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 斑纹同步备课课件 苏教版必修5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 斑纹同步备课课件 苏教版必修5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1-01 17:0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04张PPT。人与猴:人对猴子说:“我的老祖宗,你快从树上下来吧,学会像我们一样直立行走,你才能进化。”猴子说:“像你们一样直立行走?是的,你们是立着行走的,可真正能直立行走的又有多少呢?看看你,成天在上司面前卑躬屈膝,也配来教训我!”3.词语辨析
(1)蛊惑·迷惑
两者都有“迷惑”的意思。
“蛊惑”指毒害,迷惑。侧重于用诡辩、谣言等来欺骗、迷惑对方,对象多是人,含贬义。
“迷惑”意为辨不清是非,摸不着头脑,侧重于表示对人或事物疑惑,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中性词。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 现在楼市整体运行趋向良好,另外买方市场的楼市格局短期内不会变化,房价想突然上行阻力重重,因此购房者不必被“大面积涨价的信号”之类的危言耸听的言论________(蛊惑/迷惑) 。
②在美国非农就业报告数据及美国大选结果最终尘埃落定之前,投资者不必被短期的白银价格的波动________(蛊惑/迷惑)双眼,更要保持一份谨慎的态度。 (2)推托·推脱
两者都是动词,都有“推卸”的意思。
“推托”借故拒绝或推辞。它的对象是指别人请求的事。
“推脱”推卸,开脱。它的对象是指与己有关的事,多为责任、错误等。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凭你的能力主持这么个小晚会轻而易举,别再________(推托/推脱)了。
②明明是他的责任,他还________(推托/推脱)给我。(3)质疑·置疑
这两个词都有“怀疑、疑问”的意思。
“质疑”就是提出疑问,问清楚事实真相、是非曲直,相当于质问,也可以是提出疑难问题来讨论,寻求解答。它作为动词可直接充当谓语,也可以充当宾语。
“置疑”是动词,相当于怀疑,只是书面色彩更强一些,多用于否定句。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现在已经有分析人士开始________(质疑/置疑)苹果能否和以前一样继续充当科技创新的领导者。
②“佳士得”拍卖的相关文物,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被英法联军抢劫掠走,并流失海外多年的中国珍贵文物,中国对其拥有不可________(质疑/置疑)的所有权,这些文物理应归还中国。
【答案】 (1)①蛊惑 ②迷惑 (2)①推托 ②推脱 (3)①质疑 ②置疑代表作:散文集《上帝的隐语》、《鸟群》、《斑纹:兽皮上的地图》、《斑纹》和《收藏:时光的魔法书》等。
文学成就:曾获冯牧文学奖、冰心散文奖、十月文学奖、人民文学奖等奖项。新散文
“新散文”是当代文坛散文创作的一个流派。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代表作家有张锐锋、刘亮程、庞培、周晓枫、祝勇、钟鸣、王小妮等。“新散文”行文自由,不拘一格;取材突破了传统的禁忌和束缚,突出了创作主体的个性和自由;追求独特的生命体验,张扬个性,热衷于探索心灵隐秘;改变了旧式的条条框框,追求采用自由的“有意思”的表达形式,叙述角度新颖、多样;语言注重诗性,强调语言本身的冲击力,喜欢运用奇异的意象、各种修辞和词语的超常规搭配。
