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 赤壁赋课件 苏教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 赤壁赋课件 苏教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1-01 15:45: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2张PPT。赤 壁 赋阅读课文第1、2段,梳理重点文言词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壬戌之秋,七月既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举酒属客(_________________)
(3)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今异义词,古义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今义是一种竞技方式)﹒望日的后一日。望:月满为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日致意,引申为劝酒星宿名,指斗宿(南斗)、牛宿(4)白露①横②江(①古今异义词,古义是_____________,今义
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②_____)
(5)纵①一苇之所如②,凌③万顷之④茫然(①_____ ②动词,
___ ③_____ ④_______________)
(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_________)
(7)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_________)
(8)扣舷而歌之(名词作动词,_____)﹒﹒﹒﹒﹒﹒﹒白茫茫的水汽笼罩任凭往越过定语后置的标志同“凭”遗弃尘世唱歌(9)击空明①兮溯②流光(①形容词作名词,_______________
_____ ②_________)
(10)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今异义词,古义是_______________,
今义是美貌的女子)
(11)倚①歌而和②之(①___________ ②_____)
(12)舞①幽壑之潜蛟,泣②孤舟之嫠妇(①动词的使动用法,
___________ ②动词的使动用法,___________)﹒﹒﹒﹒﹒水月交相辉映的江面逆水而上内心所思慕的人按着,依着使……起舞使……哭泣伴奏2.体会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句,状语“于赤壁之下”后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月出于东山之上。(状语后置句,状语“于东山之上”后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3)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定语“茫然”后置,“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和客人在赤壁之下泛舟游览。月亮从东山上升起。越过那浩荡渺远的江面。(4)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句,谓语“渺渺兮”置于主语“予怀”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句,定语“有吹洞箫”后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我的内心悠远而惆怅。有位吹洞箫的客人。第1、2段
通 假 字
“冯”同“凭”。一 词 多 义
(1)纵一苇之所如 (动词,往)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好像)
(3)天时不如地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比得上)
(1)扣舷而歌之 (名词作动词,唱歌)
(2)歌曰 (名词,歌词)
(3)倚歌而和之 (名词,曲调)1.如2.歌 (1)月出于东山之上 (助词,的)
(2)凌万顷之茫然 (定语后置的标志)
(3)倚歌而和之 (代词,它)
(4)吾欲之南海(《为学》) (动词,到)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之词 类 活 用
1.名词作动词
扣舷而歌之
2.动词的使动用法
(1)舞幽壑之潜蛟
(2)泣孤舟之嫠妇﹒﹒﹒3.形容词作名词
击空明兮溯流光
古 今 异 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2)白露横江
(3)望美人兮天一方阅读课文第3段,梳理重点文言词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苏子愀然①,正②襟危坐(①_______________ ②形容词作
动词,_____)
(2)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_____)
(3)西①望②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③(①名词作状语,___
___ ②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忧愁凄怆的样子整理向南向西眺望同“缭”,连结,盘绕(4)方其破①荆州,下②江陵,顺流而东③也(①形容词作动词,
_____ ②③均为名词作动词,意思分别为_______________)
(5)固一世之雄也(_____)
(6)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作动词,___________)
(7)侣①鱼虾而友②麋鹿(①②均为名词的意动用法,意思分别
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举匏尊以相属(_______________)
(9)渺沧海之一粟(形容词作动词,_____________)
(10)挟飞仙以遨游(___________________)
(11)知不可乎骤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攻破攻下,向东进军本来打鱼,砍柴以……为伴侣,以……为朋友同“樽”,酒杯渺小得像……持,带。文中指偕同轻易得到。骤,骤然,突然2.体会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句,宾语“何”前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状语后置句,状语“于周郎”后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宾语“安”前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状语后置句,状语“于江渚之上”后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什么声音这样悲凉呢?这不是(当年)曹操被周郎围困的地方吗?然而如今在哪里呢!何况我和你在江边打鱼砍柴。第3段
通 假 字
1.“缪”同“缭”,连结,盘绕。
2.“尊”同“樽”,酒杯。一 词 多 义
(1)西望夏口 (动词,眺望)
(2)先达德隆望尊(《送东阳马生序》)
(名词,声望,名望) 望词 类 活 用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下江陵
②顺流而东也
③渔樵于江渚之上
(2)名词的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
(3)名词作状语
①乌鹊南飞
②西望夏口,东望武昌﹒﹒﹒﹒﹒﹒﹒2.形容词的活用
形容词作动词
①正襟危坐
②方其破荆州
③渺沧海之一粟﹒﹒﹒阅读课文第4、5段,梳理重点文言词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表疑问,_____________)
(2)逝者如斯①,而未尝往②也(①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
(3)盈虚①者如彼②,而卒③莫消长④也(①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 ④_____)
(4)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_________)﹒﹒﹒﹒﹒﹒相当于“吗”这,这里指代江水流逝指月亮时圆时缺那,这里指代月亮终究增减竟,简直(5)且夫天地之间(发语词,_________________)
(6)苟非吾之所有(_____)
(7)是①造物者②之无尽藏③也(①_______ ②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
(8)洗盏更酌(_________)
(9)肴核既①尽,杯盘狼籍②(①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10)相与枕藉乎舟中(_____________)
(11)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作动词,_________)﹒﹒﹒﹒可翻译成“况且”如果此,这即大自然指无穷无尽的宝藏重新斟酒已经又写作“狼藉”,凌乱的样子枕着靠着睡觉显出白色2.体会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句,宾语“何”前置于“羡”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相与枕藉乎舟中。(省略句,省略了主语“苏子与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又羡慕什么呢!(大家)在舟中相互枕躺在一起。第4、5段
一 词 多 义
(1)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动词,享用)
(2)身上衣裳口中食(《卖炭翁》) (名词,粮食)
(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 (动词,吃)
(1)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语气词,表疑问,相当于“吗”)
(2)而又何羡乎 (语气词,表反问,相当于“呢”)
(3)相与枕藉乎舟中 (介词,相当于“于”,在) 1.食2.乎1.第1段写了哪些景物?展示了怎样的境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1)写了皎皎明月,万顷碧波,月光如烟雾般笼罩着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于水面,任意东西。 (2)展示了一种与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
(3)夜色澄澈幽美,清风明月交织,白露江月相映,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乐”的情感。2.第2段作者是如何来描写箫声的?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1)作者描写客人的箫声时,借助夸张、想象,运用了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2)转折过渡,承上启下。由泛舟的快乐气氛向悲哀转化,过渡自然圆转。3.第3段中作者是用了什么手法来写“客之悲”的?结合原文具体分析。
【明确】对比。
(1)由古(一世之雄)与今(而今安在)的历史对比生悲。
(2)由人生短暂(寄蜉蝣、哀吾生)与自然无穷(长江之无穷)的对比生悲。
(3)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与现实(不可骤得)的对比生悲。4.第4段从哪些角度说明不必羡慕宇宙的无穷?
