往里看了一会儿,山水重重——那边不仅仅是一个我不曾去过的 地方,更是一处让人进一步逼近“永远”和转瞬即逝的地方……
深山里还会藏着什么呢?有时候我会反复地把玩着一块干净的茶色水晶,举起来对着
阳光看。从那里面看到的情景实在没法令人大惊小怪,但实际上真的美丽极了。我看到光在水晶中变幻莫测地晃动,对面山上的森林和群山优雅地扭曲着,天空成了梦幻般的紫色。 我又把它对着草原看,看到一个骑马的人从山谷尽头恍恍惚惚地过来了,整条山谷像是在
甜美地燃烧。那人歪在马背上,在火焰丛中忽远忽近、忽左忽右地飘荡。我移开水晶,风
景瞬时清醒过来似的,那个骑马的人也清晰无比,越走越近,后来像是对我挥了挥手,又 像是没有。
我把水晶揣进口袋,坐在帐篷外的柴火垛上等了好一会儿。正午的阳光明亮眩目,四
处安静不已,每一棵草都静止不动,似乎连生长都停止了。一只小瓢虫俯在一株青草的叶
稍尖上,好长时间过去了都不曾移动一下。我伸出手指轻轻把它弹下来。这时风从指尖传来,手心空空的。我抬起头,那个骑马的人已经来到近前。他歪着肩膀,手边垂着鞭子, 缓辔而行。这时我突然觉得天空的蓝,蓝得那样地惊人!不远处的森林力量深厚。
我活在一个奇妙无比的世界上。这里大、静、近,真的真实,又那么直接。我身边的
草真的是草,它的绿真的是绿。我抚摸它时,我是真的在抚摸它。我把它轻轻拔起,它被拔起不是因为我把它拔起,而是出于它自己的命运……我想说的,是一种比和谐更和谐、 比公平更公平、比优美更优美的东西。我在这里生活,与迎面走来的人相识,并且同样出于自己的命运去向最后时光,并且心满意足。我所感觉到的那些悲伤,又更像是一种幸福。
世界就在手边,躺倒就是睡眠。嘴里吃的是食物,身上裹的是衣服。在这里,我不知
道还能有什么遗憾。是的,我没有爱情。但是我真的没有吗?那么当我看到那人向我走来
时,心里瞬间涌荡起来的又是什么呢?他牙齿雪白,眼睛明亮。他向我走来的样子仿佛从一开始他就是这样笔直向着我而来的。我前去迎接他,走着走着就跑了起来——怎么能说 我没有爱情呢?
高二语文 第 4 页(共12 页)
每当我在深绿浩荡的草场上走着走着就跑了起来,又突然地转身,总是会看到,世界 几乎也在一刹那间同时转过身去……(选自《阿勒泰的角落》,有删节)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牧民热情好客,女人和小孩都热情邀请“我”喝茶的细节,展现了当地的人情美。
B.小孩一直跟着“我”走,这反映了他孤独寂寞,渴望与人交流、了解外面世界的心理。C.文中的水晶具有象征意义,它的变幻莫测、扭曲、梦幻,展现了一个美丽的、奇妙无比的世界。
D.“我”在这里生活,与人相识,视悲伤为幸福,坦然接受一切,表达了“我”达观通透的人生态度。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用自我经历及对深山的思索架构整篇文章,在写景、叙事中流露出对自我、人生的思考,蕴藉深沉。
B.本文细腻地描写阿勒泰地区广阔且苍凉的地域风貌,笔下景物呈现一种孤独、压抑、蛮荒的状态。
C.文章结尾用多个问句,以引起读者的注意,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中幸福与悲伤的体悟。
D.文章用质朴真诚的语言对阿勒泰地区的人情风物进行描摹状写,营造了和谐、优美而充满生机的氛围。
8.与小孩的相遇与交流,使“我”对孤独的认识产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9.李娟曾获“在场主义散文奖”,组委会评价其散文“以无可替代的个人视觉,抒写大地肌肤深处的秘密和生之爱恋”。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周武平纣之乱,以有天下;秦皇因.周之衰,遂吞六国。其
得天下不殊,祚运长短若此之相悬也?”尚书右仆射萧瑀进曰;“纣为无道,天下苦之, 故八百诸侯不期而会。周室微,六国无罪,秦氏专任智力,蚕食诸侯。平定虽同,人情则
异。”太宗曰:“不然,周既克殷,务弘仁义;秦既得志,专行诈力。非但取之有异,抑.
亦守之不同。祚之修短,意在兹乎!”
