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县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测试范围:必修下全册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们的日常交谈总是活灵活现、绘声绘色的,书面语则主要用来满足我们对抽象思维的需要。长时间以来,受技术条件的限制,在网上我们也只能以书面语来交流。一般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出于无奈才会用纯文字来交流,这种情况下就要做精简。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把符号分为“表达”和“指号”。在他看来,所有的发声的言语都是表达,一说出来就能起到传递意义的作用。说话者要表达的意义当下对听话者呈现。当我们用书写来传达意义时,会失去语音表达所具有的当下性和直接性。言语(书写)使得人类的发现可以代代相传,并且可以对原初的发现不断改善和添加,但导致发现的意识状态和意识活动是很难通过书写保留下来的。现在各种图像使我们有望传达我们的意识状态。
。加拿大语言学家格雷琴·麦卡洛克(GretchenMcCooch)在《因为互联网》一书中说“古典和中世纪的文本只会描述人物做了什么,不会描述他们的精神状态,近代的作品有了独白,人物表达他们的思考过程(如哈姆雷特和朱丽叶对死亡的思考)。随着小说的出现,无所不知的讲述者可以暗示角色自己也不能充分理解的意识状态,20世纪的现代派作家开始唤起读者对某种精神状态的真实体验”现在更进一步,表情符号等东西可以让我们不仅是精神状态的读者,也是它们的作者。我们可以用表情符号来表达发呆、奸笑、难过、抓狂等等。
麦卡洛克认为,表情符号并不是一种新的语言,但它是语言有益的补充。表情符号之所以成功,不是因为它们是一种语言,而是因为它们不是一种语言。它们不是要在词语的主场跟它们展开竞争,增添的表情符号是为了表现另一层含义。字母表示声音,标点表示语调,表情符号和其他图像则填补了沟通的第三个重要的支柱:表达我们的手势和物理空间。表情符号介于文字和图像之间,是一种表达我们的意图、在线分享空间的灵活的方式”有人喜欢表情符号,有人喜欢老派的情感符号或者缩写。但人人都需要某种手段,不然会感觉网络不友好、不称心。
(摘编自薛巍《网络互动为什么需要表情符号》,原载自《三联生活周刊》)
材料二
三联生活周刊:2016年,你写了《占领世界的表情包》一书,认为表情符号有助于良好的沟通。5年过去了,你是否对表情符号在沟通上的作用有了新的看法
马塞尔·达内西;如今,人们几乎下意识地使用这种轻松的方式,去表达悲伤、幸福、讽刺、怀疑等情绪。如果说表情符号自诞生以来有了任何变化的话,那就是它本身的使用更加频繁了,以增强其消息的情感基调。
三联生活周刊:表情符号最重要的用途之一是减少歧义。然而,不同人对同一表情符号的看法越来越不同。例如,微笑在你的书中被认为是核心词之一,但它的意义在中国发生了显著变化。中国的年轻人认为这是一种嘲弄、不友好的表情,而老年人认为这只是友好的微笑。你是如何看待表情符号的通用性下降这一现象的
马塞尔·达内西:正如我在书中所写的那样,在任何符号系统中歧义实际上都是不可避免的。这就是为什么表情符号发展出了不同的“方言”(Dialets)或“地域性语言变体”(Regional-Vants),以反映不同使用群体的意义系统(SystemsoifMeaning),任何试图将意义标准化或加以控制的尝试都是无用的。
三联生活周刊:表情符号最初是由于通用性的目的而减少了其个人特征,比如你提到为了减少种族问题选择了黄色圆形的简笔轮廓来概括人的面部。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平台都在追求表情符号的可定制化,这是否违背了初衷
马塞尔·达内西:是的,这的确违背了初衷。可定制化实际上与发明表情符号的最初想法相反——最初想法即简化的图片比起文字更易于理解。但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因为人们对于表情符号的解释并不可能完全地精确化。我们是历史中的存在,并从成长过程中积累了认知,这些认知不断地与从新旧世界输入的信息相对照。除非将个体认知标准化,否则他们将保持个体化。
三联生活周刊:随着表情符号的兴起而被频繁讨论的是——表情符号的社交礼仪,你对此持何种看法
