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落花生》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落花生》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9 21:59: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五年级上册语文
《落花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分角色朗读的教学,使学生学会梳理文章围绕主要事物写了哪些内容。
2.通过抓住关键语句的教学,使学生学会梳理课文所描写事物的主要特点。
3.通过对课文关键语句的教学,使学生学会品读作者所描写事、物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通过抓住关键语句的教学,使学生学会梳理课文所描写事物的主要特点。 
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激趣导入“落花生”。
师引:孩子们,你们爱吃花生吗?花生的味道美,可以作为坚果点缀在可口的糕点上;花生内含丰富的营养物质,由它榨油炒的菜香飘十里;当然啦,闲暇时空口拿来几粒打发打发时光,那滋味也是极好的!(出示花生图片)
花生的味道虽好,模样却挺怪。你瞧,它的形状近似于数字“8”或字母“S”,颜色很暗淡,呈土黄色,外皮上全是泥土。它的表面凹凸不平,很粗糙,摸起来手感很是不好。大小呢,就好比我们的一个小拇指那般。和那树上鲜红嫩绿的桃子、石榴、苹果等等一比,确实逊色不少。
这样普普通通,甚至有些丑陋的花生,能在一众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深受人们的喜爱。除了它令人难忘的滋味,应该还有别的缘由吧?
2.过渡: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落花生》,一起解读这个隐藏在背后的小秘密。
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简介作者许地山,突出他的笔名“落华生”,激发学生的疑问。
师引:上课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许地山。这个作者有点特别,他就非常爱吃花生,他还有一个笔名“落华生”。一起瞧瞧吧!
许地山(1893—1941),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学者。许地山始终没有忘记父亲对他的教诲和希望,他以“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时刻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并用行动实现了这一心愿,成为优秀的作家。作品结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说集《缀网劳蛛》,散文集《空山灵雨》,小说、剧本集《解放者》、《杂感集》,论著《印度文学》,以及《许地山选集》、《许地山文集》等。
2.朗读课文,出示要求。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思考: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生字
亩、播、浇、吩、咐、亭、慕、矮、榴、榨
新词
开辟、居然、收获、吩咐、爱慕、分辨、体面
4.交流: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尝试用小标题的形式进行梳理。
预设:作者围绕落花生写了4件事,分别是: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5.追问:哪个部分的内容作者花了最多的笔墨?为什么?
预设:议花生。这个部分所占的篇幅最长。而且作者想通过这个部分说明一个做人的道理,这就是课文的重点所在。
6.思考:从作者的这种写法上,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预设: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议花生”是详写,“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是略写。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为了向读者揭示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告诉我们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而不是为了谈怎样种花生、收花生以及花生的味道如何,因此详写“议花生”部分。这样安排详略得当,使文章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7.全班齐读课文。
8.过渡:梳理了课文的整体内容,接下来就让我们深入文本,去寻找花生的特点,感受花生的品质吧!
板块三:重点感悟,从花生特点谈品质
默读课文第3-15自然段,思考:
(1)父亲提出一个什么话题让大家讨论?
(2)姐姐、哥哥、我,分别是怎样说的?
全班交流。
(1)父亲提出一个什么话题让大家讨论?
预设:父亲请“我们”说一说“我们”眼中“花生”的好处。
(2)姐姐、哥哥、我,分别是怎样说的?
预设:
姐姐:花生的味道美。
哥哥:花生可以榨油。
我:花生价钱便宜。
3.提问:那么父亲对花生作了几次议论?几次议论又有什么不同呢?
预设:父亲对花生作了两次议论。第一次把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作比较。第二次由花生的特点进而说明做人的道理。
4.追问:那么父亲认为花生还有怎样的好处呢?
预设:父亲认为花生的品质很可贵。
5.品读花生“品质可贵”部分。
(1)再次默读第10-14自然段,找出文中具体写花生“品质可贵”之处,读一读,并适当做批注。
预设:
“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关注“对比”的作用。
师引:通过阅读父亲的这两次议论,我们发现都是在将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作比较。那么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来品读呢?
预设1:从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的生长环境对比看。
花生埋在地里,桃子、石榴、苹果挂在枝头上;桃子、石榴、苹果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花生必须挖起来才知道。从生长环境看,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之间的待遇如此不平等。好在,花生成熟后也能发挥自己的作用。这大概是因为找到了伯乐的缘故。是金子总会发光,这份敢于困顿、默默无闻的品质也会有人记得。
预设2:从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的外貌对比看。
花生是埋在地里瞧不见的,桃子、石榴、苹果是鲜红嫩绿的;花生是矮矮的,桃子、石榴、苹果是高高的。花生的外形与桃子、石榴、苹果的外形反差极大。但我们凭借生活常识就可以知道,它们有一个共通之处,就是味道鲜美、价值高。可见,外形的好坏并不能决定内在的好坏。
6.提问:现在,你对花生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预设1: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预设2:花生具有不求虚名、默默无闻、朴实无华等品质。
7.提问:你认为父亲想借花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预设:父亲由花生的特点进而说明做人的道理,教育孩子们做谦逊朴实、不计名利、不炫耀自己、对别人有用的人。
8.结合文章中心句,继续品读。
思考:你是怎么理解“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句话的?
预设:这是本文的中心句,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做人的道理。“有用的人”指的是像花生一样不计较名利、有益于社会的人。“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指的是只讲究外表、对社会没有贡献的人。
9.师结并过渡:读着父亲的话,想着花生可贵的品质,我们不禁对产生了敬佩之情,谁愿意来表达?请同学们来分角色朗读这篇课文。 
  
板块四:小结课文,布置作业
1.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花生的喜爱之情。
指导:要体会人物说话时的心情。读孩子们的话时,要关注描写花生好处的词语。读孩子们在抢着回答父亲的问话时,语气要轻快,要表现出对花生的喜欢。读父亲的话时,语气要略显深沉,要表现出父亲的语重心长。
2.回顾本堂课学习内容。
小结:借物喻理法就是通过一个事物说明一个道理。这种写法,表面上看,好像是描述事物为主的,其实,本质目的是为了说明某种道理。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目的是为了论人生,借助对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赞美,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这种借助具体事物说理的方法,能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完成课后练习,为“小练笔”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