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设计】高中语文 专题三 想北平课件 苏教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三维设计】高中语文 专题三 想北平课件 苏教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1-01 16:09: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9张PPT。晨读新课启航识记知识必备探究文本研读领悟学海览胜积累写作点滴应用体验之旅片段背诵资料助读整体把握文本层析素材档案佳作欣赏专题三写法简析写法借鉴北平之思
1.北平的冬景不好看么?那倒也不。大清早,榆树顶的干枝上经常落着几只乌鸦,呱呱的叫个不停,好一幅古木寒鸦图!但是远不及西安城里的乌鸦多。北平喜鹊好像不少,在屋檐房脊上吱吱喳喳的叫,翘着的尾巴倒是很好看的,有人说它是来报喜,我不知喜自何来。麻雀很多,可是竖起羽毛像披蓑衣一般,在地面上蹦蹦跳跳的觅食,一副可怜相。不知什么人放鸽子,一队鸽子划空而过,盘旋又盘旋,白羽衬青天,哨子忽忽响。又不知是哪一家放风筝,沙雁蝴蝶龙睛鱼,弦弓上还带着锣鼓。隆冬之中也还点缀着一些情趣。
——梁实秋《北平的冬天》 2.北平小贩的吆喝声是很特殊的。我不知道这与平剧有无关系,其抑扬顿挫,变化颇多,有的豪放如唱大花脸,有的沉闷如黑头,又有的清脆如生旦,在白昼给浩浩欲沸的市声平添不少情趣,在夜晚又给寂静的夜带来一些凄凉。细听小贩的呼声,则有直譬,有隐喻,有时竟像谜语一般的耐人寻味。而且他们的吆喝声,数十年如一日,不曾有过改变。我如今闭目沉思,北平零食小贩的呼声俨然在耳,一个个的如在目前。
——梁实秋《北平的零食小贩》 老舍(1899—1966),中国作家。满族,北京人,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1899年生于北京西城舒姓的贫寒家庭,满族。1930年由英回国后任齐鲁大学、青岛大学教授。1938年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一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作品大多取材于城市下层市民生活,爱憎分明,有强烈的正义感。人物性格鲜明,细节刻画真实。能纯熟地驾驭语言,善于准确运用北京话来表现人物、描写事件,使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老舍以讽刺幽默的风格,赢得了人民的喜爱,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并不在北平,而是在山东的青岛。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告急,北平告急。作为一个热爱北平的爱国知识分子,面对当时的形势,他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老舍决定写出“我的北平”,写出他与故乡亲如母子的关系。于是就创作出了这篇真情流露的《想北平》。niànjúkuànɡpǔpìjìntiáodiàopiánbiàntónɡtònɡbiànpián旷犷矿溅笺贱僻避癖喘揣湍济济挤跻概慨忾三、用准词语
(一)词语辨析
1.安适 安闲安适安闲2.况且 何况况且何况 (二)词语解释
1.词义理解
(1)九牛一毛:比喻极大的数量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2)枝枝节节:形容非常细微的地方。
(3)杜鹃啼血:传说杜鹃昼夜悲鸣,啼至血出乃止。常用以形容哀痛之极。 “杜鹃啼血”运用不当,语义程度过重,不合语境。其他成语运用恰当。 这篇散文通过对北平的描绘,写出了作者心中的属于自己的北平。在文章中,作者联系自己丰富的经历和感受,将北京与四大“历史的都城”相比较,从城市的整体结构、建筑格局、环境气氛、生活情趣等方面,历数北京的好处,表达了作者对北平的喜爱、眷恋、思念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一个平民知识分子闲雅而热烈的情怀。[内容提要][结构概览]一、阅读课文第1~3段,回答下面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二)解读文本精要
1.第1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对应考点:分析句段作用] 提示:本段引出描写的对象,并点出北平的优点太多,自己知道的太少,突出北平的吸引人之处,为后文赞颂北平蓄势。 2.第2段开头“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对应考点:分析句段作用] 提示:这两句话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北平的爱,同时也是全文的文眼,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3.第2段作者为什么要写对母亲的爱?[对应考点:鉴赏写作技巧] 提示:其目的是运用类比的手法来说明作者对北平的爱无法言传,看似平常实则奇崛,不仅道出了爱的真切和深沉,也很容易打动读者。语言通俗质朴,独辟蹊径。二、阅读课文第4~7段,回答下面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二)解读文本精要
