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设计】高中语文 专题四 神的一滴课件 苏教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三维设计】高中语文 专题四 神的一滴课件 苏教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1-01 16:14: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65张PPT。晨读新课启航识记知识必备探究文本研读领悟学海览胜积累写作点滴应用体验之旅片段背诵资料助读整体把握文本层析素材档案佳作欣赏写法简析写法借鉴湖
1.只身走在湖畔,向水面望去,在水之湄,娇柔的夏荷亭亭玉立如盖。此时温柔的阳光可以用眼睛感觉到,红色的光线美丽而新亮。朝霞里,一片碧绿平静地铺开,花苞透露的微红,是霞光下最绚丽夺目的色彩。荷叶和花苞都似被阳光惊扰了梦里的美丽,在清澈的绿水中懒懒地舒展。微波中,荷随风轻轻摇曳,妩媚妖娆。青荷,以沉静的自然之姿,贴近湖面,美得让人有些窒息。微风拂过,点点青圆依水而开,更加贴紧水面。荷叶亲吻着水,以最亲近的姿势偎在水的怀里,绽放的荷花有些张扬,优雅大方地露出蓬勃花瓣,那样子温柔而俏皮,鲜亮而明媚,一如孩子般那欢快而清纯的可爱模样。
——《明湖荷韵》 2.沿湖而行,环顾四周,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峰岭,浓浓淡淡的绿与碧玉一般的湖形成了一种和谐。蓝天丽日白云的倒影、山的倒影、树的倒影、大厦的倒影,都显得清幽宜人。我将手伸进湖中,凉凉的,让我觉得受了洗礼一般。来时的担心和浮躁渐渐逝去,一种武陵人的自豪在全国几十位旅游专家面前油然而生,一种对未来的信心和热情也在心中吐出嫩绿。 站在柳叶湖边,站在城市与大自然的边缘,我庆幸心中的郁闷由于空间的变换而被驱散,更感谢生活空间的变换为人类提供了不同的色彩和气息。是啊,尘俗中人的身心需要柳叶湖水的滋润。置身湖畔,真有一种“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感觉。
——《柳叶湖寻梦》 梭罗(1817-1862),美国作家。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回到家乡,执教两年,他住到了大作家、思想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家里,当门徒,又当助手,开始尝试写作。1845年,他只身跑进了该州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独居到1847年才回到康城。1854年,《瓦尔登湖》这本文学名著出版了。本书开始的时候反响并不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影响越来越大,如今《瓦尔登湖》与《圣经》诸书一同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为“塑造读者心灵的25本书”。在当代美国,它是读者最多的散文经典。梭罗于1862年病逝于康城,终年44岁。这位美国作家,被公认为是与孤独结伴的作家。 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高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追求物质享受,任何精神信念在它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工业文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利欲熏心的商人对瓦尔登湖的侵犯让作者感到愤怒。1845年,28岁的梭罗独自一人来到瓦尔登湖畔。“我借来一柄斧头,走到瓦尔登湖边的森林里,到达我预备造房子的地方,开始砍伐一些箭矢似的,高耸入云而还年幼的白松,来做我的建筑材料……那是愉快的春日,人们感到难过的冬天正跟冻土一样地消融,而蛰居的生命开始舒伸了。”随后,小木屋建成,在木屋里,在这湖滨的山林中观察着,倾听着,感受着,沉思着并梦想着,他积极地关注自然,探索人生。整理发表了两本著作,即《康科德和梅里马克河上的一周》和《瓦尔登湖》。现在《瓦尔登湖》在西方国家已被尊为“绿色圣经”。wěnɡqièyōnɡshìchánɡyánɡxūxūyǒnɡyìxiāoqínɡyīsuìdènɡchénɡchǔchùmiùMiàomóupiǎopiàopiāo消销徜敞噬嗜擎掣碟谍喋牒譬癖劈僻三、用准词语
(一)词语辨析
1.震耳欲聋 振聋发聩振聋发聩震耳欲聋2.徜徉 徘徊徜徉徘徊(二)词语解释
1.词义理解
(1)湖光山色:湖的风光,山的景色。指有水有山,风景秀丽。
(2)情有可原:在情理上,对出现的某种情况有可以原谅的地方。
