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备考 写作文运用比喻句方法指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备考 写作文运用比喻句方法指导(学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9 21:35: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备考-写作文运用比喻句方法指导
比喻是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无论是绘景,还是写人,运用比喻句,都能取得很好的表达效果。比喻如果用得恰当,可给文章带来客观的姿色。比喻是语言表达中不可缺少的修辞方法之一。
比喻是一种基于联想,抓住本质不同的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描写所要表现的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精巧的比喻,喻体必须要超越本体,更准确的表达主观感情。多数文章,为了表达的需要,在文中用一个或几个比喻,使文章增添了不少亮点。现就比喻的表达方式及其在文中的作用表达一些浅显的见解。
不妨来看一个作文片段:
她是我的新同桌。老师带她来到座位前,她放下书包,小心翼翼地坐下来。她抬头看了我一眼,脸红得像一个苹果;随后又莞尔一笑,那脸仿佛又变成了一朵美丽的花儿,浅浅的笑容里,藏满了秘密。我偷偷看了她打开的笔记本,扉页上写着一行字:“学和思是两个轮子,只有这两个轮子一起动,车子才能向前跑。”这是多么深刻的话语呀!
这段文字先写同桌的脸,连用两个比喻,寥寥数语,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接着写同桌笔记本扉页上写的一行字,这句话把学和思比喻成两个轮子,通过“只有这两个轮子一起动,车子才能向前跑”,形象地说明了学和思缺一不可,都非常重要,“学思结合”的道理被解释得特别通俗易懂。
如此新奇的比喻,实在是令人印象深刻。
如何巧妙运用修辞手法,让自己的文字变得更加鲜活生动,惹人喜爱呢?
一、了解比喻常识
比喻也叫“打比方”,就是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一个完整的比喻句,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
其中,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而且两者必须要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成立。
另外,比喻还有明喻、暗喻和借喻等形式。
我们来看几个例句:
①风儿吹过,麦子像大海上的波浪一样,向前奔涌,那场面实在是太壮观了。
②这满树的柿子,就是高高挂着的红灯笼,充满了喜庆的味道。
③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第①句的本体是“麦子”,喻体是“大海上的波浪”,比喻词是“像”,这种本体、喻体、比喻词全都出现的,就是明喻。
第②句的本体是“柿子”,喻体是“红灯笼”,不用比喻词,而用“是”,这就是暗喻。
第③句中,“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本体“波浪”没有出现,只有喻体“翡翠”,这就是借喻。
  二、比喻的表达方式:
  1、直接博喻式:博喻可以产生势如破竹,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能够给人一种应接不暇的感觉,让人在博喻中深深体味主题的意韵,感受作者语言的文采和气势,如 “拥有诚信,可以燃亮一片心空;拥有诚信,一片小小的绿叶,可以倾倒一个季节;拥有诚信,一朵小小的浪花可以溅起整个海洋------”取喻形象,色彩鲜明,引人深思,极为精巧也极具形象感和饱满的感彩,构成了文章的亮点。
