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设计】高中语文 专题四 始得西山晏游记课件 苏教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三维设计】高中语文 专题四 始得西山晏游记课件 苏教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1-01 16:46: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71张PPT。晨读新课启航识记知识必备探究文本研读领悟学海览胜积累写作点滴应用体验之旅片段背诵资料助读整体把握文本层析素材档案佳作欣赏课文对译登山观景
1.盛夏的黄山,更有那看不见的飞瀑,数不清的流泉,特别在暴雨过后,黄山就成了水的世界,水为黄山谱写了一曲曲激昂的乐章。夏日的云海虽没有秋冬云海那样沉着、浑厚,但也别有一番潇洒、清丽。在云雾的动静之中,有时还可以看到绚丽的彩虹,如一座七色彩桥,架在两峰之间。日落并不比日出逊色,火红的晚霞为夏日的黄山披上一层灿烂的暮色,令人如痴如醉。夏之黄山,是一幅幅浓绿的画,是一杯杯清凉甘甜的果汁,更是一曲曲跌宕起伏、婉转悠扬的乐曲。元末清初歙县人鲍深有《祥符寺避暑》诗云:“森森古木覆苔阴,四顾苍山一径深。六月长廊不知暑,飞泉终日响潮音。”
——《黄山》 2.山道越走越长,于是宁静也越来越纯。越走又越觉得山道修筑得非常完好,完好得与这个几乎无人的世界不相般配。当然得感谢近年来的悉心修缮,但毫无疑问,那些已经溶化为自然景物的坚实路基,那些新桥栏下石花苍然的远年桥墩,那些指向风景绝佳处的磨滑了的石径,却镌刻下了很早以前曾经有过的繁盛。无数的屋檐曾从崖石边飞出,磬钹声此起彼伏,僧侣和道士们在山道间拱手相让,远道而来的士子们是指指点点,东张西望。是历史,是无数双远去的脚,是一代代人登攀的虔诚,把这条山道连结得那么通畅,踩踏得那么殷实,流转得那么潇洒自如。
——《寂寞天柱山》 柳宗元(773—819),唐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省运城市西南)人,世称柳河东。因曾任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20岁时与好友刘禹锡一同考中进士,先后任集贤殿正字、蓝田县尉和监察御史里行。顺宗时与刘禹锡参加王叔文集团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后又被贬为柳州刺史,46岁时客死于柳州。 柳宗元支持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与韩愈齐名,并称“韩柳”,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以山水游记和寓言成就最大,多为讽喻现实之作,也常常抒发遭受政治迫害、不为世用的抑郁苦闷。 寓言代表作有《三戒》(《黔之驴》《永某氏之鼠》)等篇。传记代表作有《梓人传》《河间传》《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等。山水游记典范之作为《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 潭记》《钴 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律诗《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为唐代七律名篇,绝句《江雪》在唐人绝句中也是不可多得之作。 公元805年,柳宗元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积极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但为时不久,在其政敌联合反击下,“永贞革新”失败,随后受到残酷迫害,先是被贬为永州(今湖南省永州市)司马;十年之后,又改任柳州刺史。十年永州被贬生涯,几乎占去了柳宗元四分之一的人生历程。永州地处湖南两广的交界处,时为蛮荒之地,但此地佳山秀水,景色优美,为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养料。柳宗元戴罪谪居,虽然“恒惴栗”,却不忘寄情山水,并写下一系列刻画入微又托意深远的山水游记。其中最著名的是《永州八记》。本文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起着开宗明义、领带各篇的作用。戮刑辱,这里指遭到贬谪趋往、赴漫无目的重叠,积压两个词。凡,所有。是,代词,这个这样以后身子倾倒、跌倒的样子从此,从这时每天像簸箕那样入梦,入睡写文章青山,白水最高点,顶点远处穷尽以……为异,感到奇怪一体指示代词,这个形容词,正确宾语前置的标志形容词,特别的,特殊的以……为异,感到奇异 动词,做梦名词,梦境副词,曾经副词,才动词,开始 动词,成为动词,认为介词,因为形容词词尾,……的样子指示代词,这样连词,表修饰关系连词,表顺承关系连词,表转折关系连词,表并列关系连词,表递进关系结构助词,的代词,指西山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五、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是岁,元和四年也 (“也”表示判断,注意“是”是代词“这”)
(二)被动句
皆我有也(语意被动,“都被我游览过了”) (三)省略句
1.(余)因坐法华西亭(省略主语“余”)
2.始指(之)异之(省略宾语“之”)
3.居(于)是州(省略介词“于”)
(四)定语后置句
