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物质的变化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1 物质的变化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7-19 22:10:4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 物质的变化
1.碳酸氢钠(NaHCO3)俗称小苏打,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也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以下关于碳酸氢钠性质的描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A.受热易分解 B.白色固体,易溶于水
C.水溶液呈碱性 D.能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
2.如图所示活动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其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织布 B.耕田
C.生火 D.灌溉
3.为了保护空气,某市将市区汽车排气管装上三效催化转换器,目的是使碳氢化合物迅速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氮的氧化物转变为氮气,从而使汽车尾气得到净化.关于这两个目的所涉及的物质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
A.均为物理变化 B.均为化学变化
C.前者为物理变化后者为化学变化 D.前者为化学变化,后者为物理变化
4.“宋有青瓷、元有青花”。如图是小科在拓展课中学习陶瓷制作,下列制作过程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成型 B.干燥 C.烧结 D.冷却
5.金属镁在空气中燃烧时,镁带变短了,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以上现象中,能判断镁在空气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
A.发出耀眼的白光 B.放出大量的热
C.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 D.镁带变短了
6.蜡烛燃烧时会发光发热,并产生二氧化碳,同时有一部分石蜡受热熔化。关于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石蜡熔化是物理变化
②只要是发光发热的变化,都属于化学变化
③化学变化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物理变化
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之间没有本质区别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7.实验室中,下列仪器对白时描述的变化,与其它三种不属于同一类的是(  )
A.铁架台:“好难受啊!我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了”
B.酒精灯:“帽子哪里去了?我的燃料越来越少了”
C.显微镜:“同学们不爱惜我,我的压片夹弄折了”
D.胶头滴管:“谁做的?我的嘴怎么碰碎到试管里面了?”
8.海洋是重要的资源,利用海水可以得到许多产品。①海水“晒盐”;②海水“制碱”;③海水“淡化”;④从海水中提取镁。其中主要利用化学变化的是(  )
A.全部 B.①②④ C.只有② D.只有②④
9.下列实验现象无法用化学方程式解释的是(  )
10.下列有关“水受热变成水蒸气”和“水通电变成氢气和氧气”两种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水受热变成水蒸气”过程中分子种类没有变化
B.“水通电变成氢气和氧气”过程中水分子被拆分成氢原子和氧原子,再进行了原子重组
C.上述两个变化均属于化学变化
D.上述两个变化说明化学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下会发生不同的变化
11.①木炭是灰黑色的多孔性固体②木炭能燃烧③我国某些地方冬天有时用木炭来取暖
④将木炭粉碎⑤取一小块木炭点燃,放入氧气瓶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上述描述属于物理性质的是________;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________;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________;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________;属于用途的是 ________。
12.2022 年北京冬奥会兑现了“绿色办奥”承诺,科技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
(1)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飞扬”火炬采用氢气作为燃料。氢气能作为燃料是因为具有能燃烧的性质,该性质属于________性质;
(2)除了北京冬奥会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向世界提供“中国方案”。我国科学家首次在实验室成功利用水和二氧化碳人工合成了淀粉。这一变化属于 ________变化。
13.下列现象:①蜡烛燃烧,②玻璃破碎,③金的颜色是黄色的,④铁易生锈。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有 ________,属于化学性质的有 ________(均填序号)。
14.中国传世名画之一《千里江山图》画卷中的“青山绿水”,是用矿物质中的石青、石绿上色,使山石显得厚重、苍翠,画面爽朗、富丽,色泽灿烂。
(1)石青是我们熟知的蓝铜矿,其主要成分是Cu3(CO3)2(OH)2它由 _______种元素组成。
(2)传统绘画中运用了多种矿物颜料。很多时候矿物入画的颜色并不是我们看到的矿物颜色,在制作矿物颜料时需要先将矿物研磨成粉,矿物粉末的颜色才是制成颜料的颜色。矿物研磨成粉过程属于 ________变化。
15.化学中常用下列词语描述物质的性质:可燃性 溶解性 酸碱性.
