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49张PPT。【答案】 (1)垂同“陲”,边际 (2)邪同“耶”,疑问语气词 (3)反同“返” (4)知同“智” (5)辩同“辨”,分辨,分别 (6)犹同“繇”,喜 (7)辩同“变”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动乱、大变革的时代,是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过渡时期,是各种政治主张、哲学观点、学术思想异常活跃的时期,形成了儒、道、法等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一方面“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浑浊,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1.课文1~4段写了哪些内容?作者是怎样阐释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在这部分集中阐释了世间万物“都有所待”。首先,作者大笔挥洒,以夸张手法描写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言其背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翼大“若垂天之云”。这只鸟不但大,它还能腾空而起,还能乘海风作万里之游,给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其次,作者以“野马”、“尘埃”的“以息相吹”与大鹏的“海运则将徙”作对比,说明万物皆“有所待”。
接着,作者以童话般的叙述,写蜩与学鸠对大鹏高飞南行的嘲笑,并以行路备粮的比喻予以反驳,表现了毫无自知之明者的可怜和可笑。2.文章第6段写道“此小大之辩也”。联系全文找出庄子所举的“小”和“大”的例子,并说明作者对它们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3. 庄子以一只将“徙于南冥”的大鹏,创造出一种雄奇深邃的意境,如何认识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但是,作者又义正词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多次浓墨重彩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因为在背大翼广、向往着逍遥却又无法逍遥的大鹏身上,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4.作者认为真正的“逍遥游”是一种怎样的境界?文章结尾提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怎样正确理解“无己”“无功”“无名”的含义?你对庄子所追求的境界有什么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作者认为,真正的“逍遥游”是一种摆脱了一切束缚、不需要依靠任何东西(包括物质和精神)的绝对自由状态。
②“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认为这是人达到绝对自由的途径。 所谓“无己”,就是忘掉自我。在庄子看来,人和万物都是“道”的表现形式。人如果拘于形体,必然会受外物的束缚,他提出的“无己”就是希望丧失“自我”意识,这样就不会受外物的拘束,不会去评判是非曲直,从而达到怡然自得的境界。所谓“无功”,就是去除功名利禄之心,不热衷于身外之物,做到“清静无为”。庄子只求维持生存的基本需求,宣扬的也是保生养亲以尽天年,不求建功立业。这是一种消极思想。 所谓“无名”,就是忘掉荣辱、毁誉、得失,褒贬由人,偃仰随我,置声名与舆论于不顾。
“无己”、“无功”、“无名”是庄子追求精神上绝对自由的途径,是追求的最高境界。庄子认为,任何人只要摆脱了功名利禄的束缚,忘却世间的毁誉得失,超越一己的生死界限,便会达到物我两忘、怡然自得的逍遥。③庄子所提倡的“忘我”精神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忘我”是完全不同的。其实,生活在现实社会里,任何人都不能做到“无所待”,人生一世应该体现自己生命的价值,应该有建功立业的抱负。对待这种消极的人生观,我们既要批判又要继承。古今异义词
1.定义:古汉语中有一些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
2.一般规律: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
①词义扩大。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西门豹治邺》)的“好”,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现在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②词义缩小。如,“金就砺则利”(《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
