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塘栖中学2014年高中语文 纪念刘和珍君课件2 苏教版必修5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杭州市塘栖中学2014年高中语文 纪念刘和珍君课件2 苏教版必修5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1-01 16:17: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译书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目睹中国人的麻木愚昧,遂弃医从文,立志于医治国民精神上的疾病。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南腔北调集》等。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他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他是一位高明的医生,是一面旗帜,一盏明灯。他以笔代戈,战斗一生,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他为民众的精神麻木而痛苦,他为民族的命运而担忧,他为青年一代的成长而费心。当他辞世时,宋庆龄亲自绣了“民族魂”三个字盖在他的身上。这是对鲁迅一生的高度评价,也是苦难的中国人民对这位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斗士最高的褒奖。
?? 有人说,鲁迅离我们太遥远,可北大教授钱理群说,鲁迅永远不会过时! 读鲁迅吧,你会感动于他不断呐喊为民请命的执着精神,你会经受一次次精神上的洗礼,你会变得深刻,你会越来越睿智。
永远的斗士记 念 刘 和 珍 君鲁 迅三·一八惨案大沽口事件和三一八惨案1926年3月,奉军在日帝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国民军队同奉军作战。日帝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并炮击国民军,守军死伤十余名。国民军开炮还击,将日本军舰逐出大沽口。事后,日本纠集英、美、法、意、荷、比、西等8国公使,于16日向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发出最后通牒,提出拆除大沽口国防设施等种种无理的要求,并限令48小时内答复,否则以武力解决。同时各国派军舰云集大沽口,用武力威胁北洋政府。
天津大沽口事件激起中国人民极大愤慨。 1926年3月18日, 中共北方区委组织北京总工会、学生联合会等60多个团体和80多所学校共约5000多人,在天安门前举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国民大会”,抗议日本军舰侵入大沽口、炮轰国民军,声讨英美日等八国无理通牒中国的罪行。大会决定:通电全国一致反对八国通牒,驱逐八国公使,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撤退外国军舰,电请国民军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而战。 会后,群众结队前往段祺瑞执政府请愿。当队伍来到段政府国务院门前时,遭到埋伏军警排枪射击和大刀砍杀,当场打死47人,伤200多人。 鲁迅把这一天称作“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预习检测
寥落 长歌当哭 菲薄 洗涤
赁屋 黯然泣下 喋血
屠戮 殒身不恤 绯红 不惮
浸渍 惩创 尸骸 桀骜
攒射 立仆 抹杀 托体同山阿预习检测liáo dàng fěi dí
寥落 长歌当哭 菲薄 洗涤
lìn àn dié
赁屋 黯然泣下 喋血
lù yǔn fēi dàn
屠戮 殒身不恤 绯红 不惮
zì chuāng hái jié ào
浸渍 惩创 尸骸 桀骜
Cuán pū mǒ ē
攒射 立仆 抹杀 托体同山阿
速读课文,把握线索,理清思路,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并且给课文拟一个小标题 。要求简洁,并且概括全面。
注意看每一部分的主体对象,主要事情,以及作者的感情,抓住关键词、关键句。?一、写作缘起,纪念死者。?
二、唤醒庸人,牢记血债。?
三、回忆和珍,温和、勇毅。?
四、遇害感受,惊愕、义愤。?
五、遇难经过,揭露真相。?
六、意义寥寥,吸取教训。?
七、惨案意义,热情赞颂。? 走近刘和珍1、文中叙述了刘和珍的哪些事情,从中可以看出刘和珍是怎样一个人?
2、假如刘和珍的家乡要为刘和珍塑像,请你作设计师,你该如何设计?
(提示:塑像材料、人物姿态、内在神韵)
向往革命,追求真理,敢于斗争,有责任心,关心母校和国家前途的和蔼可亲的热血青年。 作者还提到了哪几类人?他们在国难中有什么表现?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芸芸众生都几许?爱国青年
欣然请愿
反动势力
庸人
饭后谈资
苟活者
微茫的希望一篇声讨反动势力的战斗檄文,
一曲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悲壮战歌,
一声唤醒庸人大众的沉重呐喊,
一支激励仁人志士“更奋然而前行”的深沉号角。含英咀华 1、作者一方面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类似的话文中一共有七处,请找出来,联系全文,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些话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
思考探究2、结合文章说说对下列语句含义的理解。(1)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他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2)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4)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除了要悼念在惨案中牺牲的爱国者刘和珍等人外,更深远的意义是在于述评“三·一八”惨案,以此来鼓励生者、激励猛士,揭露敌人,唤醒庸人,评述惨案的教训和意义等。鲁迅先生借记念刘和珍作为切入的角度,笔触涉及了三个方面的对象,即爱国青年、反动势力以及处在中间状态的“庸人”,在对三者的分析中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态度。课堂小结——写作意图爱国青年反动势力庸人悼念唤醒控诉 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的死掉了。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真是一字一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
——许广平请你为刘和珍写一幅挽联,以寄哀思。赴国难真猛士显真精神,悼芳魂小女子铸大勇毅。 死了倒也罢了,若不想到二
位有老母倚闾,亲朋盼信;活着又怎么着,无非多经几番的枪声震耳,弹雨淋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