(1)氢气作为燃料是因为它具有________。
(2)石蕊和酚酞可用来检查溶液的________。
(3)能否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是根据气体的________。
16.氧气是我们不可缺少的物质。关于氧气的叙述有:①通常情况下,氧气无色无味:②氧气能支持燃烧;③氧气能与硫发生反应:④氧气能供给呼吸:⑤氧气可使铁制品生锈 ⑥液态氧呈蓝色 ⑦氧不易溶于水。其中描述氧气物理性质的有 ________。
17.研究发现,橙子或柠檬的果皮汁液富含一种对橡胶溶解能力很强的烃类有机物,当它滴在吹足气的气球表面,气球会爆炸,所以玩气球时要注意安全。
(1)在上述过程中,气球爆炸属于________变化; (选填“化学”或“物理”)
(2)挤压橙子皮可以得到汁液,这些汁液主要来自细胞结构中的 ________。
18.为应对新冠疫情,我们要养成勤洗手的习惯,还可以用75%的酒精溶液对手进行消毒。小科同学查阅资料发现酒精具有如下性质:酒精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①易燃、②易挥发、③无色透明的液体;④具有略带刺激性的特殊香味;⑤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请回答:
(1)以上属于化学性质的有________(填文中序号);
(2)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临床上,酒精除了消毒外,还常用于为高烧患者擦身,这主要是利用了酒精具有 ________的性质,能吸收并带走患者身上的热量,以达到降温的目的。
19.在通常状况下,
①氮气是没有颜色;②没有气味的气体;③比空气稍轻;④在﹣209.9℃、1.01×105帕的压强下,氮气可变成雪状固体;⑤常温下,氮气难溶于水;⑥在雷电的作用下,氮气可与氧气反应,产生一种有毒物质;⑦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的作用下,氮气能与氢气合成氨气。
根据上述信息,将符合题意的编号填入空格内:其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________;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________。
20.碘化银是当前中国实施人工增雨的主要催化剂,它比干冰制造冰晶的功效高出百倍。①常温下为黄色晶体;②毒性低;③熔点558℃,沸点1506℃;④几乎不溶于水;⑤碘化银可制造照相感光乳剂;⑥应该用棕色玻璃瓶包装,储存于阴凉、干燥、避光处。
(1)上文叙述中属于碘化银物理性质的是 ________,属于碘化银化学性质的是 ________,属于碘化银用途的是________。
(2)根据储存注意事项,推测碘化银的另一性质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
21.小刚同学在帮妈妈做饭时观察到液化气燃烧的现象,他认为液化气燃烧应属于化学变化。小刚在妈妈的帮助下对此展开了探究。请你参与他的探究过程并回答有关问题。
【提出问题】液化气燃烧是化学变化吗?
【查阅资料】液化气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混合物。
【猜想与假设】(1)对于液化气燃烧是否为化学变化,你做出的假设是   。
【收集证据】小刚设计了下列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2)打开液化气,并将其调至小火,把一只干冷的玻璃杯罩在火焰上,观察到:
①玻璃杯内壁出现   ;②手摸玻璃杯壁有   感觉。
③将玻璃杯迅速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   。
(3)分析:液化气燃烧产生的新物质是   。
【获得结论】
(4)液化气燃烧为   变化。
2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关于蜡烛的燃烧,甲、乙两位同学各抒己见,甲说:“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因为它有新的物质生成。”乙说:“蜡烛燃烧是物理变化,因为蜡烛燃烧时蜡要熔化、升华。”那么你的观点呢?请给出合理解释。
A. B. C. D.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 物质的变化 参考答案
1.碳酸氢钠(NaHCO3)俗称小苏打,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也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以下关于碳酸氢钠性质的描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A.受热易分解 B.白色固体,易溶于水
C.水溶液呈碱性 D.能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
解:A、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不稳定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B、碳酸氢钠白色固体,易溶于水,颜色、状态、溶解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
C、碳酸氢钠水溶液呈碱性,酸碱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D、碳酸氢钠能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故选:B。
2.如图所示活动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其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织布 B.耕田
C.生火 D.灌溉
解:A、织布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耕田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生火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D、灌溉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故选:C。
3.为了保护空气,某市将市区汽车排气管装上三效催化转换器,目的是使碳氢化合物迅速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氮的氧化物转变为氮气,从而使汽车尾气得到净化.关于这两个目的所涉及的物质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
