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隋朝及唐前期鼎盛局面的出现,与一些具体制度的制定和贯彻有密切的关系。这些制度都较好地适应了隋及唐初的社会现实,在经济、军事、政治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思考:隋唐时期都有哪些制度变化与创新?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二讲 唐代
唐代政府组织∕40
唐代考试制度∕53
唐代经济制度∕60
唐代兵役制度∕69
唐代制度综述∕74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一个最大的转捩中枢。……这也便是唐代之伟大远超过罗马的所在,更是它远超过世界其他一切已往的伟大国家之所在。
大师讲历史
钱穆(1895年—1990年),江苏无锡人,中国近现代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国学大师。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穆毕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高举现代新儒家的旗帜,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论中央政府之组织:结束了上半段历史上的三公九卿,而开创了下半段的尚书六部制。
论选贤与能:结束了上半段的乡举里选制,而开创了下半段的科举考试制。
论租税制度:结束了上半段的田租、力役、土贡分项征收制,而开创了下半段的单一税收制。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目
录
CONTENT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隋唐时期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选官之变:
——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二、中枢之变:
——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
三、赋税之变: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时间坐标
思考: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38—40页,并概括隋唐在选官、中枢机构和赋税等方面有哪些变化与创新?这些制度有何影响?对当代有何启示?
隋唐时期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这个时期文明的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在整合中创新,在创新之后显示了空前的辐射力。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而知人之道,圣贤所难也。
——司马光《资治通鉴》
一、选官之变:
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某一制度之创立,绝不是凭空忽然的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某一制度之消失,也绝不是无端忽然的消失了,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项制度之后影,渐渐在变质。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问题1:分别概述一下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的历程,并填好下表?
朝代 夏商周 秦国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
选官制度
选官方式
选官标准
世卿世禄制
世袭
血缘
军功爵制
任命
军功
察举制
自下而上
推荐
品行
九品中正制
评定授官
门第
科举制
?
?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史记·商君列传》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洁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晋)葛洪《抱朴子·审举》
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那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干扰选拔。
——《中外历史纲要》第38页历史纵横
问题2:据材料1、2,分析隋唐科举制度产生的背景?据材料3、4,与九品中正制相比,指出科举制的创新之处?
材料1 九品中正制度……在其初创之时,犹能“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选拔出有用人才,但后来逐渐被门阀世族所把控,以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马凯《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研究》
材料2 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士族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崛起
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材料3 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政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4(隋朝)统一全国后,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进行改革,改用考试的方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任官职……。 ——柏杨《中国人史纲》
公开考试
公平、公正
自由报名
中央集权
范围扩大
朝代 夏商周 秦国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
选官制度
选官方式
选官标准
世卿世禄制
世袭
血缘
军功爵制
任命
军功
察举制
自下而上
推荐
品行
九品中正制
评定授官
门第
科举制
分科考试
才学
一、选官之变:
——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趋势与科举制度的创新之处
1、选官标准:
2、选官方式:
3、选官权力:
4、选官基础:
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
由地方评定、推荐逐渐发展为通过考试选拔
从地方逐渐收归中央,逐渐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
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
公平性
公正性
集权性
开放性
隋唐科举制的演变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
某一项制度之逐渐创始而臻于成熟,在当时必有种种人事需要,逐渐在酝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问题3:根据教材P38页,概括科举制度在隋唐的发展历程?
巩固统治的需要
问题3:有人认为:“科举制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根据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看待科举制度?
材料1 (科举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的挑选社会上优秀分子,使之参预国家的政治。此项标准,一则求其公平,不容舞弊营私。二则求其预备之单纯与统一,减免经济上之限制,使贫民亦有出身。又间接助成国内风俗教化之统整,以辅成大一统政府之团结与巩固。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2 对人们通过考试竞争而进入仕途来说,就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公平性和广泛性……这样,既能调动人们的积极进取精神,扩大选取各种人才的范围,又能提高行政官员的素质,完善封建社会的管理,从一个方面促进了当时社会的进步和强盛。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3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4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的基础,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读书、考试、做官三位一体,有利于形成“重学”的社会风气。
选官制度走向成熟,对西方文官制度产生影响
问题4:有人认为:“科举制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根据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看待科举制度?
