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23张PPT。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答案】 (1)名词作动词 生病 (2)名词作动词 任职 (3)名词作动词 孝顺父母,品行廉洁 (4)名词作状语 一天天地 (5)名词作状语 像犬马一样 (6)动词使动用法 使……知道 (7)名词作状语 在外;在内 (8)形容词作名词 微贱的身份 (9)形容词作名词 泛指老年人 (10)形容词作动词 远离 (11)形容词作动词 沉重三国末期,司马氏灭蜀后,为了笼络蜀汉士人,大力征召蜀国名贤到朝廷做官,李密也是其中之一。泰始三年(267),晋武帝征他为太子洗马,他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奉养,辞不赴命。他曾仕蜀汉,而今亡国贱俘,故深恐晋武帝怀疑自己怀念旧朝以矜名节,招致大逆不道的罪名,于是饱含血泪写下了这篇《陈情表》。文章从作者自己幼年时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叙述委婉,辞意恳切,语言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与强烈的感染力。相传晋武帝看了此表后非常感动,特赏赐给李密奴婢二人,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陈情表》自问世以来,备受推崇。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表
“表”是古代实用性文体的一种。从汉代开始,应用类的文体已经区分为章、奏、表、议等四种。刘勰《文心雕龙·章表篇》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可见“表”虽然也是一种公文文体,但并不是为了表达对国家大事的意见主张,而只是臣子为了向皇帝陈述自己的请求。因此,奏议类的公文是以议论为主的,章表类的公文则是以抒情为主的。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些著名的以“表”这种文体写作的文章,历来受到人们的称道,如孔融的《荐祢衡表》、曹植的《求自试表》、诸葛亮的《出师表》。
1.本文题为“陈情表”,是谁向谁陈情?陈的什么情?本文的思路是如何展开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李密向晋武帝陈情。
李密向晋武帝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恳请得以终养祖母的衷情。前两段是叙事,后两段是说理求情。叙事部分把矛盾摆在皇上面前: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而朝廷诏命特下,因此陷入了“尽忠”与“尽孝”进退两难的狼狈境地。第三段重在说理——解决矛盾之理:朝廷倡导孝道,而祖母则“无臣,无以终余年”,这正是自己需要尽孝道的时候。第四段据第三段之理,顺理成章提出“愿乞终养”之情。2.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忠和尽孝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办法是先尽孝后尽忠。文中写道:“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此对偶句,通过“长”“短”的比较,提出了一个先尽孝后尽忠的两全其美的方案。“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这个对偶句,通过“生”与“死”的并连,表现了李密一定要报大恩的诚心。
作者以列数字、作比较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使得晋武帝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总之,对比鲜明的对偶句,既表现了诚心,也解决了问题。3.结合时代背景,推测一下李密“辞不就职”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大致有这样三个原因。第一,李密确实有一个供养祖母的现实问题,像文章中所说“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第二,李密是蜀汉旧臣,自然有怀旧的思想,甚至有忠臣不事二主的思想,况且他还认为汉主刘禅是一个“可次齐桓”的人物,对晋灭蜀汉是有一点不服气的。第三,古人讲“做官如履薄冰”,他深知“伴君如伴虎”,皇帝高兴时,则臣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兴时,则臣为君弃之草芥。出于历史的教训,李密不能没有后顾之忧。晋朝刚刚建立,李密对晋武帝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祸福。所以李密“辞不就职”,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时机不宜做官。4. 本文是如何把陈情与叙事巧妙融合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5.本文语言骈散结合,简洁凝练,请从句式、用词或修辞手法等角度分析下列句子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且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地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6.翻译下列句子。