(3)风平浪静:指没有风浪。比喻平静无事。 “情有可原”运用不当,根据语境应改为“无情可原”。“风平浪静”运用正确。 梭罗称瓦尔登湖为“神的一滴”。他坐在阳光融融的湖前,坐在这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描摹着美丽自然,指导着简单生活,讨伐着金钱社会。在节选的这几段文字中,梭罗将瓦尔登湖的美丽与神韵体现得淋漓尽致。当然,这些美丽与神韵的体现依赖于梭罗对大自然与人的关系的独特理解,他因此能够与瓦[内容提要]尔登湖进行心灵的沟通。瓦尔登湖在这些文字中既具有一种自然风光的美,也具有一种人格的美。它能够和作者的心灵世界形成平等的、深刻的对应关系。从这个意义上看,瓦尔登湖所形成的世界确实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个神话。[结构概览]一、阅读课文第2、3段,回答下面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 (二)解读文本精要
1.作者把瓦尔登湖比喻成圆形剧场,有什么作用?[对应考点:理解修辞作用] 提示:作者从西端高处俯视瓦尔登湖,把它比喻成圆形剧场,把景物的倒影想像成山林舞台剧。形象生动,充满了作者的喜爱、欣赏之情。 2.文中“我宁愿把一天中最宝贵的光阴……我挥霍着它们”这句话,应如何理解?[对应考点:理解句意] 提示: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富有不是物质的充裕,而是心灵的充实与自由,与那些只追求物欲的人们不同,汲汲于名利和物质享受的人反而会常常感到疲倦、无聊和空虚。作者在瓦尔登湖的怀抱中体验着自然的恩惠、心灵的宁静和自由,物我两忘,这是一种更加接近生命本真的美好享受。 3.阅读第3段,概括作者从哪些方面描述了人们对瓦尔登湖的破坏,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对应考点:概括信息]提示: 4.第3段中“恶魔” “肮脏”等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对应考点:理解词语含义] 提示:措辞严厉,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世人自私地利用瓦尔登湖水的厌恶与瓦尔登湖遭遇破坏的痛惜之情。二、 阅读课文第4~6段,回答下面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 (二)解读文本精要
5.如何理解第4段中“它虽然有那么多的涟漪,却并没有一条永久性的皱纹”这句话?[对应考点:理解句意] 提示:虽然瓦尔登湖遭受了很多人类制造的磨难,但它依然年轻,依然充满着神秘与活力。在作者眼里,瓦尔登湖俨然一位纯洁神圣、青春永驻的女神。岁月的流逝、人世的不测丝毫不能使它衰老,这种永恒象征自然的恒久与博大。 6.第5段中作者对瓦尔登湖的称呼转换成了“你”,这样有什么好处?[对应考点:分析人称作用] 提示:一开始用了“它”来称呼瓦尔登湖,后来转换成“你”,更表示了作者对瓦尔登湖遭受损伤后依然美丽的赞叹,表达了作者的热爱、亲切之情,便于作者直接抒情。7.文中第5段插写的一首小诗,表达了什么?有何作用?[对应考点:理解段落作用] 提示:这首短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爱,表现了作者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刻思考。引用这首短诗,在结构形式上,可以使文章呈现出一种变化的美、参差的美;在内容上,可以进一步突出和深化文章的主题。8.作者为什么把瓦尔登湖比喻为“神的一滴”?[对应考点:把握主旨] 提示:作者认为“湖是自然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并且“就算只有一瞥,也已经可以洗净现代繁华大街上的污浊和引擎上的油腻了”。这湖不但美,而且可以净化人们的心灵,使人们的生活变得纯洁,让人远离世俗的尘嚣。“神的一滴”这一比喻既使湖的形状显得形象生动,又揭示了湖的神圣。 1.融情于景,有浓郁的抒情气氛
作者对瓦尔登湖的喜爱,对自然的热爱,洋溢在字里行间,不管是融情于景的间接抒情,还是直接抒情,都极富有感染力。文章的写作特征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心灵特征。对这种特征,无法作细致的解析,而只能从整篇文章所传达出的情绪去把握和领会。因为,《瓦尔登湖》的不朽并不在于一种写作技巧,而在于作者对自然的迷恋、参与和投入,在于他和他描写的对象实现了最淳朴、最亲密的心灵接触。 2.景物描写细致入微