  2、比喻加感悟式:有时写完一个或几个比喻就再不去关照它,好似意犹未尽,其实还应在每个比喻后面进行一番感悟,或者将整个比喻的具体内容挖掘出来,或是通过这个比喻感悟出更深的人生哲理来。有一篇题目为《坚守善良》的文章,讲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位叫柯曼的医生,在雨天深夜到一个极其偏僻的小山村,去抢救一位病人。可他的汽车车灯坏了,面对漆黑的雨夜和崎岖的山路,他还是依然发动了车子。当他摸黑驶出自家院子时,眼前的情景让他惊呆了,原来,对柯曼医生汽车声音极为熟悉的附近居民,一刹那全都打开了窗户,拧亮了门前的灯盏,把道路照得一片光明。柯曼医生行进在一片光明中。就此作者写道“善良是人生的雨露甘霖,是人类温暖心灵的火焰;善良是洞穿黑暗的阳光,是心与心的亲和与信赖,是爱与爱的共振与交融。善良让世界充满仁爱,让岁月充满温馨。善良虽博大如东海之水,巍峨如万仞高山,但又是那么简单而平易。有时,它是风雨中悄然为你撑开的一把伞;有时,它是黑暗中倏然为你点亮的一盏灯。更多的时候,善良是危难时毫不犹豫地向你伸出的一双帮扶的手;是你在走投无路时向你坦然敞开的收容的门。仁爱是通往善良的路径,真诚是开启善良的钥匙。要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像柯曼医生那样,心存仁爱,忘我无私,坚守善良,那我们的人生道路就会永远有和煦的春风萦绕。要知道,多一个善良的人,这世界便会多一份温暖,多一颗善良的心,人类便会多一份福荫。”没有空洞的说教,比喻加上深刻的感悟,激活了文句,点亮了文旨,升华了主题,点明了事理:雪中送炭,坚守善良,得到的将是一片光明的回报。
3、设问加比喻式:先用一个设问提出问题,再用一个或一组比喻来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这是一种常用的方式。如“青春是什么?青春是一首歌,一首唱尽哆来咪发梭拉西的歌;青春是一幅画,一幅画满赤橙黄绿青蓝紫的画;青春是一页诗,一页写着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诗。青春需要纵情歌唱,需要挥墨如泼,需要细细斟酌。”先提出问题,然后用一连串的排比句来回答,且每一个分句都是比喻句,让人在不经意间认清了“青春”的本质,产生了一泻千里的气势,读来是一种享受,从而使得文采斐然,诗意盎然。
  三、比喻在文中的作用
  1、标题设喻。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如有一个简洁醒目动人出采的标题,就会产生让人眼睛一亮的效果。如《萨达姆:美国手中捧着的刺猬》中,一个生动的比喻把美国政府在伊拉克问题上欲进不能欲退不甘的境地,十分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2、开头设喻。俗话说“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要想使文章引人入胜,给人以美感,在开头上要下工夫。有一考生的佳作《温柔的枕头》开头写道:“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在《约翰·可里斯朵夫》中这样形容诚信‘洁白的良心是一个温柔的枕头,而洁白的良心最重要的内容便是诚信’。”既交代了文章的标题的出处,又自然的巧借名言中的比喻引出自己的观点,收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3、主干设喻在文中的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巧妙的比喻可状难明之理。有的道理非常抽象,难以具体表达清楚,或是表达出来了,别人理解不深刻。