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兰亭集序教案3 苏教版必修5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 兰亭集序教案3 苏教版必修5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1-01 14:39: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兰亭集序教案3 苏教版必修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重点掌握“修”、“期”、“次”、“致”等文言词语。
2、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3、指导学生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4、指导学生品味本文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
方法与过程
1、加强朗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 http: / / www.21cnjy.com )、读出语气;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形成文言语感以提高文言阅读能力;指导学生经由朗读以促进对课文的理解;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悟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及语言的美。
2、指导学生试译,培养学生积累、总结文言词语和句式的能力与习惯,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与习惯。
3、进行比较阅读,加强学生对文章内容与形式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指导学生理解文中所表现的生死观从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2、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古代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1、 积累文言常识,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 欣赏文章的语言。
3、 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
对文中流露的生死观的理解。
一、导入
从书法的角度引入。
二、作者简介
简介作家作品,引导学生参看书下注释(1)。
教师可补充以下内容:王羲之,有“书圣”之称 ( http: / / www.21cnjy.com ),也长于诗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风格潇洒放脱。王羲之曾经一度做官,他关怀国事,在政治上曾有积极用世的一面,后辞官归田,以山水为娱,好服食养性,胸怀旷达,为时人敬重。
三、关于“序”
“序”是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字。古人宴集时,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个作序,《兰亭集序》即是脍炙人口的诗序名篇,其思想和辞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从中可以看出东晋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养、精神状态和文学造诣。
《兰亭序》由来。东晋永和九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邀请当时社会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他们引酒赋诗,将所写的诗结成诗集,王羲之当场为诗集书写一篇序言,即本文《兰亭集序》。
四、认读与朗读
1、 学生浏览课文,划出生字根据课本注释给相关的字注音。
2、 癸(guǐ)丑 修楔(xì) 流觞(shāng) 游目骋(chěng)怀 趣(qū)舍万殊 齐彭殇(shāng)
3、 教师朗读或听录音,学生听清句子内部的节奏。
4、 学生每人自读一遍。
5、 学生集体朗读一遍(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 http: / / www.21cnjy.com )兰亭集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重点掌握“修”、“期”、“次”、“致”等文言词语。
2、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3、指导学生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4、指导学生品味本文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
方法与过程
1、加强朗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形成文言语感以提高文言阅读能力;指导学生经由朗读以促进对课文的理解;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悟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及语言的美。
2、指导学生试译,培养学生积累、总结文言词语和句式的能力与习惯,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与习惯。
3、进行比较阅读,加强学生对文章内容与形式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指导学生理解文中所表现的生死观从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2、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古代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1、 积累文言常识,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 欣赏文章的语言。
3、 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
对文中流露的生死观的理解。
一、朗读与背诵
可采用轮读、竞读的方式营造气氛。
二、感知课文,理清思路
1、组织学生抓住关键的句子,讨论作者的情感变化。
讨论得出: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2、划分文章段落,概括要点。
(一)叙宴集盛况(乐)
(二)抒发人生感慨(痛)
(三)交代作序目的(悲)
三、赏析理解
(一)选一学生朗读第一、二自然段,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
活动一:找出一~二段中写景的语句,感受景物的特点。
要求学生摘录写景句,明确: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景物描写素净淡雅,清丽可爱。
活动二:思考作者为什么产生“乐”的感受。
作者产生“信可乐也”的感受的原因是:
1、前来聚会的人多。“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2、聚会的地点环境优美。“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3、聚会时的活动雅洁有趣。“流觞曲水”是文人雅士喜欢的游乐形式,“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4、聚会时天气清朗。正值春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也可以概括为两个原因:一是一觞一咏,足以畅叙幽情;一是可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活动三:朗读背诵。
朗读语调提示:“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理解背诵思路: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地”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学生尝试背诵。
(二)齐读第三自然段,要求学生体会作者心境的变迁。
活动一:本段作者议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作者为什么由“乐”转为“痛”?
文章第3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是生死观问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者由开始时“信可乐也”的感觉,联想到人的两种不同生存状态。美丽的山水、尽情的欢娱,可以令人忘记烦忧,“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但是,不知不觉中时光已经流逝,“不知老之将至”,等到时过境迁后,往日的美好已经成为陈迹,人不能永远保有美好的留恋。想到此处作者不免感慨横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叹。“死生亦大矣”,自然转而为“痛”的感觉。
朗读语调提示:作者以从容沉稳的气势 ( http: / / www.21cnjy.com )稍一收拢,便转到全文的主旨上来,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故应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重读的词语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岂不痛哉!”以曲调读出慨叹语气,重读“痛”。
理清背诵思路: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
学生背诵第三自然段。
(三)选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体会文中流露的生死观。
活动一:第四段说古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作者在什么方面与古人相合?“知一生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反映作者什么人生观
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理清背诵思路: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总结全文。
朗读指导:“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集体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
(四)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背诵。
四、探究性阅读训练
思考: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慨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蕴含其中,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本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都可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新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第三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小结
魏晋时期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历 ( http: / / www.21cnjy.com )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魏晋人对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认和探求,这使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下了与会者的千古风流。时至今日捧读,仍恻然动人。
五、对文章语言的理解和学习
问题:后人多评价本文语言清新质朴,自然流畅,对此如何理解?