(1)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译文:(我们)母孙二人,相依为命。因此我内心不忍心放弃奉养祖母而远离她。
(2)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译文:希望陛下能怜惜我愚拙的诚心,准许我实现这一点小小的心愿,或许能使刘氏侥幸地平安度完她的余年。直译和意译
直译和意译,是翻译文言文的两种基本方法。它们虽有分别,却又相辅相成。翻译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就是按语序逐词逐句地对译,即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去,即所谓“对号入座”,同时要译出遣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同原文保持一致。 但有的句子由于古今汉语的句式和文言修辞等问题,无法做到字字句句逐一对应,那就可以打乱语序,根据原文的基本意思进行意译。
一般说来,记叙文、议论文多用直译,而描写、抒情的文章多用意译。
?请完成“课后知能检测·课时作业(七)”第13题定义:对偶是用字数相同、结构形式上相似或相同,意义上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种类:对偶按上下句(出句、对句)在内容上的关系可分为三种:①正对(上下两句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相同的一个事,在意思上是有相近、相似、相补、相称关系的对偶形式);②反对(上下两句从矛盾对立的两方面着眼,在意思上有相反或相对关系的对偶形式);③串对(又叫“流水对”,上下两句着眼于相关联的事物,在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作用:①形式上,整齐匀称,节奏明快;②音调上,音韵优美,音乐感强;③表意上,凝练集中高度概括;④抒情上,情感真挚,酣畅淋漓。一秀才参加科举考试,连过乡试、会试。皇帝对他的文笔十分称赏,但不知其出身及口才如何。在殿试时,皇帝问他:“爱卿,你的父母所操何业?”这一问倒让秀才为难起来:他出身于“引车卖浆者流”——母亲在家磨豆腐,父亲在外卖豆腐。如照直讲出,很可能难以位列朝班,讲假话却又难免获欺君罔上之罪。秀才思忖片刻,便对皇帝说:“请陛下容臣以联句禀复圣问。”皇上点头应允,秀才徐徐道来,臣父母的职业则是:父在外肩挑日月;________。皇帝惊其才思敏捷,即御笔钦点为状元。请结合语境,补写出下联。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偶修辞。本题难点在于用含蓄的语言对出符合人物职业特点的下联。秀才父亲的职业特点必须扣住“在外卖豆腐”(走街串巷)的特点,母亲的职业特点要扣住“在家磨豆腐”的职业特点。
【答案】 (示例)母居家手转乾坤至真至诚的亲情
“百善孝为先”,《陈情表》一文感人肺腑。李密是一个典型的孝子,晋武帝多次征召,他因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奉养,于是上书陈情,辞不赴命,在刘氏久病床榻之时,毅然谢绝了晋武帝的征召而侍在床前,未曾废离。孝是本能,是良心,是美德。敬老、爱老是每一个公民的职责与义务,孝敬自己的父母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并把它发扬光大。【应用角度】 “亲情”、“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孝道”、“传统文化”等。4年前,老人又因患骨刺病、心脏病和骨质增生,倒在了床榻。为方便照顾父亲而又不耽误工作,他把父亲从老家接过来,在学校外面租房居住。每天凌晨5点,王思祥就悄悄起床准备饭菜,料理好父亲后走路去西南大学楠园一食堂工作,中午和下午下班后,回来就给父亲喂饭。王思祥快满四十岁了,为了照顾父亲,他错失了几段姻缘,至今仍然单身。“不结婚,我不后悔,”谈到这个问题时,王思祥脸上是尴尬的笑容,“老人最想要的,不过是儿女能在病榻前陪他说说话,我宁愿做一个孝顺的单身汉,也不愿娶一个不孝妻。” 日前,王思祥被评为“西大最美人物”。【媒评文摘】 一个‘孝’字,让他承受了太多苦楚,而他却安之若素,做好本职工作,服务广大师生。他给那些只知道沉溺于电脑游戏,却很少关心父母的大学生做出了榜样。
——深圳新闻网求学的路很漫长,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蹉跎?况且这时间的分分秒秒都苦涩无比,需用母亲的鲜血灌溉!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人类的大师?