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有异态者”为“山水”的定语,后置)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寄情山水,通过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气象的阔大,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孤寂惆怅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和傲世情怀。[内容提要][结构概览] 一、阅读课文第一段,回答下面问题。
1.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文章第一句话表现了作者被贬永州后恐惧不安、抑郁苦寂的心情。为下文写游西山的乐趣张本,突出物我合一的境界,点明标题“始得”二字。
B.“漫漫而游”,意态是那样的随随便便。寥寥几字却把作者怀着抑郁忧惧的心情,乘暇出游的“罪人”形象刻画得形神兼备。其实,这与作者游西山并无关联。. C.作者以往所见的幽泉怪石没有给作者带来精神的愉悦与解脱,虽然畅游酒醉,却不能把自己的全身心投入大自然中,因此“觉而起,起而归”,心中的烦闷依然无法排遣。
D.作者满怀愁绪,信步山野,虽无远不到,却一片茫然,不知所往。“觉而起,起而归”六个字,平淡无奇中却蕴涵着作者无尽的苦闷和孤寂,一个忧惧愁苦的文人形象似在眼前。 解析:作者写“未得”西山之前的“漫漫而游”,看似与西山无关,实则是为引出下文的西山之景作铺垫,也是为了反衬“始得”西山的欣喜。
答案:B 二、阅读课文第2段,回答下面问题。
2.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西山“怪特”的一组是 (  )
①斫榛莽,焚茅茷 ②岈然洼然,若垤若穴 ③尺寸千里,攒蹙累积 ④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⑤悠悠乎与颢气俱 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⑤⑥
解析:①⑤描写作者的爬山情况与观山之感。⑥描写天色变化。
答案:C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作者将自己的主观感受融入景物描写之中,通过恰当的比喻,映衬出西山的高峻。写景传神、文笔幽丽,用词精致。
B.作者以西山的特立之貌,喻自己卓尔不群的人格,表现自己特立不俗的志向与鄙弃官场的情绪。. C.作者目睹西山之高峻而自慰,醉而忘归,表明作者此刻沉醉于西山之美,陶醉于西山之游的欢悦之中。
D.作者全身心投入自然万物之中,与天地之气相融合,在物我同一中获得巨大的精神愉悦。
解析:B项“鄙弃官场的情绪”在文中没有体现。
答案:B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4.对这篇文章的有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第一段写了西山以外的山水,是陪衬的写法,是为突出西山做铺垫。
B.从第一段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乐以忘忧,是摆脱“惴栗”的阴影的表现。. C.文章描写并赞美西山,因其伟大的人格力量正是作者高尚品格的人生理想的体现,也是傲世蔑俗的写照。
D.这篇文章与《醉翁亭记》一样,都反映了作者失意之后寄情山水的心态。
解析:从第一段的内容来看,作者因忧而游,但此时并未达到“乐以忘忧”的程度。所以B项说法不正确。
答案:B 1.寄情于景,借景抒表
本文叙事写景,都饱含着作者的感彩,表现了作者寂寞惆怅、孤标傲世的情怀。例如,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正是他孤寂、疏放性格的表现;而西山“特立”,正是他傲世蔑俗的写照。实际上,柳宗元所描写的西山一带,只是一般的丘陵,并非崇山峻岭。他不过是借景抒怀,在山水之间浇灌自己的情感,赋予山水以个人的情志。山川壮丽却无人赏识,如同世人之怀才不遇。 2.以乐言忧,委婉曲折
柳宗元为文,常常是由于“感激愤悱”而“形于文字”。他谪居永州期间,由于忧谗畏讥,心中总是惴惴不安,放浪
形骸于山水之间,颇有自我排遣的意思。他描写山水的秀美,是为了寄托自己的美好理想和高尚情操,抒发对丑恶现实的憎恶之情。然而丑恶现实给他造成的心灵创伤,却并没有因山水之乐而抵消。他的眼睛一直清醒而冷峻地注视着现实,并用山水美景来与它形成鲜明对照。 3.骈散并用,音韵铿锵
如“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节奏舒缓,娓娓动听。接下来,“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节奏加快,旋律紧张。再往下“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很像一支节奏感很强的歌曲,旋律明快,读来朗朗上口。课内素材 柳宗元因政治改革失败而被贬永州后,政敌们仍不肯放过他,造谣诽谤,人身攻击,把他丑化成“怪民”,而且好几年后,还骂声不绝。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然而,贬谪生涯所经受的种种迫害和磨难,并未能动摇柳宗元的政治思想,他“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在永州之贬的10年里,柳宗元完成了人生的一大转折。面对时时袭来的各种苦难、忧郁、悲愤,他便到处游览,搜奇探胜,借以开拓胸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在创作的许多文学作品中也体现了身处困境却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著名的《永州八记》就是这种心态之下的游历结晶。
