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3张PPT。始得西山宴游记阅读课文第1段,梳理重点文言词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自余为僇①人,居是②州,恒③惴栗(①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②代词,___ ③_____)
(2)其隙①也,则施施②而行,漫漫③而游(①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 ③古今异义词,古义是_____________
___,今义是(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僇”同“戮”,刑辱的意思这常常指公务之暇缓慢行走的样子漫无目的,任意(3)日①与其②徒③上高山(①名词作状语,_____ ②代词,___
___ ③_____)
(4)穷回溪(形容词作动词,_____)
(5)无远不到(_____)
(6)到则披①草而坐,倾②壶而醉(①___________ ②_____)
(7)卧而梦(名词作动词,_____)
(8)意有所极①,梦亦同趣②。觉③而起(①___ ②___________
_______ ③_____)
(9)而①未始②知西山之怪特(①连词,___________ ②_____)﹒﹒﹒﹒﹒﹒﹒﹒﹒﹒﹒每天我的随从穷尽无论(用手)分开喝尽做梦至同“趋”,往,赴睡醒表转折关系不曾﹒2.体会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居是州。(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应为“居(于)是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定语后置句,“有异态者”做“山水”的定语,“……之……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皆我有也。(被动句,无标志被动句)
译文:_______________(我)住在这永州。(我)因此认为只要是这永州中有特殊景致的山水。都被我享有了。第1段
通 假 字
1.“僇”同“戮”,刑辱的意思。
2.“趣”同“趋”,往,赴。一 词 多 义
(1)意有所极 (动词,至)
(2)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
(副词,很,非常)
(3)渔歌互答,此乐何极(《岳阳楼记》)
(名词,穷尽,尽头) 极词 类 活 用
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卧而梦
2.名词作状语
日与其徒上高山
古 今 异 义
漫漫而游﹒﹒阅读课文第2段,梳理重点文言词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因坐法华西亭(_____)
(2)始①指异②之③(①___ 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___________
___ ③代词,_______)
(3)缘①染溪,斫②榛莽(①_____ ②_____)
(4)穷①山之高②而止(①形容词作动词,_____ ②形容词作名
词,_____________)﹒﹒﹒﹒﹒﹒﹒﹒由于才认为……奇异指西山沿着砍伐穷尽最高点、顶点(5)箕①踞而遨②(①名词作状语,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
_______)
(6)攒蹙①累积②(①_________ ②古今异义词,古义是_______
_________,今义是层层增加,积聚)
(7)莫得遁隐(___________)
(8)萦青①缭白②,外与天际③,四望如一④(①②均为形容词作
名词,意思分别为_____和_____ ③_____ ④数词作名词,
_____)
(9)然后①知是山之特立②(①古今异义词,古义是_________,
今义是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②_________)﹒﹒﹒﹒﹒像簸箕一样游览,文中指观赏聚集收缩层层堆叠,重叠躲避、隐藏青山白水交会一体这样以后独特出众﹒(10)引觞①满酌,颓然②就醉(①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
_________)
(11)自远而至(形容词作名词,_____)
(12)心凝①形释②,与万化③冥合④(①_____ ②_________
③___________ ④_________)
(13)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_____)
(14)游于是乎始(古今异义词,古义是_____,今义是连词,
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15)故为①之文以志②(①动词,___ ②___)﹒﹒﹒﹒﹒﹒拿起酒杯身子倾倒,跌倒的样子远处凝聚解除束缚自然界万物浑然一体先前从此写记2.体会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因坐法华西亭。(省略句,省略主语“我”和介词“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为之文以志。(省略句,“志”后省略“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岁,元和四年也。(判断句,“也”是判断的标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于(我)坐(在)法华寺西边的亭子里。因此写作这篇文章来记载(宴游西山这件事)。这年是唐宪宗元和四年。第2段
一 词 多 义
(1)故为之文以志 (动词,写)
(2)自余为僇人 (动词,成为)
(3)不与培 为类 (动词,作为)为词 类 活 用
1.名词的活用
名词作状语
箕踞而遨﹒2.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萦青缭白
②自远而至
(2)形容词作动词
穷山之高而止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始指异之
3.数词的活用
数词作名词
四望如一﹒﹒﹒﹒﹒﹒古 今 异 义
1.攒蹙累积
2.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3.游于是乎始1.文章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作者为何开篇从他处着墨?试分析。
【明确】作者先写以前对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 以往所见的幽泉怪石没有给作者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与解脱,虽然畅游酒醉,自己却不能全身心投入大自然中,因此“觉而起,起而归”,心中的烦闷依然无法排遣。
而西山之游却不同,作者首先是为那高悬下望的景象所震惊,所有的景物都聚集在视野之内,浮云萦绕群山,与天空连成一体,此时作者才真正感受到与自然同呼吸,与天地同游的快慰。2.作者为什么游历西山?游历方式、所看景色、心中印象较之以前有着怎样明显的不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变化?