③词义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④感彩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
⑤词义弱化。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相对不怎么高深。“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⑥词义强化。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请完成“课后知能检测·课时作业(十六)”第4题作用:运用寓言来阐述自己的思想理论、政治主张。这种方式,能够将深奥的道理浅显化、通俗化,抽象的思想具体化、形象化,进而有助于人们理解和接受这些观点,并有深刻的劝诫和教育意义。
主要特点:①鲜明的教育性;②强烈的讽刺性 ;③故事情节的虚构性;④语言精练,极富表现力;⑤一般篇幅短小,结构紧凑;⑥常用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来表现主题。阅读下面这则寓言故事,点明故事的寓意。
乌鸦站在树上,整天无所事事, 兔子看见乌鸦,就问:“我能像你一样,整天什么事都不用干吗?”乌鸦说:“当然,有什么不可以呢?”于是,兔子在树下的空地上开始休息,忽然,一只狐狸出现了,它跳起来抓住兔子,把它吞了下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如果你想站着什么事都不做,那你必须站得很高,非常高。淡泊名利 心向自由
庄子在残酷社会中,以极敏锐、极深刻的思想洞察力,看破了权势者之间所玩弄的战争游戏的罪恶用心,他拒绝和好战的政权合作,激烈反对君主们攻城略地、涂炭生灵的战争行为;庄子同情人民的悲惨遭遇,他怀着极大的悲悯,极热的心肠,关注饱受战乱蹂躏的人生,为在战火中呻吟、挣扎的芸芸众生指出了一条求生的出路。 “不被统治者所利用,终身不做官!”这是庄子特立独行的高洁志向,“无待而游于无穷”是庄子理想中的最高精神境界。庄子力图寻找一种乌托邦式的绝对自由的理想精神境界,来平复、慰藉自己对生命理想、人生幸福的诉求。这是一种无可奈何但又绝不甘心的选择。
【应用角度】 “淡泊”、“选择”、“自由”、“价值观”、“珍视生命”、“品质”、“节操”、“个性”等。温家宝在讲话中提到:“我想对大家说,还有几个月我就要退休了,归隐林泉。我总觉得似乎还有很多事情还没有做完,还有很多事情还没有办好。但是,我心里常常默念屈原在《离骚》里的两句词。一句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另一句是: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这两句的意思是,为了追求真理,即使我死九次也不后悔,为了自己的清白,即使死也要死得诚实和正直。我曾经说过,我为国家献身已经四十多年。我希望人们把我忘记——包括华人、华侨——把我忘记。但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几千万华侨华人。”【媒评文摘】 1.过去的十年,哪里有灾难,哪里就有你身影。灾区人民不会忘记你在汶川的一言一行,孩子们不会忘记你的“多难兴邦”。我们仿佛看见你紧缩的眉头。您为国家、为人民工作了40余年,点点滴滴,人民不会忘记!我们不会忘记您,温总理!
——新华网
2.您真诚的谈话,让我们看到了您真诚的襟怀,一如您为国家、为人民真诚的付出,这一切必将永刻史册!
——天涯论坛我感觉自己正陷入这种恐惧。我周围的生活就像一个巨大的泥沼,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这时候我想到了庄子。这只蝴蝶,或者大鹏,这是长翅膀的庄子,从人世的巨大泥沼中超脱出来从而变得轻盈无比的庄子。比起我生活的时代,庄子的周围才真正称得上是一个巨大的泥沼,一个恐怖的陷阱。庄子,包括和庄子一样地位卑微也更多数的庶,他们只是君主的猎物,被围困在君主的苑囿里,君主什么时候高兴了或者不高兴了,就宰杀一只,纯粹为了娱乐。那是一个毫无生命尊严的时代,那是一个人命低于草菅的时代。庄子也是一只猎物呀,被君主围捕,但却冲破君主的包围圈,胜利大逃亡了。对于“士”,君主不是纯粹用刀剑来对付,他们还用蜂蜜和甜酒,用玉帛和铜币。他们要让一部分猎物成为自己的宠物,供自己取乐,同时也会为自己充当爪牙,去猎杀更加低级的庶。庄子被诱惑。楚王派使者持千金来了。楚王要降服这一只桀骜不驯的猎物。温柔的大网张开了,暗藏杀机。但庄子就是不入其彀中。庄子选择了突围。庄子冲天而起。庄子就是这样被逼出了一双翅膀。庄子从此不再是一只猎物。庄子完成了自己。因为有了翅膀,因为舍弃,庄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自由是什么?自由是你一无所有之后,还能自信地对所有的人说:“我富甲天下。”我们有这种气魄吗?没有,所以我们成不了庄子。庄子曾经向监河侯贷粟,因为庄子家贫。庄子从来不是迂腐的伯夷叔齐,庄子知道生命的可贵。但庄子从来不向君主摇尾乞怜,像那些建筑设计豢养的哈巴狗。庄子是有翅膀的人。庄子的灵魂在天上,在与天地精神相往还的浩渺宇宙间。庄子是能够吞吐宇宙的人,抟扶摇直上者九万里,庄子哪会下作到向君主摇尾乞怜,那是在与大自然肌肤相亲。
