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素养】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信息素养】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9 18:09:2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崛 范”等9个生字,会写“肃、赞”两个生字,能够认读“崛起 清晰”等8个词语。
2.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情,并按照一定的方法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激情导入 激发兴趣
1.师:在新中国的史册上曾经有这样的一个人 ,他为人民鞠躬尽瘁,为祖国呕心沥血,在他离去的时候,万人流泪送行,联合国降半旗致哀,他没有留下房产,没有留下子女,你们知道他是谁吗?(生:周恩来)是啊,他就是周恩来。
2.简介周恩来
那谁来说一说你对周恩来的了解?(生交流)
预设1:他是杰出的外交家。
预设2: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预设3:周恩来是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
师总结:这就是我们中国的总理周恩来(出示周总理图片),他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全部献给了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履行了他在少年时代就立下的远大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手指课题,生齐读)。那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少年时代的周恩来,一起走进他的铮铮誓言。请你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师板书课题)
3.质疑课题
当你看到这个课题时会产生什么样的疑问呢?
预设1:周恩来为什么要立下这样的志向?
预设2:什么是崛起?
过渡语:那么周恩来小小年纪为什么要立下这样的志向呢,相信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你会找到答案。
(二)初读课文 认读词语
1.接下来就请你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自由读课文(教师跟读)
2.认读字词
接下来,老师要检测一下你们认读生字词的情况(出示词语: 模范 魏校长 光耀门楣 清晰 当效此生 淮安 疑惑不解 训斥 )。
①学生领读词语(带拼音 重点关注学生是否读的准确)
②去拼音读(重点关注学困生)
③开火车读(尽量让更多的孩子读词语)
④理解“光耀门楣 当效此生”
在这些词语当中,有两个词语老师不太明白什么意思?谁来帮助我理解一下?
首先第一个:“光耀门楣”什么意思?
预设1(学生说的不够准确):同学们理解起来起来有些困难,那我们可以借助手中的字典,哪个字最不好理解?(楣)
门楣就是正门上方的横梁,只有朝廷官吏所居住的府邸才有,是地位和尊贵的象征。如果给它换一个近义词我们就更好理解了,这个词就是光宗耀祖。(提示方法:如果我们在课前预习的时候如果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可以借助工具书进行理解,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②“当效此生”什么意思?
预设1(说到):向这位同学学习(对,效就是学习、效仿的意思)
预设2(说不到):我们看看这个词语出现在课文的哪个部分?(学生找书,屏幕出示片段,请你联系上下文理解一下这个词语,这个生指的是谁?周恩来,那魏校长想让同学们向他怎么样呢?学习)
小结:如果我们在读书时遇到了难懂的词语,除了可以借助工具书之外,还可以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进行理解。
(三)再读课文 理清事件
1.接下来,让我们把这些生字送回到课文中去,找同学读课文,其余同学思考:这篇课文讲了几件事?每件事情分别讲了什么?
2.指名读课文
3.同学们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几件事?
预设1:这篇课文讲了三件事情。(如果按照段落划分,这三件事情对应的都是哪个段落呢?)学生边说边板书,针对有争议的部分指导学生找到三次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梳理出三件事情。
5.说说三件事分别是什么?(重点指导第一件事情,放手让学生填写表格处理二、三件事。)
我们刚刚已经分析了这篇课文共有三件事情,那每一件事情具体讲的是什么呢?谁来简单的概括一下。
生交流 交流完学生评价
预设1:说的比较繁琐
同学们,我们说概括课文应该怎么样?简洁,抓主要内容,那刚才这位同学概括的怎么样呢?(太繁琐了)那你能不能试着再来概括一下。
师指导:看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对你们来说有难度,那老师给你们找来了一个学习小伙伴,他帮助你们列出了一张表格,可以帮助你概括事件的主要内容。请你来试着填一填,谁来说一说第一件事的主要内容。
第一件事我们借助表格很容易就概括出它的主要内容,那接下来的二、三件事请你自己试着概括一下。
谁来说一说二、三件事的主要内容。
第一件事:新学年开始了,在修身课上,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6.学生填写表格,概括二、三件事
指导第二件事: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比较多,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舍大取小”,选择相对具体一点的时间,比如:十二岁那年,奉天。
第二件事:十二岁那年,周恩来到奉天上学,听伯父说“中华不振”,周恩来疑惑不解。
指导第三件事:尝试划去次要的人物:同学、围观的中国人,保留主要人物,同时想一想主要人物做了什么?
