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课程标准: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认识不同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1.耕种制度:一年两熟(一年三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普及,提高粮食产量。
2.经济结构: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突破传统自然经济结构。
棉花的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
种植范围:水稻种植往北推广。
3.边疆地区进一步开发:辽夏金元统治下,边疆地区进一步开发。
阅读教材64-65页,结合地图,找到宋元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
一、辽宋夏金元的经济变化之农业
一、辽宋夏金元的经济变化之手工业
部门 成就以及作用
制瓷业 宋代五大名窑;元朝青花瓷和釉里红。宋元时期瓷器远销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矿冶业 煤的开采量很大,煤作为燃料,大大提高了金属冶铁的产量和质量
印刷术 活字印刷术,有力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棉纺织业 元朝时棉纺织业得到发展,南方种植棉逐渐普遍,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汝窑
官窑
哥窑
钧窑
定窑
青花瓷
一、辽宋夏金元的经济变化之商业
胡人和驼队离开不设防的城门
材料:朝廷创置榷场(注:边境所设的同邻国互市的市场)以通南北之货...内足以专课息之源,外足以固邻国之好。
——《宋会要辑稿》
纸币“交子”(宋)
《文献通考·钱币考二》载“初,蜀人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
大众服务商业成主流
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北宋税赋总收入共7073万贯,其中农业的两税2162万贯,占30%,工商税4911万贯,占70%。 ——马兆峰编著《刀锋上的帝国》
思考:这些香料来自于哪里?
税务所
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
阅读材料,与唐长安城相比,北宋东京城的商业活动有什么重要突破?
唐长安城平面图
北宋东京(开封)内城平面图
(1)空间上,打破了坊和市的限制,形成街市,更为开放。
一、辽宋夏金元的经济变化之商业
材料1:宋太祖乾德三年四月十三日,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自三鼓以来,不得禁止。
材料2: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入店小铺林立,货郎走街串巷;街上客商成群,商品琳琅满目。
——《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七》《东京梦华录》
宋代的瓦子/勾栏
(2)时间上,突破经营时间的限制,更为自由
(3)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宋】欧阳修
一、辽宋夏金元的经济变化之商业
说明官府对经济管理放松
一、辽宋夏金元的经济变化之商业
部门 成就以及作用
市场 宋朝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宋与辽夏金之间的官方边境贸易榷场较为活跃
货币 北宋开始出现纸币交子,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外贸 外贸税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中国输出的商品有丝织品、瓷器,输入中国的商品以香料、珠宝为主。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
城市 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元大都
市的发展:打破了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
隋大运河示意图
元朝运河、海运路线图
变化:重开大运河,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路线,缩短航程;开设海运路线。
目的:沟通南北经济。
思考:对比两图思考,元朝的水路交通有何新变化?目的在于?
一、辽宋夏金元的经济变化之经济重心南移
材料一: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在全国4.62亿亩耕地面积中,南方12路中约有耕地3.18亿亩……唐代中后期,北方已由原来占有优势而衰退变化为与南方保持基本平衡的状态,至南宋时期,南方以跃升为主导地位,粮食产量显著地超过了北方。
——张全明《中国历史地理学导论》
材料二:
自唐中期以来,南方的耕地面积与人口,已逐渐超过北方。
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了南方。
思考:截止到宋朝,我国的南北方,在农业与人口方面,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苏湖熟,天下足
一、辽宋夏金元的经济变化之经济重心南移
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发展脉络
朝代 发展脉络
魏晋南北朝 (永嘉南渡) 江南得到初步开发
中唐以后 (安史之乱) 南北经济总量基本持平
南宋时期 (靖康之变)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活动三:关于司马光与欧阳修两人的主张,你更支持谁?并说出理由
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北宋后期,朝廷对北方地区的考生单独分配录取名额。
司马光
(山西夏县)
“逐路取人”,按区域分配名额。
欧阳修
(江西庐陵)
“凭才取人”,不拘地域额数,实行考试面前人人平等。
考试公平?OR 地区公平?
社会公平
材料一:“自魏晋以来,造成门阀之九品中正制度。至是始完全废除。且科举盛行,白衣及第,得通婚与世官,而门第之风亦衰。此实为中古社会上一大变革也。”
——邓之诚《中华两千年史》
材料二:“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
——蔡襄(北宋)《端明集》
门第等级观念淡化
纵向自由化
二、辽宋夏金元的社会变化之科举
“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士族阶层衰落
平民进入政权
人身依附减弱
材料三:“奴婢贱人,律比畜产。诸奴婢有罪其主,不请官司而杀者,杖一百。无罪而杀者,徒一年。” ——《唐律疏议》
材料四:“仁宗朝,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 ——郭尚武《两宋良贱制度的消亡及其影响》
横向自由化
二、辽宋夏金元的社会变化之社会成员身份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农民与地主只是契约上的租佃关系
材料五:宋代沿袭了晚唐以来的土地政策,对合法的私人土地买卖不加干预,土地买卖愈益盛行,“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地主阶级的升降沉浮波动频繁。 ——摘自漆侠《宋代经济史》
材料六:“至于今,授田之制亡矣。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值) ——(南宋)叶适《水心别集》
二、辽宋夏金元的社会变化之国家政策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不抑制土地兼并,官府管理放松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课堂总结
经济新变化
社会新变化
农业
商业
手工业
纵向自由化
横向自由化
门第观念淡化
人身依附削弱
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
材料七:1333 年(元统元年)的科举是在元朝统治下第一次举行的允许各民族人士参加的科举考试……那年考中进士的人名单保存至今。从名单中可以看出蒙古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士跟汉人结婚的比率很高:其中,母亲为汉人的占58%,而已婚的那些人中近70%是娶汉人为妻。不论民族成分如何,每个中试者授予的第一个官职均是职位差不多的地方官。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907-1368年)》
民族交融加强
铸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
——2022.3.05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发表的讲话
自主训练
1.北宋以紫色为尊贵颜色,宋太宗曾下诏禁止民间服紫,然“冒法者众”。当时的人们以“巧制新妆,竞夸华丽”、“愈厌而好新,月异而岁殊”为荣。这种好新求奇的风尚主要得益于宋代
A.中央集权日益加强 B.社会环境相对宽松
C.海外贸易繁荣发展 D.封建等级不复存在
2.宋初《百家姓》以“赵钱孙李”为首,而唐末五代河西节度使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写本以“张王李赵”为首。二者排序不同体现了A.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 B.崇文抑武政策的实施
C.社会流动的日渐固化 D.门第观念的历史遗留
3.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在宋朝
A.进口商品成为基本生产资料 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C.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 D.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
自主训练
4.1289年,元政府在广泛种植木棉的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等地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这
A.加重了区域经济的不均衡 B.妨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推动私营棉纺织业的繁荣 D.促使财政管理权限下移
5.宋代曾规定:“市舶司监官及知州、通判等,今后不得收买蕃商杂货及违禁物色。如违,当重置之法。”据此可知当时
A.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B.海外商业运输发展迅速
C.朝廷决定市的设立废止 D.政府规范管理海外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