“新散文”比较有影响的作品有张锐锋的《飞箭》、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周晓枫的《你的身体是个仙境》、李汉荣《与天地精神往来》、祝勇的《蓝印花布》和王小妮的《手执一枝黄花》。 1.本文重点写斑纹,开头却用很大的篇幅来写蛇的生活习性与生理特点,这与主题有关系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有关系。写蛇的这一部分,其实是具体地写了斑纹对于生物的意义,作者从蛇的生理和生活习性上说明了斑纹对蛇的重要性。不只写了蛇的斑纹,还写了它的生活习性、生存状态等内容,丰富了文章的表现范畴,因此蛇是一个详细的例子,以此来引出主题,也更好地表现了主题。2.怎样理解本文写斑纹来表示众生平等、互拥互爱的主题?试结合具体例子来谈谈你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3.本文比喻诡谲,不落俗套,形象逼真,请从文中找出具体例子并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用“表面涂层已经剥落的破旧屋舍”比喻蛇眼中的斑驳,形象地说明了蛇眼的特点。
(2)用“波斯地毯”比喻蛇身花纹,写出了花纹的美艳,反衬蛇的恶毒。(3)用“快速注射的针头”比喻蛇的毒牙,形象地指出了蛇的攻击特点——迅疾。
(4)用火焰、钱币、玫瑰、河流、死神玄虚的印符比喻豹子的圆斑,让我们感到这个世界是斑纹的世界。4.文章是如何拓展斑纹的范围的?纵览全文,分析讨论“斑纹”在文中有哪些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文章由动物、大地、人类劳动、宇宙,直至我们人类的内心世界,从小到大,从外到内,从具体到抽象,斑纹无处不在。(2) 斑纹的具体含义:指动物皮毛的形与色(图案与颜色)。斑纹的抽象含义:指其他自然与社会现象,人类内心的精神生活,带有哲学意味,指一切的存在。5.作者最后以“因为距离的遥远,在神眼里,我们,不过是一些斑点”结尾,你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这里的“神”,可以理解为神秘的自然,或者自然规律。以“我”看待自然,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存在许多“斑纹”;换一个角度来看,距离遥远,生命渺小,众生平等。“我们”也不过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斑纹”就是我们的生存状态。“我们”的一切生活,爱恨悲欢,也都符合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这里既揭示出情感的体验、生存的状态是镌刻在每个人身上的斑纹的道理,又流露出人与自然平等相处、和谐共存的理想和情怀。作者对大自然怀有一种敬畏之心,对主宰一切的自然规律进行了礼赞。作用:①用比喻来对某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像,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②用比喻来对道理进行阐释。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写法指点:①要贴切。一方面是指客体与主体之间确有共同点——或者某方面的外部特征、形态类似,或者某一内部特征相仿,即形似;另一方面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情味、色彩必须协调,即神似。②注意创新。只有那些生动贴切、想像新奇,发人所未发,给人以联想的比喻,才是成功的、有表现力的。③要通俗、形象。一般地说,比喻总是用形象的事物来比喻生疏的事物,用具体的事物来比喻抽象的事物,用浅显的道理来比喻深奥的道理。以“信念”为话题,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一个精彩段落,1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信念是夸父逐日时不停的脚步,信念是雨中航行时对岸不灭的灯塔,信念是狂风肆虐苍鹰不停歇的身姿。拥有信念,一根小小的火柴,可以点亮一片心空;拥有信念,一片小小的绿叶,可以装点整个春天;拥有信念,一叶小小的扁舟,可以惊动一片海洋。相互关爱,共创和谐生存环境
