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89张PPT。 我是一条小河
冯 至
我是一条小河,
我无心由你的身旁绕过——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
投入了我软软的柔波。3.词语辨析
(1)踪迹·踪影
两者都有“留下痕迹”的意思。
“踪迹”行动所留下的痕迹。侧重于人或动物留下的脚印或行迹。常与“寻找、发现”搭配,只能用于人或动物。
“踪影”踪迹和形影。可以指实在的印记,也可以指不实在的行踪,多用于被寻找的对象,且多用于否定句式。常与“失去、消逝”等搭配。除用于人或动物外,还可以用于其他事物,包括抽象事物。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我掉首东顾,只见云雾弥漫,绚烂的彩霞竟然已经渺无________(踪迹/踪影)。
②父亲近来的行动在她这面没有好的印象,而且父亲近来又常常查问她的________(踪迹/踪影);她实在不愿意见他。(2) 情怀·情思
两者都有“内心情感”的意思。
“情怀”指含有某种感情的心境,其适用对象是人;
“情思”侧重指思念的情意、情感;情绪、心思。其适用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别的事物。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该剧不仅展现了80年代文艺青年________(情怀/情思),同时也还原了房子的变迁史。
②六月,一只燕子的________(情怀/情思),一定是美美的祝福,一定是谆谆地告诫,一定是充满对远方的殷殷期待。(3) 担负·担任
这两个词都是动词,都表示承担某事的责任。
“担负”指承担(责任、工作、费用),着重于负责,它一般不与具体职务名词搭配。
“担任”指担当某种职务或工作。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将来我国航母数量还要继续增加,至少要三艘或三艘以上,一方面为了________(担负/担任)海上作战任务,另一方面为了履行国际主义义务。
②这是山东大学校长奖学金设立22年来,首次有学生参与________(担负/担任)评委。
【答案】 (1)①踪影 ②踪迹 (2)①情怀 ②情思 (3)①担负 ②担任1783年开始写诗。1786年出版《主要用苏格兰方言写的诗集》,集中收有《两只狗》、《一朵红红的玫瑰》、《致小鼠》、《致山中雏菊》、《致虱子》等优秀的苏格兰比兴诗,辛辣的讽刺诗《圣节集市》,歌颂农民及优美大自然的《农民的星期六夜晚》等诗篇。
其最早创作的苏格兰民歌《友谊地久天长》曾作为电影《魂断蓝桥》的主题曲,一直以来被人们所传唱。每年的1月25日,苏格兰人民还会举行盛大的欢庆,纪念这位浪漫的诗人。19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朗费罗
朗费罗(1807-1882),美国诗人。新英格兰文化中心剑桥文学界和社交界的重要人物。1839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夜吟》和浪漫主义小说《许珀里翁》,1841年出版《歌谣及其他》,从此确立了他的诗人地位。其主要作品有:组诗《奴役篇》、诗集《布吕赫钟楼及其他》、长篇叙事诗《伊凡吉林》和《海华沙之歌》、《迈尔斯·斯坦狄什的求婚》、诗剧《基督》三部曲,包括《神圣的悲剧》、《金色的传说》和《新英格兰悲剧》。
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记录自己大学毕业后在哈尔滨的教书生活。1930年赴德国留学,其间受到德语诗人里尔克的影响。五年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返回战时偏安的昆明任教于西南联大任外语系教授。1941年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甚大。(1)《旧日的时光》是世界名歌,几百年来久唱不衰,后来成为电影《魂断蓝桥》的插曲,传遍世界各地。人们喜爱在告别宴会上颂唱此歌。它原为苏格兰民歌,根据彭斯自述,是根据一位苏格兰老人的演唱纪录整理的。彭斯在诗前加上评语:“创作这样光辉诗篇的天才是受到上帝启示的,这样的天才诗人胸中一定燃烧着烈火,在这首诗里有着民间天才的火焰,即便集六七位近代英国的文人墨客之功力,也无法与之相比。”(2)《箭与歌》,朗费罗向美国介绍欧洲文化,他关心印第安人的命运,主张坚决废除奴隶制。他的诗歌音韵优美,雅俗共赏,积极向上,顺应了美国蒸蒸日上的发展阶段,在欧美流传极广。
