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 渔父同步备课课件 苏教版必修5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 渔父同步备课课件 苏教版必修5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1-01 17:23: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96张PPT。他出身贵族,知识渊博,有政治和外交才能。他曾得到楚怀王信任,担任地位相当高的“左徒”的官职,参与国家的政令起草和外交工作,但由于上官大夫的诽谤而被楚怀王疏远。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的楚国的危机,主张改良内政,联合齐国以求自存,但是,当权者靳尚和怀王的宠姬郑袖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正确意见,和齐国绝交了。怀王甚至被秦国诱去做了三年的俘虏,囚死在秦国。楚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他比他的父亲还要糊涂,在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的挑拨和诋毁下,屈原被流放在外二十多年。约前278年他看到楚国的前途已经无望,毅然于农历五月初五,跳进汨罗江自杀了。
屈原被楚顷襄王放逐到江南后,长期流浪,最后由沅至湘,自沉汨罗。本文以屈原被放逐江南为背景,从篇中“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一句看,文中事件发生的时间,是入沅江之后,怀石沉湘之前。此时屈原已有以身殉国之志,故而文中屈原的话可当做他的临终遗言来读。楚 辞
楚辞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代表诗人有屈原、宋玉、东方朔等。楚辞的想像力丰富。作品带有想像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常用语助词“兮”“些”等。并且结构一般比较宏大,篇幅一般比较长。 1.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运用语言进行描写外,还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试从文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2.如何理解课文《渔父》中渔父最后所歌内容的含意及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是一种比喻的手法,“沧浪之水”比喻社会状况,“濯吾缨”“濯吾足”的不同变化是根据水的状况而定的,这是一种灵活的生存方式,渔父离去,不复与言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想像空间,同时与屈原的形象形成反衬,衬托出屈原形象的高大,德行的高洁。3.本文以简洁凝练的文字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能否看出两个人物形象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渔父是一个懂得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他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但决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托到无尽的大自然中,在随性自适中保持自我人格的节操。屈原与渔父不同,面对社会的黑暗、污浊,屈原则显得执著、决绝,始终坚守着人格之高标,追求清白高洁的人格精神,宁愿舍弃生命,也不与尘世同流合污,虽然理想破灭了,但至死不渝。状语后置句
1.定义: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2.分类:(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3)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请完成“课后知能检测·课时作业(十三)”第4题定义:衬托又叫烘云托月,即从侧面加以点染以烘托所描绘的事物的手法。
作用:写作中巧妙地使用烘云托月手法,或以动衬静,以景衬情,虚实相衬,或从正面衬托,或从反面衬托,都会使文章面目为之一新。写法指点:一、注意所选择的陪衬物要恰当、典型。主要事物和陪衬物之间要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彼此间能引起人们的联想和想像。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在写自己与汪伦的深厚友谊时用桃花潭的水来衬托,二者之间既有相同点——深,又有各自的特点:一个是具体的深,一个是抽象的深。用具体的事物来衬托抽象的情感,使读者很容易理解诗人与汪伦之间深厚的友谊。二、要处理好“云”和“月”的关系。绘云的目的在于托月,因此,描写“云”时,心中要有“月”这一重心,不要喧宾夺主,要主次分明。
三、描绘“云”要适度,既不可“过分”,又不可“不及”。过分了,就会云遮月暗;倘不及,就不能为月增辉。只有“云”绘得适度,“月”才会显得动人。请运用“衬托”的手法写一段用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心情的语段,不少于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参考)天色愈发昏暗了。大片的乌云聚拢在一起,越积越厚,压得人喘不过气来。霎时,天空像是被撕开了一道口子,一道亮光闪过,把黑幕一劈为二。紧接着,一场瓢泼大雨伴随着轰隆的雷声从天而降,像是一面水势汹涌的瀑布。加上呼呼的大风,这密如瀑布的雨就被风吹得如烟、如雾、如尘。我站在家门口,久久地伫立着,任凭风吹雨打。我该怎么办呢?胸前的书包被抱得更紧了。志须高洁行须端