神奇美妙的大自然,五光十色的斑纹,一组组意象的呈现,让我们领略了散文作家周晓枫对生命的独特理解。《斑纹》让我们发现了众多不曾留意的美景,让我们找回了众多惬意的美感,激活了似已远去的仁爱之心,唤醒了麻木状态下的记忆。生态平衡一直是我们提倡和追求的,人类也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链条,但人类总想主宰自然。为了自身的发展,山林被砍伐,河流被染上颜色,动物种类锐减……“众生平等,相互关爱,共创和谐生存环境”,但愿周晓枫的理念能唤醒所有的人。
【应用角度】 “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等。她陆续出版涂鸦漫画《熟女单身日记》、《熟女“房”事心经》、《减肥侠》、《世博原创漫画丛书——三毛寻宝记(1、2)》。2011年8月21日被检出患有非霍奇金淋巴瘤,勇敢的熊顿不但顽强地同癌症作斗争,化疗、吃药、白细胞的增减,这些让癌症患者揪心的词汇,在熊顿的漫画里都变成了或诙谐、或无厘头的故事。今年8月,这些漫画被熊顿和朋友们整理成册,成为了熊顿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滚蛋吧,肿瘤君!》。她的经历感动了千万网友,许多粉丝、包括姚晨等明星给她发来祝福。2012年11月16日,熊顿癌症晚期不幸身亡。“对于一个画漫画的来说,生活给予我的,不管是幸运还是坎坷,是快乐还是痛苦,是喜是忧是笑是哭……这所有情绪与经历通通可以成为付诸笔尖的素材。”熊顿在作品中说。【媒评文摘】 1.是的,笑容,那是一部好动漫作品在受众脸上最直接的反映。愿明年以及今后很多年的11月16日里,除了熊爸熊妈想起他们的女儿,还有更多的人也能忆起熊顿,就像我们总记得11月18日是米老鼠的诞辰一样。
——人民网
2.熊顿的微笑最终定格在11月16日下午,初冬的北京寒风凛冽,曾经“冬天衣不过三件”的熊顿,已经不会再等来下一个春天。肿瘤君赢了,但熊顿也没输。
——《中国青年报》雨的样子多么简单,我们的种种迷惑和猜想正基于此——因为包含着巨大的可能性,所有的未知数均大于已知。在“无”中才能放进“有”, 雨就是这样,盛下一桩浩大的无望爱情,或是数次摧折万物的风暴。流浪的波西米亚人从水晶球中占卜命运,一个孩子,从雨里得知更多。我仰头,第一滴雨恰巧落下,瞳孔从未这样清亮。先于每年春天到来的,是一场雨。经过冬季漫长的肆虐,大地伤痕累累。一切都是光裸的,贫苦的世界被剥削得彻底破产。只有秃桠的柿树上,挂个去年的残破果实,难挨寒冷中,麻雀曾把它们一一啄开,作为最后的救命赈济。空旷,体现出某种近于哀悼的气氛。雨就此到来。我们放心了,雨是自行车的悦耳铃声,穿绿制服的树,很快就会把春天直接邮递到我们手里。雨下起来,优美的天地乐器,它竖琴的弦连续演奏,把我带进童话般无尘的想像。雨是春天的小号,夏日的珠琏。雨是竖纹的网,低垂的帘。雨是细齿的一把水晶梳。来自高空,来自目力不可抵达的玄想之城,从未有一种事物等同雨,让我如此想像天堂的存在。雨是神播种的秧苗。雨是一棵生满针叶的玻璃植物。或许,它盛大的树冠隐匿在天庭,雨滴,只是一颗颗椭圆的籽粒,摇落下来,要在土壤间植入秘密的和平。雨是最小的仙女,舞裙浅灰,踮起芭蕾足尖——靛蓝色的夜晚,她们的絮语和歌声在枕边,好心的仙女在因何忧伤?绵密的雨,好似银针,谁踩着一架巨大的缝纫机在大地上刺绣?更大的雨来了,做值日的天使在冲洗楼上的台阶。当天上的河流注满,水就像瀑布一样溢出,让我们认清天地之间的巍峨落差。雨是上帝垂下的钓线,就像从水层下面诱引鲜活的鱼,它从黑暗的土壤深处钓出花朵。联系起天与地,雨仿佛是一种信物,这些来自天上的字母,我们无从解读。但我深信,神用雨水降下谕旨,字字剔透晶莹,灌溉万物,渗透至它们的根部,过后又无迹可寻。有一次,很小的一个石块从五楼阳台上碰落,轻易敲开一个叔叔坚硬的头骨,在医务室里,我看到汹涌的血流淌不止。我不禁迷惑,怎样的力量控制,使每一滴雨从那么那么高的地方下坠依旧温柔?水是灵魂物质,占有生命的最大比例——雨是对生命的慷慨补充。雨落在青灰的瓦砾。在迟归小鸟的毛羽间。在公园空着的长椅。在抽芽不久的麦苗上。在失恋一样忧伤的湖面。在行路人撑开的伞篷。在草丛间隐蔽的小小的昆虫尸体上。在农家敞口的水缸。在孤儿有点儿乱的头发里。所有的,尊贵和卑贱的,呼吸着和陷入冷寂的,歌唱的和饮泣的,走近和远离——那重逢和告别的,都在雨里得到平等对待。雨,冲走漂泊者的眼泪,孩子的玩具,情人的遗书,罪犯留下的脚印。什么在雨里此消彼长生生灭灭?滴水穿石,千万雨滴,岁岁年年,日日月月,洞穿看似坚不可摧的东西。【精要赏析】 读这篇散文,我们惊叹于作者对想像的挖掘和拓展。首先,从“雨”字的象形体开始着手,将它想像成为一幅儿童简笔画,细致地进行涂绘,精练、深刻而且形象;然后进行想像空间的拓展:波西米亚人占卜用的水晶球,一个雨中的小孩子,几个连续错接的镜头,随后,雨的化象则更加纷繁灿烂,是穿绿制服的邮递员,是银针、钓线……这些意象的变化,把人世凡尘、自然景物、上帝天堂有机地连接起来,创造出瑰丽陆离的玄妙境界。作者以深邃的目光、包容的胸怀,将朴素的哲理寓于其中,“从平凡的时刻出发,从洁净的地点开始”,仿佛于大静寂中带给人们以轮回的概念,探索、追求和一千年、一万年的永不回头。
