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素养】地理八年级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第1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信息素养】地理八年级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第1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8.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7-19 18:09: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教学设计
学科: 地理 授课年级 八年级 讲课题目: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章节名称 第六章 北方地区 第二节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第一课时) 学时 1学时
课标要求 1.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2.运用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归纳区域的气候特征。 3.运用资料比较区域内的主要地理差异。 4.距离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内容与学情分析 内容分析 东北三省在北方地区中是一个典型的综合区域,不仅自然地理条件独特,而且其农业和工业在全国都有重要的地位。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主要包括范围、位置、地形、河流和气候。东北三省的农业地理主要包括农业生产历史、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与湿地保护的关系。
学习重点 阅读地图,归纳东北三省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特征。
学习难点 结合图文资料,举例说明东北三省的位置、地形、河流、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地理知识的初步方法,具有一定读图、识图能力,但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尚待提高。对河流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特别是地形、气候对河流的影响,学生已经接触过,对于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知识铺垫和衔接运用的作用。本节课在通过生活情境模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兴趣,通过以地图填注和分析及问题的引领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完成本节课学习任务。
学习目标 1.学生阅读地图,归纳东北三省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特征。 2.学生结合图文资料,分析东北三省的位置、地形、河流、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学生课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1.预习中国的地形、干湿地区、气候分布等知识。 2.调查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情况。
学习策略 以情境教学法、总结归纳、读图分析、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成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
学习环节 学习任务设计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落实目标
导入新课 播放《哈大高铁之歌》视频,并提出问题:哈大高铁于2012年12月1日竣工运营,被称为“高寒高铁”的哈大高铁既方便了人们的日常通行,也服务了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这背后见证了东北三省哪些发展历程?我们共同来学习。 多媒体视频增加趣味性和互动性。
环节一 坐着高铁看中国—— 走进东北 出示哈大高铁路线图, 提出问题:你知道哈大高铁所穿行的东北三省在哪里吗? 学生结合东北三省在中国位置图、东北三省经纬度图得出结论: 东北三省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 相对位置:位于我国东北部,大兴安岭以东,小兴安岭以南,长白山脉以西,南临渤海和黄海。 经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120°E~135°E,40°N~53°N之间,主要位于中纬度,北温带,纬度较高。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环节二 坐着高铁看中国—— 白山黑水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析图 总结地形特点: 地形以山地和平原为主; 西、北、东部是山地,中部是平原;地势西、北、东部高,中南部低。 引导学生总结描述东北三省山河大势: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任务一:在东北三省的地形图中找出大、小兴安岭、长白山脉、东北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三江平原),总结东北三省的地形特点。 学生代表上台指图, 任务二:在东北三省的地形图中描出东北三省的主要河流。 学生上台指出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嫩江、辽河、图们江、鸭绿江。 位于国界线上的河: 中俄界河(黑龙江、乌苏里江), 中朝界河(图们江、鸭绿江)。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环节三 坐着高铁看中国—— 迎风斗雪 观看视频,说说哈大高铁修建过程中需克服哪些条件? 反映了当地什么气候状况? 承转:初步感知了东北三省的气候状况后,我们通过各类气候图表来深入认识这里的气候特点。 引导学生总结东北三省气候的突出特点为冷湿,并思考原因。 冷:纬度高,紧邻亚洲冬季风源地。 湿:气温低,蒸发量小,属于湿润、半湿润地区;距海近,降水较多。 