马塞尔·达内西:这是意料之中的。正如我在书中讨论的那样,表情符号具有寒暄的交流功能,并反映了通常社会语言学中的“语域”(Register,指在特定语言使用的场合或领域所使用的语言变体风格)。这并不会因为从文本到图像的转变而消失,而是存在于所有的交流方式之中。
(摘编自《我们正处于沟通和表达的过渡阶段—一专访人类语言学家、符号学家马塞尔·达内西》,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胡塞尔认为,书写会失去语音表达的时效性与直接性,且难以传达并保留我们表达时的意识状态。
B.戏剧通过独白记录了哈姆雷特对死亡的思考,这说明文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现角色的意识状态。
C.麦卡洛克认为人们沟通时既需要字母、标点这两个手段,也需要表达手势和物理空间的辅助手段。
D.马塞尔·达内西不认同表情符号通用性下降这一观点,他认为人们无法将其意义标准化或加以控制。
2.以下选项最适合填入材料一画横线处的是(3分)
A.作家对于笔下人物的意识状态的描写,各自有不同的手法。
B.文字要描写人物的意识状态,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尝试。
C.表情符号相对于文字面言,是表达人物精神状态的最佳方式。
D.文字恢复语句包含的意识状态,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3.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能作为材料二中记者所提到的“表情符号通用性下降”的例子(3分)
A.过年期间,某同学在亲戚群中抢到了数额很大的红包,于是他使用了略显夸张、表意为“恐怖”的表情符号,被爷爷奶奶误以为并不想收到红包。
B.很多拍照软件都推出了自制表情包,通过这种方式,我们甚至可以用自己或身边人的照片,赋予这些照片特定的意义,表达我们更个性化的情绪。
C.年轻人群体中流行一种“斗图”的交流方式,交流者们通过相互发送表情包或图片来进行“斗争”,他们在交流中完全用图片和表情包取代了文字。
D.最近网友们评选了最易让长辈误解的表情包,许多网友提名意为“抓狂”的表情符号,很多家长将这一符号理解为“大笑”,闹出了很多笑话。
4.材料一、材料二的核心话题都是“表情符号”,但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4分)
5.作为采访稿,《三联生活周刊》记者的提问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千口古枣园
魏胜先
豫北内黄县六村乡千口村,有一处闻名遐迩的古枣园——千口千年古枣园。
千口千年古枣园,北靠晋豫鲁铁路干线,西傍颛顼、帝喾二帝陵,南邻梁庄镇,东接硝河坡。古枣园占地一千余亩,枣树万余棵,其中中心区一百零二亩,现存古枣树一千两百余棵,许多树龄在千年以上,树围在一百七十厘米左右。被林业部门鉴定命名的“千年枣树王”,树龄约一千五百多年。
步入园内,一望无垠的古枣树纵横交错,苍劲茂盛。棵棵树干表面沧桑斑驳,色如火山石,状若鳄鱼皮。树冠八方张开,虬髯盘旋,气宇轩昂,新枝绿叶间串串玛瑙似的枣随风摇曳。置身于树下,仰首可摘枣,俯身能刨花生,既赏关景,又饱口福,惬意无比。
五十多年前,孩提时代的我,每年秋天都跟着大人们来这儿拾红枣、刨花生,那时觉得这里不过就是个枣园而已。然而,今天我驻足园内,却有不一样的感受。
我遇到一位老者,姓刘,八十五岁,性情耿直,看管古枣园已有半个多世纪。他饶有兴致地给我讲起了古枣园的历史,以及与古枣园有关的故事。
内黄,因黄河而得名。汉代以前,古黄河曾流经这块土地的南面,故称内黄。早在秦汉时期,这里的先民就在黄河故道栽种枣树。漫漫黄河故道,成就了内黄红枣的美名。自2002年以来,县里多年举办红枣节,吸引了数十万名海内外游客。
千口,地处内黄县南端,也因黄河而得名。这里曾是古黄河上的一个渡口,因旧时黄河常年决口,先民频频搬迁,故名“迁口”。后人为了书写方便,逐渐变为“千口”。
精神矍铄的刘老汉凝望着硕果累累的古枣园,在锄把上磕磕烟斗,告诉我,他小时候枣园就是这个样子。祖辈们都说,这儿自古以来就是块好地,沙质细软,枣树长得好。
先辈们从试种酸枣开始,经过一代代人的反复试验,终于培育出耐旱、耐盐碱、耐瘠薄,盛花期长、果实肉厚、香甜可口的优良品种——扁核酸。
扁核酸,因核状扁、味酸甜而得名。其鲜果酥脆多汁,酸甜可口;干果皮薄肉厚,香甜缠绵。古枣树上结的果,经过专业测定,果酸含量为其他品种的五倍,不仅是滋补营养之佳肴,还是中药的药引子。蜜蜂在古枣树上采集的枣花蜜,晶莹剔透,味正醇厚,润肺明目,被誉为蜜中上品。
