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文贵情真,不必写惊天动地的大事,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只要用心感受,抓住富有特征的细节,定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李清照《武陵春》中有这样一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项脊轩志
归有光
解题
本文是归有光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
归有光的远祖归隆道曾在太仓(现在江苏太仓)项脊泾居住,作者自号项脊生,又把自己的书斋题名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
文体
“志”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志”与“记”相似,但“记”通常用以记“事”或“物”;“志”则大都用以记录人物事迹,如墓志、人物志等。
归有光对“志”和“记”的用法有严格区分,他的文集中《沧浪亭记》用来记事,而《寒花葬志》则以“志”为篇名,以记录人物事迹为主。
《项脊轩志》名为记“物”,但内容以记“人物事迹”为主,故以“志”为名。
内容概要
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
作者简介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早年号项脊生,晚年号震川,苏州昆山人。明代散文家。
他自幼苦读,9岁能文,从小立志澄清天下,振兴家业,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于是迁居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讲学二十余年。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
8岁丧母,23岁娶妻,27岁时丧妻。
归有光虽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
他的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主要特点是: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②注重细节,刻画生动。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④结构精巧,波折多变。
代表作有《项脊轩志》《先妣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沧浪亭记》。
归有光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
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被时人称之为“今之欧阳修”,其文被黄宗羲誉之为“明文第一”。
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桐城派的姚鼐评价他:“是架设在唐宋八大家与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近代林纾更尊他为“五百年来归震川一人而已”。
历史影响
项脊轩 渗漉 修葺
垣墙 栏楯 偃仰
万籁 迨 异爨
老妪 婢 先妣
呱呱 阖门 象笏
扃牖 长号 枇杷:
xuān
lù
qì
yuán
shǔn
yǎn
lài
dài
cuàn
yù
bì
bǐ
gū
hé
hù
háo
jiōng yǒu
pí pá
识字音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旧日的,原来的
古义:一丈见方 ;今义:寺院的住持
名作状,向下
每次,副词
环视
……的地方
名作状,向北。
第一段
书桌
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楼。室内面积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这座百年老屋,(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雨水也一直往下流;我每次动书桌,环视四周都没有可以安置桌案的地方。又屋子方位朝北,不能被阳光照到,一过了中午(屋内)就已昏暗。
第一段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把
修整
从上面,名作状
砌上围墙,名作动
(于)
遮挡
明亮的样子
状语后置
栏杆
美好
用来
省略(之)
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在前面开了四扇窗子,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射照耀,室内才明亮起来。又在庭院里随意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草木,往日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第一段
安居休息,长啸吟唱
静静地独自端坐
表转折
农历十五
错杂
美好的样子
家中的书摆满了书架,我仰头高声吟诵诗歌,有时又静静地独自端坐,听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庭院、台阶前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走到它跟前也不离开。农历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过影子摇动,可爱极了。
“借书满架......珊珊可爱”这些文字描绘了怎样的生活环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思考
描写了一个闲适清幽的生活环境。有鸟相伴,有月相照,四寂无声,风影婆娑,是作者理想的书斋生活场景。
在对这个场景的描绘中,寄托了作者对往日闲适、静谧生活的向往。
景中含情
喜乐
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可分为几层?
分为两层,在“日过午已昏”后划开,
分别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变化。
2.项脊轩修葺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狭小
破漏
阴暗
明亮
不漏
幽雅
修葺前
修葺后
思考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一个整体
分家
到处
表修饰
状语后置
修筑
总共
两次
越过
第
二
段
可喜的事
可悲的事
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也有许多悲伤的事。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分家后,狗把原住同一庭院的人当作陌生人,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
思考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过渡作用,承上启下,以此表达对家人的怀念之情。同时也是展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由喜转悲。
然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
未毕,余泣,妪亦泣。
老妇
去世的祖母
用乳汁喂养,名作动
去世的母亲
状语后置
(妪)
“你”
第
二
段
对待
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个老婆婆,是我已经去世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先母曾经常来。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里。”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隔着门一一回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
思考
为何会“语末毕,余泣。妪亦泣”呢?
作者八岁丧母,很早就失去了母亲的爱抚和关怀,但正因如此,作者对于母亲也怀有更深的眷恋之情。现在,曾侍候过母亲的老妪来到轩中,常常指指点点;有时,还绘形绘声地描写母亲当年对儿女如何关怀。母亲早已逝去,然而母亲的遗踪如今仍处处可见,母亲亲切的话语还响在耳边,这一切怎能不引起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呢?因此,话语未毕,作者不禁潸然泪下。
至于老妪,一则因为“先妪抚之甚厚”,二则也有感于母亲一片慈爱之心,所以也随之哭泣。这一笔明写老妪,实际上进一步赞美了母亲的品德。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十五岁
(于)
好像
状语后置
过了一会
合,关
第
二
段
大哭
瞻仰,回忆
表修饰
上朝
等到
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很像个女孩子呀?”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人很久没有得到功名了,(我)孩子的成功,就指日可待了啊!”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到它!”瞻仰回顾旧日事物,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
“余自束发轩中......他日汝当用之”这部分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祖母对“我”有着怎样的情感?