我也不喜欢父母病重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无论你有多少理由。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动,不必将个人的力量夸大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在一位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将他对人世间最期冀的希望斩断,以绝望之心在寂寞中远行,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我相信每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不堪一击的脆弱。
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父母走了,留给我们永无偿还的心情。你就永远无以言孝。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满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山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布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在“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你们父母健在的光阴。
【精要赏析】 文章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时间的流逝,将会带走行孝的机会。文章用确切而真实的语句告诫天下的儿女:抓紧时间尽孝,趁父母健在的光阴。全文感情真挚,语言质朴,想像化的描写和哲理性的议论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教学设想】
教学目标
1. 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 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 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学课时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激趣
唐朝孟郊有诗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尊重父母,孝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吴猛是晋朝豫章(今江西南昌)人。从小就非常孝顺父母。吴猛家里很贫穷,床榻上没有蚊帐。南方蚊子多,每到夏天,又大又黑的蚊子咬得一家人睡不好觉。八岁的吴猛心疼劳累了一天的父母,为了让他们睡个踏实觉,他想了一个办法。每到晚上,吴猛就赤身睡在父母身旁。小孩子家细皮嫩肉的,蚊子都集聚在他身上,且越聚越多。吴猛却任蚊子叮咬吸血,一点儿也不驱赶,吴猛认为蚊子吸饱了自己身上的血,便不会去叮咬父母。人亦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那么,《陈情表》的作者李密又是一个怎样的孝子呢?
二、整体感知
1.思考:本文主要陈的是什么情?作者为何要陈情?是怎样来陈情的?
提示:陈什么——用原文作答: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陈述年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
为何陈——用原文作答:除臣洗马,不能就职。(不想到晋朝为官)怎样陈——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2.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第一段:凄苦,悲凉;(亲情)
第二段:感激,恳切;(孝情)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忠诚)三、 语言品析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的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到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1、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生1、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明确: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生2、“茕茕独立,形影相吊”
明确: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生3、“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明确: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生4、“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明确: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生5、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明确: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生6、“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明确: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地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生7、“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明确: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2.提问: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
引导: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独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四、小结语言特色(板书):
(1)感情真挚,融情于事;(从本文的实际效果入手,找出文中李密表达的几种情感(孝顺之情,不满之情,恭敬之情),体会抒情和叙事的结合:“情为文之经,事为文之纬”。
(2)文脉畅达,照应联通。(3)骈散结合,音韵和谐;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陈辞委婉,屈伸适宜。(可联系高一第一单元几篇文章,探讨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第二课时
一、课堂探究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提示: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出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明确: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明确: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2. 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引导:这是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事?3. 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正与李密面谈,此时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帝,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4.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孝后尽忠。5. 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祖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许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6.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缜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1) 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观点一:李密反复强调孝亲,绝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味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观点二: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开放性问题,各抒己见,自圆其说。)(2)你认为《陈情表》能使晋武帝罢诏的原因是什么?
