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2张PPT)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
第2课
课前知识铺垫
1.作者知识
(1)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1921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一同创立创造社,积极从事新文学运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1926年参加北伐,192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1928年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埋头做研究,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从事抗日救亡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著有《郭沫若全集》38卷。
(2)闻一多(1899—1946),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1932年闻一多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3)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湖南桃源人,诗人。1950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任宣传队员。同年,响应祖国号召,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期间,推出处女作《人桥》,从此与诗歌艺术结下不解之缘。1953年,在朝鲜战场上负伤后转入河北省荣军学校读书。1954年开始发表诗作。他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将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协调的整体。诗人后期的诗作趋向反思静悟,语言略趋平和,有很强的知性张力,形成宏大的诗歌个性。
(4)雪莱(1792—1822),英国浪漫主义民主诗人,第一位社会主义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响颇深。雪莱生于英格兰萨塞克斯郡霍舍姆附近的沃恩汉,12岁进入伊顿公学。1810年,进入牛津大学。1811年,由于散发《无神论的必然》,入学不足一年便被牛津大学开除。1813年,完成叙事长诗《麦布女王》。1818年至1819年,完成两部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倩契》,以及抒情短诗《西风颂》。
2.背景知识
(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月至10月间。当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毅然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时,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他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郭沫若这首对力的赞歌,正是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2)《红烛》:写于1923年,是闻一多第一部诗集《红烛》的序诗,在闻一多诗歌艺术生涯中具有奠基性地位。创作《红烛》时,诗人身在远离祖国的大洋彼岸。这个被五四运动的洪流冲击过的、从“世家望族、书香门第”里挣脱的书生,与当时千千万万的青年知识分子一样,面临着历史的抉择,思考着人生和自我的价值。中华儿女的一颗赤子之心跳荡在他的胸腔,迸发出炽烈的爱国热情。
(3)《峨日朵雪峰之侧》:1955年,昌耀积极投身大西北的开发建设,来到青海,时年19岁。1957年,他被错划为“右派”,开启了长达二十多年的高原流放之路。《峨日朵雪峰之侧》写于1962年,是昌耀在祁连山时,生命处于困厄中的一首诗,也是他一生的命运模式和象征。
(4)《致云雀》:1820年夏季的一个黄昏,雪莱在莱杭郊野散步时听到云雀鸣叫,有感而发,写下这首诗歌。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后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等使得欧美资产阶级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思想和言论自由,但之后英国资产阶级与封建主重新勾结,以及一系列战争爆发,人民的自由又受到了限制。雪莱创作这首诗时,黑暗与恐怖正笼罩着整个英国社会,圈地运动和经济危机使得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完全得不到保障。雪莱借这首诗来歌颂自由,表达了广大人民对自由的极度向往,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也借赞颂云雀,传达了自己的精神境界、美学理想和艺术追求。
3.知识链接——现代诗
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最早可追溯到清末,是诗歌的一种,与古诗相比而言,虽都为感于物而作,但一般不拘于格式和韵律。现代诗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与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现代诗的主流是自由体新诗。自由体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内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和表现新思想。
诗歌是文学女神桂冠上的璀璨明珠。现代诗在相对短暂的发展史中,也是群星闪耀,涌现出大批优秀的诗人和动人的诗歌。为了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陶冶情操,拓宽视野,现在班级将举行以四首诗为主题的“新诗会”,同学们需积极参与以下各种活动。
情境任务
参与新诗会,赏诗情画意,解诗中之人
课时1 你谈我说现代诗,诵读品味诗中意
学习目标
1.理解现代诗的基本特点,激发读诗兴趣。
2.诵读四首诗歌,感悟诗情。
活动一 生活处处皆诗歌,发现身边的诗歌之美
1.古人的诗如同我们现在的歌词,是可以演唱的。今人也常常翻唱古人的诗歌。而我们今天的歌词,是不是也可以称为诗歌?分析下面经典歌曲的歌词,思考它们与诗歌的关系。
(1)下面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它为什么具有诗歌的韵味?
牧羊曲[注](节选)
日出嵩山坳
晨钟惊飞鸟
林间小溪水潺潺
坡上青青草
野果香山花俏
狗儿跳羊儿跑
举起鞭儿轻轻摇
小曲满山飘
[注] 这首歌曲是电影《少林寺》的插曲,由王立平作词作曲。
答案 ①情感:这首歌曲描写了牧羊女眼中的美好家乡,表达了对家乡优美闲适风光的赞美和对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生活的热爱和欣喜。
②原因:歌词朴素清新、优美动人。“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两句本身就是对仗工整新奇的诗句。选用的一些意象如“溪水”“青草”
“野果”“山花”“狗儿”“羊儿”等亲切如在眼前,一派纯然,很有画面感,营造出悠闲自在的意境。
(2)下面这首中国风的歌词中有哪些意象化用了哪些古诗?它为什么具有诗歌的韵味?