曾经,这里的先民靠一行行枣树防风固沙;遭自然灾害,靠红枣充饥救急;遇兵匪战乱,靠枣林天然屏障护身保命。作为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的据点,千口村古枣林一带培养和保护了许多地下共产党员、游击队员。
新中国成立后,千口古枣园重焕生机。上世纪六十年代,村里对园内枣树进行逐棵登记。枣树总数达十万余棵。国家修建汤濮地方铁路时,专门在千口村设站。县里专门在千口车站建起了红枣系列产品收购门市部。
这里流传着一首民谣:“七月十五枣红圈,八月十五枣动杆,九月十五枣下箔,十月十五捞不着”每年枣熟季节,枣园内,道路旁,一排排用高梁秆编织成的枣箔上,厚厚的红枣,在阳光照射下鲜艳夺目,宛若一方方红色的地毯;土产门市部,门前车水马龙,前来收购红枣、枣蜜的商贾络绎不绝;院内小山一样的枣垛,源源不断地装上小火车车厢,运往全国各地。
“枣儿香,枣儿甜,三分种,七分管;剪枝砍皮防枣锈,灭虫翻土疙瘩山”这是当地枣农对枣树管理的精辟总结。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这里每家每户都有了自己承包的土地和枣园。老枣农如鱼得水,将毕生经验全部倾注在枣树管理上。且不说每年至少五次修剪荒枝嫩条,光是枣树灭虫就是一场重头戏。为保证果品绿色无公害,枣农们常常用榔头击打树枝上的枣尺蠖。男人们在前面抢着木杆击打,妇女和小孩儿跟在后面,用指将打落在树根下的尺蠖一一消灭。有的尺蠖在强震下应声落地,而大部分则吐丝垂吊,缓缓坠地。待复活后又爬上树干。智慧的枣农把每棵树根下的土封成陡坡,并用木板将土坡拍打光滑,尺蠖欲爬不能,等来的则是集中就擒。
三年前的一个冬天,南方一位做古董家具生意的经营者看中了这里的古枣树,千里迢迢赶来,并托人向刘老汉说情,表示想出巨资挖走园中几棵最大的枣树。爱树如命的刘老汉听说后火冒三丈:“无论给多少钱都不能挖,那可是老祖宗给俺们留下的无价之宝啊!他们要挖走的不单是树,而是全村人的命根……”对方最后只好悻悻离开。
2018年底,村两委牵头,动员了十二名具有丰富枣树管理经验、勤奋好学的青壮年,依据国家相关政策,将古枣园中心区一百零二亩土地,从原先三十多个承包户手中流转出来,成立了古枣园生态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并投资修建起古朴典雅的千年古枣园大门牌坊、拉起透景篱笆墙,硬化了古枣园门前道路和停车场。
千年古枣园而今更风光。为了古枣园的今天而世代相守、默默耕耘的沙区人民,他们有古枣树一样铁骨铮铮的品格,让人看到了这片土地更加美好的明天……
(摘编自2020年08月22日《人民日报》)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千口古枣园古枣树数量多、树龄长、树围粗,纵横交错,苍劲茂盛,古枣园久经岁月变迁仍充满活力。
B.内黄、千口皆因黄河而得名,这里沙质细软,适合枣树生长。先辈们代代试验,终于培育出优良枣树品种。
C.枣农们用榔头击打树技上的枣尺蠖,把每棵树根下的土封成陡坡,体现出当地农业技术的原始落后。
D.文章写了古枣园传承千年而生生不息的历史,赞美了为了古枣园的今天而世代相守、默默耕耘的沙区人民。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色如火山石,状若鳄鱼皮”虬髯盘旋,气宇轩昂”,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古枣树沧桑而遒劲。
B.“七月十五枣红圈………枣儿香,枣儿甜……”等民谣写出了枣农对古枣树的深厚感情,既体现了乡土特色,又富有韵味。
C.文章写刘老汉听说有富商想出巨资挖走古枣树后“火冒三丈”,严辞拒绝,表现出刘老汉不为利益所动的耿直性格。
D.文章采用定点观察的方式,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描绘了古枣园的美丽风光,叙述了古枣园的历史和相关的故事。
8.文章后半部分用不少笔墨写枣农管理枣树,对此你如何理解 (4分)
9.“今天我驻足园内,却有不一样的感受”,请结合文本谈谈作者有哪些“不一样的感受”。(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成祖永乐元年三月,沈阳中屯卫军士唐顺言:“卫河之原,南距黄河陆路五十余里。若开卫河,距黄河百步置仓库,受南京所运粮饷,转致卫河交运,则公私交便也”上命廷臣议,俟民力稍稳行之。