(节选自《贞观政要·辨兴亡》) 材料二:
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
高二语文 第 5 页(共12 页)
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
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
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
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
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
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 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
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 缟素而正先帝之过;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
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
与天下,天下息矣。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中》)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案对应字母填写到横线处。(3分)
当此A之B时C专D威E定F功G安H危I之J本K在L于此矣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因,指趁着,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因人之力而敝之”的“因”字意思不同。
抑,而且,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抑本其成败之迹”的“抑”字意思相同。
南面,指面朝南方;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帝位面朝南,故常用以代称帝位。
弊,困乏、疲惫,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以兴利除弊”的“弊”字意思不同。
下列对材料二有关内容的概述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周朝王室的权力衰微,天子的政令得不到执行,诸侯纷争引发战事不断,导致民生凋敝,秦国的统一可以说是顺应百姓的意愿。
秦始皇贪婪卑鄙且独断专行,不施仁政,焚毁文书,施行严苛刑罚,以欺诈和武力统治
天下,在遭到反抗后不得已才推行仁义。
贾谊认为,如果秦始皇能以史为鉴,效法先朝来治理政事,纵使后世秦王骄奢淫逸,秦 朝也会安稳,不用担心国家会倾覆危亡。
秦二世即位,天下百姓都对他实施新政满怀期待;对劳苦百姓而言,吃穿用度较易满足,
但他却没抓住这个时机施展政治才干。
13. 对秦失去天下的原因,萧瑀、唐太宗和贾谊三个人有什么看法?(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高二语文 第 6 页(共12 页)
怀紫阁山①
杜牧
学他趋世少深机,紫阁青霄半掩扉。 山路远怀王子晋②,诗家长忆谢玄晖③。
百年不肯疏荣辱,双鬓终应老是非。
人道青山归去好,青山曾有几人归?
【注】①紫阁山:终南山之首,离长安较近,历来多有高士在此修行。诗人离京前常
前往登山赏景,赋诗留念。②王子晋:周灵王的太子,喜欢吹笙,模仿凤鸣,后驾鹤成仙 而去。③谢玄晖:即谢朓,南齐诗人,以山水诗著称于世。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开头的“学他”表达对隐士的敬仰,透露诗人官场失意心存不平的情感。
诗人将远离尘世的紫阁山上的高士比作如王子晋,赞其自由自在的生活。
诗人借用谢玄晖的典故,表达对昔日登山赏景、寄情山水的难忘与怀念。
诗人感慨时光飞逝人已苍老,决心不再以个人荣辱为绊,终将远离官场。
15. 本诗尾联与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都表达了矛盾的心理,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以“______,______”描写云中仙人以彩虹为衣、以风作马奔赴仙山的盛会而来,场景美妙。
(2)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高度评价屈原光辉人格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3)在古典诗词当中,诗人常常直接用眼泪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悲情,如“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全国上下的脱贫攻坚战中,文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文艺的优势是什么?是形象生 动,接地气,连人心,百姓容易接受。近年来,有许多文艺工作者活跃在基层,创作了不少让老百姓 ① 的歌曲、小品、影视剧等文艺作品,深入宣传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好
政策,发挥文艺的重要作用,让脱贫实践 ② 。如小品《喜鹊为啥叫喳喳》生动揭示了
牧区贫困户为什么致贫的原因,巧妙宣传了牧民最为关心的草场承包权延长30年等政策, 使文艺真正受惠于贫困牧民。
文艺的力量是什么?是抒发人的情感,提振人的精神。文艺工作者要通过优秀的文艺
作品帮助贫困群体立志向,树理想,也要从文化立人的角度,以 ③ 的文艺形式提升贫
困地区群众文化素质,培育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目前,相当多的文艺工作者通过文艺支
高二语文 第 7 页(共12 页)
教、专业培训、辅导讲座等各类文艺服务项目,丰富村民精神生活,让贫困群体既富口袋也“富脑袋”。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富脑袋”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地喊,喊了几声,不见人应,但响动是有了。
有时她也抓空儿向他们打听外面的事,打听北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的人,打听什么叫“配乐诗朗诵”。
拟南芥,一种看起来细弱的草本植物,因其生长快、分布广、基因组小,常被植物学
家称作植物界的“小白鼠”。
却生怕人家驳,非常胆怯,于是就靠装样子吓人,以为这一吓,人家就会闭口,自己就可以“得胜回朝”了。
四、写作(50分)
2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水流常常呈现为如下几种状态:始终向前、欢快奔流、遇阻绕行、路尽蓄势、融入大 海。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二语文 第 8 页(共12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