千百度(节选)
关外野店,烟火绝,客怎眠
寒来袖间,谁为我,添两件
三四更雪,风不减,吹袭一夜
只是可怜,瘦马未得好歇
怅然入梦,梦几月,醒几年
往事凄艳,用情浅,两手缘
鹧鸪清怨,听得见,飞不回堂前
旧楹联红褪墨残谁来揭
我寻你千百度,日出到迟暮
一瓢江湖我沉浮
我寻你千百度,又一岁荣枯
可你从不在,灯火阑珊处
答案 ①“瘦马”,出自马致远《秋思》:“古道西风瘦马。”“鹧鸪”,出自李白《越中览古》:“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飞不回堂前”,出自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我寻你千百度……灯火阑珊处”,出自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又一岁荣枯”,出自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②典故的化用,创造新词汇的想象力,借古喻今的手法,使得这首歌词具有温婉内敛与开阔大格局兼容并蓄的特点。这些都使得歌词具有诗的韵味。
活动二 分行不一定成诗,了解现代诗的形式和情感要求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
优生优育标语
母爱最伟大,亲情最温馨。
三胎就是好,抢着来养老。
材料二:
道路安全宣传语
人病不上车,车病不上路。
一秒钟车祸,一辈子痛苦。
材料三:
一个人来到田纳西
赵丽华
毫无疑问,
我做的馅饼,
是全天下,
最好吃的。
材料四:
光
姜二嫚(6岁时)
晚上,
我打着手电筒散步,
累了就拿它当拐杖,
我拄着一束光。
材料五:
墙角的花
冰 心
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就小了。
材料六:
断 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材料七:
一代人
顾 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材料八:
我爱这土地
艾 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朗读以上材料,说一说你眼中能称得上诗歌的是哪几首?体会现代诗应该具有什么特点。
答案 (1)前两首是标语,不是诗歌。第三首也有争议。第四首有童趣。剩下的四首,都是经典。(可自由解读)
(2)特点:①现代诗歌分行、分节,但是分行写的不一定是诗。②现代诗可押韵,可不押韵,但读起来都有音乐美。③现代诗和古诗一样,表达情感有时需要具体的意象。④现代诗的语言富于跳跃性和陌生化特点,往往能收到新奇的效果。⑤现代诗的灵魂不在于外在形式,而在于诗人的哲思和情思。
活动三 自由诵读,感悟奔放的诗情
3.朱光潜先生在《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中说:“读诗的功用在于使人到处都可以觉到人生世相新鲜有趣,到处可以吸收维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因此能欣赏诗的人……绝不会觉得人生是一件干枯的东西。”读诗可以滋养灵魂。请同学们参考下面的“诵读指导”诵读本课的四首诗歌,感悟诗意。
(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请参照下面划分的节奏,诵读全诗。注意诵读时的语速、语调要随着诗人感情的变化而变化。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诵读指导】 这首诗堪称郭沫若早期“火山爆发式”的诗歌代表作之一,它是在感情激荡时一气呵成的,是火山爆发喷涌而出的岩浆,其气势汹涌,灼热逼人,从中最能感受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为了准确表达出诗人此时的情感,朗诵时语速应该稍快,尤其是到排比部分,语速要渐快起来;到排比的最后一小句,语速则要适度放缓。同时,朗诵时的语调也要随着诗人感情的升华而逐渐加强。对每一句的中心词,如“怒涌”“晴景”“推倒”“洪涛”等,也要做重音处理。
(2)《红烛》
《红烛》使用了大量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情感。请参照下面划分的节奏,诵读这首诗。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吧!烧吧!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吧!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3)《峨日朵雪峰之侧》
《峨日朵雪峰之侧》是登山勇士的自我写照,抒写了登山勇士在登峰途中的体验与感怀。请参照下面划分的节奏和右侧的诵读指导,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语调深沉、饱满,“这”“仅能”重音
“小心”重音,“探出”重读
“惊异”重读,“那边”拉长
“雪”重音,“彷徨许久”重读,“太阳”上扬
“正”重音,“决然”要读出果敢的语气,“跃入”重读,“引力”重读,“无穷”上扬
“山海”下沉,“石砾”重音,“滑坡”下沉
“引动”重音;“上”“下”重读;“嚣鸣”拉长,上扬
“军旅”重音,“喊杀声”下沉
“我”重音,“铆钉”重读,“揳入”重读,“巨石”重读,“罅隙”语气深沉
“血滴”重读,拉长;“撕裂”重读;“渗出”语气凝重
“啊”语调激昂高亢,“真”“有”重读,“雄鹰”“雪豹”重读
“锈蚀”重音
“但有”重音,“小得可怜”重读,“蜘蛛”拉长
“我”重音;“默享”重读;“赐予的”拉长,上扬
“快慰”语调轻松、舒缓
(4)《致云雀》
《致云雀》是雪莱抒情诗中的精品,几乎融入了雪莱全部的个性气质、道德观念和精神境界。请参照下面划分的节奏和右侧的诵读指导,诵读1~4节。
饱含深情;“你好”重读;“啊”上扬;“欢乐”重音;“精灵”上扬,拉长
“你”“从不是”重音
“邻近”重音
渐高,“酣畅淋漓”重音
“雕琢”“倾吐”重音;“衷心”重读,拉长
“上”“高处”重音;“飞翔”重读,上扬
“一跃而上”重读
渐高,“烈火”重音,“轻云”读出轻盈感
“蔚蓝”重音
饱满激昂;“歌唱着”“飞翔着”重音;“飞翔”“歌唱”高亢,上扬
“太阳”重读
“金色”重音,“电光”拉长
“霞蔚云蒸”重读
“明光”重音,“飞行”轻快自由