庄子就这样拔地而起。庄子在我们的灵魂的仰望中翩翩起舞。庄子是雄浑的。庄子也是妩媚的。庄子一会儿是大鹏,力拔山兮气盖世;一会儿是蝴蝶,流连细蝶时时舞。庄子让当时的社会吃惊,更让后人吃惊。这个长着翅膀的怪物,滑过阴暗的宫廷,滑过君主的刀丛,竟然毫发无损。凭什么?凭他的一对翅膀。人到中年,我感到生命的沉重。因为我没有庄子的翅膀。说到底我没有庄子那样彻底的思想。思想使人轻盈,金钱使人沉重。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每个人都被捆缚在欲望的战车上,每个人都在冲锋陷阵,都在拼命拼杀。这是另一个尸横遍野的战场,没有硝烟,但比起旧中国的刀光剑影、血肉横飞,丝毫也不逊色。我们没有翅膀,我们只有欲望。沉重是自找的。庄子是旧中国时最伟大的散文家。因为庄子的散文也有一双翅膀。能够飞翔的散文才是好散文,而能够在飞翔中不被大风刮散架的散文才是散文中的珍品。庄子的散文在历史的大风中飞翔了两千年,不仅没有散架,没有像羽毛一样被吹得无影无踪,反而在风沙的打磨中日益铮亮,这得益于庄子翅膀的轻盈,还有坚实。我飞不起来,因为我的沉重。这种沉重是污浊的,散发出生活的枯枝败叶的腐朽气息。我的生活中堆积着那么多腐朽的枯枝败叶,但我一点也不舍得丢弃,反而视若珍宝,所以我注定无法轻盈。
我想飞,却怎么也飞不高。那是许多年前的一首老歌。一首老歌诉说着我们对飞翔的梦想,而一双绑缚着沉重黄金的翅膀,是怎么也飞不起来的啊!
还是不要胡言乱语了。让我们的心,老老实实地在股票与基金的浮沉中,飞翔一生吧!【精要赏析】 一句“我们没有翅膀,我们只有欲望”,将两种不同的人生划分得一清二楚。“翅膀”非人类所拥有,但我们却可以拥有“翅膀”所象征的精神。庄子即是如此:他不愿被围困在君主的苑囿,拒绝蜂蜜和甜酒、玉帛和铜币,在一无所有之后,仍自信地召告天下,我富甲天下。他自由了,并且乘着无欲无求的翅膀飞越历史的长河,向我们展示着生命的轻盈。而只有欲望的我们,感到生命的沉重,在巨大的泥沼中苦苦挣扎却依然不舍得放弃。虽然庄子距我们太远,但我们可以尽可能地减轻生命的负重,哪怕只是一点点。 【教学设想】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初步了解庄子形象化说理的风格。
3.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汪洋恣肆的特点。
4.掌握相关文言基础知识。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
2.赏析本文形象化说理的特点
教学难点
1.了解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的思想。
2.理想“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
教学课时
2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了解庄子及其文章和道家思想;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落实基本知识。一、导入
大约在公元前369年,“天崩地坼”(李泽厚语)血雨腥风的战国,河南省商丘县东北,当时叫“蒙”的小国,一位思想家带着他的第一声啼哭诞生了,他,就是我国历史上与老子并称的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周。 对于庄子我们并不陌生,高一时就拜读过庄老先生的《秋水》,我想请教的是出于《秋水》的成语及其意义是否还有同学记得? (望洋兴叹:看到别人的伟大方知自己的渺小;后多比喻要做一件事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贻笑大方:被有很高的道德修养的人笑话了;现表示被内行人笑话。) 既然并不陌生,我们是否能够遥想一下庄子的形象呢?[答案具有开放性,大致要点:曾垂钓于濮水,曾向监河侯贷粟,曾以卖草鞋为生,著《庄子》“十余万言”(《史记》语),是一位被褐怀王的隐士高人。] 可以让学生多介绍相关的故事。 【明确知识】
1.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2.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3.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4.《庄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鲁迅:其文汪洋捭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今天我们再一次接触庄子,我们要通过《逍遥游》了解庄子的哲学世界,走进庄子内心的深处。 三、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相关存在的疑难问题(字词)。
四、选三个学生读,随时正音,纠正错误,学生初步理解内容即学生谈本段讲了什么。 五、学生再读课文,看图说话。(等于翻译课文)
【明确】
第一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不自由)。学生讲图,随时翻译文章,点明重要词语的意思。
第二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亦不自由)。学生讲图,随时翻译文章,点明重要词语的意思。 第三段:从自然界到社会的人,无不有所待,真正的逍遥者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的,他们无所待(无己、无功、无名——追求绝对的自由——逍遥的境界)。学生讲图,随时翻译文章,点明重要词语的意思。