九年春二月己未,命工部尚书宋礼、都督周长开会通河。永乐初,屡有言开河便者,上重民力未许。至是,济宁同知潘叔正言:“会通河道四百五十余里,其淤塞者三之一。浚而通之,非惟山东之民免转输之劳,实国家无穷之利也”乃命礼等往视。礼等极言疏浚之便,且言天气和霁,宜及时用工。命宋礼总督之。
河南河水屡岁为患。先是,遣工部侍郎张信往视。滦下二十余里,有旧黄河岸。与今河面平,浚而通之,俾循故道,则水势可杀,遂绘图以进。并命礼兼督之。
六月,会通河成。置天井闸以分其流南流通于淮而新开河则居其西北流由新开河道东昌入临清计三百八十五里礼还京上言“会通河源于汶、泗,夏秋霖潦泛溢,则马常泊之流亦入焉。河流深浅,舟楫通塞,系乎泊水之消长。泊水夏秋有余,冬春不足,非经理河源,及引别水以益之,必有浅涩之患。比年流沙淤塞河口,宜及时开浚。”从之。
九月,工部主事蔺芳言:“中滦分导河流,使由故道北入于海。河南之民,免于昏垫,诚万世之利。然缘河新筑护岸埽①座,用蒲绳泥草,不能经久。臣愚以为若用木编成大囤,若栏圈然,置之水中,以椿木钉之,中实以石,却以横木贯于椿表,牢筑堤土,则水可以杀,堤可以固,而河患息。”从之。尚书宋礼荐其才,擢为工部右侍郎。
漕渠在齐、鲁间者,宋礼功为多。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卷二十四》)
【注】①埽:治河时用来护堤堵口的器材。
10.下面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置天井闸以分其流南/流通于淮/而新开河则居其西/北流由新开河道/东昌入临清/计三百八十五里/
B.置天井闸以分其流/南流通于淮/而新开河则居其西/北流由新开河道东昌入临清/计三百八十五里/
C.置天井闸以分其流/南流通于淮/而新开河则居其西/北流由新开河道/东昌入临清/计三百八十五里/
D.置天井闸以分其流南/流通于淮/而新开河则居其西/北流由新开河道东昌入临清/计三百八十五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成祖,庙号,一般有功者称祖,是君主死后在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B.尚书,中国封建时代政府高官的名称,清朝时六部和理藩院等的主官称尚书。
C.侍郎,汉代郎官的一种,本为宫廷的近侍,东汉以后,尚书属官称谓。
D.擢,有选拔、提升官职的意思。表此意的还有迁、晋、加、陟、拔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永乐年初,唐顺进言开通卫河,皇上让群臣议论,认为应该等待民力稳定后进行,后又有人进言开河,皇上立即答应了。
B.济宁同知潘叔正说开通会通河并不是只有山东的老百姓免于运输的辛劳,其实对国家有无穷的好处。
C.河南黄河水多年为患。先是派工部侍郎张信前往察看,后绘图推进此工程,命宋礼兼督。
D.工部主事蔺芳因进言治理黄河水患的措施得到宋礼的赏识,被举荐提升为工部右侍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与今河面平,浚而通之,俾循故道,则水势可杀,遂绘图以进。
(2)泊水夏秋有余,冬春不足,非经理河源,及引别水以益之,必有浅涩之患。
14.永乐年间,治理黄河水患有哪些有益的经验和实践 请根据原文内容概括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舟中
杜甫
风餐江柳下,雨卧驿楼边。
结缆排鱼网,连樯并米船。
今朝云细薄,昨夜月清圆。
飘泊南庭老,只应学水仙。
【注】南庭:指南方边远地区。水仙:水中的神仙。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交代了泊舟处所,“江柳”“驿楼”如或可睹,可谓“诗中有画”。
B.“风餐”与“雨卧”互文见义,道出诗人漂泊江湖的凄苦、悲凉情状。
C.颔联写诗人设网捕鱼,停船买米,表现了生活的艰辛和旅途的劳苦。
D.早晨的疏云,夜里的清月,这良辰美景让诗人徒增感慨,悲从中来。
16.尾联“漂泊南庭老,只应学水仙”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试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古人常在诗词中使用“流水”这一意象来表达对时光易逝、世事无常、人生虚幻的感慨,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 , ”就是这样的经典名句。