“不具形体”“喜悦”“迅疾”重音,“远征”拉长
“紫色”重音
“消融”重音
“星星”重音
“形影”重音
“却”重读;“听得清”“欢乐”重音;“强音”上扬,拉长
课时2 合作交流,分析诗歌的意象特点和主人公形象
学习目标
1.分析四首诗歌的意象和特点。
2.感受诗歌中的青春情怀和抒情主人公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活动一 分组交流意象特点,感受“青春之象”
1.阅读并勾画四首诗歌中的意象,思考其特点和内涵,填写下面的表格。
(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主要意象 意象特点和象征意义 情感
云海、北冰洋、太平洋
雄伟壮丽;象征打破一切旧制度、旧传统、旧势力的力量。
勇敢昂扬、奋发进取的精神,热切向往、执着追求的勇气。
(2)《红烛》
“红烛”意象的象征意义 创作目的
象征诗人的赤诚、自我牺牲精神、奉献精神。
诗人借助红烛形象激励自己,他要如红烛一样照亮沉睡的中国,使民众觉悟、奋起,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获得解放。
意象 情感或象征义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巨石的罅隙
雄鹰或雪豹
小得可怜的蜘蛛
(3)《峨日朵雪峰之侧》
落日的景象,显露出诗人对于生活虽有信心,但少了狂热,多了审慎和清醒。
象征微弱的希望。
象征勇者和强者。
蜘蛛虽然渺小,却登上了高山,象征着面对难以企及的自然高度,需要具备的是精神高度。
(4)《致云雀》
“云雀”的象征意义 创作目的
是诗人理想中自我形象的化身:追求光明,追求崇高,向往理想的世界。
教导人们要保持乐观的精神去战胜现实中的痛苦和悲哀,呼唤更多的读者像云雀一样,冲破旧世界与旧思想的樊篱,最终实现个人的全面自由。
诗歌 抒情主人公形象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活动二 吟诵“自己之歌”,理解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这四首诗既是一首首青春之歌,也是一首首“自己之歌”。结合创作背景谈谈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填写下表。
是一个坚定、自信、进取的号召者形象。
是自我意识已经觉醒,追求自我解放、自我独立的新生者形象。
是一个敢于破坏一切旧制度、旧势力的创造者形象。
诗歌 抒情主人公形象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具有赤子之心,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不计较结果;是为民族进步理想英勇献身的先觉者和殉道者形象。
“我”是一个征服大自然、勇敢抗争的攀登者,也是一个孤独的英雄。在追求青春理想时,虽遭遇不公正待遇,虽然流血痛苦,但仍然保持对生活的信心和热情。
诗歌 抒情主人公形象
《致云雀》
“云雀”的形象,是诗人理想中的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形象载体。诗人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都追求光明,追求崇高,向往理想的世界。所不同的只是诗人痛苦地感到理想与现实间的差距,而这个差距对云雀是不存在的。诗人虽感到理想遥远的痛苦,但仍以不断飞升的积极情调去超越感伤。
课时3 咬文嚼字,赏析诗歌炼字选词之妙
学习目标
体会四首诗歌炼字选词的精妙之处,落实对诗歌语言、情感的赏析。
活动一 边读边想,赏“放号”之势和“云雀”之欢
1.诵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赏析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词句。
(1)“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赏析句子)
答案 运用富有气势的排比手法,从不同的角度赞美讴歌“力”,形成奔涌喷薄的气势。
(2)“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赏析加颜色词语)
答案 加颜色词语是富有力量的动词,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眼前景物的雄伟壮丽和震撼人心。
2.诵读《致云雀》,赏析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词句。
(1)“像一位诗人”“像一位高贵的少女”“像一只金色的萤火虫”“像一朵让自己的绿叶/荫蔽着的玫瑰”。(赏析句子)
答案 运用大量的比喻,从不同角度表现出云雀的欢唱给诗人带来的审美感受。
(2)“整个大地和大气,/响彻你婉转的歌喉,/仿佛在荒凉的黑夜,/从一片孤云背后,明月放射出光芒,/清辉洋溢遍宇宙。”(赏析句子)
答案 运用了通感手法。将云雀嘹亮的歌声想象为划破夜空的月光,强调夜晚云雀高飞欢唱,歌声清亮动人,透露出云雀向往自由、冲破黑暗时的快乐和果决。
活动二 边读边思,探“红烛之光”和“雪峰之侧”
3.诵读《红烛》,赏析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词句。
(1)“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赏析加颜色字及整句)
答案 动词“破”和“沸”写出了诗人希望红烛能够燃烧熊熊的生命之火,照亮沉睡的中国,唤起世人奋起抗争。这两句打破通常的思维逻辑和用词规范,不合情理却用得奇妙。
(2)“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赏析加颜色词语)
答案 “残风”象征黑暗反动的邪恶势力,“侵”字说明它不能容忍红烛创造光明,表明诗人拯救祖国的美好愿望受到阻挠。“残”字也表明,这种黑暗的势力已经是强弩之末,不能阻挡光明的最终到来。
4.诵读《峨日朵雪峰之侧》,赏析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词句。
(1)“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赏析加颜色词语)