思考
运用了语言、动作描写。
这里写了往日有关祖母的一段生活细节,通过祖母既关切又略带诙谐的家常话语,通过祖母的喃喃自语、轻轻掩门、以象笏赠之的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
祖母对“我”的怜惜、爱护和殷切的希望。
“他日汝当用之!”表现了祖母对“我”的殷切期望,而我此后回忆此事,为何会“长号”呢?
“他日汝当用之!”承载了祖母对孙子重整家业的嘱托,也引出了作者未能改变“读书久不效”的家庭际遇,隐含着深沉的悲痛之情。
思考
思考
文中记叙了母亲的哪几件琐事?这些事情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两件琐事:
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
二是大姊在老妪怀中呱呱啼哭,母亲闻声赶来问饥问寒的情景。
这两件往事是通过老妪的回忆串连起来的。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
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第三段
关上窗户
表修饰
根据
能够
大概
项脊轩的东边曾经是厨房,人们到那里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
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
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第
四
段
写
女子出嫁
出嫁女子回娘家
于是
规制
然而
我作了这篇文章之后,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旧时的事情,有时伏在桌旁学写字。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楼,那么,什么叫小阁楼呢?”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破败没有整修。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没有什么(精神上的)寄托,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然而这之后我多在外边,不常住在这里。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今已亭亭如盖矣。
第五段
名词性所字结构
亲手,名作状
伞
助词“的”
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我亲手种植的,如今已经高高挺立着,枝叶繁茂像伞一样了。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1.文中最后一段写到了什么景物,有何特点?
细细品读最后一段,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2.此树由谁所植种?读作者的文字,你读出了什么情感?
文中最后一段写到了什么景物,有何特点?
写及枇杷树,仅以“亭亭如盖”四字便摹尽枇杷树之繁茂耸立之态。
此树由谁所植种?读作者的文字,你读出了什么情感?
作者的妻子所植。“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一半写景,一半记事。“手植”易联想到当时植树人的心情和情态,因而枇杷树“亭亭如盖”饱含了物是人非的沉痛悲慨。
这是此文最为人所称赏的一段,无一字思念,而思念之情却表现得极为诚挚动人。
小结
这“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是妻死之年所手植,睹物思人,怎不黯然销魂!枇杷树送走了多少寒暑秋冬,经受了几番雪雨风霜,如今青枝绿叶、郁郁苍苍,俨然一突兀挺立的碑石,长久地悼念着长眠于地下的亡妻。这“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啊,浸在一汪似水的柔情中,摇曳着满腹绵绵不尽的思念。
思考
文中第四、五段是作者后来补写的,通过哪几个生活片断来抒写与妻子间的亲密感情的?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项脊轩中原是作者一人独居,或“啸歌”,或“兀坐”,以诗书自娱。而现在是有问有答,有学有教。从字里行间,我们似可以听得见项脊轩中传出来的欢声笑语。再说,作者安贫乐道,他的妻子问的是大事,学的是书法,志趣既然相近,伉俪间感情之融洽自可想见。
问事学书片段
正面描写
片段一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表面看来,这一句话突然冒出,似与上文全不相关,然而细细体味,文脉似断而实连。“吾妻”转述的是诸小妹的话。诸小妹怎么会问起“阁子”的事呢?无疑是妻子经常在她们面前提起的缘故。由此可知妻子经常在诸小妹面前提起的,不光是“阁子”,而且还有阁子中的人,他们在阁子中柔密无间的生活。
片段二
转述妹语片段
侧面描写
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项脊轩原先是既窄小,又破旧,作者“稍加修葺”,再作美化,独居陋室,自有无穷乐趣。现在呢?因为“吾妻死”,室坏也不想修了。作者没有说妻子亡故以后自己如何悲痛,如何怀念。但读者从前后的对比中自能体会到作者对妻子那种真挚的感情和深切的怀念。
片段三
室坏不修片段
侧面描写
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写两年以后重修项脊轩等事。妻子亡故,已有时日:但复葺旧室,全然不见当年的热情。这一段记叙,语言平实,而无限伤感溢于言外。
片段三
复葺鲜居片段
侧面描写
思考
文中最后两段是作者后来补写的,其中第四段通过了哪几个生活片断来抒写与妻子间的亲密感情的?
问事学书
转述妹语
室坏不修
复葺鲜居
伉俪情深
深切怀念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本文是一篇精品散文,请找出本文的行文线索。
项脊轩的兴衰变迁
作者的情感变化
形神
统一
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风貌,寄托内心情感。
艺术特色
多用白描,对一事一物一人尽皆平实说来,“不事雕饰”。准确地勾勒出一位慈祥、平易的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的老者的形象。
多用叠字来摹声、绘景、状物,以增加形象性和音乐美。
细节
白描
叠词
感谢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