【教学设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本文,了解自然界的斑纹。
2、过程与方法:
领会作者对自然的理解,对自然的热爱,兼有说明文的知识性,又有散文的哲理及情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解读社科类文章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形象艺术的表达能力,对哲理性阐述的理解能力。
2、领会作者对自然的理解,对自然的热爱,兼有说明文的知识性,又有散文的哲理及情感。
教学课时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引
《斑纹》收集了我近年来以动物为主题的作品,这十篇或长或短的散文,动用了我心底的那部分温存。
——周晓枫二、创设情景
周晓枫,女,1969年生于北京,199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曾做过数年儿童文学编辑。后调入北京出版社,现任《十月》杂志副主编。出版有散文集《上帝的隐语》、《鸟群》、《收藏:时光的魔法书》、《斑纹:兽皮上的地图》等。曾获冯牧文学奖等奖项。周晓枫的写作承续了散文的人文传统,将沉静、深微的生命体验融于广博的知识背景,在自然、文化和人生之间,发现复杂的、常常是富于智慧的意义联系。她对散文艺术的丰富可能性,怀有活跃的探索精神。她的作品文体精致、繁复,别出心裁,语言丰赡华美,充分展示书面语言的考究、绵密和纯粹。她的体验和思考表现了一个现代青年知识分子为探寻和建构充盈、完整的意义世界所作的努力和面临的难度。她的视野也许可以更为广阔,更为关注当下的具体的生存疑难,当然,她的艺术和语言将因此迎来更大的挑战。三、学生活动
1、题目“斑纹”在文中有哪些含义?
明确:(1)具体的:指动物皮毛的形与色(图案与颜色);
(2)抽象的:指其他自然与社会现象,人类内心的精神生活,带有哲学意味,指一切的存在。
2、文中提到了哪些斑纹?
明确:蛇、蓑鲉等其他动物,大地,生活。3、作者写出了蛇的哪些习性?
明确:(1)充当寓言家;(2)运动时的种种几何图案;(3)眼睛不能辨别线条和轮廓;(4)没有听觉。
4、如何认识和蛇有关的文化?
明确:文章引述故事,创造了一个阴鸷、诡秘、恶毒、凶险的形象。在人类文化长河中,人们对动物产生了许多神话、故事、传说,它融入了人类的许多愿望、理想、想像和审美意识。因为各方面条件的不同,同一种动物会有许多不同形态的传说。5、文章写出了蛇的哪些生活特点?
明确:(1)身体柔软富有弹性;(2)容易攻击或报复,且往往超出必要的限度。
6、作者探讨出斑纹呈现的规律是什么?
明确:斑纹起源于对一种简单图案的特别嗜好,动物的外表要么是斑纹,要么是斑块,要么是斑点。
7、除了蛇,文章又描绘了哪些动物的斑纹?
明确:鲑鱼、螺壳、瓢虫、鹰隼、长颈鹿、斑马、老虎、豹子等。8、作者从虎和鹿生活习性的探讨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明确:文章从虎和鹿生活习性的探讨中发现,虎一般单独生活,而被捕食的动物几乎都群居,让人不禁质疑“团结就是力量”。
9、作者由动物的斑纹又联想到哪些内容?
明确:联想到美女的文身、病变的皮肤、母亲的妊娠纹、遇害者的抓痕,进而说明斑纹无处不在。10、如何理解“斑纹,对称设计”?
明确:奶牛与毒蜂:善与恶;文身与疱疹:美与丑;母亲与遇害者:生与死。
11、文章是如何拓展斑纹的范围的?
明确:文章由植物、大地、人类的劳动、宇宙,直至我们人类的内心世界,从小到大,由内到外,从具体到抽象,斑纹无处不在。12、如何理解最后一段的内涵及作用?
