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0张PPT。前 方一、读准字音
1.给下列单音字注音
袭击( ) 按捺( ) 憔悴( ) 游艇( )
惦念( ) 惶惑( ) 茫然( ) 闪烁( )
答案:xí nà cuì tǐnɡ/diàn huánɡ mánɡ shuò﹒﹒﹒﹒﹒﹒﹒﹒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颠簸( ) 流露( ) 抹去( )
簸箕( ) 露面( ) 抹布( )
拐弯抹角( )
答案:bǒ/bò lù/lòu mǒ/mā/mò簸露抹【易错提醒】
“露”字有两个读音,即“lù”和“lòu”。关于这两个读音很多同学弄不清楚,经常读错。 对“露”字的读法应该注意两点:(1)在一些口语词语中应该读“lòu”,如露怯、露马脚。(2)在所有书面语中都应该读“lù”,具体包括:①凝结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的水珠,如露水,白露,寒露,甘露等;②在房屋、帐篷等的外面,没有遮盖,如露天,露宿,露营等;③用花、叶、果子等蒸馏,或在蒸馏液中加入果汁等制成的饮料,如荷叶露,玫瑰露;④显露,表现,如露骨,袒露,吐露,揭露,暴露等。二、写准字形
疲juàn( ) còu( )足 抛máo( )
quán( )缩 辐còu( ) 扫miáo( )
缱quǎn( ) 挨zòu( ) miáo( )准
温xīn( ) 篇fú( ) 追bǔ( )
钟qìnɡ( ) fú( )射 bǔ( )育
qìnɡ( )竹难书 蝙fú( ) 胸pú( )
fù( )业 黄pǔ( )江
答案:倦/蜷/绻 凑/辏/揍 锚/描/瞄 馨/磬/罄
幅/辐/蝠/副 捕/哺/脯/浦三、用对词语
1.焦躁·焦虑
同:都有“着急”的意思。
异:“焦躁”侧重于因着急而烦躁,常用来描绘不耐烦的情绪,形容烦躁不安。“焦虑”侧重于焦急忧虑,常用来描绘心情。2.迁徙·迁移同:都是动词,都表示“离开原来生活的地方,转移到别的地方去”。
异:①“迁徙”多表示向较远的地方转移;“迁移”既可以表示向较远的地方转移,也可以表示向较近的地方转移。
②“迁徙”多为人的行为,也可以是其他物种的行为或变化;“迁移”可以表示人或动物的行为,也可以表示部门或单位转移到别的地方。
③“迁徙”多为群体的行为;“迁移”既可以表示群体的行为,也可以表示个体的行为。
④“迁徙”没有事物随时间推移而变化的意思;而“迁移”有这个意思。3.索然无味·淡而无味
同:都有“提不起兴趣”的意思。
异:“索然无味”形容一点意味和兴趣也没有。侧重指主观感受。“淡而无味”指食物淡,没有滋味。比喻事物平淡,不能引起人的兴趣。侧重指客观情况。
4.如痴如醉:形容人神态失常,不能自制。多用于形容阅读诗歌、小说,欣赏戏曲、音乐等时忘我的精神状态。
5.远走高飞:远远地离开,到别的地方。多指逃亡远方。【一试身手】
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的正误,在括号中打上“√”或
“×”。
1.他对同事说,进度条能减少计算机用户的焦躁,甚至能让他
们在工作中有效地休息。 ( )
答案:√。“焦躁”是指因着急而烦躁,符合句子的意思。2.据悉,在接到上海市足协否决迁徙的公文后,申花俱乐部的
律师经过仔细研究,向对方发了一封律师信。 ( )
3.一些抑郁症患者常常丧失对生活、工作的热情和兴趣,对任
何事都索然无味。 ( )
答案:2.×。此处是指俱乐部转移,表示部门或单位的转移应
该用“迁移”。3.√。此句是强调抑郁症患者丧失对生活、工作的热情和兴趣
之后的感受,用“索然无味”正确。4.一向沉默寡言的他,几杯酒下肚,也会谈笑风生,如痴如
醉,将所有的苦闷烦恼都忘掉。 ( )
5.当我徜徉在如诗如画的江南美景中时,我真的就像一只小
鸟,有远走高飞的感觉。 ( )
答案:4.×。“如痴如醉”多用于形容阅读诗歌、小说,欣
赏戏曲、音乐等时忘我的精神状态,而非真正喝醉的样子。
5.×。“远走高飞”多指逃往远处,而语境强调的是自由自
在、陶醉不已的感觉。﹒【识记点拨】
