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化culture
广义:
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狭义:
语言、文学、艺术、制度、组织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德)马克思
选必2
意识形态+政治制度
选必3
选必1
一、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
(第1、2课)
二、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第3、4、5课)
三、人口迁徙、文化交流与认同
(第6、7、8课)
四、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9、10课)
五、战争与文化交流
(第11、12、13课)
六、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第14、15课)
七、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
(活动课)
地域文化发展
交流与传播的途径
传承、保护、共享
多样性
交互性
传承性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标要求】: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中华传统文化:
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华文化。是在长期历史积淀中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易除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代表中华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体现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主要思想观念。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起源:原始社会
钱穆说:“中国文化,表现在中国已往全部历史过程中,除却历史,无从谈文化。我们应从全部历史之客观方面来指陈中国文化之真相。”他意在强调( )
A.文化形成是多种因素的综合 B.要从历史发展中认识中国文化C.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复杂性 D.应明白中国文化内涵的丰富性
B
辽河流域
黄河下游
长江流域
珠江流域
天山南北
四川盆地
青藏高原
多元起源,中华文明的摇篮
华夏
北狄
东夷
南蛮
西戎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称华。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
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不断发展壮大,并向四周辐射,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2、奠基:春秋战国
(1)背景:社会大变革
(2)表现
A.春秋时期:孔子
①.思想核心:
②.政治思想:
③.教育观:
“仁”、“礼”
为政以德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儒家思想的文化核心形成
①.政治:礼崩乐坏(分封、宗法、礼乐制构成的
政治体系逐渐瓦解);
②.经济:牛耕、铁农具推广,生产力大发展;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③.阶级:旧奴隶主贵族阶层衰落,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的活跃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2、奠基:春秋战国
(2)表现
B.战国时期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儒家 孟子
荀子
道家 庄子
法家 韩非子
墨家 墨子
①.政治思想:仁政;②.人性论:性本善;③.义利观:重义轻利
①.天人观:“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②.人性论:性本恶;③.政治思想:礼法并用
齐物论:万物齐一
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②.变法革新
①.兼爱;②.非攻;③.尚贤;④.节俭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后世思想文化的源头;先秦成为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3、形成:秦汉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概念辨析
推崇法家
汉
秦
汉
秦
尊崇儒术
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
巩固大一统局面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加强君权和限制君权的需要
“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统一多民族文化格局形成,儒家思想从此成为2000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4、发展:魏晋隋唐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虎溪在庐山东林寺前,相传晋僧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
一日陶潜(陶渊明)、道士陆修静来访,与语甚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后人于此建三笑亭。
虎溪三笑
(1)背景:佛教传入、道教兴起,儒道佛交融汇通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4、发展:魏晋隋唐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1)背景:佛教传入、道教兴起,儒、道、佛交融汇通
(2)表现
①.魏晋玄学盛行
②.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③.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思想上,宣扬“无” 是产生万物的根本;
政治上,主张“无为”;
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
特点: 结合
儒、道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5、繁荣:宋元时期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1)背景
(2)表现
项目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不同点 世界本原
方法论
道德观
哲学范畴
“理”在万物
“格物致知”
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
行为规范
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理”在“心”中
“发明本心”、“致良知”
主张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
达到良知
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集大成者:朱熹
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哲学化、思辨化),束缚人的精神世界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6、传承与转折:明清时期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作品
主张
共同影响 《明夷待访录》
《天下郡国利病书》
《读通鉴论》
①.抨击君主专制;
②.提出“天下为主 君为客”民本思想;
③.工商皆本。
①.倡导经世致用;
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①.世界是物质的,变化有规律的;
②.事物是可认识的; ③.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①.批判地继承儒学,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
②.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进步性。
《日知录》
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
康雍乾时期,文字狱,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7、冲击(转型)与进步:
近代至今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孙中山
康有为
林则徐
李鸿章
陈独秀
毛泽东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开眼看世界
立宪法,开国会,建立君主立宪制
民主共和三民主义
民主科学
“工农武装割据”
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后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及渐趋中国化,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3、形成:秦汉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概念辨析
推崇法家
汉
秦
汉
秦
尊崇儒术
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
巩固大一统局面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加强君权和限制君权的需要
“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统一多民族文化格局形成,儒家思想从此成为2000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7、冲击(转型)与进步:
近代至今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孙中山
康有为
林则徐
李鸿章
陈独秀
毛泽东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开眼看世界
立宪法,开国会,建立君主立宪制
民主共和三民主义
民主科学
“工农武装割据”
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后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及渐趋中国化,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
阶段 时期 表现
奠基 先秦(春秋战国)
形成 秦
汉
发展 魏晋隋唐
繁荣 宋元
传承与禁锢 明清
转型与进步 近代
走向复兴 现当代
