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9 19:51: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实际上有很大的片面性。林庚先生抓住屈原《九歌》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便扩大到全面,认为几是用“木叶”的都和“树叶”不同,他摘引谢庄、陆厥、王褒、柳恽、沈佺期等人作品中关于“木叶”二字的用法,便得出结论说: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真的是这样吗?我觉得有不少诗句,足以否定林庚先生的引申以至于他所得出来的结论。林庚先生在文章中强调“木”和“树”的分别,并且说“木是容易使人想起树干以及黄色的暗示性”云云,我看就不一定是这样。试读以下的诗句,就可以知道。
珍木郁苍苍。(刘桢《公宴诗》)
遥爱云木秀。(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
乔木生夏凉。(韦应物《同德寺雨后寄元侍御、李博士》)
山木尽亚洪涛风。(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从这些都用了“木”字的有名的诗句中我体会不出一点“树干”以及“黄色的暗示性”来。相反地,他们在用了“木”字的诗句中恰巧描绘了郁郁苍苍和荫浓茂盛的景象,每一句中似乎都有绿化之美,绝对没有黄色的给人以光秃秃的树干的感觉。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一文中又说:
“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
这说法,拿他所举的例子还勉强可通,若拿我在上面所举出的一些例子来看,就显得十分矛盾了。依照林庚先生的观点,树“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不错,“嘉树”的确不能改为“嘉木”,否则太不成话了。但我要转问林庚先生一下:刘桢“珍木郁苍苍”,王维“遥爱云木秀”,你一定也要改为“珍树郁苍苍”“遥爱云树秀”才好吗?如果不改,就不能和你的说法符合;如果要改,我看是不妥当的。尤其是韦应物的“乔木生夏凉”,若改为“乔树生夏凉”,那就要成为绝大的笑话了!因为“乔木”等词儿,早已约定俗成,不容许你擅自改动了。应该用“木”的地方,必须用“木”字,应该用“树”的地方,必须用“树”字。大约木与树给人的感觉只是有时不同,其原因恐与前人名句所引起的联想有关,和音节的谐否、字面的生熟等问题也有关。如果引更多的诗句来作更细的分析,结论就一定会不同一些。
至于林庚先生所引杜甫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木’字固然胜‘叶’,但“落叶满空山”(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也是十分好的句子,不能用“落木”的例子来强为衡量。艺术形象是要根据具体例子来作分析的,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
(摘编陈友琴《温故集》)
材料二:
林庚先生的《说“木叶”》开头引用屈原《九歌》的名句,说明“木叶”已成为诗人笔下颇受钟爱的形象。对于为什么会造成这种诗歌语言现象,林先生认为关键在于一个“木”字:“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林先生认为要说明“木”何以有这个特征,就涉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木”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具有一般“木头”“木料”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使我们更多地想到了树干。林先生还谈到了“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所暗示的颜色。“木”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但笔者认为这样说并不恰当。人们看到“木”首先想到的是一棵树。人们看到“树”首先想到的也是一棵树。由“木”想到“木头”“木料”等,是现代人的联想方式,古代诗人写诗时恐怕不是如此,至于由“木”想到门门、棍子、桅杆等,并由此产生一种“微黄与干燥之感”,也显得同样牵强。
那么,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呢?大量的古诗证明并非如此简单。“木”与秋天并无必然联系。比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荣”,就是指春夏季枝叶繁茂的树。
另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树”就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呢?事实证明不是这样。诗中写秋天的情景,并不乏用“树”的,比如杜甫写深秋景色的诗句“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送韩十四江东觐省》),用的就是“树影”而非“木影”。
可见“木”也可以是充满活力,枝繁叶茂的,而“树”也可能是叶落飘零,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的。
因此,古人诗句咏及树的形象,或用“木”,或用“树”,而不大可能有林先生所说的那么多差别和讲究,本来并不复杂的道理,我们不必想那么深奥,“木叶”和“树叶”在形象上并没有什么差别。