答案 使用含义丰富的限定性词语。“此刻”和“仅”两个词暗示“我”并非达到峰顶最高处,而是处在用尽自己全部努力所达到的高度,这对“我”来说是一次历尽艰辛的征服,也暗示了“我”身后已经征服了不少困难;目前“我”所达到的高度来之不易,前面的目标与“我”的努力之间还有差距。同时,也暗示着或许“下一刻”“我”又将超越自我,达到新的高度。
(2)“在锈蚀的岩壁”。(赏析加颜色词语及整句)
答案 词语搭配陌生化。“锈蚀的岩壁”中,“锈蚀”本是用来形容金属生锈的,这里用来形容岩壁,表明攀登者所处的环境艰苦。这片土地也滋生了粗犷、剽悍、坚韧的生命个性,从“我”攀援“锈蚀的岩壁”的举动,折射出在这里繁衍生息的人们敢于抗争凶险、开辟蛮荒、不畏困苦的精神气度。
(3)“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赏析加颜色词语)
答案 用词不落俗套。“嚣鸣”形容石砾滑坡后引发的如同军旅喊杀声一般的巨大声响,生动形象;“嚣”字写出了喧哗感,声音响而且闹,“鸣”字写出了石与石之间的撞击声。“揳入”就是用锤头将钉子打入物体,这是一种用力的敲打,也是一种坚忍不拔的挺进。正因为用力之大、用力之持久,所以攀登者的千层掌鞋底撕裂了;血滴自鞋底渗出,写出了一位攀登者手指用力插入巨石的罅隙,面对困难依然坚持理想的形象。“默享”而不只是享受,形容征服高山后在寂静无人的环境中独自享受快感,虽有几分孤独,但更多地体现出一种自我心理的满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讨论现代诗歌中的传统因子,人们常会举出现代诗歌与古典作品在意境上的相似之处。比如卞之琳说戴望舒《雨巷》好像李璟“丁香空结雨中愁”(《摊破浣溪沙》)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或者‘稀释’”;而他自己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也有人认为似冯延巳《蝶恋花》的“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古今中外,人们的情感和心理是相通的,诗歌原理自也有共通之点。谈论现代诗歌中的传统因子,必须透过纷繁的诗歌表象,找到真正属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东西。
微任务
现代诗歌如何传承古典因子
首先是现代诗歌中渗透着古典哲学及其语言表象。古人的思想通过经典流传下来并作为教养深入到后人的意识中,人们不一定经常思考这些道理,但却会在某个时刻突然产生一种类似“悟”的印证。卞之琳在《无题(五)》中写道:“我在散步中感谢/襟眼是有用的,/因为是空的,/因为可以簪一朵水花。/我在簪花中恍然/世界是空的,/因为是有用的,/因为它容了你的款步。”作者在散步时,偶然采一朵花插在襟眼里,因而想到老子说的“无之以为用”。无论是作者的体悟也好,是发挥传统思想也好,总之其中看得出一种道家观念与佛家观念的融合。
意象作为诗歌的基本构成单位,对诗歌文本确立和诗意的表达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意象的运用也是现代诗歌与诗歌传统联系最密切的地方。何其芳在《脚步》中写道:“你的脚步常低响在我的记忆中,/在我深思的心上踏起甜蜜的凄动,……又如白杨的落叶飘在屋檐的荒郊,/片片互递的叹息犹是树上的萧萧。”这里白杨飘零的意象本来很寻常,但“萧萧”的叶声表明它和汉代《古诗十九首》“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的关系,因此它不是出于独创性的构思,而是对古典诗歌的因袭。
现代诗歌中的传统因子,更多的是在修辞技巧方面。首先是化用典故。像李金发“或一齐老死于沟壑,如落魄之豪士”(《夜之歌》),就是用《孟子》“志士不忘在沟壑”之典。冯雪峰《有水下山来》“有水下山来,道经你家田里;它必留下浮来的红叶,然后它流去”,这里的红叶与唐代“红叶题诗”的典故有关。唐代有宫女在红叶上题诗,放到御沟里顺流漂出。诗被士子拾到,后宫女被放出宫(或言战乱),竟结成良缘(事见范摅《云溪友议》)。两者在“红叶题诗传情”上是一致的。
从上文举例式的讨论可见,古典诗歌传统在现代诗歌的早期是一直渗透在诗人们的写作中的。但随着新诗写作经验的积累和白话文的日益成熟,诗人们逐渐疏远了古典传统,以致走到当代中国诗歌对传统绝对陌生乃至排斥的地步。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
(摘编自蒋寅《中国现代诗歌的传统因子》)
材料二:
(1)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郑愁予《错误》)
(2)我昨夜梦入幽谷,听子规在百合丛中泣血。
(徐志摩《哀曼殊斐儿》)
(3)羊群走路靠头羊,陕北起了共产党。(李季《王贵与李香香》)
材料二中的三首现代诗,从哪一方面体现出其具有古典传统因子?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答案 ①将容颜的欢欣与惨淡具象为莲花的开放和凋落,体现意象的因袭。
②诗句中“子规泣血”化用了蜀望帝魂化子规的典故。
③运用古典诗词常用的比兴手法。
练透(一)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歌作为一门艺术,当然有新旧之别。但新旧之分并不代表质量、成就的高低之别。新诗、旧诗皆是诗。旧诗中有不少宣扬封建落后思想的,这是需要我们摒弃的,但另一方面,它又有许多大气磅礴、令人①__________的流芳之作,怎么能将其②__________而全盘否定呢?如果用相同的标准来衡量新诗,不也是精品寥若晨星,而多应时应景、歌功颂德、肤浅跟风之作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虽然说中国曾是诗的国度,但是这诗指的不仅是自由开放的新诗而且是曾经辉煌的旧诗。但是,近百年来,旧诗被放逐得太久,被不加分析地排斥得太厉害,现在到了该重新认识它的时候。新旧诗相互以自己的意趣与标准去评价不同的东西,不是致力于求同存异、互相学习,而是希望③____________,让别人来归顺自己,这都是不可取的。新诗与旧诗需要结盟。若说哥德巴赫猜想是数学皇冠上的明珠,那么这明珠是由陈景润摘取的;( )。
诗歌的天地大得很,与其独演独舞,何不联手共舞?新诗、旧诗携手联盟,绝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而是大于二,大于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示例)①拍案叫绝 ②一笔抹杀 ③唯我独尊