明确:能够“效、比、合、征”的四种人,有才智修养,当都被世俗所累;宋荣子置世人的赞誉与诽谤于度外,但他的修养“犹有未树”;列子御风而行,逍遥自在,但“犹有所待者”。六、附录,以下内容最好在课文梳通中加以落实。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是说这只鸟在海翻腾激荡的时候,就乘风迁徙到南海。
2.《齐谐》是书名,齐国的志怪之书。文章是引此为证,说明鹏之高翔奋飞是有根据的。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意思是说:天色苍苍茫茫,究竟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由于它无限高远没有边际的缘故呢?大鹏朝下看也不过这样的罢。4.“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知,同“智”。年,寿命。本句意思是说:小智不能理解大智,小寿命不能理解大寿命。
5.“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译为:凭什么知道是如此呢?
6.“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特,独。匹,比。彭祖,传说中尧臣子,封于彭城,活了约八百岁,故以久寿见闻。全句大意:然而只活了八百岁的彭祖现在却独以长寿闻名,众人还都希望同他齐寿,不是太可悲了吗? 7.“汤之问棘也是已。”汤,商朝的建立者。棘,汤时的大夫。汤曾向棘询问有关宇宙的道理。原文是:汤问棘曰:“上下四方有极乎?”棘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 。穷发之北……”汤王有“物各有极,任之则条畅”的话,与《逍遥游》所持的思想一致。庄子肯定性重述其问,也是为论证自己的观点,同时运用鹏举万里而图南与斥安鸟的“彼且奚适”之问对照,进一步说明“小知不及大知”的道理。
8.“此亦飞之至也” ——这样也就达到了飞翔中最得意的境界。
9.“此小大之辩也” ——这就是小智与大智的区别。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诸子散文中,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对中国历史影响最深。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便是庄子。庄子是一位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他继承老子顺其自然的观点,更进一步认为无可奈何的叫“命”,不可违离的叫“天”,一切都只好任凭它的摆布。 他的思想相当复杂,攻击儒、墨,主张回归自然;愤世嫉俗,痛恨黑暗现实,富于批判精神,但同时又想取消斗争。他的人生观很消极,带有浓厚的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色彩。由于庄子生活在战国乱世,诸侯各国征伐不已,暴主佞臣杀人如麻,他的志向不可能实现,他看透了这个社会的一切。于是他开始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这是怎样的“自由”呢?希望我们能够在《逍遥游》中能够窥见其中的点滴。二、理解文章内容
1.听读全文前,提醒学生思考:文中出现了几个“笑”字?各笑什么?
读毕,学生总结出三个“笑”字,分别在第四、六、七节。
明确:蜩与学鸠笑之、斥安鸟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2.弄清三个“之”,我们就能知道笑的对象了。下面,就请大家解读三个“之”。
明确: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第三个“之” 所指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3.全文的内容实际上就是由三“笑”构成的,现在我们一起来解读这三大板块。三、先看第一板块。请大家朗读第一节
1.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
明确:因为大鹏“图南”,必须有“风斯在下矣”“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的条件。2.蜩与学鸠笑鲲鹏,作者赞成还是反对呢?为什么反对?
明确:大鹏、野马、尘埃,以及天地间的生物,都是靠大自然的气息“相吹”的。而蜩与学鸠同是属于“生物之以息相吹”之类。差别只在于“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罢了。事物的大小不一样,所适的远近不同,它们所凭借的条件(即所待)也是有区别的。所适越远,所要凭借的条件就越是充足,如将要“图南”的大鹏必须有“风斯在下矣”“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的条件;而“決起而飞,抢榆枋”的蜩与学鸠所凭借的风(或其他条件)比起大鹏就小多了。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有所待,因而都不逍遥。
3.本段中其实有一句话可以证明以上的内容,而且这句话是作者写鹏如何大,如何飞至九万里的目的,是哪一句?