引导学生分析地理问题 承转:正是由于东北三省独特的气候特点,使这里的冰雪风光成为了重要的旅游资源,比如林海雪原,雾凇、泼水成冰等,吸引了很多游客前往,亲身体验一场冰雪奇缘。 学生思考并回答: (1)抗寒、抗冻、保暖,说明当地气候寒冷; (2)防风雪,说明当地多风雪; (3)克服热胀冷缩,说明当地气温年较差大。 任务一:读东北三省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图,概括东北三省气候的突出特点。 东北三省的年平均气温大部分在0℃左右,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递减,主要位于中温带。降水大部分地区在400mm以上,呈现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规律,主要位于湿润区和半湿润区。 任务二:读中国的气候类型图、齐齐哈尔和漠河的气候统计图,描述东北三省的气候类型和特点。 东北三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气候特点是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较多。 学以致用:途径东北三省的哈大高铁为何被称为高寒高铁? 总结:由于东北三省纬度高,导致气温低,冬季寒冷漫长,气候寒冷。 通过现象分析地理原因,增强地理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和思维。
环节四 坐着高铁看中国—— 冰雪奇缘 引导学生总结出东北三省的雪期变化规律是由北到南始期越来越晚、终期越来越早、雪期越来越短。 学生展示交流: 引导学生分析并得出结论: 比较长春和漠河的积雪厚度,漠河大于长春,这是由于漠河的纬度高于长春,气温低,降雪多。 比较长春和延吉的积雪厚度,延吉大于长春,这是由于延吉距海近,降雪量大。且延吉位于长白山区,海拔高,气温低,降雪量大。 在欣赏东北三省雪景的同时,还可以住在当地的传统民居,体验独特的东北特色。东北民居具有屋顶坡度大、墙体厚、窗户小的特点。你能判断以下哪个是东北民居吗?并说说这种传统民居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评价任务:除了刚才看到的传统民居,以下哪些事物在东北三省比较常见? 合作探究一:以漠河、齐齐哈尔、沈阳三个城市为例,看看三地雪期由北到南的变化规律。(雪期:从降雪初日到降雪终日所经历的日数。) 学生展示交流: 从图中计算出,漠河、齐齐哈尔、沈阳的雪期分别是:漠河(281天)、齐齐哈尔(242天)、沈阳(166天)。 合作探究二:找出延吉、长春和漠河的积雪厚度,分别比较延吉和长春、漠河和长春的积雪厚度差异,并说明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提示:从地形、纬度位置和距海远近三个方面考虑。) 从图中看出,漠河、长春、延吉三地的最大积雪厚度分别是漠河(53cm)、长春(22cm)、延吉(58cm)。 合作探究三: 墙体厚,窗户小:与气温较低有关,较厚的墙体和较小的窗户有利于室内保温。 坡度大:当地降水、降雪较多,可以避免雨水、积雪在屋顶堆积。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地理学科综合思维。 增强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环节五——坐着高铁看中国——金色粮仓 承转:哈大高铁的开通,还为我国北粮南运发挥了显著作用,东北三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有什么样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条件? 背景介绍:“北大荒”指黑龙江省北部三江平原、黑龙江沿河平原及嫩江流域广大荒芜地区。这里沼泽湿地广布,一直以来都处于莽莽荒原的原始状态。20世纪50-70年代,大批复员转业军人、农民、知青相应国家号召,到“北大荒”进行大规模垦殖,经过十几年的建设,这里变成了“北大仓”。 师生共同进行知识小结,总结东北三省成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的条件。 兴趣拓展: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读图分析东北三省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学生讨论后进行展示交流: 1.地形:平坦开阔,耕地面积广,利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有利) 2.水源:河流众多,灌溉水源丰富。(有利) 3.气候 有利条件:①光照:纬度高,夏季光照时间长。②水热:雨热同期,能满足作物生长的水热条件。 不利条件:①纬度高,气温条件只能满足一年一熟。②春秋季由于经常受寒潮影响,易发生低温冻害。 4.土壤:黑土广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有利) 5.科技:机械化程度高,优质品种多,农业科学技术水平高。(有利) 6.人口:人口比重少,粮食产量高,远多于当地人的需求,有利于粮食商品化。(有利) 7.交通:铁路稠密,水运便利,便于运输到全国各地。(有利) 扩展背景知识 拓展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综合分析农业区位条件
环节六 坐着高铁看中国——生态和谐 结合图文资料:经历50多年的大面积开荒,生态环境出现恶化。引导思考三江平原开荒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 提出问题: 为了保护环境、恢复生态,我们应该怎么做? 学生阅读图文材料分析 出现问题:湿地面积锐减、生态环境恶化、旱涝灾害频发、影响粮食产量、野生动植物锐减等。 学生分析并得出结论:停止开荒、退耕还湿、建立自然保护区。 渗透人地和谐观念,培养可持续发展理念。
总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模拟考察,探究了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地形、河流、气候等自然环境特征,认识了东北三省的农业地位、发展历程和发展条件,了解了这里的生态发展状况,巩固了认识区域的一般方法。 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到的知识内容,并整理思维导图。
达标检测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本课是八年级下期中国地理的典型区域,在授课中以哈大高铁为主线设计探究活动,通过读图分析、合作探究等方法,带领学生认识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学习过程中及时进行梳理和总结,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会用地理眼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