①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②“百家争鸣”
推崇法家学说
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①魏晋玄学盛行;②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促进其创新与发展;③中华传统文化辉煌
①理学形成;②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①陆王心学;②个性自由与经世致用;③钳制思想
①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②新文化运动传播民主与科学;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①发展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总结
问题探究: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1)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央集权体制),科举制度发展完善;
(2)经济: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为文化生生不息奠定物质基础;
(3)思想文化:统一的文化政策推动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交流、儒家思想主导地位的确立;
(4)教育:书院等古代教育机构的贡献保持了文化传承的连续性;
(5)地理环境:相对封闭和较为广阔,为中华文明独立连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史料一:用中国传统方式来说,就是肯定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天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
——张岱年《中华文化概论》
(一)伦理观: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即人本思想)
(二)政治观:民本思想
(三)自然观:中华文化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协调人与人的关系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四)家国观:中华文化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协调人与国家的关系
(五)价值观:中华文化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六)人生观:
中华文化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七)处世观: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
协调人与自身的关系
史料二: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这一特定区域特定人类圈的社会精神形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史料三:诸子百家部分代表:
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纵横家(苏秦、张仪)
兵家(《孙膑兵法》《孙子兵法》;医家(扁鹊、华佗、李时珍)
史料四: 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人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时期,佛教完成中国化。到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外来佛教融合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史料五:中国几千年来,也和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埃及一样,不断遭受异族文明摧毁。五胡乱华时期,北宋末期,中原地带的中华文明遭受了严重的摧残;元朝和清朝是中国两次最大的被异族统治的时期,但是一个被推翻,一个被中华文化同化。1840年到1945年是中国最危险的时刻,但是中国依然屹立不倒,没有消亡。
本土性、凝聚性
多样性
包容性
连续性
史料六:《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激励古往今来的人们奋勇前进;厚德载物,要求人们以深厚仁德之心承载万事万物。
史料六:道家哲学中的辩证法和相对主义,使国人习惯用一分为二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也正是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造就了国人不狂妄、不偏激、注重中庸的民族性格。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1)发展动力
(2)价值标准
(3)当代借鉴
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维护中国团结统一
提供治国理政和道
德建设的借鉴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1、伦理观: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即人本思想)
A.周公:“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
B.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
C.后世儒学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 ——《论语.雍也》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孔子
“仁者,人也。” ——《礼记·中庸》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协调人与人的关系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2、政治观:民本思想
协调人与人的关系
(1)民本思想的发展
A.春秋时期:
①.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
②.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B.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仁政”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
(2)意义:
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3、自然观:中华文化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1)思想表现
A.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
B.春秋时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
道,道法自然”
C.战国时期: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
而用之”
(2)评价:
A.他们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B.天人合一思想,将天、地、人视为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
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4、家国观:中华文化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1)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
(2)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
(3)张载概括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
开太平”。
(4)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协调人与国家的关系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5、价值观:中华文化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6、人生观:中华文化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7、处世观: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
协调人与自身的关系
中国优
秀传统
的内涵
02
多元一体
概念辨析
内涵一
伦理观:重视以人为本
“敬天保民”“仁”“仁政”“民贵君轻”
内涵二 自然观
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内涵三 家国观
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内涵四 价值观
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为政以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天下为公”
内涵五
人生观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上下求索”
内涵六
处世观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和而不同”
概念辨析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其中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济泪为思亲”“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诗句,能够体现出的中华文化的内涵主要是( )
A.自强不息 B.天下为公
C.崇德尚贤 D.家国情怀
D
中国古代的主要祭祀和尊奉对象主要有天、地、君、亲、师,后来人们常把“天地君亲师”连成一句话,挂在厅堂中央供奉。这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 )
A.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B.天人合一、和谐共生
C.天下为公、崇德尚贤 D.道法自然、以人为本
D
即学即练
概念辨析
你能列举更多传统文化的内涵吗?
义、礼、廉、俭、智、信、忠、贤、诚、敬、孝、耻、宽、正、公、勤、能……
畅所欲言
与时俱进、脚踏实地 、穷则思变、居安思危、实事求是、求同存异 ……
概念辨析
学以致用
你能从日常生活场景中
列举更多体现传统文化内涵的例子吗?
尊祖敬宗
家族认同
纪念屈原
忧国忧民
团圆和睦
和和美美
概念辨析
学以致用
你能从日常生活场景中
列举更多体现传统文化内涵的例子吗?
团圆和穆,和谐有序
四合院
黄帝陵
炎黄子孙,民族认同
北京社稷坛
农本、民本观念
文
化
认
同
概念辨析
学以致用
你能从日常生活场景中
列举更多体现传统文化内涵的例子吗?