渔父是一个懂得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他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但绝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托到无尽的大自然中,在随行自适中保持自我人格的节操。渔父是作为屈原的对立面而存在的,面对社会的黑暗、污浊,屈原则显得执著、决绝,他始终坚守着人格之高标,追求清白高洁的人格精神,宁愿舍弃生命,也不与污浊的尘世同流合污,虽然理想破灭了,但矢志不移,至死不渝。渔父用水样的人生告诉我们为人要随性但不迷失自我;屈原用山般的坚毅告诉我们要保持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管我们用哪种方式生活,也不管我们身处怎样的环境,都要铭记——保持自我、保持高潮是我们生活的准则。
【应用角度】 “坚守自我的信念”、“识时务者为俊杰”、“坚守自我”、“人格与追求”等。至此,年仅25岁的维特尔成为了最年轻的三届F1世界冠军。他打破了一个纪录:比偶像舒马赫拿到“三冠王”时的年龄提前了6年。
维特尔没有詹姆斯·亨特的桀骜不驯,没有阿亚顿·塞纳的愤世嫉俗,但是他仅靠一点就受到车迷和车队的青睐:一年一进步。纵观他获得的成绩,从最年轻积分获得者、最年轻杆位到最年轻三届世界冠军……维特尔从2007年出道以来的上升速度犹如火箭一般。在车迷和车手的眼中,他是一个幸运儿。红牛车队的赛车的确是维特尔夺冠的主要助力之一,但支撑他连连获胜的关键在于信念,冠军的前进之路就是每次都拿冠军。
【媒评文摘】 1.超越舒马赫,成就三冠王。也许一切都是冥冥之中注定的,同为德国人,维特尔是舒马赫指定的接班人。他用超越舒马赫的方式,更让这种师徒之间的传承显得异常完美。维特尔也用“三连冠”证明了自己才是现在F1车坛上真正的“老虎”。
——中国日报网2.每个人都希望成为偶像那样的人,到最后,你会发现,偶像只是“替代”你实现梦想的那个人,你真正的偶像,是那个梦想。所以维特尔就是维特尔,一个永远追逐梦想的人。
——体坛网屈原只是一滴水,但滴水藏海,背后是深广的社会背景和独特的个人性格特征。屈原有才干,有远见,对楚国忠心耿耿,却被楚怀王排斥,又被顷襄王流放,直到怀石自沉汨罗。悲剧的背后,是朝廷的昏庸。
政治清明的朝廷,应当选贤授能,亲贤臣,远小人。而楚国恰恰相反,君王亲近靳尚、令尹子兰等小人,疏远了忠心耿耿的屈原。上官大夫跟屈原一同在朝为官,想争得楚怀王的宠信,内心嫉妒屈原的才能。 上官大夫就在怀王面前讲屈原的坏话:“大王叫屈原起草宪令,大家没有谁不知道的。每当一项法令制度定出来,屈原就夸耀他的功劳,认为‘除了我就没有谁能制定得出来’。”怀王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偏信小人谗言,疏远赤胆忠臣,这不是昏庸是什么?当秦国割让汉中一带的地方给楚国来讲和的时候,楚王说:“不愿意得地方,愿意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仪听了后说:“用一个张仪抵汉中的地方,请您让我到楚国去。”到了楚国,又用丰厚的礼物贿赂楚国当权的大臣靳尚,让他在怀王的宠姬郑袖的面前编造谎言。怀王居然听信了郑袖的话,又放走了张仪。念私利而不顾大局,纵虎归山,这不是昏庸是什么?屈原悲剧的另一个原因,是其自我圣化的道德理想主义。
屈原总是将自己圣化,圣化成一个操守高洁的君子。他确实操守高洁。他总是以圣人的姿态引导楚王,努力使之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王,从而使楚国的政治走入正道;他总是从高悬而无根基的道德层面去评判现实中的楚王。其结果总是发现现实中的楚王与理想之间存在着距离。当然,屈原的自我圣化,并非为了自做圣王,而是为了以圣人的姿态辅助圣王,从而建立一个人间天国——道德理想国。屈原将自己的理想政治称之为“美政”:“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他愿意以己相殉这个“美政”,可是,现实却击碎了他的理想乌托邦。这种自我圣化,这种在不可能的情况下追逐的道德理想,可以说是他悲剧的重要原因。
滴水藏海看屈原,我们看到了许多,我们也思考了许多。【精要赏析】 本文用散文化的笔法将屈原被楚怀王疏远的故事娓娓道来,将屈原被放逐的个性特点分析透彻。屈原是那个时代的英雄,却遭遇不幸,屈原是追求理想和完美的理想主义者,却不得寿终,将屈原的故事叙述清楚,将对屈原的评价清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分析透彻一个人物,展现一个历史人物,是素材运用的一个技法,也是获得高分的技法。 【教学设想】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文言现象,能流畅的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屈原和渔父的对话,分析两人的性格特点,并与司马迁做比较。
3、通过比较,使学生在理想与生命产生矛盾时,能做出积极正确的选择。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掌握文言现象
教学难点
认识屈原的伟大人格
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两千年前的湘江水畔,一位诗人在踽踽独行,憔悴的脸上写满孤独和悲愤。心被忧虑撕裂的时刻,他纵身一跃的姿势,定格成永远的风景。他的热血化作滔滔波浪,随着江水悠悠流淌千年,滋润了整个民族的灵魂!他,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拨开历史的烟云,去寻觅诗人的足迹,让我们一起聆听屈原处在生死边缘的心灵抉择。二、 朗读文章,整体感知