明确:“天之苍苍,……亦若是而已矣。”就是说,人们仰而观天,苍苍而无所至极;殊不知九万里高空的鹏俯而下视,也如人们仰视苍天一样。在九万里高空的鹏把地面的人、物看得很渺小,但地面的人或其他小生物看远在至极的高空的大鹏不是一样的渺小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庄子完全泯除了事物的大小。在他看来,世间的万物本是一律平等的。鲲鹏之大,尘埃之小,都是有所待,因而都不逍遥。 4.齐读第四节,感悟内容:鲲鹏凭借风力、蜩与学鸠笑鲲鹏和作者反驳蜩与学鸠。 四、再看第二板块,请大家朗读第六节
1.斥安鸟为什么笑鲲鹏呢?
明确:斥安鸟认为,鲲鹏要飞高,才依赖于风力,而自己不追求那样的高度,所以能够摆脱对外力的凭借,自己能够自由地“腾跃”“翱翔”。2.那么,作者对斥安鸟的“笑”是什么态度呢?你认为庄子是否赞成“小大之辨”?
明确:“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不是庄子的观点,相反,他认为这是世人的成见。因为他觉得“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意即像大年之大年的彭祖,不知自己本性的“众人”却非要去“匹之”,这不是很可悲吗!这里,庄子仍进一步阐发要泯除大小之见,对任何事物不要虚妄分别的观点。 即使是“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的大鹏,在斥安鸟看来,也不屑一顾,它并不像“小年”的“众人”去匹“大年”的彭祖那样去做一些徒劳的事,而是以“我腾越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满足了,因而它自得其乐地笑了。
这里的“笑”就代表了庄子的笑。庄子是借斥安鸟笑大鹏来喻自己笑那些持有“大小”成见和以小慕大的人。庄子为何用斥安鸟来喻自己呢?这是由于庄子的时代背景所限。他常常托别人或别物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古今人物,禽兽鱼虫无一不成为他借用的对象。他之对己、对人、对物根本就没什么分别,只不过他有时在明处,有时在暗处,有时当场导演,有时幕后指挥,但是“每一个场合中,必然隐藏着一个庄子”。五、最后看第三板块,齐读朗读第七节
1.宋荣子为什么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呢?
因为“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2.作者对宋荣子的态度怎样?
由“斯已矣”“虽然,犹有未树也”可知,作者对他也是否定的。不仅如此,作者还通过否定比他自由得多的列子来进一步否定他。
蜩鸠与大鹏都是有所待,蜩鸠却去讥笑大鹏,这不可取;同样,如果大鹏去讥笑蜩鸠的话,是否可取?人类中,那些凭着自己聪明的才智、良好的行为、高尚的道德、强大的能力就能够称效一官,投合一君,取信一国的人,虽然他们都以达到目的为满足,但因为是有所待,所以与逍遥的境界来说实在相差太远了,理所当然要被比他们略高一筹的宋荣子所笑。
但庄子对宋荣子的“笑”并不完全赞同。宋荣子尽管“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但却“未数数然也”。他仍是始终“未树”逍遥境界。再如比宋荣子更高一筹的列子,他能“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但和宋荣子一样也是“未数数然”的。他能御风而行,虽说免去步履之劳,可是没有风,不是也无能为力了吗?所以庄子说他“犹有所待也”。
齐读第三节,感悟内容。 六、到此为止,我们了解到,作者对“笑”鲲鹏和别人的蜩与学鸠、斥安鸟、宋荣子都一一作了否定。那么请大家讨论一下:
1.作者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是不是肯定呢?
明确:也都作了否定。否定后者好理解,关键是否定前者不好理解,因为“鲲鹏展翅”早已作为积极的意象被人们广泛引用。但在本文中,作者在讲述这一寓言故事时,突出的不是鲲鹏本身,而是风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对风力作用的突出,实际上就是对鲲鹏的否定。作者写了“笑”的双方,对“笑”的一方蜩与学鸠、斥安鸟、宋荣子都作了否定,对被“笑”的一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也都作了否定,并且对顺便提及的野马、尘埃、芥、大舟、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列子等事物或者人物也都作了否定。这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如果我们借用本文中的一个形象的词语,可以说是:笑!是的,本文也可以说是:庄子“笑”万物!2.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
明确:因为它(他)们都“有所待”,都没有做到“逍遥游”。3.哪种人能达到这种境界?