【明确】角度一:变与不变 角度二:取与不取
重点讲“取”。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慕其“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这样议论后又回到了“乐”上来。5.第5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情感有何变化?
【明确】(1)主要写客人听了作者的一番议论后,身心释然,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2)本段的感情转悲为喜,照应了文章开头飘飘欲仙的快乐,从而进入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6.结合全文,我们应该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
【明确】“主”与“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积极和消极的心态。
课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洞箫吹奏的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写出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这也是课文的感情线索。【备选要点】
1.文章是如何做到情、景、理三者紧密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本文写景、抒情、说理统一,形象性与哲理性统一。
文章第1段写景。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的如画美景引发苏子的感情抒发。这是因景生情、情景交融。江水、明月为本文张本,它只是后文议论说理的一个形象铺垫,作者还要借物喻理。
第3段客的议论,以“托遗响于悲风”扣住风,使作者虚无消极的人生观借助于具体的现实的自然物象表达了出来。 第4段苏子反驳,起首就用“客亦知夫水与月乎?”一句来了个针锋相对,随之以水和月做譬喻,深入浅出地说明了事物具有变与不变两重性的道理。表现对生活的热爱,作者也是信手拈来,以“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代表自然界美好的事物。
全篇文章,写景使哲理呈现生动可感的形象,议论使景物具有精妙的哲理内蕴,而抒情又成了文章的内在脉络,三者融
为一体,相得益彰,相映成趣。2.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消极的吗?
【明确】全文通过主客对话所表现出的忧伤与喜乐,都是作者内心矛盾和复杂感情的真实反映。作者抒发哀怨之情时,流露出了“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但他并不甘于消沉,而是主动地从消极、哀怨中解脱出来,从庄子的机械相对论中寻找人生之路,因而胸襟豁达,思想开阔,表现出一种洒脱、豪迈的气度,使文章具有某些积极进取、达观超然的感情基调。【归纳提升】
一、脉络梳理 二、主旨归纳
文章以月下游赤壁为缘由,通过主客对答的方式,抒发了作者对自然所包含的生命真谛的感悟,表现出其旷达的胸怀、高远的情志。素材1:语言角度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运用角度】“自然美景”“自然与人生”“明月清风自在怀”等。素材2:人物角度
身处逆境,豁达洒脱:谪居黄州期间,凄风苦雨中的苏轼泛舟赤壁,在清风、明月之中,超越了失意和悲伤,参悟了水与月的辩证法,捕捉到“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生命本真,最终彻底顿悟了生命的真谛。跳出心灵炼狱的苏轼开始尽情享受“清风”“明月”…… 苏轼不因遭受政治迫害而萎靡消沉,而是寄豪情于山水,荡胸臆于自然。身处逆境而豁达洒脱,随缘自适,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面对生活中的坎坷,我们也要用乐观驱散阴霾,用旷达解读挫折,永远保持理智与乐观。
【运用角度】“坦然面对挫折”“逆境与顺境”“豁达乐观是一种人生境界”等。【运用示例】
示例:(对应素材1)
被贬黄州的苏轼,夜游赤壁,眼前“清风徐来,水波不
兴”,他一扫贬谪之失意与惆怅,兴之所至,情不自禁“诵明
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沐浴着明月,享受着清风,东坡先生
峰回路转地完成了自己灵魂上脱胎换骨般的自省,完成了自己
艺术精神上的蒸馏和升华,完成了自己人格魅力上的超越,完
成了自己心灵上的淡泊豁达。清风明月,是洗涤人心的清泉,
是忘怀世事的美酒。走进自然,与清风明月为伴,与星光水天为伍,还有什么放心不下的成败得失,还有什么割舍不下的兴衰荣辱!
(节选自学生习作《明月清风自在怀》)示例:(对应素材2)
苏轼看见了风。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乌台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心裂肺的阵痛穿越过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顿悟。
于是他逍遥红尘,寄情山水,最终文名垂千古。只是,那夜的风,已遗落于岁月,无人见得了……
(节选自高考优秀作文《风,可以穿越荆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