诗人用题目所说的两个意象,写出了我们在生活中常有的一种感觉:友情的可贵。(3)《别离》作于1941年,原是作者在昆明时送给朋友的。那时,为躲避日寇的飞机轰炸,诗人从昆明来到近郊的一座深山。他虽然离开了闹市,身居茅屋,但仍关心着天下大事。他的眼睛专注着多难的人生,“担负着工作的辛苦”。由于有这样的思想基础,所以他即便是抒发个人的感受,写别离这样的题材,也没陷入李义山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窠臼,而是道出暂时的别离与永存的友情的辩证关系。副 歌
“副”,辅助的、居第二位的意思,区别于“正”或“主”。“副歌”,相当于音乐中的副主题,它和正主题在表达思想感情上是一致的,只是用字、用词和切入的角度等存在着差异。十四行诗
十四行诗是西方的一种格律诗。它音韵回旋,有很强的抒情性,形式上分四、四、三、三行,或四、四、四、二行。这样的节奏往往含有“层层上升而又下降,渐渐集中而又渐渐解开,以及它的错综而又整齐,它的韵法之穿来而又插去”的特点,善于表现沉思的状态和歌咏比较永恒的主题。1.诗歌《旧日的时光》第一节有什么特点?为何写副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特点:第一节诗人用两个问句的形式激起对往日友情的回忆,可谓奇笔,朋友相逢,互相倾诉,刹那间打开了记忆的闸门,让思念的潮水倾泻而出,有一点责备语气,这正说明感情的深厚和不同寻常。(2)第一节后有四行副歌,这是歌曲的重唱部分。诗歌被谱写成曲后,每唱一段,都要求重唱这四行副歌。有了副歌,恰好与第一节形成委婉的问答关系,有力地表达了作者不忘老朋友,不忘过去美好时光的情感。2.试分析《旧日的时光》意象选取的特点和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景物形象(意象)入手鉴赏诗歌
鉴赏景物形象,首先要感知景象特征,它的形、声、色、动、静,进而体会深层含义;其次要与感情结合分析。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的色调,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的色调,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解题步骤
第一步,找到相关诗句,识别诗歌意象,并根据诗中诗句或体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概括意象特点。
第二步,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意象。
第三步,指出描绘意象的作用或效果。
?请完成“课后知能检测·课时作业(十一)”第11题3.诗歌《旧日的时光》是世界名歌,几百年来久唱不衰,后来成为电影《魂断蓝桥》的插曲,传遍世界各地。诗歌《旧日的时光》是如何达到它的抒怀效果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4.《箭与歌》这首诗从意象的选取和构思上都有独特之处,试从这两方面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典型意象的选取:诗人巧妙地将友谊物化成“箭”和“歌”两个意象,表明我是一个极爱箭也极爱歌的人。爱箭,说明心中豪情万丈;爱歌,说明心中挚情万种。“我”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理想远大,志趣高雅,这就为下文未露面的朋友做好了铺垫,表明彼此情趣相投。这里表现的友谊,没有感天动地的细节,也没有荡气回肠的誓言,一切都显得真切生动而又自然纯朴。(2)巧妙的构思:诗人把箭与歌以同样的结构、同样的语气叙述出来——都是送入“空中”,都是“不知在何处”,又都是眼睛跟不上。诗人的描绘抓住两者的相似之处,构成比喻关系,化抽象为具体,使诗句充满形象感。更妙的是,前两节戛然而止,并不急于道出用意,而是给读者以思索玩味的余地,第三节“卒章显志”指出箭与歌的归宿,让人豁然领悟到诗的主题。5.《箭与歌》怎样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歌选取“我”作为描写的视角,表现了“我”的兴趣和爱好,而对于把诗歌一直藏在心间的朋友,则采用了虚写的手法。“我”和朋友两个形象虚实结合,互为补充,留有余地,耐人寻味。6.《别离》中诗人是如何书写朋友离别的?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7.《旧日的时光》、《箭与歌》、《别离》都歌颂了美好的友情,但内涵上侧重点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旧日的时光》歌颂了朋友之间的友谊天长地久,揭示了友谊的永恒;《箭与歌》说明友谊是心心相印,是心灵的应答,揭示了友谊彼此默契的特征;《别离》指出友谊是朋友彼此之间的勉励和支持,友谊是生活的动力,揭示了友谊的价值。 干杯友谊之酒