【明确】由于作者是罪人,才能有闲暇;由于作者内心忧闷,故需要排遣;所以才有了西山的游历。 作者的情感由烦闷变为快慰。因西山之游,作者真正感受到与自然同呼吸,与天地同游的快慰,从而排遣了作者内心的烦闷之情。3.游他山与游西山有什么不同之处?二者是什么关系?
【明确】本文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但作者开篇却从他处着墨,先写以前对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4.作者写西山之景时,没有直接写眼中的西山,而是从多个角度写登西山的所见所感,这是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用了对照映衬的手法。 作者运用对照映衬的手法写出“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
培 为类”的感受,突出了西山高峻峭拔之貌,同时也写出
了作者卓尔不群的人格。【备选要点】
1.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明确】作者游奇山异水是想聊以忘忧。文章开头即写明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贬谪南荒后“恒惴栗”郁闷痛苦不堪的心情,虽然他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的感受,没有感到此山此水有何“怪特”之处。 然而当作者“坐法华西亭,望西山”时,始觉西山之奇异,登上西山后“数州之土壤”尽收眼底,方觉西山是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以往的游览算不上真正的游览。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未始”与“始”结构全文。2.比较《始得西山宴游记》和《赤壁赋》两文本,分析柳宗元的寄情山水和苏轼的有何不同。
【明确】山水可以遣怀,但山水作为一种外在的东西,如果不融入人的心灵,融入血脉,那么人只能在山水之间进出:进,可以得到片刻的快乐;出,会顿然觉得梦醒之后无路可走。
柳宗元在游览西山的时候,找到了自己,进而确证了自己,因此他对苦闷的排遣已经超越了“冲淡”的层面,他的排遣可以说是了悟之后的一种彻底的解脱。 而苏轼的赤壁之游却有很大的不同,苏轼看似解脱了,但却不是一种真正的彻底的解脱,只能是一种暂时的精神的解脱,他仍然对统治者抱有幻想,仍然想建功立业。
所以苏轼的摆脱是“退一步得出路”,而柳宗元的摆脱则是“固守着不在乎”。【归纳提升】
一、脉络梳理 二、主旨归纳
作者寄情山水,通过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式的高峻、气象的阔大,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露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孤寂惆怅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和傲世情怀。素材1:语言角度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运用角度】“精神专一”“和自然融为一体”等。素材2:人物角度
寄情山水,升华自我:柳宗元获罪遭贬,又居于偏远的永州,心情极度郁闷压抑,痛苦不堪,只好寄情山水,抒发政治上的失意和郁闷。西山的高峻挺拔、气象阔大、独立出众,暗合了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人格和傲世情怀。西山,成了柳宗元的知音。在西山,他乐而忘返,达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正是作者对人生磨难的不屈抗争与高贵人格的体现。他这种面对挫折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运用角度】“困境与追求”“坚守”“亲近自然”“积极面对挫折”等。【运用示例】
示例:(对应素材1)
忽然,一阵悠扬的琴声夹杂着徐徐清风轻轻送入我的耳朵。那美妙的钢琴声似乎很远,遥不可及,又似乎很近,缭绕耳际。我止住了脚步,让这一串串灵动跳跃的音符轻轻滑过心田,快乐地舞动着。琴声依旧回旋在苍照暮色中的小道上,却犹如一股清泉为每个途人洗去心灵的污垢,洗去疲倦的尘埃。我的思绪渐渐地与这灵动美妙的琴声融为一体,有超脱红尘,“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之感。我沿着声音的痕迹,来到了一间破旧的小屋前。这悠扬的琴声正是从里面传出来的。示例:(对应素材2)
瓦房之中,灯烛之下,一位中年官员掩卷深思,是你,柳宗元,你十四岁便登科及第,正是年少气盛的时候,心中怀着治国安天下的壮志,积极参加变法,却因变法失败被贬永州,后调任柳州刺史。可惜一个年轻人的光明前程就这样被毁了,昔日门前车水马龙早已灰飞烟灭,嘲笑讽刺如潮水般涌来,冰冷了你的心。但当你看到柳州那贫苦的百姓,便咬牙决定勇敢地面对挫折。“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你不怕环境艰险,利用手中有限的权力,破除迷信,发展教育。望着柳州安居乐业的子民,你一笑释然,你明白了挫折亦是生命的馈赠,因为挫折,滋养了一州土地,造福了一方百姓。 挫折,虽苦涩,但如果坚持自己的信念,勇敢地去面对,那挫折过后,便是令人惊喜的美好景象。那么,挫折又何尝不是生命的馈赠呢?
(节选自高考优秀作文《直面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