根据偏旁部首巧记字形
举一:“捕”“哺”“脯”“浦”,我们可以依据它们的偏旁
来组词辨别:“捕”左边是“扌”旁,指捉、逮,如捕猎、逮
捕等;“哺”左边是“口”字旁,表示“喂”的意思,如哺
乳、哺育等;“脯”左边是“月”字旁,与“肉”有关,如胸
脯、鸭脯(fǔ)等;“浦”左边是“氵”,与“水”有关,如黄
浦江等。反三:①如“跑”“炮”“泡”。“跑”左边是“足”字旁,
表示与“脚”有关,如跑步等;“炮”左边是“火”字旁,表
示与“火”有关,如炮弹等;“泡”左边是“氵”,表示与
“水”有关,如泡脚等。②如“”“缭”“潦”。“”左边是
“目”字旁,表示与“眼睛”有关,如望等;“缭”左边是
“纟”旁,表示“缠绕”的意思,如烟雾缭绕等;“潦”左边
是“氵”,表示与“水”有关,如潦水等。
规律:只要我们弄清楚了形声字的造字规律,就可以根据偏旁
部首巧记字形了。 一、作者名片
“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曹文轩
简介:曹文轩(1954— ),江苏盐城人,
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文坛“新古典
主义”的代表人物。精擅儿童文学,他那
些耳熟能详的作品具有“高品位、高效益”
的双高境界。《红瓦黑瓦》《草房子》以
及一些短篇小说已经被翻译为英、法、日、韩等文字。获省部级以上学术奖、文学奖30余种。主张:曹文轩反对文学过多地贴近生活,力图表现生活纯净的美。他的创作倾向是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构建。
作品:学术专著有《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小说门》等。作品集有《忧郁的田园》《红葫芦》《蔷薇谷》等。长篇儿童小说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等。 二、背景探寻
摄影作品引发的独特思考——《前方》
本文是为一幅摄影作品而写的“摄影散文”。这幅摄影作品中呈现的是一辆颠簸于旅途的旧汽车,车中一位男子手托下巴,眼望车窗外,神色惶惑茫然。作家目睹这幅作品,生发了对人生、对家园的无限遐思,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对家园的独特思考。作者就是根据这一画面展开联想写下了这篇散文。【拓展提升】
一、曹文轩“偷”书
曹文轩小的时候,父亲是一所小学的校长,他的办公室里有一个玻璃柜,柜子里有好多图书。当有些书没有编上条码时,曹文轩便向他父亲要来办公室的钥匙,打开办公室的门,钻进十多平米的房间,坐在椅子上阅读图书。 在那些图书尚未编号、一时还不能出借之前,曹文轩偶尔从那柜子里先“偷”出一两本来,暗地里传给其他在曹文轩看来是“铁杆儿朋友”的同学看。因为曹文轩使他们享受了阅读的快乐,那些“铁杆儿朋友”对曹文轩甚至到了唯命是从的地步。曹文轩心中暗暗喜欢他们对他的“巴结”。若有谁让他不高兴了,他就不再偷偷地借他书看了,甚至将正在他手头上看的书毫不客气地要回来。 那些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基本上是由曹文轩独自一人享用的。他一向是个好动的孩子,血液里尽是不安分的成分。但那些书,却使他变得乖巧安静起来。当其他同龄的孩子还在野外闲耍甚至到处闯祸时,曹文轩却一人躲在父亲的办公室里津津有味地看书。这样,曹文轩自然就比其他孩子多知道了许多东西。他能够在草垛底下、在水渠边、在河中的小船上给他们讲故事。每当曹文轩看到小伙伴痴痴迷迷、甚至崇拜他的样子时,他便得意非凡,讲得越发神采飞扬。
这些书培养了他构思故事的能力,让他写出了许多纯美的小说。二、摄影散文