4.作者为什么要写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对应考点:鉴赏写作技巧] 提示:作者写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是将北平与它们进行比较,从而突出北平之美。因为作者对北平的爱不是盲目的,而是有理性、有认识的。要写出一个地方的特点,包括一个人对某个地方的喜爱,往往要通过比较才能看得出来。5.北平的布置比巴黎匀调得多,具体表现有哪些?[对应考点:筛选概括文意] 提示: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建筑的布局上处处有空儿;建筑的四周都有美景;视野开阔,人文景观自然景观都可远远望见。 6.第6段中“但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对应考点:理解语句作用] 提示:总领下文,不仅点明了北平物产丰富,还表现了作者近乎平民的审美情趣。7.第6段在选材上有何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对应考点:把握选材特点] 提示:选取最具有日常生活特点的画面和事物:牵牛花、靠山竹、草茉莉、韭菜叶上的泥点……沙果、海棠,展现了老舍作为“人民艺术家”的平民化的审美情趣,同时也渗透着作者对它们极为自然、极为深刻的喜爱与思念。8.第7段中化用陶渊明的诗句,目的是什么?[对应考点:写作技巧] 提示:这里化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一田园风味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接近自然的北平的极度喜爱、眷恋之情。 1.京味口语化的语言
善于把深奥抽象的道理说得人人都明白。如:“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气……使它们成为美景。”其实是用词口语化,并且多有北京口语特点,如“差点儿”“挤得慌”“带霜儿的玉李”等。这些口语化的语言通俗易懂,北平的风俗人情如过眼底耳畔,令人回味无穷。 2.善用比喻
老舍先生善用比喻,喻体多采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常说的事物,形象具体,鲜明生动。如:“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在此句中,作者把身在北平享受安闲快乐比作“小儿安睡在摇篮里”,写出了内心的安适与温馨。 3.善用对比
文中多次运用对比,把北平与欧洲四大“历史的都城”作了多处比较,以突出北平具有的个性特征。例如:“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通过对比,突出了北平“动中有静”的特征,鲜明地表现了老舍对北平的喜爱与眷恋。[技法指导]对比手法的运用
含义: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的方面放在一起加以比较的一种修辞方法。
种类:从构成的方式看,对比有两种情形:
(1)两种不同事物的对比。
(2)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面的对比。
运用:写作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这种手法可以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句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注意事项:用来作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必须确有相互对立的关系。[尝试运笔] 运用对比手法写两段文字,说明悲观者和乐观者不同的生活态度。 参考示例:悲观者说,希望是地平线,就算看得见,也永远走不到;乐观者说,希望是启明星,即使摘不到,也能告诉人们曙光就在前面。
乐观者说,风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胜利的彼岸;悲观者说,风是海浪的帮凶,能把人埋葬在大海深处。课内素材 老舍写《想北平》,没有铺张夸饰北平的丰物美景,而是那么娓娓地叙谈,但就是这样,使那种眷恋故土的热情典型化地感染了读者,激起读者强烈的共鸣。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侵略而致华北危急、北平危急的形势,老舍作为一个热爱北平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真想念北平呀”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应用角度:“思乡”、“爱国思想”、“知识分子与民族忧患意识”等。鲜活素材澳大利亚“思乡猫” 走3 000多千米回老宅
人们总是喜欢怀旧,对过去的事无法忘怀。其实动物也是如此,近日在澳大利亚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只小猫或许由于不适应环境、难忘旧地,竟然离开主人的新家走了1 900多英里(约合3 058千米)回到老宅。
