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8张PPT)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选择性必修1)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夏商周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
秦朝至清朝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
古代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并存
中世纪封君封臣制、封建君主专制
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
中国古代和西方古代、近代政治制度
时空坐标:
公元前2070年
公元前221年
公元5世纪
公元16世纪
公元17世纪
1912年
1949年
中华民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诞生
北洋军阀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
中华苏维埃
临时政府
陕甘宁边区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
《共同纲领》
三大政治制度
广州国民政府
武汉国民政府
1912年
1925年
1927年
1928年
1931年
1934年
1940年
1945年
1949年
1936年
1937年
重庆国民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1912年1月—3月)
北洋政府时期:
(1912.3—1928年底)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1927—1949年)
军政时期:1912-1927-1928年;
训政时期:1928年-1948年;
宪政时期:1948-1949年
破坏共和
共和新生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艰难探索
中华民国:
(1912—1949)
新中国(1949—今)
缔造共和
黄龙旗
五色旗
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五星旗
清政府
新中国
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
想想这些旗帜所属政权
核心素养:
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
课程标准: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理解民国时期初建共和制和新中国建立共和制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中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中国共和制发展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实证中国共和制在不同阶段的特点及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不同历史时期(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性质与特点,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增强对国家制度建设的认同感,树立制度自信。
目录: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辛亥革命
狭义:武昌起义
广义:1894年到1912年3月袁世凯当总统
政治:内忧外患,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政党建立,革命派壮大
革命党人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文化思想:民主革命思想传播
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形成
1894年兴中会成立(美国)
1905年同盟会成立(日本东京)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以民国为国旗,以民国纪元
1912年2月12,宣统溥仪退位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1912年3月,袁世凯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过程:
背景:
概念:
回顾: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1-3月)
(1)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南京临时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制 缔造共和
北洋政府:政党政治尝试与失败
南京国民民政府:一党专制
破坏共和
①时间:1912年1月1日
②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③主要政党:同盟会
④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政府
⑤政府概况:五色旗;阳历;民国纪年(1912年为民国元年)
⑥意义: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制政府
汉满蒙回藏
“五族共和”
临时政府印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1-3月)
(1)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①时间:1912年3月11日
②目的:防止袁世凯独裁(直接),维护民主共和(根本)
1月1日
2月12日
2月14日
2月15日
3月10日
3月11日
4月
孙中山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
清帝退位
孙中山提出有条件辞职
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在北京就职
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思考:孙中山为何要让位给袁世凯?为什么急着颁布《临时约法》
伍廷芳:“孙文先生态度明确,皇帝退位,这是和谈前提。”
唐绍仪:“我们北洋军方的底线也很清楚,只有袁世凯出任大总统,才能与皇室找到平衡,施行逼宫。”
伍廷芳:“孙先生说了结束王朝,停止战争,走向共和,皆可让。”
资产阶级实力不足,主观妥协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1-3月)
(1)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①时间:1912.3.11
②目的:防止袁世凯独裁(直接);维护民主共和(根本)
③基本原则及内容:
④评价:
A、以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为原则,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B、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 人民得享有下列各项之自由权……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二十九条 临时大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总揽行政事务,。
