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共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共4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19 10:38: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文明与野蛮相对应,用来指社会的一种进步的过程。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在世界范围内,关于文明的定义有上百种之多,具体到社会发展史角度,就是指人类社会何时进入到国家状态。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集萃》
进入文明社会的最根本标志是国家的出现,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
——王巍《对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有关概念的理解》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寻根中华文明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工具的使用是人类和其他动物的最大的不同点,人类的文明从此开始。
——李亦园《人类的视野》
考古学根据生产工具的变革将人类古代社会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
壹·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原始社会:中华文明的曙光
壹·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原始社会:中华文明的曙光
一、旧石器时代(距今300万年至距今1万年左右)
旧石器时代:
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壹·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原始社会:中华文明的曙光
一、旧石器时代(距今300万年至距今1万年左右)
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分布广泛,既分散又集中,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壹·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原始社会:中华文明的曙光
元谋人遗址(今云南省元谋县境内)
时间:距今约170万年
生产活动:渔猎和采集
社会组织:原始人群
学会了使用工具(打制石器),直立行走,
面部还保留了猿类特征,已经学会使用天然火。
壹·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原始社会:中华文明的曙光
北京人遗址(今北京周口店地区龙骨山)
时间:距今70万年—20万年
生产活动:渔猎和采集
社会组织:原始人群
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
能够打制和使用石质工具,会使用和保留天然火种。
壹·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原始社会:中华文明的曙光
二、新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左右)
新石器时代:
是指以打磨结合的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壹·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原始社会:中华文明的曙光
二、新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左右)
从数量和分布区域的角度观察,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具有怎样的特点?
数量多、分布广
红山文化
龙山文化
大汝口文化
良渚文化
河姆渡文化
仙人洞遗址
陶寺遗址
仰韶文化
苏秉琦提出“满天星斗说”,认为在距今6000年左右,从辽西到良渚,中华大地的文明火花如满天星斗一样璀璨,这些文化系统各有其根源,分别创造出灿烂的文化。……诸文化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密切,逐渐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圈”,又叫做“最初的中国”。
——摘编自张清俐《探索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起源进程》
最初的中国什么形态?——满天星斗
多元一体
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有何特点?
碳化稻谷
猪纹陶钵
蚕纹象牙杖首饰
骨耜(si)
壹·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原始社会:中华文明的曙光
河姆渡文化
时间:距今约7000年
地点:今浙江境内(长江下游地区)
生产活动:渔猎、采集、农业、畜牧
社会组织:母系氏族社会
干栏式的房子,定居生活,制造陶器,养蚕缫丝,种植水稻。
壹·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原始社会:中华文明的曙光
仰韶文化(以半坡遗址为例)
时间:距今约7000—5000年
地点:今陕西省境内(黄河中上游地区)
生产活动:渔猎、采集、农业、畜牧
社会组织:母系氏族社会
主要建半地穴式房屋;普遍制作和使用磨制石器、彩绘陶器等。培育出了粟。
仰韶遗址
(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
鹳鱼石斧彩绘陶缸
人面鱼纹彩陶盆
船形彩陶壶
白陶鬶(gui)
大汶口遗址
(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
仰韶、大汶口文化特征——彩绘陶器
壹·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原始社会:中华文明的曙光
母系氏族社会
特征:
聚族定居
劳动成果共享
尚未贫富分化
晚期代表遗址(距今约5000年)
黄河下游地区:龙山文化——黑陶蛋壳陶
辽河:红山文化
长江中下游:良渚文化
精美玉器、祭坛神庙
壹·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原始社会:中华文明的曙光
壹·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原始社会:中华文明的曙光
良渚是见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重要文化遗址
——新浪新闻2019年7月6日
当地时间2019年7月6日10时42分,中国良渚古城申遗成功。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现场代表中国政府发言中表示,良渚古城遗址是中国20世纪的重大考古发现,是见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重要文化遗址,今天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令全体中国人喜悦和振奋。中国政府将一如既往地做好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工作,守护好人类共同的文化家园。
经考古研究,良渚古城的范围最终确定,东西长约 1700 米,南北长约 1900 米,总面积约 300 多万平方米,相当于 4 个北京紫禁城。良渚古城是在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也是目前所发现的同时代中国最大的城址,被誉为“中华第一城”。
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结构图
良渚文化
壹·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原始社会:中华文明的曙光
4.新石器时代的文明进步
良渚文化的典型农具
玉鱼
玉牌饰
良渚文化有门类完备、分工精细、工艺精湛的手工业体系,以玉器的制作最为突出,玉器种类涵盖以琮、钺为代表的礼仪重器以及一般装饰品。良渚的玉器是尊贵身份的载体,具有明确的等次划分,一些人可以用刻有“神徽纹”玉器,另一些人只能使用其他类型的玉器。所以,良渚玉器具有社会属性,能够反映良渚文化的信仰和制度设计,这就是国家社会的文明形态。
良渚文化刻画符号
良渚文化
壹·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原始社会:中华文明的曙光
襄汾陶寺遗址···1000多座墓葬中,大型墓葬有9座,约占墓葬总数的1%。随葬品有彩绘陶器、彩绘木器、玉或石制的礼器、装饰品、工具、武器。
小型墓葬约占总数的90%,墓坑小而窄,掩埋也极浅,大都没有木棺和随葬品。
——丘富科:《中国文化遗产词典》
陶寺遗址与姜寨遗址相比有什么重大差别?
社会阶层分化
父系氏族社会
原始社会组织
旧石器时代 元谋人、北京人 使用打制方法制造石器,从事渔猎采集, 过群居生活,学会用火 原始人群
晚期:母系氏族社会
(生产力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新石器时代 (打磨结合方法制造石器,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修建村落等;分布广泛,朝多元一体的方向发展) 早期 黄河流域 仰韶文化 彩绘陶器, 种植粟 大汶口文化 长江流域 河姆渡文化 种植水稻, 养蚕缫丝技术 晚期 黄河流域 龙山文化 黑陶—蛋壳陶 晚期:父系氏族社会
(出现社会贫富分化和不平等,氏族间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长江下游 良渚文化 精美玉器,出现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辽河上游 红山文化 小结
中华文明起源 早期国家