如果用上恰当的比喻,可使枯燥抽象难懂的道理,变得具体生动,浅显易懂,如 “人生就像在跷跷板上行走,跷跷板的左端站着我的观点,右端站着别人的建议。而人生的追求则是在上下摆动的跷跷板上使自己不断地运动并不断寻找平衡点。真正的人生属于勤劳的人和勇敢的人,他们不辞劳苦的奔走在跷跷板的两头,偶尔,也会因为失误而跌到在跷跷板的一头,但是勇气和自信鼓舞他们从右端爬起,拍拍身上的灰土,向前方奔去;别人的激励也使他们从左端站起,寻找成功的另外方向。”作者把“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这一抽象的道理,用人人熟知的跷跷板游戏作比,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②巧妙的比喻可绘难绘之景。“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有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很难描述,可以用比喻借助其他东西来写。如“梦是天边漂浮的一种悠悠的白云/梦是山沟里升起的一束淡淡的青烟/梦是巫山峡壁上缀着的那团闲适的白雾/不知何时来,何时去,去向何方/梦是三月绚丽的风染绿了的秃枝/拂开了红桃白李银梨粉杏的芳裙/梦是一道伸向阿里的若隐若现的彩虹------”作者将梦这一难绘之景,运用比喻化为白云、青烟、白雾、秃枝、风、彩虹等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象,渲染出梦的绚烂多彩,营造出执著追梦的美妙意境。也让人通过这些鲜明生动的意象,了解了梦为何物。
  ③巧妙的比喻可抒难抒之情。有时作者的思想感情难以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或者即使表达出来了,也让人难以理解和接受,如果把这些思想感情化为直观的生动形象的比喻,就会表达得畅快淋漓,引起读者的共鸣。如“树不直,无以成栋梁。让我们在彼此的信任中开启合作的‘大门’,让我们在彼此的信任中放飞心中的喜悦。留住信用,我们的眼睛便成了忘记的‘监视仪’;留住信用,我们的耳朵便成了背约的‘除尘器’。人间纷繁芜杂,留些信用给自己,我们才能日不怕雨淋,夜不怕霜打。”作者连续以“大门”、“监视仪”、“除尘器”为喻体,将自己渴望人与人之间彼此信任的心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4、结尾设喻。古人说,结尾如撞钟。如果这个钟撞得响亮,就能使主题深化。如“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每一次美丽谨慎的选择,必将如高山流水,洗尽铅华,洗尽躁动。还生命一股清流,一眼甘泉,用晶莹的浪花奏出生活浩然大气的乐章。”作者用了恰当而优美的比喻来扣题,形象的说明了正确选择的重要,极为精彩。
  恰当的比喻就如同我们做菜用的佐料,能给菜增色增味,色香味俱全,让人食欲大增,回味无穷。但是,如果佐料用的过量(不足)或者用料不当,就会使菜色香味俱失,让人大倒胃口,作文中的比喻也是如此。因此,在作文中用上恰当的比喻,就会给文章增色。
四、掌握运用方向
比喻既可以用来描写景物,也可以用来描写人物,还可以用来阐述深奥的道理,使其通俗易懂。
用比喻绘景写人,例子非常多,这里不再重复。
用比喻说理,最经典的当数鲁迅《故乡》里的句子:“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作者把抽象的希望,比喻成每个人脚下的路,可谓生动形象,让人一看就懂。
在阐述某一个深奥的、复杂的道理时,可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恰当的设喻,让读者理解你所要表达的意思。
五、巧妙进行设喻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进行写作,关键在于设喻,只有设喻贴切、比喻新奇、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才算运用成功。
