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第十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答案不全)

文档属性

名称 吉林省长春市第十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答案不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9 13:37:54

文档简介

长春市第十七中学
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 语文试题答案 满分150分
1-3 D B C(每题3分,共9分)
4-5主观题(每题4分,共8分)
6-7 C D (每题3分,共6分)
8-9主观题(每题6分,共12分)
10-12 B A B(每题3分,共9分)
13-14主观题(13题10分,14题3分,共13分)
15 B (3分)
16 主观题(6分)
17主观题(6分)
18-20 D A C客观题 (每题3分,共9分)
21 D (3分)
22主观题(6分)
23 作文(60分)长春市第十七中学
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 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Ι(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己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朝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返璞归真,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
材料二: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物,同则不继”等等。
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而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具有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家的真精神,新儒家的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独脚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
(摘编自《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
材料三:
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
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辨,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摘编自《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法、阴阳、名三家能与儒、道两家思想互相吸收借鉴,那么就不会导致自身不独立的命运。
B.儒、道两家主张虽然各有偏重,多有不同,但是都讲“和而不同”,都讲“冲气以为和”。
C.殷周之际出现的重要的人文转向规定了后世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也决定了儒、道两家的相融互补。
D.儒、道两家在发展进程中互相竞争、互相吸收,长期共存,形成了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思想流派。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儒家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它关注社会现实;而道家则不同,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B.材料三第1段运用反问提出论点,指出复兴中国梦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C.如果中华原创文化缺少包容性,不能让佛教中国化,就可能没有儒、道、佛三教合一。
D.“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有人只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这是有重大偏颇的。
3.材料一中说儒、道两家“处处相反”,以下不属于其“处处相反”依据的一项是( )(3分)
A.儒家的人生观是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是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B.道家崇尚质朴无华、超然自得、少私寡欲等,主张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细节、权诈智巧;儒家崇尚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等,以求合理、合时、合情。
C.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D.儒家致力于构建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体系;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
4.三则材料在论证上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5.儒家,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道家,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回顾我国古代文人的沧桑历史,到处都可以寻觅到这两种价值取向的影子,请你各举一例来证明。(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央金归来
阿来
阿巴说:云丹来了。
云丹牵着的马背上坐着一个姑娘!
姑娘穿着粉红色的冲锋衣,围着白色丝质头巾,也从马背上仰起脸来向他微笑。
姑娘脸上的表情像夏日的天空一样迅速变幻,微笑过后,很快就乌云密布。这个美丽的姑娘好像还叫了他一声阿巴叔叔,然后就哭了起来。她没有哭出声来,只是两眼中的泪水像断线的珠子一样掉了下来。姑娘的脸上的表情,像是夏日暴雨将临的天空,乌云翻卷,表现出惊喜悲伤交织的好多种深浅浓淡。
你是……你是?
那声音像银铃振响:我是央金!姑娘坐在马背上,向阿巴扬了扬只剩半截的腿。
阿巴知道她是谁了。爱跳舞的,自己截掉了断腿的央金姑娘!
阿巴扑上去,脸挨着她的断腿:好姑娘,你回来了!
阿巴说话时,已经带着了哭声。他以为不会再有泪水,但此时眼眶已经被泪水充满。
姑娘弯下腰,笑着对他说:阿巴叔叔,我自己下不了马。
云丹从马的另一边把她的好腿抬起来,央金姑娘揽住阿巴的脖子,让阿巴把她从马背上抱下来。阿巴扶着姑娘在草地上坐好。阿巴注意到姑娘一直不往村庄那边看,她依然灿烂地笑着。等阿巴把一碗热茶端到她面前,她依然没往村子那边看上一眼,她还特意调整了一下坐姿,让自己背对着那座已成废墟的村庄。她依然在笑,她喝了一口茶,便抬起头来问阿巴;我漂亮吧?