任何一制度,决不会绝对有利而无弊,也不会绝对有弊而无利。……这一制度,在理论上,决不可非议;但后来仍然是毛病百出。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5 整个唐代,只有10%的官员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成为官员最主要的途径是世袭。超过三分之一的唐代科举及第者来自10个最显要的家族。
——陆威仪《唐朝:世界性的帝国》
材料6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7 科举考试偏重文学、历史和学术问题,使得统治阶层产生一种讲求考证、沉溺文学或一味好古的倾向,这对培养求是致用的思想是很不利的。这种制度虽然使中国保持了上千年的稳定,但是它同样也阻碍了中华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课堂演练】有学者评论说:“(它)克服了社会流动的堵塞,让民间精英往体制内去流动,给中国带来一种良性的社会治理。”该学者评论的是
A.科举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三省六部制
问题3:有人认为:“科举制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根据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看待科举制度?
禁锢思想,压抑个性
忽视实用性,不利于科技发展
A
二、中枢之变:
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
任何一项制度,决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相互配合,形成一整套。否则那些制度各各分裂,决不会存在,也不能推行。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 ——《商君书》
秦朝三公九卿制
汉武帝时期内外朝制
东汉时期尚书台
唐朝三省六部制
魏晋三省制
尚书台
问题4: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指出下列中央政府架构各属于哪个时期的什么制度?并概括从秦朝到隋唐,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秦朝
汉武帝
东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三公九卿制
中外朝制
尚书台
尚书省
三省六部制
综观秦汉以降的两千年中国政治制度,我们不难发现:唐初的宰相制度无论比起前后的哪一个历史时期,都具有显著的优越性。也就是说,在君主专制制度的既定框架之内,在古代中国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条件下,贞观政治的开明程度可以说是最高的,也是最接近理想状态的。
——王觉仁《大唐兴亡三百年》
尚书省
中书省
门下省
皇帝
每部辖官4个司共24个司
吏
工
刑
兵
礼
户
提交上奏
同意后
交予审议
封驳
审议
通过
执 行
草诏
审议
问题5:三省分工如何?三省如何运作(指出序号代表的机构)?群相制下,如何防止低效率?
政事堂
(中书门下)
建设
司法
军事
宗教教育
民政户口
人事
“唐制,每事先经由①, ①做定将②,得旨,再下①,①以付③ 。若有未当,则③缴驳,……若可行,③又下④,④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黎靖德《朱子语类》
因为中书、门下分掌出令和封驳,没有一个统一的机构,容易造成各持己见,争执不休,或者互相依违,知错不改,都会对决策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从唐初开始,……形成了政事堂决策会议。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创新之处:
1、明确职责、分工明确——专业化、制度化
2、集体商议,决策科学——高效化、科学化
3、相权分割,君权加强——集权化
秦朝三公九卿制
唐朝三省六部制
问题6:与三公九卿制相比,三省六部制有何创新?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钱穆《国史新论》
三省六部制的演变
隋文帝
唐太宗
唐玄宗
中央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
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成为专门的宰相治事机构,并具有独立的印信
某一项制度之逐渐创始而臻于成熟,在当时必有种种人事需要,逐渐在酝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加强皇权的需要
材料1 (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定,方可奏行。 ——吴兢《贞观政要·论政体》
材料2 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认为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3 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中的要员皆是贵族出身,且贵族并不完全服从皇帝的命令,因而天子对臣下的奏章批示时,所用的文字都很友好温和,绝不用命令的口吻。 ——内藤湖南《中国近代史》
材料4 三省六部制,其影响既是历史性的,也是世界性的——现在我国中央政府的部门仍然叫部,日本的则仍然叫省。 ——易中天《隋唐定局》
问题7:有人认为,三省六部是“皇权下的民主”,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看待三省六部制?
