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赣榆县智贤中学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记念刘和珍君》(第3课时)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5
第三课时
【学习要点】
理清第三部分的写作思路,探索语句的含义和作用,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一.合作探究
(2)鲁迅先生对徒手请愿的方式持何种态度?
(3)那么鲁迅先生赞成什么样的斗争方式呢?
3.“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文中引用陶渊明的诗有什么用意?
4.理解下面文句中划横线的重要词语的含义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
5.“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怎样理解这段话?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8分)
《天演论》,真理的第一道台阶
(1)周树人不爱游玩,不爱交际,不爱说话,他把整个的身心都投入学习之中。他是那般亢奋,勤勉,精力充沛。
(3)他以非常浓厚的兴致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习这些课程,尤其是地质学和矿物学。一本英国赖耶尔的《地学浅说》,就不知给了他多少惊奇和喜悦;无论在课堂还是在课后,他的讲义,都用毛笔抄写得十分细致和工整,插图则用铅笔绘制,也一样的精密。
(4)凡是新课程,都得使用洋课本,这些课本对于中国的情况是无从顾及的。为此,他常常联系对比中国矿冶的实际,在《金石识别》一类的边页上写下批注,补订其中的纰漏和错误。纸上谈兵,照抄照搬,无论如何是不能令他满足的;他特别喜欢采集矿石标本,不但因为标本可以加深对矿物知识的理解,而且喜欢那嶙峋而不规则的形体本身,它们以最质朴的方式,在荒无人迹的旷野间显示自己的存在。
(5)他于物质生活无所求,穿一条夹裤,吃吃辣椒,照样过长长的冬天;而精神生活却是充实的,他的心灵,似乎长驻着一个火热的季节。每当功课作完,他便从书架上检取一部《红楼梦》,或是《西厢记》,或是别的小说杂书,徉徜于人类历史的原野和心灵的幽洞之中。那里,是自然科学所无法窥觅的又一个奇妙的世界。
(6)知识之火既然点燃起来,他就不会围着炉子取暖。比起周围的同学,他越来越热心于阅读课外的书籍。他愿意像篝火那样,在无遮的天幕下作野性的燃烧……
(7)第二年,学校变得相当自由 ( http: / / www.21cnjy.com )化,看新书的风气也流行起来了。这时候,听说《天演论》出版了,他特地趁星期天跑到城南书店去,花五百文钱买了回来。这白纸石印的厚厚的一本,一翻开,就使他坐不住了:
(8)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 ( http: / / www.21cnjy.com )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几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 计惟有天造草昧,人功未施。其籍征人境者,不过几处荒坟,散见坡陀起伏间。而灌木丛林,蒙茸山麓,未经删治如今日者,则无疑也。……
(9)多么优美的文字!多么恢宏的气魄!多么新颖的思想!一口气读下去,苏格拉底出来了,柏拉图出来了,斯多噶派也出来了。这些人物,各各带着自己的思想,走向纵深的历史。思想超乎一切,甚至比创造它的思想者更崇高!“物竞天择”呵,“适者生存”呵,“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呵,“保群进化,与天争胜”呵……他觉得,“天演”的思想,无不与矿石、动植,以及自己周围的物质世界息息相关,但显然有着更为炫目的光耀:他读得那么贪婪,一遍又一遍,《察变》和另外的好些章节,他都熟落得能够背出来了。
(11)每读到澳洲土蜂的沦灭,美洲 ( http: / / www.21cnjy.com )红人和澳洲黑种的耗减,周树人就明显地感觉着一种危机感在压迫着自己。民族的危机。家庭的危机。个人的危机。危机感使人意识到生命的力。自力,自强,自立,自主,这就是一切。正是由于这被唤起的人类的自觉意识,推动着他奔向民族解放和民主运动的前沿。
(12)只要有空,就照例嚼他的侉饼,花生米和辣椒,看那看不得的《天演论》。
(选自林贤治《人间鲁迅》有删节)
注:鲁迅1881年,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口。姓周,名树人,至38岁,始用鲁迅为笔名。1899 正月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路矿学堂。1901 路矿学堂毕业。
1.本文表现了鲁迅怎样的精神与品格。(6分)
2.请从表现手法和内容两方面欣赏第(4)和第(9)两段文字。(6分)
3.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天演论》给于鲁迅的启发与影响。(6分)
PAGE
1江苏省赣榆县智贤中学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记念刘和珍君》(第2课时)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5
【学习要点】
理清一、二两大部分的写作思路,根据思路,探索语句的含义和作用,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合作探究】
一、边读边思,互动探究
1.“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
材料1.“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鲁迅《无花的蔷薇之二》)
材料2.“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乱如麻!”(刘半农)
思考:本文不为刘和珍立传,为什么全文开头要用史家笔法点明开追悼会的日子呢?在“那一天”前长长的定语又起什么作用呢?
2.揣摩这些划线词语的表达意义
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 ( http: / / www.21cnjy.com )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4.“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为什么?
5.“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6.理解划线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7.下面三句在作者的感情表达上有何不同?
(1)“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
(2)“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8.“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这样写有何作用?
(1)把“惨象”与“流言”对举,有何用意?
衰亡民族默无声息的缘由是什么?
(3)最后一句是什么复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二.课堂小结:
五个片段之间的联系,关于记述烈士事迹,思路怎样展开。
三、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二、四部分。
PAGE
1江苏省赣榆县智贤中学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记念刘和珍君》(第1课时)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5
【学习目标】
1.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 ( http: / / www.21cnjy.com )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百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2 .掌握课文是以作者的悲愤之情(悼念烈士、痛恨反动政府)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重点理解一些关键文句的含义。
【学习重点】
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关键文句的理解。
【学法指导】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作家作品
鲁迅,1881—1936,原名 ,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 , , ,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小说集:
历史小说集:
散文集:
散文诗集:
杂文集:
背景
1926年3月18日,北京各界五千多人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暴行,会后高呼着“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到段祺瑞执政府门前请愿。这时数百名荷枪实弹的士兵,突然向群众队伍开枪射击。 随后士兵们又手持马刀、刺刀追杀群众。造成了死47人,伤200多人的惨剧。。死难烈士中就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杨德群。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阴风在呼号,血衣在飘荡,青年的血迹还没有干透,执政府却发表通电说请愿学生是暴徒,更有甚的是一些执政府的走狗、帮凶文人还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说这些青年学生是受人利用,白来送死的。这是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不能容忍的!更何况是鲁迅先生,他把这一腔悲愤之情诉诸笔端,既是对反动政府的控诉,也是对牺牲青年的纪念。
3. 解题
《记念刘和珍君》从题目看,这是一篇纪念性的回忆文章,属记叙文。题目中的“记”字相当于“纪”字,并不是另有其意,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成“记叙、怀念”。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那”实为“哪”字,鲁迅当时用“记念”一词,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刘和珍,是一名在“三 一八”惨案中遇害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的学生。1926年3月,大沽口事件发生。18日清晨,身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中午她扛着白底黑字大校旗,冲入段棋瑞执政府左边大门,昂立人群中。突然身中七弹,壮烈牺牲,年仅22岁。君:是对人的尊称。 文题中的“记念”有两层含义:一是对死难的革命青年的沉痛悼念;二是对反动派的无比痛恨,揭露其虚伪、残酷的本性。提醒人们记住这次惨案,警醒人们不忘烈士鲜血。
二.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试归纳全文总体思路
三.合作探究
思考:
1.给课文每一个部分拟一个小标题,并分析归纳局部思路。
2.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归纳概括人物形象)
五.课堂反馈
我的收获:
我的疑惑: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