至于古人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用“树叶”,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解释。首先,“木”“落”“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木叶”或“落木”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其次,可能是因为“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树”字在口语中用得多,“木叶”就比“树叶”庄重些。更为重要的是,“木叶”最初出现于屈原作品中,“诗骚”向来被奉为经典,加上“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优美动人,意境浑然,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胡应麟语),“木叶”也便成为一个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写诗文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摘编自李睿《也说“木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认为,林庚先生抓住《九歌》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认为凡是用“木叶”的都和“树叶”不同的观点是片面的。
B.材料一认为,用了“木”字的诗句也能描绘郁郁苍苍和荫浓茂盛的景象,而改用“树”字之后,便消减了那种“密密层层”的“绿化之美”。
C.材料二认为,人们见到“木”一般想到的都是树,由“木”想到“木头”“材料”等,这是现代人的联想方式,古代诗人写诗时却并不如此。
D.材料二是一篇驳论文,文章先引述林庚观点,先立后破,破立结合,最后提出自己的看法。材料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论证结构井然有序。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木”有时指夏季“枝繁叶茂”的树,因此,“木”与秋天并没有必然联系。
B.材料一和材料二为了充分论述林庚先生观点的片面性,主要使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
C.材料一和材料二开头都谈到《说“木叶”》中引用了屈原《九歌》中的名句,但是二者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林庚先生的说法不恰当,这启发我们鉴赏诗歌时对相同意象也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
3.下列各项中,能体现“木是容易使人想起树干以及黄色的暗示性”的一项是( )(3分)
A.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B.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C.群木昼阴静,北窗凉气多。(韦应物《夏景园庐》)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简述材料一的主要观点。(4分)
5.两则材料认为古人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用“树叶”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8小题。
沼泽地 芥川龙之介
①一个雨天的午后,我在某画展的一个房间里发现了一幅小油画。说“发现”未免有些夸大,然而,惟独这幅画就像被遗忘了似的挂在光线最幽暗的角落里,框子也简陋不堪,所以这么说也未尝不可。记得标题是《沼泽地》,画家不是什么知名的人。画面上也只画着浊水、湿土以及地上丛生的草木。恐怕对一般的参观者来说,是名副其实的不屑一顾吧。
②而且奇怪的是,这位画家尽管画的是郁郁葱葱的草木,却丝毫也没有使用绿色。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到处涂着混浊的黄色,就像潮湿的墙上一般晦暗的黄色。莫非这位画家真的把草木看成这种颜色吗?也许是出于其他偏好,故意加以夸张吧?——我站在这幅画前面,一边对它玩味,一边不由得心里冒出这样的疑问。
③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一股可怕的力量。尤其是前景中的泥土,画得那么精细,甚至使人联想到踏上去时脚底下的感觉。这是一片滑溜溜的淤泥,踩上去噗哧一声,会没脚脖子。我在这幅小油画上找到了试图敏锐地捕捉大自然的那个凄惨的艺术家的形象。正如从所有优秀的艺术品感受到的一样,那片黄色的沼泽地上的草木也使我产生了恍惚的悲壮的激情。说实在的,挂在同一会场上的大大小小、各种风格的绘画当中,没有一幅给人的印象强烈得足以和这幅相抗衡。
④“很欣赏它呢。”有人边说边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觉得恰似心里的什么东西给甩掉了,就猛地回过头来。
⑤“怎么样,这幅画?”对方一边悠然自得地说着,一边朝着《沼泽地》这幅画努了努他那刚刮过的下巴。他是一家报纸的美术记者,向来以消息灵通人士自居,身材魁梧,穿着时新的淡褐色西装。
⑥这个记者以前曾经给过我一两次不愉快的印象,所以我勉强回答了他一句:“是杰作。”
⑦“杰作——吗?这可有意思啦。”记者捧腹大笑。
⑧大概是被他这声音惊动了吧,左近看画的两三个人不约而同地朝这边望了望。我越发不痛快了。
⑨“真有意思。这幅画本来不是会员画的。可是因为作者本人曾反复念叨非要拿到这儿来展出不可,经遗族央求审查员,好不容易才得以挂在这个角落里。”
⑩“遗族?那么画这幅画的人已经故去了?”
“死了。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是死了。”
不知不觉间,好奇心战胜了我对这个记者的反感。我问道:“为什么呢?”
“这个画家老早就疯了。”
“画这幅画的时候也是疯着的吗?”
“当然喽。要不是疯子,谁会画出这种颜色的画呢?可你还在赞赏,说它是杰作哩。这可太有趣儿啦!”