第四十八条 法院以临时大总统任命之法官组织之,行使司法权。
第十九条 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辅佐临时大总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以上皆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主权在民,否定君主专制
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否定封建等级观念
三权分立
责任内阁制
材料: 在总统之外复设总理,是为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的标志。但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并不完备,其要害在于改制之后,未能确定总统府与国务院孰为最高行政中枢。由于总统府和国务院都被赋予了相当的行政权,而《临时约法》又“并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担责任”,于是导致了一国之内同时具有两个行政中枢的二元化政体格局。……从民初政治的实践上看,斯时真可谓政争不断。
——《论<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设计规划》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①时间:②目的:③基本原则及内容:
④评价: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是法制史上的里程碑。
a、存在“因人设法”的局限;
b、职权不明,未能真正限制袁世凯权力;
c、导致政争不断、政局动荡。
意义:
局限性: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1-3月)
(1)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2、北洋政府时期(1912.3-1928):政党政治
简介:北洋政府(1912年~1928年)是指中华民国前期以袁世凯为首的晚清北洋军阀在政治格局中占主导地位的中国中央政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和平的方式完整继承前朝疆域的政权,也是中国继清朝灭亡后第一个被国际承认的中国政府。北洋政府代表大买办和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对内独裁对外卖国,但此时期,也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
袁世凯逝世后,北洋各部分崩离析,皖系、直系两大派系先后控制中央政府,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北洋政府又被迅速壮大的奉系控制。1928年国民政府领导的北伐战争取得胜利,北洋政府彻底覆灭,国民政府完成了短暂的形式统一。
政党政治:通常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
广义包括各国政党为实现其政纲和主张而展开的一切政治活动和斗争。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1-3月)
(1)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2、北洋政府时期(1912.3-1928):政党政治
(1)背景:
①辛亥革命后,专制政权土崩瓦解,各类政党社团成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
②为谋求议会席位,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开始政党政治的尝试。
③1912年8月,国民党成立,宋教仁等想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1912-1913年参加国会大选的主要政党
党派名称 发起人 在议会中 所占席位 政治派别
国民党 宋教仁 392 革命派
共和党 黎元洪 176 旧官僚
统一党 程德全 24 旧官僚
民主党 汤化龙 24 立宪派
材料:他们看重的只是自己的政治前途,搞政治的目的是入朝为官,因此他们并不代表什么阶级。以前入朝为官的快捷方式是参加科举;现在科举没有了,党就变成科举的代替品了。入党做官,或组党做官,就成了有志青年的正途。……一言以蔽之,万变不离其党,才是入朝为官的不二法门。——唐德刚《袁氏当国》
2、北洋政府时期(1912.3-1928):政党政治
(1)背景:
(2)历程:
尝试:1912年8月国民党成立后,宋教仁等人想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挫折: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中多数党的领袖,将负责组织责任内阁。 这威胁到了袁世凯的独裁统治。1913年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杀。(宋教仁案)
名存实亡:宋教仁被杀,孙中山力主武装讨袁,国民党发动了“二次革命”。由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和国民党内部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镇压下去。
袁氏独裁与复辟:1914年5月1日,公布《中华民国约法》;“大总统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1915年12月,袁世凯正式称帝;
军阀割据: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中再也找不出一个能统御整个北洋派的人。北洋军阀内部的派系纷争,很快发展为军阀混战、军阀割据的局面,政治格局混乱不堪。
1912年成立国民党
1916年
军阀混战
1913年
宋教仁案
1913年
二次革命
1915年
袁氏称帝
1915年
护国运动
袁氏复辟
①1913年10月6日,当选正式大总统,10月10日就任。
②1913年11月4日,解散国民党。1914年1月10日,解散国会。
③1914年5月1日,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公布《中华民国约法》。
④1915年8月,美国人古德诺发表《共和与君主论》。袁世凯同时组织“筹安会”,鼓吹君主制。
⑤1915年12月11日,参议院开会,全部拥护“君主制”
袁氏独裁
①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接受帝位。
②1915年12月13日,接受百官朝贺。
③1915年12月31日,下令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
④1916年1月1日,正式登上帝位
⑤1916年3月22日,取消帝制
⑥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在唾骂中死去
1915年9月,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1915年12月,李烈钧策动反袁
1915年12月25日,云南独立,蔡锷组织讨袁的“护国军”
1916年1月27日,贵州独立
北洋军阀割据时期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在唾骂中死去,中国进入长达12年的军阀割据混战中。
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
皖系军阀统治时期(1916-1920)
直系军阀统治时期(1920-1924)
奉系军阀统治时期(1924-1928)
1925年广州国民政府成立;1926年国共合作,开始北伐;