引导:一是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二是彰显以孝治天下的恩德。《陈情表》以孝为核心,标举孝道。忠孝观念是中国封建社会伦理道德意识的核心,李密特别打出“圣朝以孝治天下”的旗号,并在自己不得不尽孝的困境中大做文章,这是针对晋武帝提倡的孝道而来的。不奉诏,固然有不忠之嫌,但是晋武帝既然标举孝道,作者就抓住这一点,以孝道来解这不忠之嫌,使得终养祖母的请求立于有理、有利、有节的不败之地。二、课堂总结
全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的原因在于:
事之实: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言之切:愿乞、愿矜悯、听臣微言、明知、共鉴。
心之诚: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陈之巧: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十七八岁的年纪也许始终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三、教学反思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因此,本设计便从思考“情”之内涵出发,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本课设计是以诵读为途径,以品味为主,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抒发思想感情的巧妙,让学生了解文章至情之美。读中议,议中读,在不断的诵读中感受情深理切。因而诵读是本课的一大重点。此外,本文表情达意的辞章艺术和表达技巧,确有精妙之处,值得借鉴。在教学过程中要相机点拨,让学生自主品味。
【期刊中对文章的解读】
事真情浓理切
——《陈情表》赏析
人们常说“忠则《出师》,孝则《陈情》”。被誉为千古美文的《陈情表》,是李密因祖母年老多病,须由自己侍奉,暂不能应征做官,而向晋武帝陈述衷情的表。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欲先尽孝而后尽忠是这篇表的主旨。作者处处围绕这个主旨摆事实,诉真情,论道理,将事、情、理巧妙穿插,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一、叙“辞不就职”的种种事由
1. 家庭的不幸
开篇“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八字,极其概括地定出了作者年少时的不幸。接着细致地描绘了“险衅”“闵凶”的具体内容。其不幸表现有三:
A、“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不幸之一。
B、“行年四岁,舅夺母志”,不幸之二。
C、“少多疾病,九岁不行”,不幸之三。
这诸多的不幸,让人深切地感受到“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2.祖母的病情
李密在文中反复强调祖母的病:第一段的“夙婴疾病,常在床蓐”,第二段的“刘病日笃”,第三段的“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真是“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这样反复强调中,让我们感觉到李密的孝情是特定情境下的非同一般的孝情了。3.朝廷之优礼
先写州郡两次推荐:“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因“辞不赴命”接着又是“诏书特下,拜臣郎中”,不久又“除臣洗马”,后两次官职的任命,是由皇帝、朝廷直接下达,而且都是委以重任。
上述种种事由,都是李密抒写“不能废远”的拳拳私情的前提。二、抒“不能废远”的拳拳私情
叙事之余,李密借用巧妙的抒情方式,将内心种种复杂的情感层层展开,其拳拳私情抒写得淋漓尽致。
1.因“沐浴清化”而对朝廷深深的感恩之情
文中不乏对武帝对朝廷的颂词,对自己深受其恩的最大感激。叙述朝廷的优礼之后,李密写到“非臣陨首所能上报”,极为诚恳、委婉、谦恭地表达了内心无比感恩戴德的情怀;文末“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保证,更诚挚地表达了作者对晋武帝生死相报的无限忠诚和万分感激之情。2.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
作者先写从朝廷到州郡,到县的各级统治机构,接连着“责臣”“催臣”“临门”“急于星火”,这些短句,非常精练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无可阻遏的催命图,面对这样一幅催命图,作者陷入了两难处境:“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徇私情,则告诉不许。”因而“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这个结论含蓄精警,既有对武帝的忠敬之心,又有对祖母的孝顺之情,更写出了封建知识分子忠孝不能两全的窘境,将内心的忧惧写得入情入理。3.因“刘病日笃”而割舍不下的尽孝之情
文章开篇就叙述了李密年少时的不幸遭遇,并不是用自己的不幸来赚取一把同情的泪,而是让读者体会到:一个失怙失恃又无叔伯兄长并且体弱多病的孩子,他的成长,饱蘸了祖母多少关顾之爱,倾注了祖母多少矜悯之情,耗费了祖母多少操劳之力。这也是李密日后虔诚尽孝的情感基础。如今祖母“夙婴疾病,常在床褥”,作为祖母唯一的依靠,在祖母其病日笃,“朝不虑夕”的时候,又怎能不尽孝道,弃祖母于不顾呢?所以“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可见李密对祖母感情的深切、侍奉的殷勤。李密将自己对祖母的这份孝情大肆渲染,造成一种感人至深的情境,让人深深感受到“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这种种情感,尽孝之情才是中心。忧惧之情和感恩之情,从正反两面突出了李密对祖母孝情的深厚,都是对李密深挚孝情的铺垫。 三、阐“愿乞终养”的条条理由
李密在叙之以事,动之以情之后,进一步晓之以理,委婉地提出了“愿乞终养”,先尽孝后尽忠的理由:
1.圣朝以孝治天下,成全李密是以孝治天下的一个范例。
2.孤苦皇天后土所鉴。“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其孤苦是“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成全作者这一要求,可以收民心,服官吏,动神灵,更可慰作者,又何乐而不为呢?3.尽节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由此得出结论“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这一结论清楚地陈述了“报国恩”与“徇私情”只是为时极短的矛盾,稍稍从长远着眼就根本不是矛盾了。也就合情合理、水到渠成地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的要求。整篇文章,李密于事于情于理都写得娓娓动人,最突出的是李密所陈之情,发自内心,出自肺腑,动人心魄,催人泪下,让晋武帝叹为观止,霁怒为怜,予以怀柔,终于恩准了李密的请求,并“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