记者又得意洋洋地放声大笑起来。他大概料想我会对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要不就是更进一步,想使我对他鉴赏上的优越留下印象吧。然而他这两个指望都落空了。因为他的话音未落,一种近乎肃然起敬的感情,像难以描述的波澜震撼了我的整个身心。我十分郑重地重新凝视这幅沼泽地的画。我在这张小小画布上再一次看到了为可怕的焦躁与不安所折磨的艺术家痛苦的形象。
“不过,听说他好像是因为不能随心所欲地作画才发疯的呢。要说可取嘛,这一点倒是可取的。”
记者露出爽快的样子,几乎是高兴般地微笑着。这就是无名的艺术家——我们当中的一个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从人世间换到的惟一报偿!我浑身奇怪地打着寒战,第三次观察这幅忧郁的画。画面上,在阴沉沉的天与水之间,潮湿的黄土色的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长得那么生气蓬勃,让人宛如看到了大自然本身一般……
“是杰作。”我盯着记者的脸,斩钉截铁地重复了一遍。
一九一九年四月
(选自《芥川龙之介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的画家特意采用夸张的方法,以混浊的黄色来表现郁郁葱葱的草木,使他的画作中蕴蓄着可怕的力量,令“我”产生恍惚悲壮的激情。
B.文章运用语言和神态描写,塑造了一位代表主流价值观又缺乏艺术鉴赏力的记者形象,通过记者与“我”的矛盾冲突,凸显并深化了主题。
C.文中画线的句子讽刺了社会扼杀、埋没天才画家的现实,同时也有因画家用生命坚持崇尚个性的艺术创作却不被他人认可而产生的悲哀。
D.这篇文章虽然篇幅短小,情节单纯,但以凝练的语言、独特的视角、郁勃的情怀,创造出了诗一般的意境,闪耀着作家审美理想的光华。
7.画家作为小说的主人公,自始至终并未正面出场。小说是如何塑造其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
8.文章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简析“沼泽地”的深层含义。(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甲】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司马迁《鸿门宴》)
【乙】沛公之从阳南出轘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
高帝崩,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良日/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中“所以遣将守关者”中的“所以”,与《师说》中“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两者意思不同。
B.乙文中“愿沛公且留壁”的“壁”,与《周亚夫军细柳》一文中“亚夫乃传言开壁门”中的“壁”,两者都译为“营垒”。
C.甲文中“具告以事”中的“具”,与乙文中“为五万人具食”中的“具”,两者意思相同,都是“准备”的意思。
D.甲文中“不如因善遇之”的“因”,与乙文中“不如因其解击之”的“因”,两者意思相同,都译为“趁”。
11.下列对甲乙两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为报张良的救命之恩,项伯夜访,张良趁此机会拉拢项伯,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了转机,是情节变化的关键。
B.秦军的将领果然反叛,打算联合沛公西击咸阳,但张良担心秦军士兵不会听从,趁他们松懈,率军一举攻破秦军。
C.刘邦善于听取他人意见,听说项羽将发起进攻时,虚心向张良问计,韩信要自立为王时,又听从了张良的建议。
D.甲乙两文,都讲述了张良对刘邦事业的巨大帮助,甲文突出了张良的忠义之心,乙文突出了张良的能谋善断。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5分)
(2)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5分)
13.综合【甲】【乙】两文信息,说说张良能深得刘邦重用的原因有哪些。(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赠阙下裴舍人① 钱起
二月黄莺飞上林②,春城紫禁晓阴阴。
长乐③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长怀捧日心。
献赋④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注】①舍人,唐代皇帝身边的职官。②上林,即上林苑,这里借指唐宫苑。③长乐,即长乐宫,这里借指唐官殿。④献赋,典出《史记》,司马相如因汉武帝读《子虚赋》而发迹。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前四句实写诗人感受到的早春二月秾丽的宫苑春景,黄鹏飞鸣,杨柳青青,钟声远扬,紫禁城中春意盎然。
B.颈联写和煦春日难消穷途遗恨,诗人虽有怨愤之情,但依然怀抱为朝廷效力的热心,暗示希望被提携的心迹。
C.“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尾联是说自己十年科考至今仍未得到恩遇,如今白发丛生,羞对裴舍人。
D.全诗前半部分以写景为主,融情于景;后半部分以抒情为主,含蓄委婉。诗人在绘景和抒情中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15.这是一首投赠诗。后人刘逸生评价此诗“表示了一种恭维求援之意,却又显得十分隐约曲折”。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史记·鲁周公世家》中的典故,表明自己要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的决心。
