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沈从文
学习目标
1.欣赏富有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鉴赏细腻生动的心理刻画,分析人物形象,体味淳厚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3. 通过对作品情节和人物的分析理解,培养健康淳朴的思想情操。
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是传说中凤凰展翅飞升的地方
这里山清水秀
这里民风淳朴
这里就是著名作家沈从文笔下的世外桃源
中国最美丽的小城——
凤凰古城
作者简介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现代著名作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代表作: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
20世纪80年代后,沈从文作为一代文坛大师才被世界公认,他的文学作品得以在国内外出版发行,美国的汉学家所编《中国文学史》中,他的排名仅次于鲁迅;曾于1987年、1988年两度得到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他的文字是中国文学最美的象征。
背景简介
1934年,沈从文回到阔别十多年的湘西故乡,看惯了大都市尔虞我诈、世态炎凉的作家,重新感受到故乡人身上保留的那种原始的人性美,也感受到了由于现代文明的侵入,这种原始的人性美行将消失的情景,于是创作了中篇小说《边城》。
故事梗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镇,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小儿子傩送并喜欢上了他。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之后,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身亡。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标题解读
边城:地理、时间、文化
从地理上看:边城,即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
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腐朽生活和“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的对立面。
整体感知
1.把握故事内容,复述故事情节。
2.用一个字或词概括你读了《边城》后的初步感受是什么?
美
爱
梳理情节
(三)边城紧锣密鼓筹备龙舟赛
(四)两年前翠翠巧遇二老傩送
(五)一年前翠翠巧遇大老天保
(六)渡口边老船夫试探翠翠
通读全文,概括节选部分的情节内容:
课文在情节安排上是如何前后照应的?
—为翠翠回忆两年前的端午埋下伏笔
—具体描写了两年前端午发生的故事
—照应第四章进一步交代二老的消息
—照应了第四、五章
整体感知
3.沈从文认为,不管是故事还是人生,一切都应当美一点,丑的东西虽不全都是罪恶,总不能使人愉快,也无从令人由痛苦见出生命的庄严,产生那个高尚情操。谈谈在本文中“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民俗美
风景美
人情美
合作探究
民俗美
端午节:赛龙舟、穿彩衣、画王字、捉鸭子。
中秋节:赏月、男女青年对歌。
新年:舞龙灯、耍狮子、放鞭炮。
婚嫁:小轿子、羊、男孩、糍粑。
这些民俗具有古老而淳朴的特点,又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们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生活的重要体现,包含着美好的祝愿、表达着欢快的情感,充满了吉祥如意的氛围。更能体现人们之间的和谐亲切的关系。
节选用了大量笔墨描写节日习俗,请找出并分析。
民俗美
思考:小说写端午节热闹的龙舟比赛、捉鸭游戏和人们争相观看的盛大场面,对故事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些场面营造了端午节的热闹气氛,印证了这里的民风淳朴。正是在这热闹的游戏中,作者让小说的主要人物翠翠、老船夫、天保、傩送等人相继出场,并在端午节的活动中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与情感爱好,为下文展开故事和塑造人物作好了铺垫。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风景美
(1)“河中水皆泛着豆绿色,天气又那么明朗”。(14段)
(2)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成了一层银色薄雾……(19段)
(3)河面已朦朦胧胧,看上去好像一只白鸭在潭中浮着…(21段)
(4)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黄狗躺到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92段)
写了茶峒的青山、绿水、夕阳、朱红色的船、黄狗、月亮、长颈大雄鸭。自然清丽、优美如画、似真似幻的的世外桃源
1、找出文中写自然景物的句子,看文章中写了哪些自然景物?
合作探究
人情美
分析:
(1)祖孙相依为命的祖孙情;
(2)翠翠对二老纯真的初恋情;天保兄弟对翠翠的真挚的爱;
(3)天保兄弟间诚挚的手足情;
(4)爷爷与乡邻的友情。
①爷爷与“老熟人”②爷爷与过渡人③爷爷与顺顺
文章写到了哪些人物之间的关系?