①拍案叫绝:拍桌子叫好,形容非常赞赏,常用于对人的言语或佳作表示赞赏。
②一笔抹杀:比喻轻率地把优点、成绩等全部否定。
③唯我独尊:认为只有自己最了不起,形容人极端狂妄自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示例)倘若说中国曾是诗的国度,那么这诗指的主要是曾经辉煌的旧诗而非自由开放的新诗。
1
2
3
4
5
6
7
8
9
10
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关联词“虽然……但是……”使用不当,两个分句之间不是转折关系,而是假设关系,应把“虽然……但是……”改为“倘若……那么……”;二是不合逻辑,“曾是诗的国度”说明“这诗”必然指旧诗,应把“曾经辉煌的旧诗”与“自由开放的新诗”调换位置;三是关联词“不仅……而且……”使用不当,“旧诗”与“新诗”之间不是递进关系,而是并列关系,应把“不仅是曾经辉煌的旧诗而且是自由开放的新诗”改为“主要是曾经辉煌的旧诗而非自由开放的新诗”。
11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若说诗歌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那么这明珠就是旧诗
B.若说诗歌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那么这明珠当然是新诗
C.若说诗歌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那么这明珠是由旧诗、新诗共同组成的
D.若说诗歌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那么这明珠是由旧诗或者新诗构成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
11
1
2
3
4
5
6
7
8
9
10
所填句子需承接括号前的句式,故排除A、B两项。
根据括号前“新诗与旧诗需要结盟”和括号后“何不联手共舞”等信息,可推断出括号中应该表达“新诗”与“旧诗”的联合关系,而非选其一的关系,这样才能与前后句衔接紧密、流畅,据此排除D项。故选C。
11
4.下列对《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诗人紧扣“立在地球边上”这一着眼点,借助想象,
联结北冰洋和太平洋,使得意象异常之大,显示其宏伟、壮观。
B.《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从抽象到具体,以无与伦比、气吞山河的气势,展现了对
大自然的憧憬、对力的推崇,这是诗人的呼喊,也是时代的号角。
C.《红烛》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剖白,表现的是诗人的一片赤子之情,对祖国前途的
执着追求和献身于祖国的伟大抱负,是诗人的历史使命感。
D.《红烛》中,“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如此因果何等不公平,但
这是社会使然,诗人劝勉红烛的同时也是劝勉自己:“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1
2
3
4
5
6
7
8
9
10
√
11
1
2
3
4
5
6
7
8
9
10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从抽象到具体”表述有误。根据诗意,其意象由白云、北冰洋、太平洋到绘画、舞蹈、音乐、诗歌,再到律吕,是从具体到抽象。
11
5.阅读下面的文字,概括“新诗”的三个特点。
新诗是“五四”前后才出现的。新诗的“新”,是相对古典诗歌而言的,“新”在用白话写诗,摆脱古典诗词严整格律的束缚,比较适合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感情。新诗继承古典诗的优良传统,用意象来表达情感,但为了探求适合现代生活的表现形式,诗人更多的目光向外,不断接受外来影响并努力将其融化在民族风格中。“五四”之后对外国诗歌的大量翻译和介绍,促进了中国新诗的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①用白话写成,适合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感情。
②继承了用意象来表达情感的古典诗传统。
③不断接受外来影响,探求适合现代生活的表现形式。
1
2
3
4
5
6
7
8
9
10
由材料“‘新’在用白话写诗,摆脱古典诗词严整格律的束缚,比较适合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感情”可概括出“用白话写成,适合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感情”。由材料“新诗继承古典诗的优良传统,用意象来表达情感”可概括出“继承了用意象来表达情感的古典诗传统”。由材料“但为了探求适合现代生活的表现形式,诗人更多的目光向外,不断接受外来影响并努力将其融化在民族风格中。‘五四’之后对外国诗歌的大量翻译和介绍,促进了中国新诗的发展”可概括出“不断接受外来影响,探求适合现代生活的表现形式”。
11
二、课外拓展练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太阳礼赞
郭沫若
青沈沈的大海,波涛汹涌着,潮向东方。
光芒万丈地,将要出现了哟——新生的太阳!
天海中的云岛都已笑得来火一样地鲜明!
我恨不得,把我眼前的障碍一概刬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出现了哟!出现了哟!耿晶晶地白灼的圆光!
从我两眸中有无限道的金丝向着太阳飞放。
太阳哟!我背立在大海边头紧觑着你。
太阳哟!你不把我照得个通明,我不回去!
太阳哟!你请永远照在我的面前,不使退转!
太阳哟!我眼光背开了你时,四面都是黑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太阳哟!你请把我全部的生命照成道鲜红的血流!
太阳哟!你请把我全部的诗歌照成些金色的浮沤!
太阳哟!我心海中的云岛也已笑得来火一样地鲜明了!