(2)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酒结缘已成为中国古诗词文学的一个传统,诗人常常借“酒”来抒发内心情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8题。
在墙根下捡起一枚瓷片:青花釉里红,图案残缺的美依然动人心魄。我举着瓷片对着夕阳,光线仿佛能刺破这半透明薄片,把芙蓉花映射出美人的形态。人们喜爱这种叫瓷的物件,为此以最优质的原料、发达的水系交通、严密的分工和积淀数千年的审美菁华来保障它的________。为使每一件瓷器________,除了将完好的成品送到皇宫外,它的“孪生兄弟姐妹”也会就此粉碎,在地下堆积成时间和艺术的碎片。
一件瓷器的诞生,要经过七十二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由经验丰富的师傅来保证其工艺上的极致。当沉淀出的精美的制瓷技术和严苛而专注的精神状态汇集在一起,以一件件瓷器出现时,所有背后的艰辛、汗水都消失不见了。一件物甘心被人们“奴役”,里面包含着一种怎样的意义——仿佛不是瓷而是人进入了历史。人们以举国之力生产瓷器,哪怕王朝更替,瓷的生产制度、运行机制、生产组织体系也________。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0题。
宝玉所居名曰“怡红院”,他平生有个“爱红的毛病”,而雪芹撰写此书,所居之处也名为“悼红轩”。“红”是七彩之首,代表着美丽、欢乐、喜庆。过年了,千门万户贴上春联,那是一片红。结婚了,庆寿了,衣饰陈设,一片红。只要有吉祥喜庆之事, ① 。“红”还代表鲜花,花有各种颜色,古诗中有“落红不是无情物”。而人之中, ② ,“红妆”“红袖”“红裙”“红颜”“红粉”……都是对女性的代词与赞词。
雪芹在开卷不久即大书:“此书大旨谈情。”石头投胎,有一批“情鬼”下凡历劫,它才被“夹带”在内,一同落入红尘。《红楼梦曲》引子劈头一句就是“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须知,那情痴情种,不是别个,正指宝玉和雪芹。儒教不敢多谈情,把人的真情装镶在伦常、社会的人际关系的“服饰”箱框里, ③ ,他赋予情更自由的空间,以及更新、更高、更大的精神文化涵义和容量。雪芹写书绝不会是单为了一男一女之间的“爱情”的“小悲剧”,他是为“普天下女子”痛哭。这是人类所具有的最高级的博大崇伟的深情。
19.下列与文中“落红不是无情物”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B.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D.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内容,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Ⅲ(本题共1小题,6分)
21.阅读下面这则新闻材料,请运用《乡土中国》相关章节的观点来解释和评析刘女士的行为。字数在150字以内。(6分)
刘女士近日乘坐高铁从北京去往上海,初次乘坐高铁的4岁儿子非常兴奋,在车厢内大声嬉闹,且不时离开座位搅扰其他乘客。其时正是午休时间,有人提醒刘女士约束孩子的行为,让孩子安静一些。刘女士却说孩子活泼好动是好事,大人不应该和孩子计较。到刘女士的孩子睡觉时,她却指责邻座乘客看手机视频吵到孩子,要求大家戴上耳机。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近日,一封来自瑞典的感谢信抵达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王向斌的邮箱,感谢他和学生木清发现并指出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科学背景报告中的一处笔误。
时间追溯到2022年12月,在完成“大学物理”课程延伸学习时,清华大学电子系大二学生木清发现2022年诺奖科学背景报告中的一个公式似乎有些问题,他犹豫再三,还是将自己发现的问题告知了老师王向斌,师生二人一直探讨到凌晨,一次次确认背景概念含义,一遍遍在稿纸上演算推导。结果表明,报告中确实存在笔误。于是,王向斌帮助木清把发现的问题反馈给了瑞典皇家科学院,对方诚恳接受,并按照建议更新了报告。
看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题号
1A
2C
3B
6A
9D
10C
11B
14A
19C
答案
4.(4分)①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对“木”这个意象的解析有很大的片面性,“木”与“树”给人的感觉只是有时不同而已。(2分)②艺术形象应该根据具体例子来作分析,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2分)
5.(4分)①与前人名句所引起的联想有关。②和音节的谐否有关。(或“木”“落”“叶”都是入声字,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韵律美。)③与字面的生熟有关。(或“木叶”在语体上比“树叶”庄重些。)④“木叶”是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可以使诗歌古雅,具有文化内涵。(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4点给满分)