两晋时期,骈俪藻饰之风盛 ( http: / / www.21cnjy.com )行。而《兰亭集序》则别开生面,它的语言或骈或散,骈则整齐优美,散则错落有致,骈散间行,各得其长;且不尚华丽辞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练,自然有致。
如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短短十六字就将兰亭周围的景色概括 出来,渲染了清幽的气氛。
又以“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 ( http: / / www.21cnjy.com )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概括了人生的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简洁而清晰。这种朴素自然的形式与其内容构成了和谐的统一,难怪后人评价这篇文章:“高爽有风气,不类常流。”(《世说新语》)
六、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特色。
七、作业
1、练习题三、四。
2、《细练新教材》第五课“课前应知”“课后优化1—13”。
兰亭集序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重点掌握“修”、“期”、“次”、“致”等文言词语。
2、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3、指导学生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4、指导学生品味本文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
方法与过程
1、加强朗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清句 ( http: / / www.21cnjy.com )读、读出语气;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形成文言语感以提高文言阅读能力;指导学生经由朗读以促进对课文的理解;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悟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及语言的美。
2、指导学生试译,培养学生积累、总结文言词语和句式的能力与习惯,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与习惯。
3、进行比较阅读,加强学生对文章内容与形式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指导学生理解文中所表现的生死观从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2、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古代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1、 积累文言常识,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 欣赏文章的语言。
3、 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
对文中流露的生死观的理解。
作者说“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你还读过哪些抒人生无常之感、发时不我待之叹的古代诗文?举出三五例与同学交流。文章最后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你作为“后之览者”,读了此文,有什么感触?
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诗文,深入体会本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的思想感情,初步了解古人对时间、生命的一般认识,启发学生对生命终极目标、生命价值进行深入思考。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学生列举人生有限、时不我待的文句,越多越好,理解时可以结合文句和作者的生活经历,引导学生对消极的生命观做出正确的分析。
二、阅读下面几则有关王羲之的轶事,并把它们翻译成现代汉语。
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 ( http: / / www.21cnjy.com )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摘自《晋书·王羲之传》)
设题意图:王羲之、兰亭、流觞曲水、兰亭 ( http: / / www.21cnjy.com )集序及其帖,代表了一种自由放旷的生存状态。翻译《晋书》中的这几段文字,不但可以锻炼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且可以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王羲之其人,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参考答案:
当时太尉郗鉴让门生向王导求取女 ( http: / / www.21cnjy.com )婿,王导叫门生到东厢下注意观察他的子侄。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的各位年青人都很好,只是他们听到来人是选女婿的,都神态矜持,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露着肚子吃饭,好像不知道这回事一样。”郗鉴说:“这个人正是最好的女婿!”一打听,就是王羲之,于是就把女儿嫁给他。
(王羲之)生性喜欢鹅,会稽有个寡居的老 ( http: / / www.21cnjy.com )妇养有一只鹅,鸣叫声很好听,王羲之想买,没有买到手,就携同亲友驾车前往观赏。老妇听说王羲之要来,就(杀了)鹅烹菜,招待王羲之,王羲之叹息了一整天。
又曾在蕺山见到一个老妇,拿着六角竹扇出卖。 ( http: / / www.21cnjy.com )羲之就在竹扇上写字,每把各写五个字。老妇起初面有怒色。羲之就对老妇说:“只要说是王右军写的字,价钱可以要到一百钱。”老妇照着他的话说了,人们争相购买。后来的一天,老妇又拿扇子来,羲之笑而不答。他的书法为世人所重,都类似这种情况。
三、拓展阅读兰亭诗》和《兰亭集序》对比阅读,《兰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诗中的自然之景是如何对应的,这些自然之景是纯粹客观的自然之物吗?
《兰亭诗》其一
仰视碧天际,俯瞰原水滨。
寂阔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诗中的“仰视碧天际”对应《序》中“仰现宇宙之大”“天朗气清”。诗中“俯瞰泳水滨”对应《序》中“俯察品类之盛”“清流激湍”。诗中“无涯观”“万殊”“群籁”对应《序》中“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惠风暖日”这些景物并非客观存在之景,而是贯注了诗人心性的情致。
四、语文链接
纪晓岚巧改《兰亭》悼老妻
对于纪晓岚这个爱臣,八十多岁的老皇帝乾隆甚为关爱,曾派侍卫去到献县崔尔庄纪家,在一品夫人马铃铃灵前致祭。
  纪晓岚安埋好妻子返回朝廷,自然向皇帝去拜谢这份恩典。
  乾隆说道:“纪爱卿,你负海内文豪之隆誉,你夫妻始终伉俪情深。悼妻之文,可拿来一观。”
  纪晓岚想了一想,说:“臣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老体衰,浑身疾病,文字也颓唐了,不足登大雅之堂。但是将近六十年的结发夫妻,庄子鼓盆哭妻之痛在所难免。然只抄袭了一篇古人的陈言用来塞责罢了。”
  乾隆问:“你抄的是哪一段古文?”
  纪晓岚说:“东晋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作为一个颇有文化造诣的帝王,乾隆早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倒背如流,可他怎么也想不出文中哪一段言及了夫妻之情。于是说:
  “纪爱卿定有生花之术,将王羲之一篇记述文坛议论的圣洁文章,抄改成面目全非的夫妻恩爱的文字了吧?”
  纪晓岚说:“启奏圣上,臣对古时书圣的文字岂敢擅改?全是原文照录,一字不移,用作掉妻之文,或也差强人意。”
  乾隆兴趣大增,忙说:“如此甚好,卿且背来。”
  纪晓岚说:“臣遵旨。”于是清清喉咙,亮开嗓子,一字一板念诵下去:
  与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 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
PAGE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