《旧日的时光》几百年来久唱未衰,传遍了世界各地,它让天下的朋友举起了酒杯,把记忆带回了美好的过去;它让若干年后重逢的朋友们发生了更多的感慨,友谊珍贵,友谊不会因时空的阻隔而褪色,真正的友谊让手握得更紧,心贴得更近。友谊是和煦轻柔的春风,让人温暖贴心;友谊是悠扬和谐的曲子,让人心旷神怡;友谊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友谊是俞伯牙、钟子期的高山流水,是管仲、鲍叔牙的理解宽容,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同甘共苦。青春年少的同学们要真诚相交,珍爱友谊。
【应用角度】 “友谊”、“珍惜”、“感动”、“理解”、“宽容”等。17年,29个行政村, 杨春华每天要走100多里地的邮路,走遍了段道内的7143户人家,服务着2.5万人。17年里,她用笔记本记下了每一户人家的基本信息,一共走了60多万里邮路。她义务帮助老人们送包裹、送汇款、存款和取款,甚至从集市上购买东西。“乡亲们对我很信任,我不敢说百分之百,起码帮助百分之八十的人取过款。”杨春华说。就这样,没有哪天杨春华的身上不装着几个身份证、几张汇款单,后来储蓄卡慢慢时兴,村民们也都放心地将密码告诉她。现在,无论杨春华走到哪里,都有乡亲们嘘寒问暖,端茶送水。“他们也常跟我开玩笑说,见你的次数比见我们村里人还多哩,你都把我们家门槛给踏烂啦。”杨春华说。【媒评文摘】 1.17年,她每天风雨无阻地奔波在邮路上,她把乡亲们当家人,也得到他们的信任。这样的感情朴实无华,虽不惊天动地,却让人们因这份坚持和互信而倍感欣慰。
——新华网
2.她把邮路当做家,一路上遇到的事就全是她的家事。17年的无悔付出,她像一缕阳光,照亮了乡亲们的世界,也温暖了乡亲们的心窝。
——内江新闻网论友谊
纪伯伦
于是一个青年说:请给我们谈友谊。
他回答说:
你的朋友是你的有回应的需求。
他是你用爱播种,用感谢收获的田地。
他是你的饮食,也是你的火炉。
因为你饥渴地奔向他,你向他寻求平安。当你的朋友向你倾吐胸臆的时候,你不要怕说出心中的“否”,也不要瞒住你心中的“可”。
当他静默的时候,你的心仍要倾听他的心;因为在友谊里,不用言语,一切的思想,一切的愿望,一切的希冀,都在无声的喜乐中发生而共享了。
当你与朋友别离的时候,不要忧伤;因为你觉得他最可爱之点,当他不在时愈见清晰,正如登山者在平原上望山峰,也加倍地分明。愿除了寻求心灵的加深之外,友谊没有别的目的。
因为那只寻求着要显露自身的神秘的爱,不算是爱,只算是一张撒下的网,只网住一些无益的东西。
让你的最美的事物,都给你的朋友。
假如他必须知道你潮水的下退,也让他知道你潮水的高涨。
你找他只为消磨光阴的人,还能算作你的朋友么?
你要在生长的时间中去找他。
因为他的时间是满足你的需要,不是填满你的空虚。在友谊的温柔中,要有欢笑和共同的喜悦。
因为在那微末事物的甘露中,你的心能寻到他的清晓而焕发了精神。
【精要赏析】 友谊这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在纪伯伦的短诗中采用答说形式,没有华丽之词,没有铺陈之语,而是直入主题、直述真谛,更像友人的娓娓倾诉,又似长者的谆谆教导,把至情如水的友谊赐予我们彼此。整首诗像一只成长的春蚕,一层层剥去蜕变的碧衣,在一个透明的世界毫无保留地展示,又如一杯清茶、一杯浓酒,启人品味,给人遐思。【教学设想】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
2.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感受作品中深刻、高尚的情感,充实自己的心灵世界,获得精神成长。
3.进一步欣赏诗歌语言。
教学课时
2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旧日的时光》自问世以来,一直传诵至今。原为苏格兰民歌,是彭斯根据一位苏格兰老人的演唱纪录整理的。彭斯在诗前加上评语说:“创作这样光辉诗篇的天才是受到上帝启示的,这样的天才诗人胸中一定燃烧着烈火,在这首诗里有着民间天才的火焰,即便集六七位近代英国的文人墨客之功力,也无法与之相比。”这首诗歌究竟有怎样的魅力,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二、课文研读
1.了解作者
见【作者名片】
2.学生齐读诗歌。3.赏析讨论
(1)《旧日的时光 》这首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讨论后明确:这首诗歌颂了真挚美好的友情,但是内涵上侧重于歌颂朋友之间地久天长的友谊,揭示友情的永恒。
(2)《旧日的时光 》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怎样的特点?