第三件事:一个星期天,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欺负却无处说理,周恩来体会到了“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含义。
7.梳理文章结构
在之前第五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如何把事情写清楚的方法,可以从哪几个角度,(听到的 看到的 想到的),那这三件事情哪些是听到的,哪些是看到的,哪些是想到的呢?如果用几个简短的字来概括,那就是耳闻中华不占,那它仅仅是听到了吗,还看到了,你能向老师这样简短的概括第三件事的内容吗,目睹中华不振,正是因为耳闻目睹了中华不振,才让周恩来立志振兴中华。
(四)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运用关联词概括
在老师刚才板书的过程中,你发现这几件事情之间的关系了吗?(生:二、三件事是原因,第一件事是结果),既然这三件事情是因果关系,那我们就可以借助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来连接第一件事和第二、第三件事,从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谁想来试着概括一下。(生交流)
周恩来之所以立志振兴中华,是因为他耳闻、目睹了中华不振。
(2)体会倒叙的好处
既然这篇文章先说结果,再说原因,由此可见,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叙述方式呢?(倒叙)倒叙有什么好处?(设置悬念 引人入胜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学们在以后的习作中也可以采用这样倒叙的方式对事件展开叙述。
(3)方法小结:
同学们,我们刚才把多件事情串联起来概括课文,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先弄清楚每件事情讲了什么,再想清楚几件事情的关系,最后用适当的词语将多件事情联系起来,这样就能清楚地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了。在今后的学习中,希望你也能够运用到我们今天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
(五)指导书写:肃 赞
1.肃
我们来看一下今天需要我们会写的生字(屏幕出示肃)
请你仔细观察这个字,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生交流)
老师还要提醒你注意这个的笔顺,下半部分,要先些两边再写中间。伸手跟随视频动画书空,我们一起再来写一写。请你自己在练习本上范写两个。(学生范写 教师巡视)
2.赞
请你仔细观察这个字,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生回答)这位同学观察的非常仔细,注意竖弯钩变成提。
请你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书空。
请你自己在练习本上范写两个。
(六)课堂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不难发现,少年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是因为什么?(用一个词来形容:中华不振),那么课文当中的哪些语句能够让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不振”的深刻内涵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三、板书设计
1-10 立志“振兴中华” 结果
11-14 耳闻“中华不振”
15-17 目睹“中华不振”(共16张PPT)
兴起
模仿 学习
模仿 学习
新学年
开始了
修身课上
魏校长(问)
周恩来(回答)
十二岁那年
奉天
伯父(告诉)
周恩来(疑惑不解)
一个星期天
被外国人
占据的地方
中国妇女(受欺负)
周恩来(看见 体会)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自读提示:
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我会读
j
fan
wei
xi
huai
崛起
模范
魏校长
清晰
淮安
cheng
chi
huò
mei
xiào
惩处
训斥疑惑
光耀门楣
当效此生

méin1门框上边的横
木。(图见126页“房屋的
光宗耀祖
构造”)
我会读
崛起模范
魏校长
清晰淮安
惩处
训斥疑惑
光耀门楣
当效此生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军天东
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
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青年周感来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有人干脆这样回答。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
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
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
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
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嘱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
者当效此生!”
这位同学是谁呢?他就是周恩来,后来成为了中华人
本文作者余心言。意作深文时有政动。
①[奉天】今远宁光阳
读文思芳:
课文讲了几件事情?分别是什么?
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
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1周思来出生于1898年。十二岁那年,他离开家乡江苏
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所以,
淮安,随回家探亲的伯父来到了东北。在奉天上学的时候,
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
伯父告诉他,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不要随便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
1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奉天东
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向学生们捉出了一个
12少年周思来疑慈不解,问道:“被外国人占据?为什么
jue fan wei xi xido hudi huo chang chi
崛范魏晰效淮惑惩斥
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呢?”
2“为家父而读书。”
13“中华不振哪1”伯父叹了口气、
没有再说什么。
3“为明理而读书。”
青年周鹏来
14十二岁
第二件事
:明白伯父的话,但是
肃晰振胸怀赞
4“为光耀门楣而读书。”有人干脆这样回答。
“中华不振”四个字和伯父沉郁的表情却让他难以忘怀。//
5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
效凡顾训斥
15一个星期天,周恩来背着伯父,约了一个同学来到了
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
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
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上热闹非几,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
6“为中华
一件事
内容。

7魏校长明叭
想到,一个十二三
16周思来和同学一路上左顾右盼,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
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
围着一群人。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
课文多次出现“中华不振”这个词语,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社
会状况,结合下面周恩来写的诗,理解他立下如此志向的原因。
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诉着什么。
第三件事
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8“为中华之嘱起而读书!”
轧死了,她原本阳室言网后存腰,惩处这个外国人,
面壁十年图玻壁,难酬陷海亦英雄。
9魏校长听了,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嘱起,有志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国
@小练笔
者当效此生!”
观的中国人都紧握者拳头,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
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而读书,你的回答是什么?想一想,
10这位同学是谁呢?他就是周恩来,后来成为了中华人
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写下来,注意写清楚理h。
本文作者会心言,透作深文时有成动。
①(秦天】伞证宁沈厢
17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