太阳哟!你请永远倾听着,倾听着,我心海中的怒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三节重在写景,描绘了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不同景象。
B.从第四节开始,诗人对太阳敞开胸怀,诉说自己的愿望,提出了种种
请求。
C.第四至七节,诗人的感情如火山喷发,像怒涛狂卷,充分表现了“五
四”时期特有的狂飙精神。
D.诗人对太阳充满强烈的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1
2
3
4
5
6
7
8
9
10
√
11
1
2
3
4
5
6
7
8
9
10
“充分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理解有误,主要表现了诗人对光明与美的热烈追求。
11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并使用典故表情达意。
B.诗歌韵律优美,节奏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浓郁的抒情气氛。
C.诗人浓墨重彩地描绘日出的胜景,并不单纯是为写景而写景,主要是
为了抒怀。
D.诗中的“太阳”是光明的象征,也是真理的象征,甚至是未来中国的
象征。
1
2
3
4
5
6
7
8
9
10
√
诗中没有使用典故。
11
8.在诗歌后四节,诗人表达了哪些愿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①诗人请求太阳永远照耀世界,将四面的黑暗驱除出去;诗人希望能从太阳那里吸取无穷无尽的光和热,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
②诗人愿和太阳融为一体,表达了为光明而献身的理想以及同一切黑暗势力做搏斗的信念。
9.第三节中,“从我两眸中有无限道的金丝向着太阳飞放”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在表达上有何妙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这句诗描绘了这样的景象:诗人伫立海边,静静欣赏着太阳从海面升起,放射出无限道金光,把世界和自己一起照亮。
(2)表达的妙处在于反客为主,不说太阳照亮双眸,而说“从我两眸中”放出无限道金丝向着太阳飞放,突出了诗人的主体性,洋溢着强烈的生命意识,颇有新意。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发现①
闻一多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②,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心里!
[注] ①1925年6月,闻一多从美国回到上海。在看到军阀混战、帝国主义横行的社会现实后,他写下这首诗。②罡(ɡānɡ)风:道家语,高空的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0.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前一句表
达了作者听到祖国召唤,要为建设祖国而奋斗的感情,“火”比喻作者对
祖国火一般的热情。
B.“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追问”的内容是祖国为什么会变得如
此黑暗,“逼迫”表达了作者想回到祖国的急切心情。
C.这首诗是作者爱与恨的结晶,表现的是作者归国之后,对当时军阀混战下
残破的祖国的失望和愤懑。
D.“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心里!”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和希望把祖国
建设得美好的赤胆忠心。
1
2
3
4
5
6
7
8
9
10
√
11
1
2
3
4
5
6
7
8
9
10
“表达了作者想回到祖国的急切心情”错。“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是心灵难以承受的巨大痛苦和幻灭感逼迫的结果,这是一种难以诉说的痛苦,是绝望时的痛苦。“逼迫”表达了作者急于知道祖国为什么变得如此黑暗的心情。
11
11.诗中“我来了”“那不是你”两句应如何理解?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①形成鲜明对比。“我来了”显示出作者回国的心情是多么急切,而“那不是你”又显示出作者是多么失望。
②急切与失望形成巨大反差,衬托出作者异常痛苦的心情。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我来了”,闻一多在异域对祖国充满期待,可以说他是通过对祖国的想象来获得一份自信和尊严的,这是他重要的精神支柱。“我来了”写出了作者回国的心情是急切的,充满期待的。“那不是你”,此时的“你”已经面目全非,是直抒胸臆的概括。作者哭着喊着“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他一再申明自己“不知道是一场空喜”,他在情感上还难以承受这巨大的幻灭感而产生的摧毁力。“那不是你”是作者心灵难以承受的巨大痛苦和幻灭感逼迫的呼喊,突出作者的失望。一个是充满急切的期待,一个是充满失望,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作者内心的痛苦之情。
练透(二)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五四运动前后,西方的文艺思潮已经历了由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的演变。不过,这三大文艺思潮对中国新诗人的影响却不可①_______。从新诗诞生的情况来看,创始者们更多的是借鉴了西方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郭沫若从歌德、雪莱那里汲取营养,那②______的气势、天狗吞月式的自我扩张,使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然而浪漫主义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有时难免导致艺术上的不精致;一些如实描绘社会弊病的诗篇,又由于写得太“实”而失去了诗味。五四运动落潮和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的知识分子陷于苦闷、彷徨之中,把眼光开始转向西方的现代主义,于是李金发、戴望舒等诗人借鉴西方的象征主义,诞生了我国的象征诗派。