从部落到国家

1.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1)三皇五帝的传说
三皇:燧人氏——钻木取火
伏羲氏——带领人们用兽皮制衣、结网打鱼、
发明八卦,创造文字结束“结绳记事”的历史
神农氏——为我国农业始祖和医药始祖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
神话色彩浓厚
华夏族的传说
炎帝
黄帝
炎黄部落联盟
华夏始祖
贰·从部落到国家——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2)“禅让制”
1.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五帝中最后两位尧、舜,可能是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尧年老时,根据各部落首领的推举和考察,由舜继承其位。这种做法称为“禅让”。



“禅让”
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贰·从部落到国家——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2.早期国家的产生
①背景:禹治水有功,接受舜的禅让,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②概况: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考古学家在河南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
(1)夏朝的建立
传说大禹在会稽山召集各部落首领,防风部落酋长迟到,被大禹处死,这说明大禹时期已经形成凌驾于其他部落之上的“公共权力”。
贰·从部落到国家——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2)政治:
①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②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③夏部族对除生活以外的地区实行间接统治。
2.早期国家的产生
贰·从部落到国家——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商和西周

1.商朝(约BC1600年-BC1046年)
(1)商朝的建立
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首领汤推翻了夏朝,建立商朝。商都多次迁移,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因此商朝又被后世称为“殷”或“殷商”。
商朝的政治势力与文化影响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叁·商和西周——奴隶社会:信史时代的文明发展
(2)商朝的文化
①文字:甲骨文
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
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目前所见甲骨文有5000字左右,已经确认的不到三分之一。
叁·商和西周——奴隶社会:信史时代的文明发展
史料证史
甲骨文中的十二生肖
(2)商朝的文化
②青铜器:
造型雄奇,纹饰华丽
司(后)母戊鼎,1939年安阳武官村出土,高133厘米,重833千克,是中国目前发现最重的青铜器。据估计,铸造这样大型青铜器,需300多人同时工作。。
司(后)母戊鼎
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边边长为52.4 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巧夺天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
四羊方尊
1.商朝(约BC1600年-BC1046年)
叁·商和西周——奴隶社会:信史时代的文明发展
①中央官僚制度:
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3)商朝的国家管理
王事:多宰、小臣
神事:巫、祝、卜、史
民事:小藉臣、司工
军事:多马、多射、师、旅
1.商朝(约BC1600年-BC1046年)
叁·商和西周——奴隶社会:信史时代的文明发展
(3)商朝的国家管理
②地方行政制度:内外服制
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松散联盟、集权程度不高。
内服
外服
外服
外服
外服
1.商朝(约BC1600年-BC1046年)
叁·商和西周——奴隶社会:信史时代的文明发展
材料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
材料二“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予畏上帝,不敢不征,……尔尚辅余一人,致天之罚。”
——《尚书·盘庚》
材料三 “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
——《史记》
上述史料反映商朝的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
神权色彩浓厚;神权与王权结合;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有限。
(3)商朝的国家管理
1.商朝(约BC1600年-BC1046年)
③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
叁·商和西周——奴隶社会:信史时代的文明发展
2.西周(约BC1600年-BC1046年)
(1)西周的建立
①背景:
商朝晚期,社会矛盾尖锐,商纣王生活腐朽,炮烙之刑残害臣民,引起公愤。
②概况: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商,双方在牧野展开激战,商军倒戈,商朝灭亡,建立周朝,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史称西周。
叁·商和西周——奴隶社会:信史时代的文明发展
(2)西周的统治
①分封制
◆含义:周王将王畿直接控制的镐京之外的广大地区,封授给王族子弟、功臣和旧贵族,在地方建立世袭的诸侯国。诸侯在国内也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分给士。
叁·商和西周——奴隶社会:信史时代的文明发展
(2)西周的统治
①分封制
《荀子·儒效》:“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叁·商和西周——奴隶社会:信史时代的文明发展
◆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西周的统治
②宗法制
◆含义:以父系血缘亲疏和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
◆原则:嫡长子继承制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
◆作用: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矛盾,保证贵族的特权地位,维护了统治秩序。
叁·商和西周——奴隶社会:信史时代的文明发展
(3)西周的灭亡
① 国人暴动
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为政暴虐,引发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大臣召公和周公共同执政,史称 “共和行政”。
② 西周灭亡
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乘西周王室内乱,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2.西周(约BC1600年-BC1046年)
叁·商和西周——奴隶社会:信史时代的文明发展
3.商周的社会经济
(2)农业:
《谷梁传·宣公十五年》载:“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
(1)地位:商和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
骨耜
②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绢帛是商周贵族普遍料。
①生产工具—木、石、骨、蚌等材质为主,青铜农具极少。
②生产方式—集体劳动
③土地制度—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土地不能随意买卖。井田即方块田,整治规则,有沟渠灌溉。
(3)手工业
①青铜铸造业,青铜文化
叁·商和西周——奴隶社会:信史时代的文明发展
4.中国早期国家特征
再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