“摄影散文”是按照艺术创作的规律,把一幅或者若干幅摄影画面表现的内容,通过文字说明或描述,形象地创造生活世界、塑造人物、抒发情感的综合艺术形式。这种新的文体兼备了两种表达手段的审美特点,即摄影的视觉性对瞬间画面逼真的再现能力和散文文体运用语言来表达对象时的自由,散文可以不受影像的限制,展开联想。所以,成功的摄影散文不应该被摄影作品所束缚,不应该成为呆板的毫无生气的文字解说,而应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和升华,这样才能使两者互相影响、互相补充,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1.结合课文第3~7段,分析人为什么会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呢。为了表达出离家欲望的强烈,作者使用了“克制不住”一词,请找出在文中的表现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1)第3、4段:①原因:人有着离家与远行的习性。②表现:“然而,任何阻拦与艰险,也不能阻挡这声势浩大、撼动人心的迁徙。”③作用:以人们在电视上看见的美洲荒原或者非洲荒原上的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类比人类祖先的迁徙,写出了场面是何等壮观,表现离家愿望之强烈。 (2)第5、6段:①原因:外面的世界的诱惑、外界的压力。②表现:“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家容不得他了,或是他容不得家了。他的心或身抑或是心和身一起受着家的压迫。他必须走,远走高飞。”③作用:离家的内心世界被揭示得生动、形象。
(3)第7段:①原因:理想的召唤。②表现:“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屑。”③作用:运用比喻,产生一种朦胧美,理想召唤人去探求。2.结合课文第9段,请概括“无家可归的感觉”“漫无尽头的路上”“通往前方的路”中的“家”“路”“前方”的具体含义。
【明确】3.课文第10段“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一句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去掉“实质上”行不行?为什么?
【明确】(1)这句话包含着三层意思:①人的一生总是要去追逐理想,在追逐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很多的挫折,所以作者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②人在家的时候总是受到外界的诱惑想要离开家,而离家在外受到挫折时又想回到家,所以说人生是一场苦旅。③在人生的旅途中,人们都要经历各种各样的痛苦和磨难,因此把人生旅途说成是一场苦旅。 (2)不能去掉。因为文中说在路上也并非都是苦旅,有人坐的是豪华的游艇,有人坐的是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但从本质上讲他们同样是想达到理想上的目的地而不能达到,想实现理想而不能全部实现,实质上还是一场苦旅。所以“实质上”不能去掉。4.课文第11段,作者揭示了人类精神状况中的哪三重悲剧?如何理解文中“家”“家园”的含义?
【明确】5.最后一段和第1段的关系如何?该如何理解?
【明确】第1段由摄影作品入手,猜测画面上人物的目的地,说明“归家”和“远行”都是“在路上”,都与离家有关。结尾再次猜测摄影作品中人们“前方”的命运,扣住文章的写作缘由。首尾呼应,从浅层次的生活经历入手,上升到深层次的人生哲理的发掘。6.“当人类还未有家的意识与家的形式之前,祖先们是在几乎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的。”对这句话,我们应该如何理解?
【明确】原始社会,人类茹毛饮血,居无定所,在不同民族的早期历史中都有部落首领带领大家迁徙的传说。从今天的游牧民族的生活来看,也能发现一些祖先们无休止迁徙生活的影子。总之,迁徙是人类没有家之前的一种普遍行为。7.曹文轩的这篇文章与一般反映人思乡的作品有何不同?