明确:内涵:“神”即大自然,作者对大自然怀有一种敬畏之心,对主宰一切的自然规律进行了礼赞。
作用:既是一种哲学沉思,也是对主题的升华。四、建构新知
1、在写蛇的行动迅速、诡谲时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1)列数字:1/25秒;(2)引用:“像眼镜蛇一样万无一失”;(3)举例子:一条蝰蛇。
2、主题:
本文通过对形形色色的斑纹的描绘,叙述大自然与人类社会许多奇妙的景象,对主宰一切的自然规律进行了礼赞。3、感知写法
(1)以一驭多,自由洒脱;
(2)多种表达,多面展示;
(3)绘声绘色,富有诗意。五、知识运用
1、阅读下面的句子,体会作者形象语言的表现力。
(1)它也是个生活中的几何爱好者:盘踞时它呈螺旋上升的圆,沙漠中它作“S”形移动,草丛里它像一条线那样笔直地滑入深处。
明确:写蛇的运动特征,作者看到的是几何圆形、“S”形、直线。体现了作者观察细致,感觉敏锐,在蛇的运动中也发现到了美。(2)我在水族馆里看到蓑鲉,竖起的背刺和层层交叠的鳍叶使它有若非洲部落的酋长。蓑鲉身上有序地排布着斑点和条纹,像一张藏宝地图那样暗怀不为人知的玄机。对斑纹和斑点的收集乐趣使蓑鲉同其他鱼种显著地区别开来,加之它傲慢得极其懒散的泳姿,让我乍一看把它误认为植物。
明确:以蓑鲉为例,说明斑纹的作用:使它显得强大,同时又便于隐藏。(3)鲑鱼被剖开的新鲜的肉。螺壳丰富变化的色彩和花纹。瓢虫排布的圆点。鹰隼翅翼上深浅交替的羽色。为了使砖石模样的斑块修筑出更瞩目的效果,长颈鹿成为陆地上最高大的动物。斑马的黑条和白道。老虎生动的皮毛。豹子让人晕眩的圆斑。像火焰,像钱币,像玫瑰,像河流,像死神玄虚的印符……那些图案,始终受到造物主的青睐,被无比耐心地绘制。明确:除了写长颈鹿的句子,其他的都是名词性短语做句子。这就像诗歌中的意象,是自然界中的斑纹的荟萃。作者又用一系列的喻体来描绘它们,让我们感觉到这世界是斑纹的世界。
独特的视角、恰当的修辞尤其是极具个人感悟印记的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其语言极具质感和表现力。2、阅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1)大型食肉动物往往闲散而沉着,弱小的食草动物灵敏又胆怯,这是生存的必然要求。
明确:用对比手法,说明形体大小不同,特点就不同,这是生存的需要。对比的两个句子结构一致,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2)所谓素食主义者的自由,不过是肉食主义者暂不征用的几枚小钱。道德从来不能败坏后者的食欲,尊严也不曾给前者裸露的脖颈以适当的遮护。
明确:说明自然界的准则,道德挽救不了生存,尊严在暴力面前是脆弱无力的。
(3)斑纹无处不在,将两极秘密地衔接,像族徽,凝聚着世袭的生和死,荣与辱。
明确:承接上一句,作出结论:斑纹无处不在。可是斑纹并不都是美的、好的、善的,它连接着生与死、荣与辱。(4)我们甚至彼此并不知晓,每个人如何终身隐秘地镌刻着各自记忆的斑纹,爱与悔恨的斑纹。
明确:这一句的“斑纹”已经是抽象的了,没有色彩,没有形状,看不见,摸不着,是人类思想领域中的一些东西,记忆呀,爱与恨呀等。从这段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作者的思想已深入到人们的灵魂深处。她不仅看到动物的斑纹,也看到了人的斑纹,不仅看到具体有形的,也看到人们心灵深处的斑纹。斑纹的确无处不在。世界万物是平等的,伪装和模仿也不都是善的。六、回顾小结