明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只有任其自然,随变是适,无乎所待,以游无穷,这才是逍遥游的理论境界!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了,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怎样才能摆脱有待,达到无待呢? 庄子强调,根本的一点是要认识到,不是外在的客观条件或必然性束缚了人的自由,而是人们自己的主观认识、自己的思想束缚了自己,不知道“以道观物”“道通为一”的道理;如果能从主观上齐同万物,忘却外在的一切差别,也就无所不适、无所对待了。庄子进而提出了最彻底的“无己”的方法,即从精神上超脱一切自然和社会的限制,泯灭物我的对立,忘记一切,直到忘记自己。无己而后无所待。 七、小结
全文基本上是否定,是从反面论证,最后才用几句话提出正面主张,以三“无”(无己、无功、无名)作结,有力地论证“无所待”观点。至于“无所待”的境界怎样才能达到,希望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读读《逍遥游》的后半部分。八、学生讨论
你对这样的境界有何看法?
1.明确:本文的主旨是追求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庄子认为,世上万物都受到限制,社会上的人被生死、寿夭、得失、荣辱、贵贱所牵累,没有自由可言,其原因在于“有己”,“有己”则“有待”,只有做到“无己”才能进而达到“无功”“无名”。所谓“无己”,就是忘掉自我。在庄子看来,人和万物都是得道而生,形体只是道的寓所,人如果拘于形体,必然会受到外物的束缚,达不到恬淡自适的境界。所谓“无功”就是去除功名利禄之心,不汲汲追逐外物,只求保身全生养亲以尽天年而无建功立业的理想。 所谓“无名”,就是忘掉荣辱毁誉得失,褒贬任人,俯仰随我,置声名与舆论于不顾。达到“无己”“无功”“无名”,便是在头脑中消除了物我对立,使精神与道融合为一,超越一切现实的矛盾,步入超现实的绝对自由。庄子的这种思想,实际上是在现实中无法摆脱的“心为形役”,即“心”与“形”的矛盾,而超现实地在精神上追求绝对的自由。庄子对人的精神的肯定是对的,但这种“绝对自由”的超现实性恰恰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想借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现实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庄子的哲学其实就是人生哲学。在庄子看来,“有待”和“无待”意味着人生的两个层面,物质形体的活动总是有待的,而无形的精神活动可以是无待的。人生世间,难免神为形累、心为物役,应该通过“无用”、“无己”的“道德”修养,使精神突破有待的束缚,从自我中提升一级,达到无待的自由。2.专家的看法:
然而,我们必须了解庄子绝非不食人间烟火的道行者,也非逃离现实生命的乌托邦理想的人。他的见解是基于人类无止境的餍欲与物化的倾向所引起发出来的;同时,鉴于个人的独存性已消失与被吞噬,遂于洞察人类的处境中安排自我的适性生活。没有这种感受的人,自然无法体会庄子。 因而庄子哲学对于读者来说,能感受多少,他的可接受性就有多少;他的看法是无法得到大众一致公认的,同样的一句话,有人会视如智慧之言,有人会以为是无稽之谈。事实上,庄子的哲学不是写给群众看的,庄子的说话也不是说给群众听的,他的声音有如来自高山空谷。 读庄子书确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在他眼底里,凡夫俗子就如一窝吱吱喳喳、跳跳跃跃的小麻雀,官僚是一群猪猡,文人学士则有如争吵不休的猴子。看他书中大鹏小鸟的比喻、河伯海若的对话,以及井底蛤蟆的设喻,你会觉得他简直是千古一傲人。 在人类历史的时空中,孤鸿远影,“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从庄子哲学的恢宏气象看来,也确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他的思想角度,从不拘限于枝枝节节,秋毫之末;但他并不抹杀精细的分析,否则就犯了《秋水》篇中所说的“自大视细者不明”的毛病。他往往从整体处观察事理,从各个角度作方方面面的透视。九、课文小结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期刊中对文章的解读】
《逍遥游》赏析