由于作者观察景物极为细致,而且是带着无限真挚的热爱之情去观察,而通过写景去歌颂自然、崇尚自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是写作的主旨,所以作者不厌其详,张开所有的感觉器官去感受,去描写。 3.语言上善用比喻、比拟手法
梭罗极善用比喻、比拟的手法,写眼前的一切事物,在梭罗的眼中,这些自然物并非死去,而是鲜活。而做到这一点,则归功于梭罗使用的一种与泥土接壤的语言,如同农夫播种一样自然的文字,恰恰是这种语言风格保持着《瓦尔登湖》一书的鲜嫩,而鲜嫩的东西是长久的,这一点,在《瓦尔登湖》一书中处处可见:“湖是自然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自己天性的深浅。湖边的树木宛若睫毛一样,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是它的浓密突出的眉毛。”[技法指导]如何运用比拟修辞手法
(一)概念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
“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三)比拟的作用
1.色彩鲜明;2.描绘形象;3.表意丰富。
(四)比喻和比拟的不同点
1.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摩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
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尝试运笔] 1.“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那树》)句中“呻吟”一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呻吟”一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诉诸听觉,形象生动地给人以痛苦和悲哀的感受,从而间接地表达了作者对伐树人的憎恨。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一段景物。注意写出景物的特点。 答案:水边的柳树,在初春料峭的寒意中,悄悄伸了一个懒腰,微睁着嫩黄的柳眼,轻绽开细细的修眉,饱看这分别了一整个冬天的景色。调皮的春风,一会儿跑来把柳条推来推去,把站在柳条上的小鸟赶跑;一会儿又向柳树爷爷撒娇,把柳树爷爷长长的胡须摇到水面上逗小鱼玩。不远处的鸭鹅呼朋引伴,哼着小曲巡视着湖面。课内素材 1845年7月4日梭罗离开了马萨诸塞州康科德城的家,前往瓦尔登湖,用二手木材建起一座约14平方米的湖边小屋,开始了他在湖畔林中的隐居生活。梭罗在湖边生活了两年两个月零两天,在这段时间里,他完成了独立生活的实验:遵循本性生活,确定什么是生活中真正必不可少的。他写道:“身处发达的物质文明中却经营一种原始的流放式生活,这么做也有许多收获。”在瓦尔登湖畔生活的第一年,梭罗开垦了一公顷的广阔土地,种土豆、玉米、豌豆还有萝卜,吃不掉的就拿去卖。与大多数人想象中的单调生活相反,梭罗常常进城,也经常邀请朋友到他的小屋中参观做客,他甚至还举办过一次大型野餐会以倡导废奴运动。《瓦尔登湖》随后出版,这本书记录了梭罗返璞归真、亲近自然的生活,是美国所有必读书籍推荐名录上不可缺少的经典书目。
应用角度:“个性” “精神家园” “生活方式” “心灵的选择”等。鲜活素材感动中国人物——朱光亚
1950年2月,留学在外的朱光亚回到了祖国,先进入北大教书,后转到核武器研究所。1956年,朱光亚参与筹建了近代物理研究室,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原子能专业人才。一些重要的核试验,朱光亚都会亲临现场指导,不解决问题不罢休。对待需要撰写或修改的文件,朱光亚力求深入浅出,字斟句酌,连一个外文字母、一个标点符号都要保证准确无误。他把自己的一生概括得很简单:“我这辈子主要就做了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作为中国核科学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朱光亚曾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及核试验,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创建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011年2月26日上午,朱光亚停止了思考,这位87岁的科学巨星为他传奇而神秘的一生画上了句号。但苍穹之上那颗“朱光亚星”,将永远绽放光芒。 [热评] 推荐语:陈章良 纵览全局,心系祖国,中国核事业的领航人,保卫的是家,捍卫的是尊严,彰显的是中华民族的铮铮傲骨!