她当然非常漂亮,眉眼间还带着她妈妈的神情,却比她妈妈更加生动,更加神采飞扬。涌到阿巴嘴边的话是:漂亮,漂亮,比你妈妈还漂亮!但话到嘴边,又咽回去了。地震后,这成了云中村人的本能,不是特殊的场合,尽量不提起那些逝去的亲人。阿巴经受不住这么青春艳丽的照耀,把脸转向了别处,转向了村子那个方向。
又有两匹马从山下上来了。云丹从这两匹马的马背上取下的是姑娘的东西:拐杖、假肢、轮椅,和几只色彩艳丽的大包。
央金姑娘摘了一枝蓝色的翠雀花,样子像一只只正要奋力起飞的小鸟的翠雀花在手里摇晃着,开始歌唱。她的歌声一会儿兴奋、欢畅,很快又变得孤独凄凉。
阿巴认出这个姑娘的第一反应是,她肯定会扑在地上大哭一场,他还准备好一套劝解的言辞,而她如此兴奋,如此喜气洋洋反倒让他无所适从了。他只好说:好姑娘,喝点茶,这么长的山路,嗓子里的小人儿一定渴坏了。阿巴说了一句云中村人才懂得的话。云中村人说饿,说渴时,会说,我嗓子里那个小人儿都想从我嘴里伸出手来要吃要喝了。这是云中村人都懂的一个切口,但央金姑娘没有反应。
她像是陷入了沉思一样。至少她脸上的表情是安静下来要想想什么问题的样子,陷入某种思绪的样子。
阿巴起身穿过野草齐腰的荒芜田野,从自己的小菜园里摘来了新鲜的西红柿。阿巴往村里去,又手捧着两个鲜红的西红柿回来,也没能牵动姑娘的目光往村子里看上一眼。只是在一小口一小口咬着西红柿的时候,她的双肩开始颤抖,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她就那样低着头,带着哭声说:谢谢叔叔,我又尝到家乡的味。
姑娘拿出了手机,把手机上的时间设计为倒计时的状态。上面的数字不断变化,松树上有细微的风声。樱桃树摇晃的枝头上有一只鸟蹲着,声声啼叫,姑娘仰起脸看天,她说:那些云多么漂亮。
那些云真是漂亮。底部平坦,上部像一座座山,舒卷无定的边缘被太阳照得闪闪发光。
阿巴和云丹突然明白,姑娘设定的时间是那个时间。十年前,大地震动毁灭一切那个时刻。于是,气氛立即变得庄严。还有三分钟的时候,姑娘手扶拐杖站起身来,第一次面朝云中村的废墟,迎面吹来的风使她,后背上的衣服鼓胀起来。静默。静默。时间一秒一秒走动。当那个时间点来到的时候,她扔掉了拐杖,用一只腿支撑着身体,开始舞蹈。那不是阿巴熟悉的云中村的土风舞,土风舞的每一个动作都代代相传。姑娘身体的扭动不是因为欢快,不是因为虔诚,而是愤怒、惊恐,是绝望的挣扎,身体向左,够不到什么。向右,向前,也够不到什么。手向上,上面一片虚空,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供攀缘,单腿起跳,再起跳,还是够不到什么。于是,身体震颤;于是,身体弯曲,以至紧紧蜷缩。双手紧抱自己,向着里面!里面是什么?温暖?里面有什么?明亮?那舞蹈也不过两分钟时间,只比当年惊天动地的毁灭长了不到一分钟时间,姑娘已经泪流满面,热汗和着泪水涔涔而下。
姑娘颓然倒在了地上。
喊她不应。摇晃她也不应声。姑娘双眼紧闭,牙关紧咬。这让阿巴记起了她被埋在废墟下时,也就是这个样子。那时,她的面孔糊满了泥浆,现在,这张脸苍白如纸。阿巴拿来调查队留下的水袋,对着她的脸喷了一口清冽的溪水。
姑娘睁开了眼睛。她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她用舌头把唇边的水卷进嘴里,说:好甜啊!
阿巴流泪了:央金姑娘,你就是云中村的溪水啊!
(节选自为纪念汶川地震十周年而作的长篇小说《云中记》,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央金将跳舞的时间用手机设为“十年前,大地震动毁灭一切那个时刻”,说明灾难记忆横亘内心难以消除,而她准备面对。
B.阿巴为人温厚,他既处处留心不让央金因回忆而伤心,又通过家乡“切口”及西红柿慰藉身体和心灵受到双重伤害的姑娘。
C.小说结尾写阿巴说央金是“云中村的溪水”,赞美央金就像溪水那般清澈、纯真,主要体现了阿巴对她断腿的同情。
D.小说透过阿巴之眼去看重返灾区的央金,反映了云中村人民在经历大地震后产生的巨大精神创伤和心灵痛苦,令人感伤。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写央金“脸上的表情像夏日的天空一样迅速变幻”,这一比喻写出了她重回家乡时内心的激动、复杂。
B.小说并未对云中村地震的惨状进行过多的描写,主要是借助人物少量回忆和重返地震现场的表现来反映昔日灾难之重。
C.央金跳舞是小说节选部分的高潮,是央金内在激烈情绪的宣泄,描写时运用了一系列动词和富有节奏感的短句。
D.小说中“粉红色”“银铃振响”“鲜红”“啼叫”等表现色彩和声音的词语,既是富有诗意的环境描写,也反衬了人物内心的沉重悲哀。
8.小说前后多处交替写到了央金姑娘的“哭”与“笑”,请简要分析这些“哭”与“笑”的内涵。(6分)
9.作家阿来曾说:“我愿意写出生命所经历的磨难、罪过、悲苦,但我更愿意写出经历过这一切后人性的温暖。”请谈谈选文是如何实践作者“写出经历过这一切后人性的温暖”这一文学主张的。(6分)