人物形象探究: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生活着的人们必然也是与环境相匹配的。边城人民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们身上都充满着人情味和闪耀着人性美的光辉。请分析翠翠、祖父和傩送兄弟的形象,感受人性之美。
人物形象分析
情节一:翠翠一面注意划船,一面心想“过不久祖父总会找来的”。但过了许久,祖父还不来,翠翠便稍稍有点儿着慌了。(15段)
分析:表明翠翠对爷爷的信任和依恋,仿佛一离开了爷爷便不知何去何从,写出了一个娇羞可爱的小女孩形象。
仔细阅读第四部分,说说翠翠是个怎样的女孩。
人物形象分析
情节二:到路上时,祖父想起什么似的,又问翠翠,“翠翠,翠翠,人那么多,好热闹,你一个人敢到河边看龙船吗?”翠翠说:“怎么不敢?可是一个人有什么意思。”(15段)
分析:潜台词就是要爷爷陪着一起去,但同时表明要爷爷去不是因为自己胆小。聪明可爱,同时也隐隐道出了翠翠内心深处的孤寂和对爷爷的依恋。
仔细阅读第四部分,说说翠翠是个怎样的女孩。
人物形象分析
情节三: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薄雾。翠翠望到这个景致,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假若爷爷死了?”(19段)
分析:这是翠翠的心事与惧怕,反衬着她对爷爷深厚的感情,爷爷是她生活的依靠,更是她心灵的寄托。
仔细阅读第四部分,说说翠翠是个怎样的女孩。
人物形象分析
情节四:老船夫即刻把船拉过来,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 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的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46段)
分析:显示出翠翠调皮、活泼的一面。她不是真的生爷爷的气,只是表现出小女孩特有的娇气和顽皮,让人忍俊不禁。
仔细阅读第四部分,说说翠翠是个怎样的女孩。
人物形象分析
情节五: 祖父话虽不说了,心中却很显然的还转着这些可笑的不好的念头。翠翠着了恼,把火炬向路两旁乱晃着,向前怏怏的走去了。“翠翠,莫闹,我摔到河里去,鸭子会走脱的!”“谁也不希罕那只鸭子!”(59-61)
分析:鸭子是大老送的,然而翠翠心里想的是傩送,所以“不稀罕”,显示出翠翠的情窦初开,少女的爱情纯真又含蓄。
仔细阅读第五部分,说说翠翠是个怎样的女孩。
形象总结:
翠翠清纯美丽、天真善良、活泼可爱,情窦初开,她和爷爷相依为命,对爷爷充满了依恋。
形象探究——翠翠
内心的矛盾:既爱孙女,又害怕她走其母的老路;对于天保的死,他既难过又自责,而对此引起孙女的悲剧,他更无能为力,又无人可以诉说,因此,他在孤独中死去。
祖父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淳朴善良,勤劳真诚,对孙女爱怜备至,为其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其爱情的实现。
形象探究——祖父
天保:痴情、豪爽、慷慨。既大胆表露爱情,又爱惜手足之情,在不知情中陷入爱情的矛盾中,最后孤独地离开并死于意外。
傩送:多才多艺,性格与天保很相似,孤独地追求爱情,最后为亲情放弃爱情。
形象探究——天保兄弟
人物形象分析总结
试分析作者在塑造翠翠、祖父、天保、傩送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
翠翠:单纯、多情、腼腆
——语言心理描写、细节刻画
祖父:善良、忠诚、慈爱、热情、朴素
——行为语言描写
天保:坦荡
——行为语言描写,侧面描写
傩送:热心、正派、幽默
——正面侧面结合、细节刻画
延伸探究
边城人们是那样的善良、纯真,翠翠的爱情为什么会以悲剧结束?
(1)悲剧的美更永恒、更深刻。(宝黛的爱情,梁祝化蝶,孔雀东南飞等等)
(2)悲剧本身就源于他们的善良、纯朴的天性(傩送的内疚,爷爷的自责悲痛,顺顺内心的隔阂……)
(3)小说中不凑巧的情节暗示(两年前端午节偶遇,一年前端午节错过,月下唱歌不知情,出走……“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而朴素的善,终究难免产生悲剧。”)
延伸探究
作者深情地歌咏亲情爱情的美丽,描绘这样一个理想世界,意图何在?
其一,《边城》展现一幅幅宁静淳朴的田园诗般的湘西人民风情画,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和人生理想:他所追求的人与人之间平等、自由、各得其乐。正如她自己所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其二,沈从文先生在内地看到了许多现代文明对传统美德的锈蚀和破坏,如虚伪、自私的市侩。这触痛了他,这部小说可能反映着他对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坦诚的思考和愿望,他把这些美好的愿望交给了家乡湘西的乡亲,这大概便是所谓“礼失求诸野”吧。
归纳主题
风声,水声,歌声,唢呐声,啜泣声,声声惊残梦;
__情,__情, __情,____情, ____情,情情乱痴心。
1.对联式概括:
乡
民
爱
手足
骨肉
归纳主题
2.概括总结:
(1)赞美: 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2)批判: 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浅薄庸俗的拜金主义和腐化堕落的现实
(3)呼吁:重建民族的美好品德和人格
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边城》1-4、1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