综合国外媒体11月6日报道,这只小猫名叫杰西,是一只虎斑猫。去年3月,它随主人希尔·加莱从南澳大利亚州的艾尔半岛搬到了北领地首府达尔文市北部的百丽泉,但是搬到新家不久后这只小家伙就不见了。 “它在这里待了两三个星期,我们以为它已经适应周围的环境了。”31岁的护士希尔说。谁知后来它就失踪了,一年多以后,它又离奇地出现在希尔老房子附近。在希尔搬走后,让·胡姆比(Jenn Humby)就住进了那所老宅。胡姆比说:“我看到一只陌生的猫咪经常在附近出没,就拍了张照片发给希尔,她很肯定地告诉我这就是她的杰西。” 希尔的新旧居所分别位于澳大利亚南北两端,直线距离1 900多英里,并且中途还有沙漠地带。尽管概率很小,但希尔仍相信她的虎斑猫花一年多的时间用四肢走完了这段距离。“我对此无法解释,但是我相信它是走过去的,因为它讨厌坐车。”希尔说。杰西目前还呆在老宅,由胡姆比照顾着。 [热评]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乡愁是一份亲情,乡愁也是一份思念,更是一种关怀在心头。每至佳节,每当明月当空,无数异乡游子的思乡之情油然而起。乡愁是阻断不了的,即便是没有铁路,没有火车,没有飞机,没有长途班车,但乡愁涌起,归乡之心已飞奔在归家的路上。老 家
孙 犁
前几年,我曾诌过两句旧诗:“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最近几天,又接连做这样的梦:要回家,总是不自由。请假不准,或是路途遥远。有时决心起程,单人独行,又总是在日已西斜时,迷失路途,忘记要经过的村庄的名字,无法打听。或者是遇见雨水,道路泥泞;而所穿鞋子又不利于行路,有时鞋太大,有时鞋太小,有时倒穿着,有时横穿着,有时系以绳索。种种困扰,非弄到急醒了不可。也好,醒了也就不再着急,我还是躺在原来的地方,原来的床上,舒一口气,翻一个身。 其实,“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已经回过两次老家,这些年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也不想再回去了。一是,家里已经没有亲人,回去连给我做饭的人也没有了。二是,村中和我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
前两次回去,一次是陪伴一位正在相爱的女人,一次是在和这位女人不睦之后。第一次,我们在村庄的周围走了走,在田头路边坐了坐,蘑菇也采过,柴火也拾过。第二次,我一个人,看见新人丘陇,故园荒废,触景生情,心绪很坏,不久就回来了。 现在,梦中思念故乡的情绪,又如此浓烈,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实在说不清楚。
我是从12岁离开故乡的。但有时出来,有时回去,老家还是我固定的窠巢,游子的归宿。中年以后,则在外之日多,居家之日少,且经战乱,行居无定。及至晚年,不管怎样说和如何想,回家去住,是不可能的了。
是的,从我这一辈起,我这一家人,就要流落异乡了。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形成不断的梦境。 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屋顶上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已不在。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陋不堪;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
我越来越思念我的故乡,也越来越尊重我的故乡。前不久,我写信给一位青年作家说:“写文章得罪人,是免不了的。但我甚不愿因为写文章,得罪乡里,遇有此等情节,一定请你提醒我注意!” 最近有朋友到我们村里去了一趟,给我几间老屋拍了一张照片,在村支书家里吃了一顿饺子。关于老屋,支书对他说:“前几年,我去信问他,他回信说:也不拆,也不卖,听其自然,倒了再说。看来,他对这几间破房,还是有感情的。”
朋友告诉我:现在村里新房林立,果树成行。我那几间破房,留在那里,实在太不调和了。 我解嘲似的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村中的一户。人们路过那里,看到那破房,就会想起我,念叨我。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
但是,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
一九八六年八月十二日,晨起作。闷热,小雨。 [赏析] 这篇散文中,作者以不断的梦境和悠悠的回忆,来化解思乡而又不想再回去的内心世界的矛盾,以内心潜意识的冲突来点染思乡之情,写得真实可信,富有艺术魅力。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本文同课文《想北平》一样,语言质朴,作者运用典型的白描手法对老家的河流、风沙、屋顶、炊烟、做饭的人等进行了回忆,文笔简练,与作者心底那种对家乡的纯朴、本真的思念之情形成精神上的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