讨论后明确:语言质朴清新,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怀旧的情感,明快的节奏,有一种天籁般的醇厚韵味,几百年来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3)第三、四节诗里有两个重要的意象,试做赏析。
讨论后明确:诗歌中出现的“美丽的延命菊”、“呼啸的重洋”。诗人满怀深情地回忆了与童年时代朋友共同度过的欢乐时光。他们曾经满山遍野地奔跑,采摘美丽芬芳的野花;他们曾经漫步溪上,在晨曦和落日中欢歌笑语。然而,童年时光转瞬即逝,接着便是天各一方。为了生计,他们四处颠沛流离,历经沧桑,直到精疲力竭。而汹涌的大海则横卧在朋友之间,使他们不能经常相见。读到这里,我们油然产生一种人生的苍凉感,感受到生活的坎坷和波折。虽然“万里跋涉”、“呼啸的重洋把我们相隔”,但是时空的阻隔并没有使友情黯淡褪色。(4)说说诗歌反复手法的运用。
讨论后明确:“还有那旧日的时光”“为了那旧日的时光”“自从那旧日的时光”,在诗尾反复出现,形成回环的结构。诗人运用民歌中常用的“重章复唱”的手法,回环往复,把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不断深化,加强了抒情效果,读来余音袅袅,令人回味无穷。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学讨论《箭与歌》
1.了解作者
见【作者名片】2.赏析讨论
(1)《箭与歌》这首诗歌有怎样的主题?
讨论后明确:旧时的朋友,旧时的友谊,随着时间的流逝,似乎慢慢被淡忘了,一经回忆,原来友谊深藏心底。(2)文中的意象“箭”、“歌”、“橡树”和友谊有怎样的联系?
讨论后明确:箭可以作为歌的喻体,相似:歌也像箭那样飞逝了,再也见不到踪迹。插在橡树上的箭,橡树像一个证据,像一座丰碑,矗立在那里,无论岁月如何流逝,历史的痕迹不可磨灭,无论时光如何飞逝,真挚的友谊永存。
二、自学讨论《离别》
1.朗读
2.补充背景知识:
见【写作背景】
3.赏析讨论
(1)《别离》这首诗歌有怎样的主题?
明确:《别离》熔铸了作者的特定时代的人生经历,表达了现代人的生命感受。这首诗在“别离”中融入了丰富的人生情感内容,表达的是幽渺迷离的人生感悟。(2)“一生里有几回春几回冬,我们只感受时序的轮替, 感受不到人间规定的年龄。”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明确:我们的人生仿佛是由一次次别离和欢聚组成,既彼此融合又各自独立,只要保持精神状态的年轻,会使人觉得不知老之将至,“感受不到人间规定的年龄”。友谊长青,人生不老。(3)说说本诗在形式上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这是一首格律严谨的十四行诗。十四行诗(闻一多译为“商籁体”)是西方的一种格律诗。它音韵回旋,有很强的抒情性,形式上分四、四、三、三行,或四、四、四、二行。这样的节奏往往含有“层层上升而又下降,渐渐集中而又渐渐解开,以及它的错综而又整齐,它的韵法之穿来而又插去”的特点,善于表现沉思的状态和歌咏比较永恒的主题。
三、朗读、作业
请以“友谊”为话题,写一首短诗。【期刊中对文章的解读】
诗人原是自由自在的风流客
——农夫诗人彭斯
夏天是众学子纷纷踏出校门的季节。毕业,象征着一段学习旅程的终止,也代表着另一段人生旅程即将展开。在这时节,就算您未曾听过苏格兰诗人彭斯(Robert Burns,1759~1796)的名字,但您一定听过这首歌,甚至合唱过根据他的一首诗改编的——《骊歌》(Auld Lang Syne)。Should auld acquaintance be forgot,故人是否就应该被遗忘,And never brought to mind?永远不会再想起?Should auld acquaintance be forgot,故人是否就应该被遗忘,And days of auld lang syne?遗忘昔日美好的时光?