(2《谏太宗十思疏》中“ , ”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
(3)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用“ , ”两句写下了登楼引起的个人的身世之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梁晓声散文新作《小人物走过大时代》既记载着作者的经历、思索与感悟,也记录着 ① 的苦辣酸甜、欢乐与哀愁、执着与无奈。这些不起眼的小人物的 ② 、酸甜苦辣最能触动我们的心弦。毕竟,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的、平凡的。
弥漫在字里行间的他深情回忆的自己父母、兄长、友人的那份浓得化不开的亲情友情格外令人动容。生活的磨难造就了他的悲悯情怀,使他对脚下的土地和身边的同胞一往情深。他笔下的小人物撑起屋檐之下一方烟火,作为叙事主体始终在场的“我”,总是充满善意的力量, ③ 的情怀和无可奈何的惆怅相交织,形成一种充沛的情感直抵人心。
他与这些善良而温顺的“小人物”们,同呼吸、共命运,领略生活的摇曳多姿,感悟生命的悠远和辽阔。他以一个文人的敏锐,于同频共振中,用心捕捉着他们的一颦一笑,用情关注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以一个哲人的深刻,于见微知著中,洞悉着时代的风云变幻,叙说着心中永远不变的家国故事。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为什么黄色的衣服更容易吸引小飞虫 ① 。趋性就是昆虫对某种刺激进行趋向或背向的运动,简单来说就是昆虫会朝着吸引它的环境方向飞,比如温度、光线、颜色等,有趋热性、趋光性、趋化性等习性之分。如果环境因素是昆虫喜欢的,那就是正趋性,例如蛾子和白蚁具有趋光性。而让昆虫讨厌的环境就会导致负趋性,蟑螂对光就具有负趋性,所以它们 ② 。昆虫的趋性是通过进化保留下来的“生存习惯”。
同样,很多昆虫对特定颜色具有正趋性。蚜虫、蓟马、小绿叶蝉、白粉虱、斑潜蝇、草蚊等多种害虫都对黄色敏感,具有非常强烈的趋黄性。在生活中最常见的“趋黄”的昆虫就是蚜虫和蓟马了,如果你穿着鲜黄的衣服走到了蚜虫或者蓟马的地盘上,不一会儿, ③ ,粘在衣服上的虫子,还会把衣服弄脏。那么,被吸引来的这些飞虫会对人体有害吗 对此大家不必过分担心,既然会引起反感,人体对于蚜虫和蓟马来说没有什么明显的危害,它们不会叮咬人体,也不会寄生人的身上。但是有些种类的蓟马会分泌酸性液体,使皮肤发痒,人们只要涂一些清凉油就好了。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1.根据上述内容,请分别简述“趋光性”“负趋性”的含义。(3分)
22.画波浪线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不错,目前的中国,固然是江山破碎,国弊民穷,但谁能断言、中国没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 不,决不会的,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 ——方志敏
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 ——陶行知
若能作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做和自豪的事情。 ——黄大年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 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友谊县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D【解析】D项“马塞尔·达内西不认同表情符号通用性下降这一观点”错误。马塞尔·达内西认同表情符号通用性下降,“我们无法将其意义标准化或者加以控制”是他认为“表情符号”通用性下降不可避免的原因。故选D。
2.D【解析】横线处的句子应该是对加拿大语言学家格雷琴·麦卡洛克所说的话的概括。这段话以时间为推进,分别陈述了从古典和中世纪到20世纪现代派作家,用文本呈现意识状态这一过程的不断发展。故选D。
3.C【解析】通过采访我们可以知道,《三联生活周刊》的记者提到表情符号通用性引述了两种现象,其一是表情符号产生了歧义,其二是表情符号可定制化的出现。而C选项只能表明表情符号使用的空间在扩大。故选C。