应用角度:与“顽强不屈” “节操”“转折”“人生经历与文学成就”等。鲜活素材穷县办富教育
今年9月,一个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3 800元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宁陕县,率先实行15年免费教育。
据了解,宁陕全县7.4万人,去年一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 812元,地方财政收入仅3 075万元,在这种情况下,宁陕县仍拿出1 200多万元投入教育,占地方财政收入的近四成,远高于12.5%的全国平均水平。 从2009年开始,全县1 500多名高中生以及400多名职高生已经享受免费教育,县财政为每名高中生每年投入2 000元(职高生每年1 500元),每年这一块的财政总投入约400万元。
目前的宁陕县委县政府办公楼是由上世纪90年代的单身宿舍改建而成,十年未装修,风格简朴。“在宁陕,最漂亮的房子就是学校。” 陕西省的国家级贫困县宁陕县今年秋季实行了15年免费教育。这条消息一经披露,立即引发热议,人们热议的焦点不仅是对宁陕县每年拿出财政收入的40%办教育表达赞赏和钦佩,也感叹那些比宁陕县财政收入高得多得多的各地区政府反倒是把钱用在公款吃喝上、大兴土木上、面子工程上。宁陕县这种财力并不算富裕、教育却办得红火的现象,温暖了今年的秋冬季节。 [热评] 我们常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但这句话喊了几十年,却始终没有落到实处,甚至今天中国政府对于教育的投入仍然不足4%,远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在此这个国家级贫困小县的做法无疑给各地区政府带个好头,也成为中国政府真正以“教育为本”的先行者。随写而已
 河北考生
“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以上便是柳子厚名传千古的佳作《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两段话。我欣赏的是他那种随意与超然。一座小山在他的胸中竟气象万千,“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难道还不广阔吗?就是这个柳子厚,这个在永州时“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的子厚,在接到朝廷令他回京的诏书后,想也不想地抛却了是州山水,竟有些“漫卷诗书喜欲狂”的味道。请恕我孤陋寡闻,我是近来才知道这桩事的。他在我年少的心中早已像那夜傍西岩而宿的渔翁一样,化作了一个虚渺淡泊的形象。南面而坐的帝王阴惨一笑,将他发配到潇湘阴湿之地,但他却在这里发现了美,这美来自于山水,无疑也来自于他的心中。不知什么时候“吾皇”一拍脑门记起了他,他竟无比果决地扔掉了自己宝贵的精神财富,直奔京城,到了之后才发现,万岁竟大发隆恩地把自己弄到了柳州——一个更靠南、更阴湿、更让他接受不了的地方。 请原谅我的执拗,我一直难以接受他接到那一纸诏书的欢喜,这欢喜恐怕是他恣情山水时想有而未有的。忽然间记起那句“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通”,此时看来却更像句空话。他的那些寄情山水的游记竟然被蒙上一层灰尘了,竟然变成了一纸牢骚。我真的有些失落,子厚啊!你究竟是个文豪呢,还是个文官呢?! 文豪抑或文官?其实归根究底,他是个中国文人,一个封建时代的中国文人。那个时代的事我怎么能了解呢?我或许有些太现实了。
“古来万事东流水”,多少文人做官时每每长嗟短叹,公等身退之余信手的涂抹却可流芳千古,山水与文学似乎只是他们失意时疗伤的后院,而他们飞黄腾达时是记不起来的。他们写的奏章,可能更流利,思酌的时间可能更长,但没几个人愿意读。 我不能也不应该否认子厚在柳州时的政绩。他在那里很辛苦,47岁便死去了,当地人为他立了座柳侯祠以供纪念。我敢说,如果他仅是个好官,是绝不会有这么多人记住他的。
真正永恒的是他写完后随手丢到书箧里的几张皱巴巴的诗文。
那么无奈,我无奈着他的富贵之心,我无奈着他生命的锁链,我无奈着我心中一个缥缈梦幻的破灭…… 我是无奈着我小小的无奈,一切在意料之外,可又在情理之中。用理智发现了现实,那感觉却像失手打破了琉璃盏,清醒却残忍…… [赏析] 本文融意境美、情趣美与理趣美于一体,行文如浇如注,无瑕无疵,尤其是结尾,韵味深远。作者以柳宗元的经历为文章的主要内容,把写作的角度锁定在特殊人物的特殊背景下,尽大题小作之能,来形象阐述“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的关系。由柳宗元与皇帝的关系,作者心目中的柳宗元和了解一定柳宗元的史实后的差异,形象地告诉我们,柳宗元的悲剧既是出人意料的,又是在情理之中的。更可贵的是,作者由柳宗元,敏锐看出并深刻指出这种悲剧不是某个人的悲剧,而是一个历史悲剧、社会悲剧。作者以点带面,拓宽了文章的主题,提升了文章的品位,并且发人深省,催人猛醒。作者在考场特定的写作情境中,能够落笔成风,字字珠玑,能够撼人心旌,动人心魄,显示出了极高的文学素养和深厚的人文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