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导入
在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春天,人们喜欢到野外去踏春,去感受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勃勃。而在秋高气爽的秋天,人们登高望远,饮酒作赋。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诗圣”杜甫一首关于“登高”的诗,诗的题目就是《登高》。
登高
四联八句,联联有“悲”,句句有“愁”
杜甫
学习目标
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1
初步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2
3
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4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目录
知人论世
文本研读
拓展延伸
壹
贰
叁
知人论世
壹
作者简介
杜甫 (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作者简介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涉世不深)
(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兵车行》、《出塞》。(忧国忧民)
作者简介
(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组诗“三吏”、“三别”。(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四)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作者简介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所谓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沉而不浮,郁而不薄”《白雨斋词话》
所谓顿挫,从字面上看,就是指语义的停顿挫折(间歇、转折),从结构上看,往往表现在起承转合处,表现为纡徐斗健,交互为用,按理循脉,或起或伏,有情有景,相见相融。或者是:语言刚健遒劲,语调铿锵,章法曲折。
写作背景
杜甫的《登高》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解题
登高诗就是指古人登高临远写景抒怀的诗歌统称。从创作时间看,既有登高时的即景之作,也有登高过后的有感生发和应命奉笔之作;既有重阳旧俗登高时的抒怀之作,也有四时登高的即兴之作。从创作地点看,登高临远之地既有高山叠嶂,也有亭台楼阁,只要地势高,视野开阔,适宜远眺赏景即可。
文体知识
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其常见的类型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律诗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
文本研读
贰
初读诗歌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登高
杜甫【唐】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译诗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自由诵读
分析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划分层次内容。
登高
杜甫【唐】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写景
抒情
研读首联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分析意象品味意境】
1、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这几个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给人什么感觉(情)?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研读首联
1、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这几个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给人什么感觉(情)?
风、天、猿啸、渚、沙、鸟
急
高
哀
清
飞
白
人渺小
冷
悲凉
孤独痛苦
研读首联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2、首联描写的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风、天、猿啸、渚、沙、鸟
急
高
哀
清
飞
白
登高远眺的壮阔图景,意境雄浑高远。
雄浑 (汉语词汇)
拼音:xióng hún
指的是雄健浑厚,一般用以形容声音,如雄浑的乐曲、雄浑的男中音等等,又或为雄壮浩翰,用以形容天空、大海等。
雄浑高远
研读颔联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颔联写了几种景物? 这些景物的特点是?
落木
长江
“无边”写落叶之多,
“萧萧”写落叶之声
“不尽”写出了江水的源远流长,
“滚滚”写出了江水的滔滔气势。
壮阔
研读颔联
1、作者由颔联写的景物能想到什么?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研读颔联
无边落木萧萧下——此句写山景。“无边”写落叶之多,“萧萧”写落叶之声。纷纷飘落的黄叶,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人生的短暂,也不能不让诗人联想到自己的处境,想到自己和这黄叶一样,快要结束的短暂的一生,是多么的悲凉啊!这写出了秋景的萧索。
不尽长江滚滚来——此句写江景。“不尽”写出了江水的源远流长,“滚滚”写出了江水的滔滔气势。永不停息的江水,不能不让人联想到时间的永恒。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短暂的人生,在永恒的时间面前越显得短暂。
2、作者由颔联写的景物能想到什么?
研读颔联
3、颔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什么情感?