三分相权,相互牵制,能避免权臣专政;门下封驳谏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皇权;扩大宰相的范围,群相议事,共商国策,能集思广益。但相权被分割,有利于加强皇权,三省六部本质上是巩固皇权专制的工具。
时期 政权组织 权力分配 趋势
西汉 武帝前 三公九卿制 丞相集决策、行政、用人、审议和司法于一身 (1)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2)制度化
(3)专业化
(4)高效化
武帝后 中外朝制 中朝决策,外朝执行 东汉 三公和尚书台 尚书台掌决策和行政 魏晋南北朝 尚书、中书、门下形成三省 三省共同辅助决策 隋、唐 三省六部制 中书起草诏令、门下封驳审议、尚书执行 政权组织的演变
二、中枢之变:
——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
三、赋税之变: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任何一项制度,决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相互配合,形成一整套。否则那些制度各各分裂,决不会存在,也不能推行。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税者国之大器,不可轻易付之于人。
——《管子 海王第七十二》
思考: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梳理,从魏晋到唐,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西汉
魏晋
北魏
唐初
唐中后期
编户制度
租调制
下的租调制
均田制
租庸调制
两税法
思考:赋、税、役、租、调、庸的含义?
力役 、军役、杂役等
创新之处:以庸代役保证农时,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唐怀集庸调银饼
租
庸
调
纳粟为租(田租)
纳帛或布代役为庸
纳帛或布为调
“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絁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有事而加役者,旬有五日免其调,三旬则租调俱免。”
——《旧唐书·食货志》
代役税
唐初:租庸调制
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三、赋税之变: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唐高祖恢复了由国家控制土地使用和土地分配的均田制度,这是在北魏时期建立的一种制度……根据成年男性纳税人的年龄和社会身份保证给他们一定数量的土地,并限制个人手中所拥有的徒弟数量和他们自由处理土地财产的权利。与此同时,政府还建立了一种直接税制,即租庸调制,他规定每一个登记在籍的纳税人都得支付一定数量的谷物、布匹,并定期服劳役。 ——《剑桥中国隋唐史》
财产税
土地税
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
——(唐)陆贽
问题8:阅读材料,思考唐后期实行两税法的原因。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cù)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26
户籍损坏,人口统计少于实际人口
军费加至赋税,任意加收
富者逃税,穷者课税,贫富差距拉大
官吏盘剥严重,逃户变多
唐德宗:两税法
三、赋税之变: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内容:
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
财产税为主;扩大收税对象
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简化收税名目;减轻人身控制
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冬小麦4、5月份收割;
春小麦8、9月份收割。
明确纳税时间
影响:
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 ——陆贽:《陆宣公奏议》
①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③消极影响:由于皇帝私欲、官吏盘剥等原因,两税法在执行过程中并没有减轻农民的负担。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沒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
——《白居易集》卷2《重赋》
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司马光《资治通鉴》
问题9:据材料结合教材,概括两税法的内容,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知识拓展:两税法对比租庸调制的变化与创新
征税
标准
人身
控制
税收
种类
征税
内容
(租庸调制)以“人丁”为本,不论土地、财产的多少,都要按丁交纳同等数量的绢、粟。
(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①征税标准转变:以人丁为主→以财产为主
(租庸调制)纳粮为租;纳布为调;纳布代役为庸
(两税法)户税按户等高低征钱,地税按亩缴纳谷物。
②征税内容变化:实物→货币
(两税法)每户缴纳户税和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③税收种类简化
(均田制)成年男子承担一定的徭役
(租庸调制)“以庸代役”
(两税法)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役
④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
1、从均田制到租庸调制再到两税法,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出( )
A. 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不断加强 B. 完全废除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
C. 收税标准由繁到简的发展历程 D. 社会矛盾消除,巩固国家统治
2、唐代赋役制度中,具有减轻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性质的是( )
①庸 ②调 ③徭役 ④两税法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④
3、学者认为:“自安史之乱以后,赋税名目繁多,民不堪命。两税法则规定百姓只需纳夏秋两税……将名目繁多之税目简化,且两税之外不得别征,实为德政。”这说明两税法的实行( )
A.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促进了赋税的货币化 D.起到减少税目和简化手续的作用
C
D
D
【课堂演练】
注意:请把答案写在历史演练本上。
本课小结
选官之法
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中枢之制
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
赋税之变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制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庶族与士族的博弈中趋向公平
皇权与相权的较量中走向专业
人丁与财产的流变中走向简约
古代政治制度不断完善
古代国家治理体系不断完善
历史的经验
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制度稳则国家稳……制度自信不是自视清高、自我满足,更不是裹足不前、固步自封,而是要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
——习近平
温情与敬意:“制无美恶,期于适时,变无迟速,要在当可”
延续与变迁:制度创新,遂开先河,帝国强盛,文明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