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塘栖中学2014年高中语文 渔父课件1 苏教版必修5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杭州市塘栖中学2014年高中语文 渔父课件1 苏教版必修5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1-01 16:06: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8张PPT。离骚未尽灵均恨,
志士千秋泪满裳。
 ——宋 陆游屈平词赋悬日月,
楚王台榭空山丘。
——唐 李 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离骚》渔 父------ 《楚辞》《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诗人创作的诗歌总集。
屈原代表作有
《离骚》《天问》
《九歌》《九章》
《远游》《卜居》。返回首页屈原 战国时期伟大的诗人,政治家。名平,字原;又自称名正则,字灵均。出身为楚国贵族。初任左徒、三闾大夫,主张推行“美政”,改革政治。后遭旧贵族谗言攻击,被迫去官。楚顷襄王时,被放逐沅湘流域,终因理想无从实现,遂投汨罗江自杀。 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他的政治生活虽然失败了,但作为伟大爱国主义者和伟大诗人却赢得了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全中国各地划龙船, 吃粽子,就是用来纪念屈原的。 屈原的诗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楚辞”,是诗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后代一切有成就的文学家,都从屈原和他的作品中吸取了营养。简介屈原的影响诵读课文1、指出不能翻译的句子
2、划出文中名句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问题探讨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他具有怎样的处世态度?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屈原是一个洁身自好,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 特立独行的形象。他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 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他具有怎样的处世态度?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 文章还渲染了渔父的形象。他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比较阅读分析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
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个人的认识。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不愿随波逐流,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在他的祖国沦丧后,他“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迎接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屈 原  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他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他超脱了庸常的“死节”观念的束缚,选择了一条更为考验人的精神与意志的荆棘之路。司马迁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是生存,还是死亡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