7.(6分)①借画写人,以画中的景物表达画家不被理解而痛苦凄怆、焦躁不安的内心世界,侧面表现画家顽强的生命力和对艺术的执着。(2分)②以人衬人,借记者之口来叙述画家生前的经历,以记者不屑和嘲讽的态度来反衬画家不被世人理解却能坚守自我创作风格的艺术家形象。(2分)③以“我”观人,用“我”审视画作过程中的情感变化,来侧面表现画家独特的艺术追求和为艺术献身的牺牲精神。(2分)
8.(6分)①“沼泽地”隐喻画家独特的艺术追求和艺术风格。画作能让人感受到试图敏锐地捕捉大自然的艺术家形象,画家独特的审美倾向,熔铸了画家的强烈情感,使人产生恍惚的悲壮的激情。②“沼泽地”象征画家所处的恶劣的艺术创作环境和社会环境。它具有吞噬一切的力量,压抑和埋没了有着独特追求的天才画家。③“沼泽地”是画家痛苦凄怆、焦躁不安的内心世界的写照。其色调晦暗,反映了画家不被理解、不被承认的孤独凄怆的心境。④“沼泽地”暗含对以记者为代表的审美主流群体的嘲讽。画家的作品受到人们的漠视与藐视,而“我”却认为这是一幅真正的杰作,“我”对画家及其作品的高度肯定就包含了对当时标准单一、盲目从众、苍白平庸的社会主流审美的暗讽。⑤“沼泽地”象征着画家顽强的抗争精神。画作虽然色调晦暗却充满了生机和不屈不挠的力量,反映了画家虽不被理解,却仍然坚持个性创作的执着精神。(每点2分,答对其中三点得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2.(10分)(1)浅陋无知的人劝我说:“据守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了。”(“鲰生”1分,“距”1分,“内”1分,文意畅通2分)(2)再在各山上张挂旗帜,作为疑军,派郦食其带着贵重的财宝去诱惑秦将。(“诸”1分,“重宝”1分,“啖”1分,文意畅通2分)
13.(3分)①忠心耿耿。甲文中项伯告诉张良有危险,要张良随他一起离开,但张良选择留下,并谋划帮助刘邦解除了危机。②足智多谋。乙文中张良献计刘邦,利诱秦将,拿下咸阳。③不贪名利。乙文中刘邦分封功臣,要分封张良三万户,张良却自认为没有战功,只接受“留”作为封地。(答对一点给1分)
15.(6分)①借用景语。前四句通过描写裴舍人在宫中日常活动所见景象,暗示裴舍人特殊的身份地位,恭维对方的位高权重,隐含请求提携之意。②运用比喻。“常怀捧日心”中“日”比喻皇帝,以此含蓄表达自己一直怀有为朝廷效力的忠心,希望被任用。③用典寄情。尾联化用司马相如献赋的典故,自伤不遇,因此羞对裴舍人,以此打动对方,希望得到提拔。(答对一点给2分)
16.(6分)(1)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 (2)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3)示例1: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示例2: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示例3: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任答一组含有“酒”这一意象的古诗词都可以)
17.(3分)完美无缺独一无二依然如故(每空1分,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18.(3分)人们甘心被一件物“奴役”,里面包含着一种怎样的意义——仿佛不是人而是瓷进入了历史。(改对一处给2分,改对两处给3分)
20.(6分)①必然以红为主色 ②“红”就属于女性了 ③雪芹却把情从箱框里放出来(每句2分)
21.(6分)答案示例:在“差序格局”这一章中,作者指出社会关系都是以“己”为中心推出去的,“愈推愈远,愈推愈薄”,这就是一个差序。(2分)刘女士表现出的“双重标准”与乡土社会中的“差序格局”特点是一致的。(2分)刘女士以自己为中心画了一个圈,儿子与自己的关系近,而邻座乘客与自己的关系远,所以她用不同的标准来要求不同的人。(2分)(如用其他章节观点评析,言之有理亦可)
22.(60分)参照2022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参考译文】
【乙】沛公从洛阳向南穿过轩辕山时,张良率兵跟随沛公。沛公打算率领两万人马去攻击山下的秦军,张良劝说道:“秦军还很强大,不可轻视。我听说他们的将领是屠户的儿子,买卖人容易用利益来动摇。希望沛公暂且留守军营,派人先出发,替五万人准备粮食,在各山头张挂很多旗帜,作为疑军,然后派邮食其带着贵重的财宝去诱惑秦将。”秦军的将领果然反叛,打算和沛公联合一齐向西袭击咸阳,沛公想接受他们。张良说:“这只是他们的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如不听从就一定会有危险,不如趁他们懈息时去袭击他们。”于是沛公率兵袭击秦军,大败秦军。于是到了咸阳,秦王子婴投降沛公。
张良体弱多病,不曾单独领兵,经常作为谋臣,时时跟从在汉王身边。汉四年,韩信打败齐国以后想自立为齐王,汉王非常生气。张良向汉王献计,汉王才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王印。汉六年正月,封赏有功之臣,张良未曾在战场上立功,高帝说:“在帷帐之中运筹谋划,在千里之外决战取胜,是子房的功劳,你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吧。”张良说:“当初我在下邳起兵,与陛下在留县会合,这是上天把我授给了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策,幸而时常料中,我希望封在留县就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于是封张良为留侯。高帝驾崩,八年以后,留侯去世,谥号为文成候。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