如何设喻呢?
首先要对本体进行研究,寻找可以设喻的突破口;
接着要沿着不同的方向,充分调动积累,大胆进行想象,捕捉可用来做比喻的事物;
最后要用生动的语言进行表达。
比如我们要描写天上翻滚的乌云,通过观察,发现它们的形状不断变化,气势汹汹,这时就可沿着“形状变化”这一方向进行想象:
你看,乌云的样子,多像奔驰跳跃的烈马、昂首猛冲的雄狮、扑打撕咬的猛虎……
至此,一个个生动的比喻句就诞生了。
六、认真进行检查
一方面,要检查本体和喻体之间是否有着内在的联系,确定比喻能否成立。
另一方面,要检查比喻是否新颖别致,发人所未发,如果比喻太俗套,不如不写。
恰当地运用比喻,往往能化平淡为生动,化冗长为简洁,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增强语言文字的美感,让文章更富有感染力。
范文引路
洞庭湖之夜
晚霞燃烧过后,谦逊地拉下帷幕,把舞台留给了夜。
洞庭湖之夜被波涛卷得好远,折叠成拙朴仁德的大舞台。俄顷,天空墨蓝泛翠,像波涛擦洗过,拉开柔静甜美的翠幕。夜色轻盈飘逸,夜露爬上草尖,落入唐诗宋词里。对着远方的阑珊灯火,湖中所有险雄碧秀默然微笑,风情摇曳。波涛澎湃,没有了光芒,失去了色彩,成为风的玩伴。
风摇着蒲扇,吆喝着春夏秋冬四季赶路;风无拘无束,乐于奔波。时而像怀春的少女,羞涩抚摸湖面,把柳树变绿后硬朗起来,把白的红的黄的绿的花儿缀了满湖,草木葳蕤,把船客醉倒湖里,不允醒来。时而是母亲的温情,装扮着舞台的每一处风景,水幔遮蔽了裸露的石岸,摧高了芦荡的每一片苇叶,舞台上的演出,甜蜜了看客的笑脸。时而又化成铠甲披肩的骑士,鞭挞着暴雨洪峰,舞台上是狼奔豕突,狮虎成群,夺路而逃。时而又是板着冷血面孔的侠客,铺陈曲线,漫天吼叫,把满湖银装素裹,试图用冰雪撕碎黑夜,把舞台还给白昼,结果一湖白夜。
谁在舞台上吟诵着一页页湿润的诗行?原来,是满湖的风水。
寂静的夜晚谁也不曾寂寞。一位巡湖的老人在湖洲守望,他划一根火柴,把夜幕撕开一个洞。渔火划过时光隧道,倏忽照亮鼓成巨帘的风,照亮了潺潺流淌的湖水,照亮了洞庭湖的烟波浩渺,照亮他脸上盘根错节的皱纹,也照亮了他逝去的遥远岁月。他像一条苍龙,沉郁而宽厚,毫不迟疑地占据舞台。他依偎在波涛的怀里,寻着岁月的浪迹踽踽独行,没有一丝惶恐。他心连沧溟,用悠悠的桨声告诉人们,渔火的光亮,永远照耀迢迢远方。
星月从来不在舞台上缺席,是夜的倚重。总是多情,爱情讲述了一万遍,坠入冷宫,月亮摇着小船,带着岸上的孩子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湿地间,水虫水蛙水鸟的鸣叫声,是系在月亮上的风铃,传得老远老远。一轮明月绝洞庭。和追月的天幕一起落入湖中,惊起湖面淡淡的雾霭。这时的舞台,天水相通,水天一色,只隔一丝初生的波光。月涌大江流,月光又一次坠入爱河,和湖水溅出火花,碰撞得涛声山崩,似万马凌空,千军列阵,波影银碎,却再不忍水月相破。
月亮醉了,不愿掉头。想告别蟾宫,拥住波涛柔情,缠绵缱绻,又醉罢还醒,徐徐漫步,找回千年幽梦,圆了,又缺,又圆。月逐涛声远,星伴倦浪归。满天繁星看花了眼,望尘而拜,扎进湖中同浴,洗亮颗颗宝石,被萤火虫拾掇后,四处漂流,嵌入满湖历史的记忆。于是,李白、杜甫、张若虚等,怀乡沉思,喟叹聊问,众星淬炼,珠玑四射,罗绮满湖。对酒当歌明月夜,满湖清梦压星河。舞台上高潮迭起,波涛澎湃,皆因一轮明月,满湖星宿。
水月镜花,是遥不可及的距离。繁星若隐,窃窃私语不为人知的往事。我知道,那是夜的影子,神秘、缥缈而深邃,伴人度过一切苦厄。我不知自己缘何那般执着,在这夜里,总希望寻找到洞庭湖的影子。任思绪飞驰,任想象在湖水里遨游。原来,夜的舞台,水天共一身影,讲述同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故事,影子皆淡泊而宁静。许是时光遗忘了湖水,抑或是湖水辜负了时光,在这迷人的夜晚,万物一齐踏入梦境,伸手触摸,恰是庄周梦蝶,却无意间惊动了月光。