《逍遥游》是一篇神文,像这样的文章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不多见的。
我们首先惊讶于庄子超出寻常的想象力。在庄子的笔下,“鲲”不知有几千里之大,一变而为“鹏”,鹏的背不知几千里,羽翼遮天蔽日,奋起南飞,击水三千,扶摇九万。何等宏大!作者为什么要创造一个如此巨大的艺术形象呢?首先,庄子是一个大思想家,这样巨大的形象是他所欣赏的。 其次,创造大的形象,也是为了与小的形象进行对比。你看,大的形象除了鲲鹏,还有冥灵、大椿、彭祖。小的形象有芥、蜩、斑鸠、朝菌、蟪蛄、斥安鸟,这一大一小形成的对比是十分鲜明的。那么,庄子是在褒大贬小吗?不是。那么庄子为什么要进行大小的对比呢?这样的对比和下文的宋荣子、列子、至人、神人、圣人是什么关系呢?这是读懂本文的关键所在。作者写完大小的对比后,接着写了“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者不过就是数仞间跳跃自得自满的小鸟,受到宋荣子的嘲笑。 为什么?因为宋荣子不受外界舆论的束缚,懂得“内外”与“荣辱”的界限。然而,庄子对他仍然存有遗憾,“犹有未树也”,就是说,宋荣子没有达到庄子心目中的最高境界。列子可以御风而行,而且轻巧美妙,但他仍然达不到庄子的理想境界,因为列子“有所待”,没有风,他就无法飞,靠的是外部条件。庄子的理想境界是“无所待”,能够“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不依靠任何外物,达到绝对自由,这才是庄子的最高理想。 至此,我们明白庄子对比的意图了:大对于小,是相对自由的;宋荣子无视毁誉,较之“征一国者”相对自由;列子御风而行,免受行走之劳,较之于徒步者,是相对自由。但所有这些,都达不到庄子的最高理想境界,因为他们都“有所待”。最后,作者推出一种理想化的人物:“至人”“神人”“圣人”。庄子的对比手法是很有特点的。他发挥想像,将大与小推想到极致,从而给读者留下极深的印象。另外,庄子“大”的概念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空间上的概念,“几千里”“几万里”“坳堂”“数仞”;二是时间上的概念,“五百岁”“八千岁”“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庄子的对比往往借助寓言。本文通篇是寓言,形象生动,感人至深。鲁迅先生说:“(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捭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之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说本文是神文,还因为庄子提出了深刻的哲学概念。本文讨论的核心是“绝对自由”,这是一个哲学命题。如果把庄子的“绝对自由”理解为现实社会中的无组织纪律,那就错了。庄子的“绝对自由”是一个“理念”,是对人的精神的阐释。庄子认为,作为形体的生命,是没有绝对自由的,也不可能有;而作为精神的生命是有绝对自由的,也应该有。庄子生活在战国乱世,诸侯各国征伐不已,暴主佞臣杀人如麻。 他的志向抱负不可能实现,他看透了这个社会的一切。于是,他开始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他希望自己的精神天马行空,无所羁绊,进而让精神的生命去解放作为形体的生命,从而达到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中国古代哲学有所谓“形而上”与“形而下”之说。我认为,任何一个人,一生中总有“心为形役”的烦恼。“心”即精神,“心为形役”,不得不做些违心的事情;所以古代文人追求的是“形为心役”。于是,“形”与“心”此起彼落,各有消长。 这种交互起伏,构成了人生的基本矛盾。当“心为形役”时,即处于“形而下”(物质)状态;当“形为心役”时,即处于“形而上”(精神)状态。时上时下,有上有下,上上下下,下下上上,永无休止。庄子提出的精神自由是想彻底解决这对矛盾,他的理想就是人应该达到“形而上”的状态,并永远保持。这种从本质上对人的肯定,对后人影响巨大,特别是给后来的文人以极深的影响,像陶渊明、李白、苏轼都打上了庄子的印记。当然,这也是庄子对中国哲学的贡献。本文的语言奇伟怪谲,最能代表庄子的语言风格。清代文人胡文英评价说:“前段如烟雨迷离,龙变虎跃。后段如清风月朗,梧竹潇疏。善读者要须拨开枝叶,方见本根。千古奇文,原只是家常茶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