读周晓枫的散文,我们不仅能领略到自然的神奇,更能感受到作者对自然中神奇生命的思考。有人说周晓枫的散文主要表现了“对天地自然持久的热情关注和对世间诸多存在的悲悯及敬畏之心”。这或许正是她散文能成功的重要因素。我们是不是也能从中得到些启示呢?七、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初读时不甚喜欢,感觉完全是散文,怎么放到了这个单元呢。特别是读到第三段“与人类同步结束伊甸园幸福时光的受难者是蛇”时,感觉这样的句子怎么能是说明文呢,完全把神话与客观自然混在一起谈了。等读到第八段时,便不能不惊叹作者的才华。第八段写到鹿与老虎在夜间出没,作者情不自禁抒情地描写,写出极美的意境!(这里的文字读一遍就几乎能背上了:梅花鹿群走过,就像一座漂移的花园;而鹿群的远方,虎已步出月光下的营地,树影婆娑,冈峦低觉,它站住,凝眸星宿——那晚风中开放的天上花园。)等到读完全文,感觉作者真是有才华,文章也是好文章,颇有哲理颇有意境的可让人回味的好文章。
【期刊中对文章的解读】
《斑纹》的思路与深层解读
——《斑纹》鉴赏
课文《斑纹》是节选。在编入教材时,为了更适应说明性文字的需要,已砍削了原作中大量的抒情议论成分,留下的部分,说明文的文艺色彩,比原作浓烈了许多。但即使如此,我们在读课文时仍感到在我们意想不到的地方,作者用我们意想不到的表达方式表达了我们意想不到的意义和价值;透过表层的文字,我们隐约感到作者似乎在向我们传达一种属于自然的深邃意义。课文前5段,从表层意义上讲,是在介绍蛇的斑纹、蛇的习性以及与蛇有关的文化。从全文看,这部分起到了以点带面、领起全篇的作用。从深层内涵看,蛇实际上是与我们人类具有同等存在价值的生命群类。蛇,在我们大众的审美情感中,始终是一个阴鸷、凶险,让人见之毛骨悚然、惟恐避之不及的形象。或许正因为这样的理解,周晓枫笔下的蛇,也就成了可憎又可恶、恶毒又诡秘、既是受害者又是害人者的复杂灵魂。然而这是依托人类自身单方面的利益,站在万物必须为人类所用的角度得出的,而这是违背万物平等的大生存哲学的。任何生命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理由。蛇,无论它给我们带来多少恐惧、死亡,它的习性,都不会因人类的好恶而改变。作为生命,它有它的生存法则,有它适应这个世界的技能。这恐怕是周晓枫在对蛇的描述中,留给我们的深层思考吧!
课文6到10段,由蛇到蟒皮,进而引出蓑鲉、鲑鱼、螺壳、瓢虫、鹰隼、长颈鹿、斑马、虎、豹、梅花鹿、奶牛、蜂等其他具备斑纹的各类动物。这一部分承接“蛇”这个“点”,而转到从“面”的角度来印证斑纹的纷繁复杂性。而从生命价值与意义的层面,则是着重展现万千世界中各种生物的生存技巧,彰显出生命个体在自然这个冷酷、残忍的主宰者面前所呈现出的全部智慧和力量。这部分,对于生命、生存内容的描绘,俯拾皆是。课文11至14段,周晓枫的视野,从具体可感的各种动物,推延到了植物、大地、人类的劳动、宇宙,直到我们人类的内心世界。这种由具体走向抽象的文章格局,在进一步充实斑纹内涵的同时,也引领我们走入作者真正希望表达的主题。周晓枫说:“因为距离的遥远,在神眼里,我们,不过是一些斑点。”倘若真有神存在的话,我们是否可以这样假设:“因为距离的遥远,在我们眼里,神,不过也是一些斑点。”这样,只要是存在,就具备了斑纹的意义,就不过是斑纹这样,只要是存在,就具备了斑纹的意义,就不过是斑纹。而斑纹中,就注定蕴藏着壮丽的生和寂静的死,浸透着绚丽、壮观和诗意的内容。除了深邃的思想内涵外,《斑纹》在写法上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的组织结构,很有点像北方人的糖葫芦串。蛇的介绍,是周晓枫的第一个糖球。以此为基础,诸如蓑鲉、鲑鱼、瓢虫等的概括介绍,虎、豹、梅花鹿的细腻描述,都成为了糖葫芦串上大大小小的糖球儿。更重要的是,最后部分中,这个糖葫芦串儿,竟然将抽象的内心世界和浩瀚的宇宙空间,一起贯串于这一糖葫芦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