洞庭湖之夜,风帘翠幕,水犀月涌,找不到一丝迟疑惶惑的阴影,狂卷的波涛,激荡着满湖诗情,梦想被湖水打湿,响彻时空。然而,不知不觉间,月亮爬出水面,腾空一跃,深情作别,溅起一身水花,在湖面映出了鱼肚白。素来缘浅,奈何情深。多情的洞庭湖在挥手之间,澎湃的力量把月色冲洗得格外明丽。它们款款相邀,迎接新一天的开始。
月亮一转身,夜就沉到了湖底。
点评
本文以诗意笔触,对洞庭湖的夜景展开描写。从墨蓝泛翠的天空,到四季变换的湖景;从月逐涛声远,到星伴倦浪归……一幅幅美妙的画面,惹人陶醉。
行文过程中,作者多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对景色进行描摹,比如写风“吆喝着春夏秋冬四季赶路”,作者连用四个比喻,分别把风比喻成“怀春的少女”“温情的母亲”“铠甲披肩的骑士”“板着冷血面孔的侠客”,化无形为有形,在拟人与排比中将洞庭湖的春夏秋冬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再如写月涌大江流,作者把月光与湖水“碰撞”出的涛声比喻成“似万马凌空,千军列阵,波影银碎”,变细微为宏大,令人震撼。
这些生动的文字中,让我们仿佛穿越时空,在月色中泛舟洞庭湖,流连忘返。
学生佳作
致敬,白桦树
这是祖国北方的边陲。雪后的清晨,世界一片洁白,唯有头顶上的那片蓝天,像一块巨大的、倒扣着的玉,蓝盈盈的。 地平线上的红色愈来愈浓,偶尔传来一声鸟鸣,是那么清脆。
一棵棵白桦,站成树的长城。它们像一个个戍边的士兵,像一把把出鞘的利剑,像一支支擎天的巨柱。它们静静地站在雪后的边防线上,站在美丽的晨光中,凝视着周围的一切。
高大的白桦树下,一条小路伸向远方。小路的尽头,是一块方方的界碑。界碑上,鲜红的“中国”两字在雪的映照下,是那么耀眼。
一队年轻的士兵,肩背钢枪,在雪地中艰难地前进着。他们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只露出年轻的脸庞。终于,他们来到界碑旁。一双大手轻轻地把界碑上的浮雪抹去,那界碑变得更鲜艳夺目了。 这群年轻人,身穿绿色的军装,笔直地站在界碑旁。他们的身后,是高大的白桦树,是隐隐约约的山峦,是伟大的祖国。
这群年轻人中有我的表哥。 他考入大学后,心中总觉得有一个梦未圆。他说,如果自己不能实现儿时当兵的梦想,一辈子都会感到遗憾。于是,他说服父母,报名参军,成了一名光荣的军人。军营生活虽然很苦,但能让人得到锻炼,表哥感到很充实,很快乐,很自豪。
热爱写作的表哥,把他的这次巡逻经历写成一段优美的文字,发给了姑妈。姑妈把这段文字转发到“快乐一家人”微信群中。读着表哥的短文,我仿佛穿越时空,来到了冰天雪地的北疆,来到了那一棵棵高大的白桦树下,来到了表哥身边。恍惚中,我觉得英姿飒爽的表哥,不就是屹立在北疆的一棵高大的白桦树吗?
我把表哥的短文抄写下来,没事的时候,就会拿出来读一读,反复想象表哥在军营中的生活。我暗暗下定决心,将来也像表哥一样,穿上军装,去保家卫国。
致敬白桦树,致敬表哥,致敬所有的中国军人!
点评
这是一篇构思精巧的作文。
作者先对北疆雪后清晨的景象展开描写,从银白的世界、蓝盈盈的天空,到高大的白桦、方方的国界碑,再到一队巡逻的年轻军人,一个个画面,把读者带到了遥远的北疆,带到了那冰天雪地的世界里。
随后,作者把镜头聚焦于一位年轻的军人,一个立志参军报国的故事缓缓拉开帷幕,表哥的形象变得清晰而高大。
最后,作者以抒发自己的内心感慨作结。
文中白桦树与军人形象相互融合,作者借赞美白桦树来表达心中对军人的敬佩,托物言志,余味久远。
文中多处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比如写天空:“……那片蓝天,像一块巨大的、倒扣着的玉,蓝盈盈的”,多么鲜活、生动。再如写白桦树:“它们像一个个戍边的士兵,像一把把出鞘的利剑,像一支支擎天的巨柱”,大胆的想象,独特的比喻,怎不令人叫绝!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