A.均为物理变化 B.均为化学变化
C.前者为物理变化后者为化学变化 D.前者为化学变化,后者为物理变化
解:碳氢化合物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氮的氧化物转变为氮气,属于化学变化,因此这两个目的所涉及的物质变化都是化学变化。
故选:B。
4.“宋有青瓷、元有青花”。如图是小科在拓展课中学习陶瓷制作,下列制作过程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成型 B.干燥 C.烧结 D.冷却
解:A、成型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
B、干燥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
C、烧结的过程包含着物质与氧气发生的氧化反应,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
D、冷却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
故选:C。
5.金属镁在空气中燃烧时,镁带变短了,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以上现象中,能判断镁在空气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
A.发出耀眼的白光 B.放出大量的热
C.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 D.镁带变短了
解:判断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需抓住其本质特征产生新物质,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固体质量增加,都不能说明产生了新物质;生成白色固体说明有新物质生成,是判断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
故选:C。
6.蜡烛燃烧时会发光发热,并产生二氧化碳,同时有一部分石蜡受热熔化。关于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石蜡熔化是物理变化
②只要是发光发热的变化,都属于化学变化
③化学变化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物理变化
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之间没有本质区别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①蜡烛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石蜡熔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正确;
②化学变化中,常伴随一些现象的发生,如发光、放热等,但是这些现象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直接依据,因此发光发热的变化,不一定属于化学变化,错误;
③蜡烛燃烧的过程中,由于反应放热,会有蜡烛熔化,因此化学变化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物理变化,正确;
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错误;
故正确的有:①③;
故选:B。
7.实验室中,下列仪器对白时描述的变化,与其它三种不属于同一类的是(  )
A.铁架台:“好难受啊!我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了”
B.酒精灯:“帽子哪里去了?我的燃料越来越少了”
C.显微镜:“同学们不爱惜我,我的压片夹弄折了”
D.胶头滴管:“谁做的?我的嘴怎么碰碎到试管里面了?”
解:A、铁锈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A正确;
B、酒精挥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
C、压片夹弄折了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
D、胶头滴管的破碎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A。
8.海洋是重要的资源,利用海水可以得到许多产品。①海水“晒盐”;②海水“制碱”;③海水“淡化”;④从海水中提取镁。其中主要利用化学变化的是(  )
A.全部 B.①②④ C.只有② D.只有②④
解:①海水“晒盐”只是水分蒸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②海水“制碱”需要通过复杂的化学变化,制取纯碱,属于化学变化;③海水淡化是将海水中杂质除掉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④从海水中提取镁,需要用熟石灰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再用盐酸与氢氧化镁反应生成氯化镁,再将氯化镁通电分解,制取镁,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D。
9.下列实验现象无法用化学方程式解释的是(  )
解:A、锌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能用化学方程式解释,故选项错误。
B、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能用化学方程式解释,故选项错误。
C、图中实验,倾倒二氧化碳的一端的纸筒下沉,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无法用化学方程式解释,故选项正确。
D、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能用化学方程式解释,故选项错误。
故选:C。
10.下列有关“水受热变成水蒸气”和“水通电变成氢气和氧气”两种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水受热变成水蒸气”过程中分子种类没有变化
B.“水通电变成氢气和氧气”过程中水分子被拆分成氢原子和氧原子,再进行了原子重组
C.上述两个变化均属于化学变化