这首歌原是苏格兰的新年歌曲,使用十八世纪的英语,词里行间夹杂着人与时间的关联,融合着欲望的记忆,冲走旧日友谊,带来新的情感。彭斯从民间采集而后改写的这首诗,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却成了世界各地的毕业纪念歌。佃农之子,劳动出身
苏格兰在英国北部,穿过乡间,田野一片连着一片,绿草绵延覆盖着起伏的山丘,田野中或白或黑,像星星点点,那是羊群。
彭斯的家乡就在苏格兰的西南岸,从格拉斯哥搭火车,约一个钟头抵达。火车站前,彭斯雕像矗立着欢迎你。周遭一片静谧,人稀车少,想象这些马路在十八世纪是小道,年轻的诗人经常步行或骑马经过。一七五九年,彭斯出生于苏格兰乡下小城阿罗威(Alloway),小小的茅草农舍,旁边是彭斯纪念馆。他在这座小茅屋出生,一直住到七岁,小屋是他父亲所建,原有家具大部分仍保存至今。隔壁的纪念馆收藏着彭斯的遗物,许多手稿及其作品的早期版本都在其中。
彭斯出身佃农之家,他父亲承租了大片农地,全家省吃俭用,好几年没吃过肉,一家大小在田里劳动,彭斯成了耕田能手,会驾犁,也会打谷。这种日子一直过到十六岁,因此有人称他为“农夫诗人”采集乡野传说,改写成诗歌
彭斯的天才是多面向的,他不仅创作诗,题材也不限:情诗、叙事诗、风景诗……他也像德国的格林兄弟一样,深入民间,采集古老而又新鲜的乡野故事,经久耐唱的乡间民谣,鲜活有趣的民间方言,经过他的吸收内化,改写成人人都能朗朗上口的诗歌。他能以十八世纪的英文和传统的苏格兰方言创作,题材多面向。他写对一般人的颂辞,写即兴诗、叙事诗、诗札、讽刺诗。他也写抒情歌《一朵红红的玫瑰》(A Red,Red Rose),字字句句,热情洋溢,在情人间传诵不断:啊,我的爱人像朵红红的玫瑰,/六月里迎风初开;/啊,我的爱人像支甜甜的曲子,/奏得合拍又和谐。/我的好姑娘,你有多么美,/我的情也有多么深。/我将永远爱你,亲爱的,/直到大海干枯水流尽。他爱苏格兰的山水、人物、习俗、传说、民歌;他对受惊吓的小鼠寄予同情,写了一首吟动物诗《写给小鼠》(Toa Mouse),其中有几个非常有名的句子:但是鼠啊,失望不只是你的命运,/人的远见也一样成泡影!/人也罢,鼠也罢,最如意的安排/也不免常出意外!/只剩下痛苦和悲伤,/代替了快乐的希望。
许多年以后,一九六二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翰·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1902~1968)借来当书名《人鼠之间》(Of Mice and Men)。黄永玉与黄苗子留下的痕迹
欧文(Ayr)镇上有一家酿酒厂改成的旅店,内设有彭斯博物馆。参观者进进出出,擦身而过的几个苏格兰男子,我注意到他们全身传统服饰装扮,穿了短呢上衣,花格短裙,白色长筒羊毛袜,其中一个在羊毛袜内插了一把短刀。博物馆内,长形木桌上及陈列柜里展出彭斯生前遗物,各国翻译版本的诗集。令我惊讶的是,一幅彭斯画像竟出自中国画家黄永玉之手,以及书法家黄苗子根据《我的心呀在高原》一诗里意境所画的水墨画,一如诗句里所描绘的:再会吧,皑皑的高山,/再会吧,绿色的山谷和河滩,/再会吧,高耸的大树,无尽的林涛,/再会吧,汹涌的急流,雷鸣的浪潮!/我的心呀在高原,这儿没有我的心……风流与诗采谱一生
自一七八六年彭斯诗集出版后,他在一夕之间成为社会名流。
从现存画像可看出,彭斯长得潇洒俊俏,加上诗人风采,想必迷死了当时一群漂亮女人。关于他的浪漫事迹特别多,风流罗曼史一直是苏格兰人的茶余闲话。他第一次写诗,当他还是个青涩少年时,写的就是一首情诗《漂亮的奈儿》:啊!我曾爱过一个美丽姑娘,/今天我依然爱她……爱情和诗歌交织成一则迷人的彭斯传奇。他在《爱情与自由:大合唱》宛如就是他自身的写照:诗人原是自由自在的风流客,/酒神门下谁也不及他癫狂!/虽然人生的忧患他尝遍,/他的心可从未在命运手里受过伤。