学以致用
十五的月亮
十五的月亮
照在家乡 照在边关
宁静的夜晚
你也思念 我也思念
我守在婴儿的摇篮边
你巡逻在祖国的边防线
我在家乡耕耘着农田
你在边疆站岗值班
啊
我的中国心
长江 长城
黄山 黄河
在我心中重千斤
无论何时 无论何地
心中一样亲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七子之歌
家国情怀责任担当
爱国之情
渴望祖国统一
中国优
秀传统
的特点和价值
03
推宗明本
概念辨析
本土性
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
包容性
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
连续性
中华文化绵延不绝,延续至今。
多样性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
凝聚性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
同文化特质的体现。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概念辨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材料一 《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激励古往今来的人们奋勇前进;厚德载物,要求人们以深厚仁德之心承载万事万物。
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发展
动力
材料二 道家哲学中的辩证法和相对主义,使国人习惯用一分为二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也正是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造就了国人不狂妄、不偏激、注重中庸的民族性格。
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价值标准
材料二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维护中国团结统一
提供治国理政和道
德建设的借鉴
当代
借鉴
1
2
3
学习拓展
审题: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
举例:
科技:青蒿素、杂交水稻
国际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
①中华文化所蕴含的自然人文精神,为当今世界人民解决自然问题提供了智慧。
②中华文化主张的国家交往间的利益相关、合作共赢和和平共处等价值理念,是构筑和平稳定的世界秩序的文化基石。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价值目标符合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利于解决各国人民所共同面临的恐怖主义、新殖民主义等问题,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中华文化作为世界主要文化之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数千年的连续发展,中华文化不仅在过去为人类中华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当今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着自己的贡献。
结合所学,联系社会生活,举例说明中华文化在当今人类文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
中国优
秀传统
的世界意义
04
海纳百川
1.中学东传——东亚文化圈
类别 时间 影响
汉字
儒学
佛教
社会制度
社会生活
文化传播
前4-3世纪
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各国在汉字基础上创造出本国文字。
3-5世纪
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日本等国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4世纪以后
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朝鲜的政治制度,日本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赋税制都以唐制为蓝本。越南的教育体制、科举制移植于中国。
7世纪
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
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深受唐文化影响。
7世纪
14世纪
15世纪
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所学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
伴随经贸往来,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传播中华文化。郑和下西洋,
扩大和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15世纪朝鲜创造谚文
9世纪日本创造假名
儒学的传播
佛教
唐鉴真和尚
日本奈良唐招提寺---仿唐建筑
弘扬佛法
促进交流
韩国首尔景福宫
日本法隆寺
建筑
货币
唐代仕女图
日本和服图
服饰
他乡少知己,莫厌访君频。
—9世纪朝鲜诗人崔致远
腐儒未解英雄志,却恨鸿沟不用诚。—17世纪那波守之
根据两首诗歌,中华文化对朝鲜、日本有哪些影响?
这两首诗都是外国人使用汉字创作的律诗,不仅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严格按照律诗格式要求,还在诗中使用了历史典故,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中华文化和历史的熟悉和理解,反映了中华文化对朝鲜、日本的深刻影响。
诗词
2.中学西渐——四大发明推动欧洲社会进步
8世纪以后,造纸术传入欧洲,促进教育、政治及商业发展。
13世纪火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粉碎骑士阶层,推动封建社会瓦解。
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指南针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到欧洲,推动大航海时代到来。
14至15世纪印刷术传至欧洲,推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18世纪,欧洲出现学习中国的热潮,法国著名油画家布歇绘制了一系列中国风作品:《中国捕鱼风光》《中国花园》和《中国集市》等油画。这些油画画面上出现了大量写实的中国元素,比如儿童发型、鸟笼、中国红伞等。这反映出( )
A.西学东渐成果斐然 B.启蒙运动汲取东方营养
C.中学西传成为主流 D.文艺复兴借鉴中国文明
B
16-18世纪是中国和西方两大文明之间基本上进行平等交往和交流的世纪,双方都从这些交流和交往中获益多多。……在启蒙思想家看来,中国儒教是人类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
——摘编自陈超《明末清初的“东学西渐”和中国文化对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饮茶成为欧洲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此时的欧洲,封建领主制的统治本身,已出现了矛盾,为了争霸,欧洲诸国就必须加强实力;……在这种情况下开始的“东学西渐”,就有了内在的驱动力……“东学西渐”对于欧洲而言,并不是被迫的,而是主动的。 ——摘编自刘永拮《“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
瑞典首都的中国宫
美国·流芳园(仿苏州园林式建筑)
3.浓烈的“中国风”
疫情大考下的中国与世界:
在把隔离、封城视为侵犯人权和自由的思想意识形态下,西方各国初期普遍对疫情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随着疫情的加剧,在防疫措施上向中国靠拢已不是一个被拒绝的可选项,而是必选项。2020年3月10日,意大利全国实施“封城”措施。3月16日,美国旧金山宣布“封城”……病毒不分国籍,人类是命运共同体。中国在基本控制和消灭病毒的情况下,不忘支持世界各地,把自己的经验技术、人才装备支援其它国家,为人类战胜冠状病毒作出杰出贡献!
“中国力量”
“中国效率”
“中国担当”
4.中国担当——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结 语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农耕文明下中国彰显高度的文化自信;工业文明下中华文化在西方科技面前黯然失色,中国经历深刻的文化阵痛;当代中华文化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呈现文化崛起姿态,为世界的发展提供了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