1.正确朗读文章,注意音准、断句、停顿。
2.学生提出预习时的问题,师生讨论解决,疏通大意。
3.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朗读文章。
要求:揣摩人物心理,注意语气、语调、语速 。
(1)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这句要读出昂扬之气,傲然之气,一种执无怨悔的决绝,同时还要流露出一种隐隐的豪迈之感。(2)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这句语调抑扬顿挫,几处反问语气要语调宜高,表现出一种激愤之情。
(朗读是声音和情感交融的艺术,“言为心声”,语言最能表达人物的心灵世界,因此文章的朗读需要读出人物语言的语气、语调、语速,才能更好得把握人物性格。)三、 精读文章,把握形象
1.本文主要通过语言来塑造人物的形象,请大家分别精读屈原和渔父的话,概括两人的性格。
明确:出示投影
屈原——他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渔父——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2.有人说这是一篇赞颂屈原的文章,为什么还要塑造渔父的形象呢?
明确: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3.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主要写他的语言,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从文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暗写出屈原所处的黑暗环境,所遭受的困境挫折,为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终生张本、铺垫。
(这一环节,主要训练学生的解读文本、归纳概括的能力。) 四、人物对比,感悟生死
1.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个人的认识。
(学生讨论,发表观点) 明确:出示投影
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不愿随波逐流,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在他的祖国沦丧后,他“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迎接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司马迁出于公正,为李陵辩护,得罪皇上,当死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一种令肉体与精神,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史记》“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2.联系实际,借鉴渔父、屈原、司马迁的做法,说说当你的理想不能实现时,你会怎么做,为什么会这么做?
(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但遇到比较消极的观点时,应适当予以点拨纠正。)
(这一板块,是将课堂所学延伸到生活实际中,体现了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更高层次——应用,从而达到了人文教育的目的,引起学生对生命价值的关注和思考,深层次的理解课文。) 五、总结
出示投影: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学生齐读)同学们,屈原为了自己的理想而至死不渝的精神固然值得后人景仰,然而,这些古人的所作所为更加值得我们学习。直面人生吧,正视人生中的苦乐顺逆,勇敢面对生活中的选择和考验。人,只有在试金石上磨砺过,意志才会坚强,脊梁才会挺直,生命才有力量。 六、作业
1.背诵文章。
2.课本剧写作:生与死的对话。(即汨罗江畔,屈原与司马迁的对话)
要求:准确把握两人的思想感情,大胆想象,合理设计对话,展示两人的内心世界。对话应尽量化用作品中原句,以增加真实性。【期刊中对文章的解读】
《渔父》赏析
关于《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最早认定为屈原作的,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楚辞章句》是在西汉末年刘向编的《楚辞》的基础上作注。在《楚辞》中,《渔父》已作为屈原的二十五篇作品之一收入。据此,则认定屈原作《渔父》,又可上推至刘向时。后世认同屈原作《渔父》,影响较大的有南朝梁代萧统编的《昭明文选》和南宋朱熹的《楚辞集注》,但此说漏洞颇多。 从外证来说,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述《渔父》文字时,只是作为行文的一部分,而并非作为屈原的原作转引。王逸《楚辞章句》在明确指出“《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之后,又说“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则作者又非屈原而成了“楚人”。从内证来说,《渔父》中的屈原表示“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以下当是赴湘自沉的一幕,似不可能再有心绪用轻松的笔调续写“莞尔而笑”的渔父。何况全文采用第三人称,亦与屈原作为此文作者的身份不合。故近人一般都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郭沫若说:“《渔父》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屈原赋今译》)按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还是比较可信的。