情感:时光易逝、人生短暂、壮志未酬
落木
长江
无边
不尽
萧萧
滚滚
生命之短暂
宇宙之永恒
下
来
对比
研读颈联
1、宋代的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试做分析。
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称:此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请结合杜甫写这首诗的背景,具体分析这八层悲意。
1.这首诗是作者流落夔州时写的。好友李白、 高适、严武相继去世,此时恰逢九月初九,杜甫登高写下这首诗。
2.此时的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3.从48岁开始,又遭受“安史之乱”,常年漂泊流浪,直到58岁去世。
4.这首诗写后三年,杜甫客死舟中,无人知晓。
5. 他年轻的时候,曾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却又一生坎坷、终身失意,无法实现报国的理想。
万里——离家万里,无法回乡(故乡远在长安,战乱纷飞,经济拮据,严武去世,失去经济支柱,无法回乡)。
秋——既悲自然的萧索凄凉,又悲人生走到了暮秋。
常——多年飘泊流浪。从长安转辗甘肃再到成都又到夔州。最后客死于湘江边上的一只小船里。
作客——寄居他乡,奔波流离。
百年——晚年,时年五十五岁,离他五十八岁去世仅三年了。
多病——身体不好。已患多种疾病。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独——孤独寂寞,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好友严武、李白纷纷去世,与家人远隔万里)
登台——台是高迥处,古人常有重阳家乡登高,祈求长寿的习俗。而如今诗人远离家乡,满身疾病。在高处望天地苍茫,自身之孤渺,无限悲苦郁积于胸。
研读颈联
2、试概括颈联所要表达的情感。
①孤独之感
②思乡之情
③壮志未酬
④悲秋之情
⑤老病之哀
⑥家国之忧
研读尾联
①艰难、潦倒:兼指国家和自身命运。国家动乱,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难。
②苦恨:“苦”:极度;“恨”:遗憾。杜甫此时年事已高,疾病缠身,虽忧国忧民,却无能为力。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研读尾联
③新停:杜甫是一个爱喝酒的人。昔日的他,喜时喝酒,今日的他,想借酒消愁,却因贫病交加,不得不戒酒。如此,愁何以解?无解!只能郁结于胸。苍老的杜甫久久不能释怀,一直积郁到3年后生命的终结。
④浊酒:“浊酒”与“清酒”相对。
清酒,乃酒中之冠,冬酿夏熟,属于好酒系列。
浊酒,未提酒糟,酒色浑浊,属于不太好的酒,价钱也便宜。
杜甫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忠君爱国、关心民生疾苦是他思想的核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杜甫无论穷达,都心怀天下,忧国忧民。不愧为“诗圣”
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悲国家之秋
思考:造成杜甫的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国难
安史之乱后,军阀混战,
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家愁
家道艰辛,穷困潦倒
流落他乡,长期飘泊
年老多病,独自登台
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孤独
触景
悲凉萧瑟
整体理解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这首诗通过诗人登高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大江边的深秋景象,又有长年作客异乡的羁旅之愁,晚年多病的孤独之感,战争带来的国难家仇和日渐增多的白发,抒发了诗人对艰难身世的感慨,展现了一位穷困潦倒、漂泊无依、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
主旨
全诗抒发了诗人飘荡无依,老病孤愁的复杂而深沉的感情。全诗包含着对个人病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感叹;对终生壮志难酬的激愤与哀怨;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对人民艰苦命运的关切之情。
拓展延伸
叁
作文素材片段
当一句“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一次又一次地浮现在眼底,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身着用怨恨织成的衣衫,用愁苦覆盖脸面的你、你的脚步里透着沉重,你的举止中饱含压抑,你的每一个表情都充满了对世道的无奈与不满、令你愁苦的不是自己的窘迫,而是百姓生活的艰难;令你担忧的不是自家的一日三餐,而是整个国家的危难、于是,在我心目中,“无私”与“伟大”两词已悄悄的跟定了你。我为你的才高八斗却不得重用感到惋惜,我因你的凌云壮志得不到施展而感叹;既然上帝塑造了一个才华横溢的你,又为什么让你在悲哀无奈中死去?既然你带着不凡的气质来到世间,却又为什么只因贫困就匆匆离开人世?皆大悲哀!
作文素材片段
你是如此遥远又是如此逼近,你是如此神秘又是如此平凡,你用悲苦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却在用诗章延续着自己的生命。在你的人生之路上,忧愁、痛苦把你的人生道路弄得坎坷荆棘,但你留在文学史上的印迹却是处处充满了鲜花与赞语。无奈,愤恨磨灭了你生活的信念,但你的不朽的灵魂因你的诗而永远有青春活力。
作文素材片段
想做一只鸟,却没有高空任你飞;想做一条鱼,却没有阔海任你跃。你有兼济天下的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现实却将你锁进了冰冷的铁笼。你无奈,于是你站在现实的对面流泪,为你挚爱的国家和人民;站在现实的背后幻想,幻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即使“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这样站在现实中,你用笔写下你的傲然脊骨,挥洒着民族的浩然正气。这些都化为一颗耀眼的明星,缀在天空中,供我们瞻仰。
当人们跟随着李白的狂歌尽洒飘飘欲仙时,是你将人们拉回苦痛的人间。你,一个平凡的见证者,记录下战争的罪恶。目睹国破山河,城春草木,为什么你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你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作文素材片段
仿佛一场梦,梦中的你盖了广厦千万间,让黎民不再于风吹雨淋中战栗;你拥有无尽的丰盛的酒食,使百姓穿越了饥渴的伏圈。群鸥围舍的欢乐只是瞬间,你醒了,梦也碎了,看到的是残酷的现实的容颜,衰朽的肉体被寒风轻易绊倒在地,你竟没有察觉就木的生命发出的哀号,不屈而又渗透着温情的心再次呼唤着你站起来,别让魔鬼亲自导演天下的葬礼,去索要那被魑魅魍魉夺去的温馨。一个与祖国人民血泪相连而注定孤独的英魂,你就是那大海中斗鲨的老人。
谢君一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