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司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长卿。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非其好也。会景帝不好辞赋,是时梁孝王来朝,从游说之士邹阳、枚乘之徒,相如见而说之,因病免,客游梁。梁孝王令与诸生同舍,相如得与诸生游士居数岁,乃著《子虚赋》。会梁孝王卒,相如归,而家贫,无以自业。素与临邛令王吉相善,吉曰:“长卿久宦游不遂,而来过我。”于是相如往,舍都亭,上〔注〕读《子虚赋》而善之,乃召问相如。相如曰:“有是。然此乃诸侯之事,未足观也。请为天子游猎赋,赋成奏之。”上许,令尚书给笔札。相如以“子虚”,虚言也,为楚称;“乌有先生”者,乌有此事也,为齐难;“无是公”者,无是人也,明天子之义。故空藉此三人为辞,以推天子诸侯之苑囿。其卒章归之于节俭,因以风谏。奏之天子,天子大说,以为郎。相如为郎数岁,会唐蒙使略通夜郎西僰中,发巴蜀吏卒千人,郡又多为发转漕万余人,巴蜀民大惊恐。上闻之,乃使相如责唐蒙,因喻告巴蜀民以非上意。相如还报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发巴蜀卒作者数万人治道二岁道不成士卒多物故费以巨万计蜀民及汉用事者多言其不便。是时邛笮之君长闻南夷与汉通,得赏赐多,多欲愿为内臣妾,请吏,比南夷。天子问相如,相如曰:“邛、笮近蜀,道亦易通,秦时尝通为郡县,至汉兴而罢;今诚复通,为置郡县,愈于南夷。”天子以为然,乃拜相如为中郎将,建节往使。司马长卿便略定西夷,邛、笮之君皆请为内臣。通零关道,还报天子,天子大说。其后人有上书言相如使时受金,失官。居岁余,复召为郎。相如口吃而善著书,其进仕宦,未尝肯与公卿国家之事,称病闲居。
(节选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注】上:指汉武帝。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相如还报/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发巴蜀卒/作者数万人治道/二岁/道不成/士卒多物故/费以巨万计/
B.相如还报/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发巴蜀卒/作者数万人/治道二岁/道不成/士卒多物故/费以巨万计/
C. 相如还报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发巴蜀卒/作者数万人/治道二岁/道不成/士卒多物故/费以巨万计/
D.相如还报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发巴蜀卒/作者数万人治道/二岁/道不成/士卒多物故/费以巨万计/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对皇帝的尊称,《史记》以“上”称武帝,以谥号称景帝,暗含臧否之意。
B.苑囿,在古代是皇家专属领地,具有生产、游猎、赏玩、宴请等功能。
C.转漕,指转运粮草,古时陆路上的运输称为“转”,通过水道运输则称为“漕”。
D.节,指符节,古时象征皇帝亲临。司马相如出使时,朝廷授予其符节作为凭证信物。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司马相如志向远大,才华出众。他少时喜欢读书,学习击剑,早年因仰慕蔺相如的为人而改名;他善于写文章,后来因作赋受到赏识。
B.司马相如借赋进谏,方法独特。他创作了《子虚赋》,虚构了子虚、乌有先生和无是公三个人物,以此劝谏汉武帝,得到肯定。
C.司马相如尽心国事,安边有功。他出使西南地区,开通边疆道路,将当地的民族团结统一于大汉疆域,为国家安定作出了贡献。
D.司马相如历经两朝,宦途坎坷。汉景帝时,他客游梁国,梁孝王死后,他因无官可做而投奔王吉;汉武帝时,平定西夷建功立业,后又被免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卒章归之于节俭,因以风谏。奏之天子,天子大说,以为郎。
(2)秦时尝通为郡县,至汉兴而罢;今诚复通,为置郡县,愈于南夷。
14.司马相如“客游梁”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6题。
鹧鸪天·桂花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注〕。
【注】“骚人”句:传说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唯独桂花不在其列。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在词人眼中,桂花虽然没有美妙的浅碧、深红颜色,但仍是第一流的名花。
B.词人认为屈原缺乏审美眼光,情思不足,不识桂花名贵气质,竟将桂花遗漏。
C.写梅花嫉妒、菊花羞惭,是在衬托桂花这一中秋时节花中之冠的卓越形象。
D.词人认为桂花不以色彩明艳悦人,情怀疏淡,踪迹偏远,唯芳香常留人间。
16.花品即人品,从这个角度分析,你认为词人写桂花的用意何在?(6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 , ”。
(2)《诗经》中有两句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曹操在《短歌行》中借它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是“ , ”。
(3)杜甫在《登高》中写道“ , ”,借风、猿等意象写出秋天的景象。