D.上述两个变化说明化学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下会发生不同的变化
解:A、“水受热变成水蒸气”过程中分子种类没有变化,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故A正确;
B、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成新的分子,所以“水通电变成氢气和氧气”过程中水分子被拆分成氢原子和氧原子,再进行了原子重组,故B正确;
C、“水受热变成水蒸气”过程中属于物理变化,“水通电变成氢气和氧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误;
D、上述两个变化说明化学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下会发生不同的变化,故D正确。
故选:C。
11.①木炭是灰黑色的多孔性固体②木炭能燃烧③我国某些地方冬天有时用木炭来取暖
④将木炭粉碎⑤取一小块木炭点燃,放入氧气瓶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上述描述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① ;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④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②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⑤ ;属于用途的是  ③ 。
解:①木炭是灰黑色的多孔性固体,属于物理性质;②木炭能燃烧,即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③我国某些地方冬天有时用木炭来取暖,属于木炭的用途;
④将木炭粉碎,即形状发生改变,属于物理变化;⑤取一小块木炭点燃,放入氧气瓶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属于化学变化;
故答案为:①;④;②;⑤;③。
12.2022 年北京冬奥会兑现了“绿色办奥”承诺,科技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
(1)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飞扬”火炬采用氢气作为燃料。氢气能作为燃料是因为具有能燃烧的性质,该性质属于  化学 性质;
(2)除了北京冬奥会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向世界提供“中国方案”。我国科学家首次在实验室成功利用水和二氧化碳人工合成了淀粉。这一变化属于  化学 变化。
解:(1)氢气能作为燃料是因为具有能燃烧的性质,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该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2)我国科学家首次在实验室成功利用水和二氧化碳人工合成了淀粉。这一变化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故答案为:(1)化学;(2)化学。
13.下列现象:①蜡烛燃烧,②玻璃破碎,③金的颜色是黄色的,④铁易生锈。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有  ② ,属于化学性质的有  ④ (均填序号)。
解:①蜡烛燃烧,生成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
②玻璃破碎,只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③金的颜色是黄色的,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
④铁易生锈,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由上述分析可知,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有②,属于化学性质的有④。
故答案为:②;④。
14.中国传世名画之一《千里江山图》画卷中的“青山绿水”,是用矿物质中的石青、石绿上色,使山石显得厚重、苍翠,画面爽朗、富丽,色泽灿烂。
(1)石青是我们熟知的蓝铜矿,其主要成分是Cu3(CO3)2(OH)2它由  四 种元素组成。
(2)传统绘画中运用了多种矿物颜料。很多时候矿物入画的颜色并不是我们看到的矿物颜色,在制作矿物颜料时需要先将矿物研磨成粉,矿物粉末的颜色才是制成颜料的颜色。矿物研磨成粉过程属于  物理 变化。
解:(1)蓝铜矿主要成分是Cu3(CO3)2(OH)2,它由铜、碳、氢、氧四种元素组成,故答案为:四;
(2)矿物研磨成粉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答案为:物理。
15.化学中常用下列词语描述物质的性质:可燃性 溶解性 酸碱性.
(1)氢气作为燃料是因为它具有 可燃性 .
(2)石蕊和酚酞可用来检查溶液的 酸碱性 .
(3)能否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是根据气体的 溶解性 .
解:(1)氢气作为燃料是因为它具有可燃性.
(2)石蕊和酚酞在酸碱性不同的溶液中显示不同的颜色,可用来检查溶液的酸碱性.
(3)能否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是根据气体的溶解性.
故答案为:(1)可燃性. (2)酸碱性.(3)溶解性.
16.氧气是我们不可缺少的物质。关于氧气的叙述有:①通常情况下,氧气无色无味:②氧气能支持燃烧;③氧气能与硫发生反应:④氧气能供给呼吸:⑤氧气可使铁制品生锈 ⑥液态氧呈蓝色 ⑦氧不易溶于水。其中描述氧气物理性质的有  ①⑥⑦ 。
解:物理性质包括:颜色、气味、味道、是否易升华、挥发,熔点、沸点、硬度、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等;化学性质可有可燃性、不稳定性、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等;①通常情况下,氧气无色无味;⑥液态氧呈蓝色;⑦氧不易溶于水;以上均属于物理性质;②氧气能支持燃烧;③氧气能与硫发生反应:④氧气能供给呼吸:⑤氧气可使铁制品生锈均属于化学性质;所以描述氧气物理性质的有 ①⑥⑦;
故答案为:①⑥⑦。
17.研究发现,橙子或柠檬的果皮汁液富含一种对橡胶溶解能力很强的烃类有机物,当它滴在吹足气的气球表面,气球会爆炸,所以玩气球时要注意安全。
(1)在上述过程中,气球爆炸属于  物理 变化; (选填“化学”或“物理”)