1
3
4
5
6
7
8
9
10
11
2
应该指出的是,在新诗现代化的浪潮之中,诗人对西方诗歌的借鉴并没有生搬硬套,而是结合中国诗歌的固有特色,对西方诗歌既有吸收又有舍弃。一些有重要影响的诗人,如卞之琳、徐志摩等,无不是从取法于西方开始的,但没有③____________,而是把西方的东西与本民族的特点融合起来,所以( )。
1
3
4
5
6
7
8
9
10
11
2
答案 (示例)①相提并论 ②一泻千里 ③亦步亦趋
①相提并论:把不同的或相差悬殊的人或事物混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多用于否定式)。
②一泻千里:形容江河水流迅速,也形容文笔奔放、流畅。
③亦步亦趋:比喻自己没有主张,或为了讨好,每件事都效仿或依从别人,跟着人家行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下列填入文中两个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刘半农、艾青等人的诗作则大多揭示当时社会的黑暗,富于现实主义精神
他们的作品有西方诗歌的某些特征,但决非西方诗的翻版
B.揭示当时社会的黑暗、富于现实主义精神则是刘半农、艾青等人诗作的主要特点
他们的作品有西方诗歌的某些特征,但决非西方诗的翻版
C.刘半农、艾青等人的诗作则大多揭示当时社会的黑暗,富于现实主义精神
他们的作品决非西方诗的翻版,但又带有西方诗歌的某些特征
D.揭示当时社会的黑暗、富于现实主义精神则是刘半农、艾青等人诗作的主要特点
他们的作品决非西方诗的翻版,但又带有西方诗歌的某些特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第一处,分析前面的内容可知,此处应指出刘半农、艾青等人的诗作的特点,落脚点为“现实主义”,因此排除B、D两项;
第二处,前面的句子强调的是诗人并没有照搬西方诗歌的特征,语意的侧重点应在“决非西方诗的翻版”这个分句上,因此排除C项。故选A。
1
3
4
5
6
7
8
9
10
11
2
答案 (示例)中国的知识分子陷于苦闷、彷徨之中,开始把眼光转向西方的现代主义,于是李金发、戴望舒等诗人借鉴西方的象征主义,创立了我国的象征诗派。
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把眼光开始转向”语序不当,应改为“开始把眼光转向”;二是“李金发、戴望舒等……诞生……象征诗派”搭配不当,可把“诞生”改为“创立”。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
3
4
5
6
7
8
9
10
11
2
4.下列各项中,不能准确体现泰戈尔“青春的光彩”的含义的一项是
当青春的光彩渐渐消逝,永不衰老的内在个性却在一个人的脸上和眼睛上更加明显地表露出来,好像是在同一地方久住了的结果。——泰戈尔
A.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B.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
放号》)
C.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闻一多《红烛》)
D.在锈蚀的岩壁,/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
快慰。(昌耀《峨日朵雪峰之侧》)
√
1
3
4
5
6
7
8
9
10
11
2
“青春的光彩”是指“永不衰老的内在个性”,即青春表现出的激情。A项表现的是关注天下的热情。
B项突出的是破旧立新的追求。
C项表现的是牺牲自我、拯救他人的情怀。
D项表现的是一种理性认识。
5.五四青年节将至,学校将举行主题演讲活动,主办部门向学生征集体现青春价值和激情的诗句以作为会场标语,你将推荐下面哪一句?请选择并作简要说明。
(1)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3)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闻一多《红烛》)
(4)你沐浴着明光飞行(雪莱《致云雀》)
1
3
4
5
6
7
8
9
10
11
2
答案 (提示)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
(1)突出的是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
(2)表现了力量聚集的画面;
(3)体现了奉献精神;
(4)展现了理想和行动的激情。能结合具体诗句解说“青春价值和激情”,且言之成理即可。
1
3
4
5
6
7
8
9
10
11
2
二、课外拓展练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河 床
昌 耀
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下。
白头的雪豹默默卧在鹰的城堡,目送我走向远方。
但我更是值得骄傲的一个。
我老远就听到了唐古特人的那些马车。
我轻轻地笑着,并不出声。
1
3
4
5
6
7
8
9
10
11
2
我让那些早早上路的马车,沿着我的堤坡,鱼贯而行。
那些马车响着刮木,像奏着迎神的喇叭,登上了我的胸脯。轮子跳动在我鼓囊囊的肌块。
那些裹着冬装的唐古特车夫也伴着他们的辕马谨小慎微地举步,随时准备拽紧握在他们手心的刹绳。
他们说我是巨人般躺倒的河床。
他们说我是巨人般屹立的河床。
1
3
4
5
6
7
8
9
10
11
2
是的,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下。我是滋润的河床。我是干枯的河床。我是浩荡的河床。
我的令名如雷贯耳。
我坚实宽厚、壮阔。我是发育完备的雄性美。
我创造。我须臾不停地
向东方大海排泻我那不竭的精力。
我刺肤文身,让精心显示的那些图形可被远观而不可近狎。
我喜欢向霜风透露我体魄之多毛。
我让万山洞开,好叫钟情的众水投入我博爱的襟怀。
1
3
4
5
6
7
8
9
10
11
2
我是父亲。
我爱听兀鹰长唳。他有少年的声带。他的目光有少女的媚眼。他的翼轮双展之舞可让血流沸腾。