阎肃 肃然起敬,卓越功勋,他代表的群英使我们的民族自强、自信、自力、自尊!
颁奖辞:人生为一大事来。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却是新中国血脉中激烈奔涌的最雄壮力量。细推物理即是乐,不用浮名绊此生。遥远苍穹,他是最亮的星。绿色生活
江苏高考满分作文
光和影交织的空间,尘嚣浮动的世界,一切仿佛是如梦如幻地闪现。于亘古黑夜之中,一枝清绿嫩芽从土壤中悄悄冒出,想要张开双手去触摸,却如水中月影般散去。醒来,还是空白而单调的四壁。窗外,还是拥挤的街道和熙攘的人群;天空,还是烟雾蒙蒙如黑夜;河流,早已不见了鱼戏水莲的悠闲;心情,照旧压抑…… 城市,如同一个钢结构的空间,虽然鲜艳亮丽,却总是感觉缺少运动,一根根巨大如炮管的烟囱,无时无刻不在污染着蓝天,而那些貌似流动的河水里,再也映不出飞鸟掠过的身影。人们不断蚕食自然,不断浪费资源,街上的名车后面总拖着一条尾巴,社区旁总堆着过多的垃圾,一切的一切,都在摧毁着人的心灵…… 想要追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独自回到那个安静的村庄,那么的安详。这一刻,阳光碎了,我的眼前闪现出不断跳动的绿色身影,那是一片麦浪在风中起舞,迎面而来的微风,夹带着一丝清香直透心肺,没有污染,没有喧嚣,眼前只有碧绿与青翠。 独自走在那条小路上,摘下一片叶子,真是一种久违的感动,放到嘴里品尝,酸涩却微甜,那是回忆里的味道。眼前浮现出一座小山坡,山坡上迎风招展的翠竹全然不会像烟囱那样不讲理,竹子们给世界带来的是充满绿色生机的韵律,远远地听到一阵笛声,跳跃舞动,收不住的喜悦洋溢其中。我的心突然被无限放大,好像要随同这清风一起化去。 走回村庄时,突然发现,那幅记忆中印象深刻的夕阳炊烟已然不见了。
祖母的身影,在夕阳照耀下接至我脚下,这个场景熟悉无比,眼眶不禁有些湿热。晚上我问祖父为何不见烟囱,祖父淡淡地回答说:“现在农村都用上了沼气、太阳能,那柴火啊,早就没人用了,这么清洁省事的能源啊,既不污染咱村环境,又方便了大伙生活。”原来竟是这样的,比起那些烧着大煤炭供能的城市,乡村的生活可谓简约而不简单。 清夜,月光格外皎洁。我静静聆听祖父吹奏着竹笛,我不禁想起那片绿叶,那片竹林,也许,它们早已将我的心染上了绿色,我相信,只要不放弃那生机勃勃的绿,时光就永远青葱。
我安然入睡。梦中,一片叶子落在心灵柔软的土壤上,蔓延成了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森林…… [赏析] 此文通过鲜明对比,形象地阐释了文章的主旨——绿色生活是人们永远的追求。你看,尘嚣浮动的梦幻现实,促使作者回归自然,追寻绿色生活;乡村的绿叶、翠竹和亲情之美,让心灵染上了绿色。由此,作者感悟到,只要心中有绿色,生活将永远青葱可爱,生气勃勃。此文文笔优美,抒情笔触中洋溢着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礼赞;篇首的“梦醒”与结尾的“入梦”相呼应,意蕴丰厚,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