【明确】一般反映人思乡的作品,无非是借游子之口写漂泊在外的艰辛与寂寞,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眷恋与向往。本文一改前人“恋家”“归家”的思绪与呐喊,理性地分析了人归家的原因,指出了人远行的积极意义——向着那梦中的远方,去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这比以往任何一部哀愁凄凉的思乡作品在主旨上都要显得高远与旷达。人们的心灵需要有慰藉的地方,人有了痛苦总会想到要回家;可是人却又在一次次对家的惦念中走向前方,怎样理解人们惦念家乡与走向前方的矛盾?
【明确】家是心灵的港湾,是人们的精神归宿,生活中有些人并不是回不了家,而是找寻不到家。因为他们不单纯是在追求实质的家,更是在追求一个精神上可以得到慰藉的家园,但这个心灵的家园只是一种抽象的感觉,理想情形与生活现实造成的反差让人们永远都觉得无家可归。寻找精神家园的道路和人生的前方都是漫无尽头的,因此,人们也在这条道路上,永远寻找着精神家园。大家一起聊:文章最后一段写道:“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那么,你认为“前方”是什么呢?
学生甲:我认为是家。因为作者在文章第11段的开头有“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这里的“家”即实实在在的故乡。而且“归家”是中国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符合中国人的文化意识。我的观点:示例一:我认为是无边的旷野。因为作者在文中说“人无法还家”“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作者强调的是人的精神家园的构建,而不是实实在在的“家”,如果没有充实温馨的精神家园,前方只能是“无边的旷野”。
示例二:我认为前方既不是家,也不是无边的旷野。“前方”是借以依托的摄影作品的内容,在文章中被作者赋予了新的内涵,它是指人们的追求和梦想。【归纳提升】
一、脉络梳理 二、主旨归纳
作者由摄影作品《前方》展开联想和思考,表达了自己对人类离家远行问题的认识: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这种欲望既出自天性,也出自命运,但是人的这种远行注定是一场苦旅,人无法消除精神深处无家可归的感觉。文章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精神和理想无所归依的现实状况。收获点一 “反弹琵琶”的行文技巧
作者从摄影作品入手写作,如果仅是直接描摹画面,就缺少了味道,如果仅是想象人们内心正渴盼回家,也会落入俗套。然而作者运用逆向求异思维,在立意上反弹琵琶,说的是离家,却从反面着笔,最终归结的仍是对家的追寻,只不过这里的“家”已经不是普通的生养之地,而是精神的栖息之所。 反弹琵琶就是在执笔为文时不按常规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不按传统的观念去看待事物,而是逆向思维,以典故、成语、名言、事例等为对象,从反面去做文章,逆向构思。
反弹琵琶这种行文技巧通常会令读者眼前一亮。那么,运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运用反弹琵琶“三注意”
第一,要学会逆向思维,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发前人所未发,化腐朽为神奇,标新立异。
第二,所提出的观点要经得起推敲,具有合理性、逻辑性、现实性,能够自圆其说。
第三,并不是所有的素材都可以“反弹”,那些违背科学道理,有悖于人们的共识和伤害人们感情的“反弹”都是不合适的。【知识延伸】
反弹琵琶在写作中的运用
1.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学生在作文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对材料仔细辨
析,对问题进行周密思考,让思维尽情发散。在立意、选材时
要分清哪些是通常的想法,如果避开通常的立意,还可以在哪
些方面进一步打开思路,进一步挖掘,进而激活作文的思维。
比如写《我的老师》,可有意识地跳出常规思维的圈子,让思
维开阔一些:别人都写老师,我能不能再想开一点,我的老师