《渔父》中的人物有两个——屈原和渔父。全文采用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问答体,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全文六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头、腹、尾三个部分。文章以屈原开头,以渔父结尾,中间四个自然段则是两人的对答。在第一部分中,屈原开始露面。文章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以及主人公的特定情况。时间是在“既放”之后,即屈原因坚持爱国的政治主张遭到楚顷襄王的放逐之后;地点是在“江潭”“泽畔”,从下文“宁赴湘流”四字来看,当是在地近湘江的沅江或沅湘间的某一江边、泽畔;其时屈原的情况是正心事重重,一边走一边口中念念有词。文中以“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八字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在这部分中,渔父上场,并开始了与屈原的问答。对渔父不作外形的描述,而是直接写出他心中的两个疑问。一问屈原的身份:“子非三闾大夫与?”屈原曾任楚国的三闾大夫(官名),显然渔父认出了屈原,便用反问以认定身份。第二问才是问话的重点所在:“何故至于斯?”落魄到这地步,当是渔父所没有料想到的。由此一问,引出屈原的答话,并进而展开彼此间的思想交锋。屈原说明自己被流放的原因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即自己与众不同,独来独往,不苟合,不妥协。由此引出渔父的进一步的议论。 针对屈原的自是、自信,渔父提出,应该学习“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榜样,并以三个反问句启发屈原“淈泥扬波”“糟歠酾”,走一条与世浮沉、远害全身的自我保护的道路。他认为屈原不必要“深思高举”,从思想到行为无不高标独立,以致为自己招来流放之祸。渔父是一位隐者,是道家思想的忠实信徒。老子说:“和其光,同其尘。”(《老子》)庄子说:“虚而委蛇。”(《庄子·应帝王》,后世成语作“虚与委蛇”)渔父所取的人生哲学、处世态度,正是从老庄那里继承过来的。他所标举的“圣人”,指的正是老庄一类人物。 儒家的大圣人则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坚持“苏世独立,横而不流”(《九歌·橘颂》)的高尚人格的屈原,对于渔父的“忠告”当然是格格不入的。他义正词严地进一步表明了自己的思想、主张。他以“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的两个浅近、形象的比喻,说明自己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的态度。又以不能以自己的清白之身受到玷污的两个反问句,表明了自己“宁赴湘流”,不惜牺牲性命也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屈原在《离骚》中就曾旗帜鲜明地表示过:“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渔父》中的屈原,正是这样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司马迁将《渔父》的文字作为史料载入屈原的传记中,当然也是有见于所写内容的真实性,至少是符合屈原一以贯之的思想性格的。全文的最后一部分,笔墨集中在渔父一人身上。听了屈原的再次回答,渔父“莞尔而笑”,不再答理屈原,兀自唱起“沧浪之水清兮”的歌,“鼓枻而去”。这部分对渔父的描写十分传神。屈原不听他的忠告,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以隐者的超然姿态心平气和地与屈原分道扬镳。他唱的歌,后人称之为《渔父歌》(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第八十三卷将此歌作为《渔父歌》的“古辞”收入),也叫做《沧浪歌》或《孺子歌》。歌词以“水清”与“水浊”比喻世道的清明与黑暗。所谓水清可以洗帽缨、水浊可以洗脚,大意仍然是上文“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意思,这是渔父和光同尘的处世哲学的一种较为形象化的说法。最后这一部分,不见于《史记》屈原本传中。从全篇结构来说,这一部分却是不可或缺的:它进一步渲染了渔父的形象;渔父无言而别、唱歌远去的结尾,也使全文获得了悠远的情韵。不少研究者认为《渔父》这篇作品是歌颂屈原的。但从全文的描写,尤其是从这一结尾中,似乎很难看出作者有专门褒美屈原、贬抑渔父的意思。《渔父》的价值在于相当准确地写出了屈原的思想性格,而与此同时,还成功地塑造了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 后世众多诗赋词曲作品中吟啸烟霞的渔钓隐者形象,从文学上溯源,都不能不使我们联想到楚辞中的这篇《渔父》。如果一定要辨清此文对屈原与渔父的感情倾向孰轻孰重,倒不妨认为他比较倾向于作为隐者典型的渔父。
《渔父》是一篇可读性很强的优美的散文。开头写屈原,结尾写渔父,都着墨不多而十分传神;中间采用对话体,多用比喻、反问,生动、形象而又富于哲理性。 从文体的角度看,在楚辞中,唯有此文、《卜居》以及宋玉的部分作品采用问答体,与后来的汉赋的写法已比较接近。前人说汉赋“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在文体演变史上,《渔父》无疑是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