那些年头,他的名气响亮,也认识不少上流社会的名媛淑女,但在一七八八年,他却娶了来自同一村子的珍·阿默尔(Jean Armour)为妻,而且居住在破旧的老农场里。一七九一年,他在丹佛利担任税务员,这是一份稳定的工作,让全家足以温饱。每个礼拜,他必须一个人骑马来回奔波三百二十公里,沿途中情绪高昂,经常激发出他的诗思与灵感,使他又创作出更多的作品。然而他的风流韵事依然不断,据说一名丹佛利客栈老板的侄女为他怀孕,在生产时不幸过世。
可是,他经常骑马在雨中巡行,也因此劳累过度,得了风湿性心脏病。一七九六年,彭斯离开人世,享年三十七岁。彭斯的诗句在英语系国家可说是家喻户晓,连学习英语的外国学生也都熟悉他的名字。每年元月二十五日彭斯冥诞,世界各地的苏格兰人为了纪念他特别举办“彭斯之夜”(Burns Night),朗读他的不朽诗句。《箭与歌》赏析
亨利·沃兹沃思·朗费罗(1807~1882),是美国浪漫主义文学时期最优秀的抒情诗人之一。总的来说,他的诗歌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用淳朴的语言表达淳朴的情感,却能令人回味无穷。《箭与歌》这篇有名的短诗正体现了他诗歌的这一特点。本诗收录于其1845年发表的《布吕赫钟楼及其他》这本诗集里,全诗语言通俗晓畅,内容平易近人,韵律悦耳上口,感情真挚动人。本诗第一节写“箭”,诗中叙述者信手射出的一支箭嗖地飞向远方,转眼间便不见了踪影。读者不禁心中暗想,那箭究竟飞向了哪里,又落脚在了何处?就这样地永远消失不见了吗?叙述者也无从回答。接着本诗第二节又写了一个全新的意象——“歌”,叙述者哼出一支轻快的歌,歌声在原野中也只停留了瞬间,便消失得无声无息了。 综合头两节来看,“箭”与“歌”这两个看似迥异的意象在本诗中便有了惊人的相似,达到了完美的契合,哼出的歌就像射出的箭,同是转瞬间就没了踪迹,也无从找寻,以为就这样失去,从此也就没有再在意。接下来是第三诗节,此节中叙述者惊喜地发现,在许多年以后,那支射出的箭仍然牢牢地钉在一株大橡树的树干上,而那首随意哼出的歌居然还完整无缺地保留在一个朋友的心里,叙述者的惊喜也同样是读者的惊喜,读完第三诗节后仿佛都能感觉到你我眼中顿时放射出的光亮,因为惊喜万分,也因为感慨万千。 这是一种豁然知晓的惊喜,惊喜之余犹如“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又是一种沉淀后的感慨,感慨有如那句歌词“朋友一生一起走……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此时在“朋友”的心间,你的一首歌或是一句话已然扎下了根,当时的“无影踪”原来在这里找到了归宿,友谊的力量,友谊的震撼,值得一辈子珍惜。全诗的用词浅显淳朴,透着淳朴的情感,却深深打动着读者的心灵。从上文的赏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构思的巧妙。第一节与第二节以近乎相同的结构和语气叙述了两个意象不同而寓意相似的“箭”与“歌”,各自无踪无影之后便戛然而止,留下悬念让读者思索玩味,正在大家疑惑不解、遗憾惆怅的时候,第三节如一股清爽的凉风迎面吹来,颤动心灵,让人思绪万千、回味无穷。这种先抑后扬的安排最容易打动人心。本诗的韵律悦耳上口,全三节为“四行体(Quatrain)”,每节韵脚安排都为aabb,极为工整。第一、二两节,句式和用词几乎完全相同,音韵和谐铿锵,在朗朗阅读时会领略到一种反复回环之美,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