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学校老师,还可以是父母、邻居、同学,还可以是书籍、自然界的事物,只要给我教育,教我知识的都可以是我的老师。这样文章立意就会从局限中走出来,创造出“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境界。 对于材料作文,更要有发散思维,才能脱颖而出。比如看到“滥竽充数”这个成语,大家马上就想到南郭先生不懂装懂。那除了这种一般的看法,我们还可以想得更深刻一些,把思路放宽,试着从其他角度立意:①外行领导内行,必然产生弊端;②体制有问题,就会滋生腐败。 2.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在作文中敢于打破常规思路,从反面或从相反的方向独辟蹊径,探寻不同于寻常的结论,从反面求新。比如成语“班门弄斧”本来是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对“班门弄斧”的人,人们总嘲弄他们不自量力、狂妄自大。如果从相反的角度考虑,换个角度来看,“班门弄斧”也值得肯定:只有在行家面前表现,暴露出缺点,才能发现缺点,改正缺点,这也是自我完善的方法;或从敢于向权威挑战方面立意,社会正需要这种挑战精神,只有具备这种精神,人才能不断进取,社会才能革故鼎新,社会才会进步。【迁移运用】
根据前后文意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句子。
“反弹琵琶”是立意创新的一种写作方法。巧用这种方法,常常会使我们的作文出现新机制,进入新境界,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说到“秋”,留给人们的印象往往是一片肃杀凄凉之景。古人亦有“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的吟叹,而刘禹锡却认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别人说“酒香不怕巷子深”,我偏说“ ”;
别人说“他们富得冒油了”,我偏说“ ”,
等等。如此这般,正话反说,运用逆向思维看问题,往往就能发现人们不曾发现的更新、更深的东西。答案(示例):皇帝的女儿也愁嫁 他们穷得只剩下钱了收获点二 学会从课文中多角度提炼素材
素材1:语言角度
“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运用角度】“人生”“苦旅”“坚韧”等。素材2:思想角度
心灵的归宿:《前方》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精神和理想无所皈依的现实状况:天性和命运决定了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远行的欲望;但是人的这种远行注定是一场苦旅——人无法消除精神深处无家可归的感觉。文中写道:“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作者的意思是说:人们不只需要一个能遮风避雨的实实在在的家,还需要一个心灵的归宿,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运用角度】“物质享受与精神追求”“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等。【运用示例】
示例:(对应素材2)
一袭单薄的长衫,略揖一揖,便昂然走进了历史,从古代走来,从发黄的线装书里走来。是你——苏轼,因为独上高楼,坚守了自我,也就在黑夜中守护了永恒的精神家园。 是拣尽寒枝终不肯栖的寒鸦吗?是把酒问青天的饮者吗?是穿越了十年生死痛苦的痴汉吗?在那个群星荟萃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韬光养晦、游戏笔墨罢了,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你的光芒刺痛了那些习惯于黑夜的眼睛,你注定要承受官场和文坛一齐泼来的污水。而我只看见你青青的竹杖,脚上的芒鞋,被雨淋湿的脊背,你的笑容从容洒脱,你的眼中只有秋风绿水泛清波。正如《前方》中所言,人的一生注定就是一场苦旅。而你对精神家园的坚守注定会让你达到后世永远仰望的高度。
(节选自高考满分作文《独上高楼》)示例:(对应素材1)
“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从呱呱坠地时的哭声,似乎就暗示着他要开始一段艰苦的旅程。少年时,他睁大好奇的眼睛去张望这个世界,却时不时被成人世界的准则批判得噤若寒蝉。青年时,他努力探求人生的意义,却发现他的前方还是被一片迷雾笼罩着,而他已被沿途的荆棘、泥淖折磨得遍体鳞伤。人到中年,他回到现实中,却不得不担负起肩上的重担,继续前行。薄暮之年,他用浑浊的双眼回顾这一生的路,感到了空虚和人之将逝的悲哀。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但幸福总是夹在其中。人,也在苦难中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