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Ι(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2020年 B 站跨年晚会,最出彩也最让人震撼的节目莫过于裘继戎表演的《惊·鸿》了。节目获取了超过200多万播放量,覆盖全屏的“原来戏曲如此好看”“戏曲让人惊艳”等评论形成独特的一道弹幕景观。
一身素白袈裟的舞者打坐中似通入梦境,一段段现代惊梦之舞,串联起古往今来戏曲中的悲欢故事。《惊·鸿》惊艳的背后,见证了舞者 的匠心。他琢磨身段,参与配乐,和导演组反复磨合,由一个飘忽的灵感,落地成为令人 的经典节目。现代与过去,传统与流行,在这一刻达到了 的和谐。
据悉,裘继戎是京剧裘派第四代传人。为了找到“我需要传承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他以决裂之姿,从京剧院出走。他走上《中国好舞蹈》的舞台,与流行歌手戴荃合作了歌舞《刀剑如梦》,与杨丽萍合作了《十面埋伏》,而后在《惊·鸿》中惊艳出场。曾被定义为“ ”的裘继戎,摒弃了坐享其成的逐利思想,用自己的方式传播戏曲,实现了另一种意义上的传承。传承精髓,专注原创,( )。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精雕细琢 赞叹不已 无可比拟 离经叛道
精雕细琢 叹为观止 无可比拟 诞妄不经
精益求精 赞叹不已 无与伦比 诞妄不经
精益求精 叹为观止 无与伦比 离经叛道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不仅是一个剧种的立身之本,也是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创新的重要体现
B.这不仅是推进文化创新、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剧种的立身之本
C.一个剧种的立身不仅要这样,推进文化创新坚定文化自信也要这样
D.这既是一个剧种的立身之本,也是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创新的重要体现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节目获得了超过200多万播放量,覆盖全屏的“原来戏曲如此好看”“戏曲让人惊艳”等评论形成一道独特的弹幕景观。
B.节目得到了200多万播放量,覆盖全屏的“原来戏曲如此好看”“戏曲让人惊艳”等评论形成独特的一道弹幕景观。
C.节目收获了200多万播放量,覆盖全屏的“原来戏曲如此好看”“戏曲让人惊艳”等评论形成一道独特的弹幕景观。
D.节目获取了超过200万播放量,覆盖全屏的“原来戏曲如此好看”“戏曲让人惊艳”等评论形成独特的一道弹幕景观。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有一群人,被称为“深夜手机党”。他们习惯在睡前躺在床上玩手机,刷微博、上微信、玩游戏……迟迟不肯睡觉。虽然玩手机能带来很多乐趣,但躺着玩手机的危害是非常大的。
在夜间使用手机、平板或者其他能发出光线的电子产品,其发出的蓝光都会 ① 。而一旦褪黑素生成受到抑制,人的生理周期也将受到影响。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让人始终处于浅睡眠,大大减少了深睡眠的时间。扰乱身体代谢,不仅影响睡眠,还可能造成肥胖。
脖子耷拉过度、身体不自然弯曲、颈部越来越向前倾……这种姿势会使人体颈部胸锁乳头肌不断向前拉伸。久而久之,椎动脉容易因受到压迫而 ② ,造成慢性劳损,导致颈椎曲线前凸减少、变直甚至“颈椎反弓”。
人躺在床上时,( ),这样就容易诱发近视。而且,左、右侧躺对左、右眼睛的压迫力非常大,一个月内就可能造成 ③ 。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尤其专注于手机游戏时,眼睛会不知不觉地离手机屏越来越近,很难保证手机与眼睛之间的距离适当
很难保证手机与眼睛之间的距离适当,眼睛会不知不觉地离手机屏越来越近,尤其专注于手机游戏时
尤其专注于手机游戏时,很难保证手机与眼睛之间的距离适当,眼睛会不知不觉地离手机屏越来越近
很难保证手机与眼睛之间的距离适当,尤其专注于手机游戏时,眼睛会不知不觉地离手机屏越来越近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写作(60分)
2021年,一个叫作“赓续”的动词火了。在2021年2月20日召开的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随后,“赓续”一词便迅速活跃于各大主流媒体,成为“红色年”现象级的语言印记。
《说文解字注》中有“赓之言更也。万物皆肃然更改,秀实新成。”意思是说万物到了秋天而发生变化,植物枯萎,成熟的果实将作为生命延续的种子。“赓续”既强调持续不断,又强调在延续的基础上有新的收获,相比“继续”和“延续”,“赓续”承载着更为厚重、丰富的语义内涵。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赓续”这个词带给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态度。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