《箭与歌》——淡淡的品尝,浓浓的回味。橡树上留下了那根箭,朋友的心中留下了那首歌。在一百年后的今天,朗费罗的这首《箭与歌》也如同一根“诗歌”的箭,穿越了百年,在我们心中找到了归宿。冯至的唐诗之旅
1972年,68岁的冯至写了这样一首杂诗:“早年感慨恕中晚,壮岁流离爱少陵。回顾此生真浪费,不曾一语创新声。”
这诗有否定以前创作的意思。后来,他又改了后两句,变成:“工力此生多浪费,何曾一语创新声?”这就是诗人的谦虚了。“早年感慨恕中晚”,青年冯至确实爱晚唐诗。他早期的抒情诗也好,叙事诗也好,未尝没有晚唐之风。《蛇》诡黠、阴凉,竟然想象“我的寂寞”变成一条蛇,从“你的梦境”里衔来花朵;《鲛人》的泪珠是珍珠,可是失去冰凉泪珠的鲛人也会失去少女的爱恋;而《寺门之前》的老僧原来曾经拥抱女尸……这些诗不是带着李贺的鬼气吗?不,它们并不吓人,只是忧郁,只是沉迷于《河上》中迷惑了狂夫的幻影。当然,这些诗句也带有德国的浪漫气息,诗人不是当时还在办《沉钟》么,喜爱荷尔德林的《沉钟》。他喜爱晚唐诗,所以留学到了德国,就把杜牧的诗译成德语,写在信里寄给德国的友人。而“爱少陵”差不多是归国之后,或者说抗战开始之后流离西南的时候了。那时,正是“壮岁”。
年轻诗人哪个不爱晚唐?早年和冯至一起办《骆驼草》的废名爱晚唐,“壮岁”的冯至在西南联大的学生卞之琳也爱晚唐。如果说冯至似乎喜欢才高的牧之,那么废名仿佛更爱情深的义山。废名对李商隐那首《牡丹》赞不绝口:“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感觉过敏的诗人呐,非要跑到天上去不可。甚至连枯寂的苦雨斋老人也对晚唐诗有所表示。他几次在文章中引述日本诗人大沼枕山的诗句:“一种风流吾最爱,南朝人物晚唐诗”,说“此意余甚喜之”。上世纪30年代初,他还把大沼的这首诗全文抄好,送给当时还是小朋友的辛笛。大沼也是爱晚唐诗的。当然,冯至却更爱鲁迅,后者也称赞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废名谈起义山诗,是真喜爱,“嫦娥无粉黛”,“嫦娥应悔偷灵药”,这哀愁比别人美,《僧院牡丹》,《牡丹》,这牡丹比别人艳。细细品味,爱赏不已。是不是有些赏玩的意味?冯至译给德国友人的牧之诗句,却是“浮生恰似冰底水”,带着沧桑和哲思,如顾随所说,是有人生观的诗。如此看来,倒是废名爱晚唐的才高,冯至爱晚唐的情深?“早年感慨恕中晚”,这诗句其实化自龚自珍的《歌筵有乞书扇者》:“我论文章恕中晚,略工感慨是名家。”龚自珍也是情深的诗人,即便有“偶赋凌云”的诗句,他依旧是情深。所以,他“恕中晚”。龚自珍是入世的诗人,所以他“恕中晚”的原因是那些“名家”能够“感慨”。所以“恕中晚”的冯至到了壮岁会爱上少陵,伤国忧家哀黎民的少陵。然而 “工力此生多浪费”,壮岁之后写完《十四行集》的冯至就很少写诗了。这是不是废名明言的诗人诗情不够呢?或者在德国多年的学院学术生涯伤害了诗人的灵性?也许都有,也许都不尽然。是阿赖耶识的艰涩阻碍了诗意?是剧变改变了生活的轨迹?也说不清。
但“走出晚唐”却是一定的,饶是晚唐诗意浓郁,诗人却理应成长,越来越接近少陵沉郁之风。诗人之间往往惺惺相惜,李商隐有一首赠给杜牧的诗开头就说,“高楼风雨感斯文”,这诗句真不错,所以偷来,加上引“牡丹”之句,再跟冯至的诗句拼合镶嵌,凑成四句:“我是梦中传彩笔,刻意伤别复伤春。工力此生多浪费,高楼风雨感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