4.材料一通过与文字交流(书写)比较,侧重于谈“表情符号”的特点(或优势),(1分)从而回答网络互动为什么需要表情符号;(1分)材料二则侧重于探讨“表情符号”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1分)以及如何看待这些问题。(1分)(共4分)
5.①抓住核心问题,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记者的每次发问,指向明确,所提出的问题切实地抓住了“表情符号”发展过程中的核心问题。(2分)②表达逻辑清晰,经过层层递进的推演,自然发问。比如记者提出“你是如何看待表情符号的通用性下降这一现象的 ”之前,首先提出表情符号的用途,其次提到与之相反的现象,最后自然得出了这一问题。(2分)③善于追问,将话题引向深入。关于“表情符号”通用性下降这一现象,在记者先提出其产生歧义后,再次用“表情符号可定制化”这一现象进行追问,提出“是否违背表情符号的初衷”这一问题,使话题走向深入。(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切合材料,言之成理也可给分)(6分,每点2分)
6.C【解析】C项,“枣农们用榔头击打树技上的枣尺蠖,把每棵树根下的土封成陡坡,体现出当地农业技术的原始落后”错误,从“‘剪枝砍皮防枣锈,灭虫翻土疙瘩山。’这是当地枣农对枣树管理的精辟总结”“为保证果品绿色无公害,枣农们常常用榔头击打树枝上的枣尺蠖”“智慧的枣农把每棵树根下的土封成陡坡,并用木板将土坡拍打光滑,尺蠖欲爬不能,等来的则是集中就擒”可见,这并非反映当地农业技术原始落后,而是称赞他们枣树管理经验、保证绿色无公害的良心和枣农们的智慧。故选C。
7.D【解析】D项,“采用定点观察的方式”错误,从“步入园内……置身于树下……驻足园内……遇到一位老者”等句子可见,作者是在园内漫步移动着的,并非“定点”观察。故选D.
8.①枣农管理枣树,写出了枣农对古枣树的爱护和精心栽培;②赞美沙区人民为古枣园世代相守、默默耕耘、铁骨铮铮的品格。(4分,每点2分)
9.①感受到古枣园历史的悠久;②感受到古枣园蓬勃的生机;③感受到沙区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坚守;④感受到国家政策对当地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得6分)
10.B【解析】“分其流/南流通于淮”这一句“南流”是向南流,不能断开,故排除AD两项;“道东昌入临清”这一句中的“道东昌”是取道东昌,不能断开,故排除AC。故选B.
11.D【解析】“迁”一般指调动官职,“右迁”指升职,“左迁”为降职。故选D。
12.A【解析】“皇上立即答应了”错了。原文“上重民力未许”,故选A。
13.(1)与现在河水面平齐,挖深并且疏通它,让它沿着故道流,那么水势就可以减缓,于是绘图来推进工程。
(2)马常泊水量夏秋季有多余,冬春两季水量不足,如果不治理黄河的源头,并汲引其他水流来增加水量,一定有浅涩不畅的祸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注意以下关键词:
(1)“浚”“俾循”“杀”。(每点1分,句意1分,共4分)
(2)“经理”“引”“患”。(每点1分,句意1分,共4分)
14.①挖深疏通旧有河道。②治理黄河的源头,汲引其他水流增加水量以冲击淤沙。③加固护岸埽座。(每点1分,共3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从“礼等极言疏浚之便”“非经理河源,及引别水以益之,必有浅涩之患”“然缘河新筑护岸埽座,用蒲绳泥草,不能经久”等处不难得出三条答案。
【参考译文】
成祖永乐元年三月,沈阳中屯卫军士唐顺说:“卫河的源头,南距黄河陆路五十多里。如果开凿卫河,在距离黄河百步远的地方设置仓库,接受南京所运送的粮饷,转致卫河交接运送,是公私互利的”皇上命令朝廷大臣商议,等民力稍微稳定后再进行。
九年春二月己未,命令工部尚书宋礼、都督周长开通会通河。永乐初年,大臣中经常有说开凿黄河方便的,皇上看重民力没有答应。到这时,济宁同知潘叔正说:“会通河的河道长达四百五十余里,其中淤塞的有三分之一。挖深疏通它,并不是只有山东的老百姓免于运输的辛劳,其实对国家有无穷的好处。于是命令宋礼等人去察看。宋礼等人极力进言疏通的好处,并且说天气和暖放晴,应该及时用工。命令宋礼总监督这件事。