(2)挤压橙子皮可以得到汁液,这些汁液主要来自细胞结构中的  液泡 。
解:(1)气球爆炸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2)挤压橙子皮可以得到汁液,这些汁液主要来自细胞结构中的液泡。
故答案为:(1)物理;(2)液泡。
18.为应对新冠疫情,我们要养成勤洗手的习惯,还可以用75%的酒精溶液对手进行消毒。小科同学查阅资料发现酒精具有如下性质:酒精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①易燃、②易挥发、③无色透明的液体;④具有略带刺激性的特殊香味;⑤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请回答:
(1)以上属于化学性质的有  ① (填文中序号);
(2)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临床上,酒精除了消毒外,还常用于为高烧患者擦身,这主要是利用了酒精具有  易挥发 的性质,能吸收并带走患者身上的热量,以达到降温的目的。
解:(1)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易燃即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②易挥发、③无色透明的液体;④具有略带刺激性的特殊香味;⑤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都属于物理性质;故答案为:①;
(2)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临床上,酒精除了消毒外,还常用于为高烧患者擦身,这主要是利用了酒精具有易挥发的性质,能吸收并带走患者身上的热量,以达到降温的目的;故答案为:易挥发。
19.在通常状况下,
①氮气是没有颜色;②没有气味的气体;③比空气稍轻;④在﹣209.9℃、1.01×105帕的压强下,氮气可变成雪状固体;⑤常温下,氮气难溶于水;⑥在雷电的作用下,氮气可与氧气反应,产生一种有毒物质;⑦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的作用下,氮气能与氢气合成氨气。
根据上述信息,将符合题意的编号填入空格内:其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①②③④⑤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⑥⑦ 。
解:①氮气是没有颜色;②没有气味的气体;③比空气稍轻;④在﹣209.9℃、1.01×105帕的压强下,氮气可变成雪状固体;⑤常温下,氮气难溶于水等都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都属于物理性质;
⑥在雷电的作用下,氮气可与氧气反应,产生一种有毒物质;⑦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的作用下,氮气能与氢气合成氨气等都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都属于化学性质;
故答案为:①②③④⑤;⑥⑦。
20.碘化银是当前中国实施人工增雨的主要催化剂,它比干冰制造冰晶的功效高出百倍。①常温下为黄色晶体;②毒性低;③熔点558℃,沸点1506℃;④几乎不溶于水;⑤碘化银可制造照相感光乳剂;⑥应该用棕色玻璃瓶包装,储存于阴凉、干燥、避光处。
(1)上文叙述中属于碘化银物理性质的是  ①③④ ,属于碘化银化学性质的是  ② ,属于碘化银用途的是  ⑤ 。
(2)根据储存注意事项,推测碘化银的另一性质可能是  见光、受热易分解 。
解:(1)①在常温下为黄色晶体;③熔点为558℃,沸点为1506℃,④几乎不溶于水,以上性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来表现,属于物理性质;
②有一定的毒性,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⑤碘化银可制造照相感光乳剂,属于碘化银的用途。
(2)由于碘化银应该用棕色玻璃瓶包装,储存于阴凉、干燥、避光处,可推测碘化银的另一性质可能是见光、受热易分解。
故答案为:(1)①③④;②;⑤;(2)见光、受热易分解。
21.小刚同学在帮妈妈做饭时观察到液化气燃烧的现象,他认为液化气燃烧应属于化学变化。小刚在妈妈的帮助下对此展开了探究。请你参与他的探究过程并回答有关问题。
【提出问题】液化气燃烧是化学变化吗?
【查阅资料】液化气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混合物。
【猜想与假设】(1)对于液化气燃烧是否为化学变化,你做出的假设是 液化气燃烧是化学变化 。
【收集证据】小刚设计了下列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2)打开液化气,并将其调至小火,把一只干冷的玻璃杯罩在火焰上,观察到:
①玻璃杯内壁出现 水滴 ;②手摸玻璃杯壁有 发烫 感觉。
③将玻璃杯迅速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
(3)分析:液化气燃烧产生的新物质是 二氧化碳和水 。
【获得结论】
(4)液化气燃烧为 化学 变化。
解:(1)对于液化气燃烧是否为化学变化,我做出的假设是:液化气燃烧是化学变化;故答案为:液化气燃烧是化学变化;
(2)打开液化气,并将其调至小火,把一只干冷的玻璃杯罩在火焰上,观察到:①玻璃杯内壁出现水滴;②手摸玻璃杯壁有发烫感觉;③将玻璃杯迅速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故答案为:①水滴;②发烫;③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分析:液化气燃烧产生的新物质是:二氧化碳和水;故答案为:二氧化碳和水;
(4)液化气燃烧为化学变化,故答案为:化学;
声明:试题2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关于蜡烛的燃烧,甲、乙两位同学各抒己见,甲说:“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因为它有新的物质生成。”乙说:“蜡烛燃烧是物理变化,因为蜡烛燃烧时蜡要熔化、升华。”那么你的观点呢?请给出合理解释。023/7/19 15:37:03;用户:叶春花;邮箱:15958689925;学号:19197690
答:两人的说法都不对,蜡烛燃烧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是化学变化,而蜡受热熔化和升华是物理变化。
A. B. C. D.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