我称誉在我隘口的深雪潜伏达旦的那个猎人。
也同等地欣赏那头三条腿的母狼。她在长夏的每一次黄昏都要从我的阴影跛向天边的彤云。
也永远怀念你们——消逝了的黄河象。
3
4
5
6
7
8
9
10
11
我在每一个瞬间都同时看到你们。
我在每一个瞬间都表现为大千众相。
我是屈曲的峰峦。是下陷的断层。是切开的地峡。
是眩晕的飓风。
是纵的河床。是横的河床。是总谱的主旋律。
我一身织锦,一身珠宝,一身黄金。
我张弛如弓。我拓荒千里。
我是时间,是古迹。是宇宙洪荒的一片腭骨化石。是始皇帝。
1
3
4
5
6
7
8
9
10
11
2
我是排列成阵的帆樯。是广场。是通都大邑。是展开的景观。是不可测度的深渊。
是结构力。是驰道。是不可攻克的球门。
我把龙的形象重新推上世界的前台。
而现在我仍转向你们白头的巴颜喀拉。
你们的马车已满载昆山之玉,走向归程。
1
3
4
5
6
7
8
9
10
11
2
你们的麦种在农妇的胝掌准时地亮了。
你们的团 月正从我的脐蒂升起。
我答应过你们,我说潮汛即刻到来,
而潮汛已经到来……
1
3
4
5
6
7
8
9
10
11
2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把“我”幻想成河床,在本诗中,更是在河床中渗进了“我”的
感情、情绪和思考。
B.诗人爱用短促的句子,但对分行似乎没有太多的强调,每个诗行,有
长有短。
C.诗中的意象“兀鹰”“母狼”“黄河象”等,都是带有原始色彩的血
性动物,容易唤起人们对旺盛生命力的渴望与想象。
D.这首诗不仅讲究韵律、押韵,也注重内在的节奏,读来朗朗上口,铿
锵有力。
1
3
4
5
6
7
8
9
10
11
2
√
1
3
4
5
6
7
8
9
10
11
2
这首诗不讲究韵律、押韵。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写,诗人传达出神秘而雄性的河床给人的奇
异感觉,显示出母亲河的精神生命。
B.当我们读诗的第一行时,便从审美心理上与河床融为一体了,这正是
诗人巧妙的抒情手法的成功之处。
C.诗歌的内在节奏通过奇崛的长短句式来实现,并将现代汉语与文言词
语和句式相交错。
D.这首诗的意象构成也是十分独特的,有实有虚,虚实相生,显得既不
拥塞又不空洞。如“唐古特人的那些马车”即为虚的意象。
1
3
4
5
6
7
8
9
10
11
2
√
1
3
4
5
6
7
8
9
10
11
2
“唐古特人的那些马车”应是实的意象。
8.这首诗歌主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
3
4
5
6
7
8
9
10
11
2
答案 诗歌以“滋润的河床”“干枯的河床”“浩荡的河床”“纵的河床”“横的河床”等众多的意象来表现河床的雄性之美,以及河床博爱的襟怀、无限的富贵、悠久的历史。河床饱经沧桑而又充满了生命的原力,表现出诗人对雄性之美与阳刚之美的追求。
9.这首诗歌在意象的应用上有什么特点?是怎样通过意象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
1
3
4
5
6
7
8
9
10
11
2
答案 (1)丰富多彩。①与传说、神话有关的意象,如“兀鹰”“母狼”“黄河象”原始、有血性,突出旺盛生命力的特征。②与民族世俗生活有关的细节意象,如“唐古特人的那些马车”“猎人”“鹰的城堡”,给人以视觉刺激,浓重的黄土色调给人以巨大而奇异的感觉。③具有沧桑感、伤残感的意象,如“飓风”“时间”“古迹”“化石”“始皇帝”“驰道”“不可攻克的球门”。
(2)这一系列意象,既是诗人心灵痛觉的复写,又是他对那种狞厉粗犷的原生力量的认同,表达出人类最高贵的精神品质——认知自我的历史、感知自我的清醒、珍爱历史的智慧。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①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
3
4
5
6
7
8
9
10
11
2
希腊战歌(节选)
[英]拜伦
起来,希腊的儿男!
挥戈向敌人迎战!
让他们腥臭的血川
像河水在脚下奔窜!
醒来吧,斯巴达!今天
你怎能睡梦沉沉?
1
3
4
5
6
7
8
9
10
11
2
同你的老伙伴雅典,
联合成无敌的大军!
唤列奥尼达②回来——
这历代讴歌的领袖,
这刚强可畏的统帅,
他曾把你们拯救。
扼守在温泉险关,
他英勇牵制敌寇,
1
3
4
5
6
7
8
9
10
11
2
同波斯军队鏖战,
让祖国得保自由;
他率领三百勇士,
战斗中,始终挺立。
像威猛无敌的雄狮,
在滔滔血海中沉溺。
起来,希腊的儿男!
挥戈向敌人迎战!
1
3
4
5
6
7
8
9
10
11
2
让他们腥臭的血川
像河水在脚下奔窜!
(穆旦译)
[注] ①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②列奥尼达:古希腊斯巴达国王,曾率领三百名精锐战士于温泉关抵抗波斯帝国的侵略,最终全部阵亡。
1
3
4
5
6
7
8
9
10
11
2
10.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二句,描写了刘裕故居荒凉、衰落的景象,
抒发了辛弃疾的思古幽情。
B.从“元嘉草草”开始,词作便由怀古转入伤今,联系当时的抗金形势
和词人的境况,用典抒怀。
C.拜伦的诗中多次运用呼告的方式,直接而强烈地表达情感,充满着鲜
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D.穆旦这首译作,讲究押韵,每行三个节拍,诗节于整齐中见错落,可
谓兼具音韵美和建筑美。
1
3
4
5
6
7
8
9
10
11
2
√
1
3
4
5
6
7
8
9
10
11
2
“从‘元嘉草草’开始”错,应该是从“四十三年”开始,由怀古转入伤今,通过“烽火扬州路”“廉颇老矣”的典故,来告诫当今统治者要吸取前人的教训。
11.同是写英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孙权和《希腊战歌(节选)》中写列奥尼达,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1
3
4
5
6
7
8
9
10
11
2
答案 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孙权,表达了对英雄难觅的感慨,对英雄功业化作历史烟云的悲叹。
②《希腊战歌(节选)》中写列奥尼达,抒发了对英雄主义精神、希腊光荣历史的歌颂,洋溢着对希腊儿男的鼓舞之情。
第一单元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