河南黄河水多年为患。这之前,派工部侍郎张信前往察看。中滦以下二十里,有旧黄河堤岸。与现在河水面平齐,挖深并且疏通它,让它沿着故道流,那么水势就可以减缓,于是绘图来推进工程。并命宋礼同时督导此事。
六月,会通河修成。设置天井闸以分其流,向南流通到淮河。新开河水就在他们西边,向北流由新开河取道东昌进入临清,共计三百八十五里。宋礼回到京城上奏说:“会通河发源于汶水、泗水,夏秋季久雨积水泛滥,马常泊的水流也汇入这里。河水深浅,航运畅通堵塞,与马常泊的水量的增长减少有关系。马常泊水量夏秋季有多余,冬春两季水量不足,如果不治理黄河的源头,并汲引其他水流来增加水量,一定有浅涩不畅的祸患。近年流沙淤塞河道口,应该及时疏通”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
九月,工部主事蔺芳说:“中滦分别疏导河流,使由旧道往北流入大海。河南的百姓,避免水患,实在是万世的利益。然而由于黄河新修筑护岸埽座,用蒲绳泥草,不能长久。我认为如果用木条编成大的围栏,如栏圈那样,放到水中,用椿木钉上它,中间用石头填实,再用横木穿过椿表,牢固筑稳堤土,水势就可以减缓,堤坝可以牢固,而黄河水患得以平息。”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尚书宋礼举荐他的才能,提升为工部右侍郎。
凡是在齐、鲁一带的漕渠,宋礼功劳为多。
15.C【解析】C项“设网捕鱼,停船买米”理解有误。“表现了生活的艰辛和旅途的劳苦”也就无从谈起。原诗颔联主要写停船时的情景,意为:系缆停船时拨开鱼网,与卖米的商船并列在一起。故选C。
16.①“漂泊南庭老”,抒发了暮年居无定所、漂泊边荒之地的惆怅之情。②“只应学水仙”抒发了无从改变漂泊生活的无可奈何之情,是激愤之语,有自嘲况味。(6分,每点3分)
17.(1)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2)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每空1分,错字、漏字、多字均不得分)
18.示例:①芸芸众生②喜怒哀乐③悲天悯人(每空1分,不是成语不给分)
19.他深情回忆自己的父母、兄长、友人,那份浓得化不开的亲情友情,弥漫在字里行间,格外令人动容。(4分)
20.①这要从昆虫的趋性说起②不喜欢在有光的环境中出没③衣服上就会沾满小飞虫(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21.①趋光性是某些昆虫会朝着吸引它的光线处飞去的习性。②负趋性是昆虫对讨厌的温度、光线、颜色等环境因素的刺激进行背向运动的习性。(答出一点给2分,两点3分,意思对即可)
22.修改示例:除了会引起反感,蚜虫和蓟马对于人体来说没有什么明显的危害,它们不会叮咬人体,也不会寄生在人的身上。(改对一处给2分,两处3分,三处4分)
【解析】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①句中关联词使用不当,“既然”表示先提出前提,而后加以推论。根据句意,应将“既然”改为“除了”。②句中主客体颠倒,应将“人体对于蚜虫和蓟马来说”改为“蚜虫和蓟马对于人体来说”。③成分残缺。句中缺少介词“在”,应在“人的身上”前面添加“在”。
23.【写作指导】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材料作文的能力。写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抓住主旨,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其次要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材料中的三位名人名言侧重点分别是:(1)方志敏:无论祖国处于怎样艰难的境地,我们都要对祖国充满信心。(2)陶行知:爱国是一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3)黄大年:个人的奋斗,只有融入到建设祖国的伟大事业中,才是最有意义的。把三则材料综合起来,就是:爱国,就要对祖国有信心;爱国,就要与祖国共奋进。
学生根据材料从不同角度进行立意、写作,只要在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符合相关要求,即可酌情给分。答案中的立意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