1927年4-7月国民党反革命政变;1927年9月“宁汉合流”;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继续北伐,讨伐张作霖。张作霖决定退回东北,途中惨遭日本炸死。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
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分别为段祺瑞、黎元洪、冯国璋、张作霖、徐世昌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特点
政治:北洋军阀统治建立及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与之
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思想:民主自由,兼容并包
焦点:专制独裁与民主共和
实质: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
2、北洋政府时期(1912.3-1928):政党政治
(1)背景:(2)历程:
(3)民国初期的政党政治的特点:
材料一:政党社团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仅1912年间,大小各种政党团体就曾出现300多个。……各个政党纷纷采取公开发表演说的方式开展竞选活动,使得政治性的演讲、报告会一时蔚然成风。
——郑炳凯《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参与变化的实证研究》
材料二:民国初年,这些政党进行着无穷无尽的党争,不会受到制度上的有效监督。每当召开国会期间,那些议员们前呼后拥地先住到甲党招待所,得到各种好处与红包,承诺投该党的票,然后再到乙党招待所住下,同样再得到好处费,并答应投该党的票。
——萧功秦《第二次选择:辛亥革命后的多党议会民主》
政党数量多
竞争激烈,参政意识强;
党争激烈,不受监督;
腐化严重;
①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政党政治活跃;
②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以谋求议会席位为目标;
③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开始了政党政治的尝试;
④政党数量众多,但没能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结合材料分析民国初期的政党政治有什么特点
2、北洋政府时期(1912.3-1928):政党政治
(1)背景:(2)历程:(3)民国初期的政党政治的特点:
(4)北洋政府时期政党政治不能成功的原因:
材料:民初的政党政治实践之所以会失败……照搬西方政党政治模式,脱离了中国基本国情……政党自身的严重畸形化,各党派间无休止的激烈竞争,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基础的薄弱,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根深蒂固以及由于国民民主意识的淡薄与参政能力的低下而造成的民众支持力的不足等。除此之外,资产阶级政治精英对政党理念的主观认识与实践,以及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为代议制民主建立所准备的条件的不足,也是不可忽视的两个因素。 ——整编自《论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北洋政府时期政党政治为什么不能成功?
①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盲目学习照搬英美模式;
②政党仓促成立(不成熟),且党争不休;
③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缺乏相应的经济和阶级基础;
④封建残余势力强大,军阀操控政权;
⑤国民缺乏参政素养(或政党政治缺乏群众基础);
⑥受传统政治文化影响较深,没有形成适合代议制民主的政治环境。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1-3月)
2、北洋政府时期(1912.3-1928):政党政治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一党专政
南京国民政府(1927年4月18日~1949年4月23日),是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时期的最高行政机关,统辖全国各地的中央政府,由以蒋介石为核心的中国国民党建立,宁汉合流后成为中国国民党政权,1928年东北易帜后成为代表中国的合法政府。政权性质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1928年12月29日,奉系军阀首领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东北易帜标志着北伐的结束,南京国民政府“形式统一”,以及北洋政府的正式结束。
“军政”时期(1924年国民党一大--1928年北伐成功),早期是指在国民党的领导下,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后来指通过武装革命彻底打倒军阀,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独立。(以积极武力扫除一切障碍而奠定民国基础)
“训政”时期(1928年国民党完成形式上统一 --1948年国民政府改组为总统府),以“军政”统一全国后,需要在国民党的领导下,以“训政”来开启民智,培养民众的民主意识。届时要实行约法,由政府派出经过训练、考试合格的人员,到各县筹备地方自治,并对人民进行使用民权和承担义务的训练。(以文明法理,督率国民建设地方自治)
“宪政”时期(1948年国民政府改组为总统府以后),孙中山认为,凡一省之内全部的县已实行自治,就可结束训政,开始宪政阶段。“宪政”是“还政于民”的宪政民主时期。(待“地方自治完备之后”创制和颁布宪法)
孙中山的“革命程序”论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一党专政
(1)训政时期(1928-1948)
A、背景:
B、开始标志:1928年10月,颁布《训政纲领》。
C、内容:
1928年底,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国民党成为中国的新统治者之后,开始训政。
①在训政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②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政府总揽执行,五权分立的五院制即依此而设。
③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一党专政
(1)训政时期(1928-1948)
A、背景:
B、开始标志:1928年10月,颁布《训政纲领》。
C、内容:
1928年底,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国民党成为中国的新统治者之后,开始训政。
①在训政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②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政府总揽执行,五权分立的五院制即依此而设。
③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一党专政
(1)训政时期(1928-1948)
A、背景:B、开始标志:C、内容:
D、目的:实现主权在民。
E、实质: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独裁统治。
F、评价:
孙中山的理想
九、一完全自治之县,其国民有直接选举官员之权,有直接罢免官员之权。……
十四、每县地方自治政府成立之后,得选国民代表一员,以组织代表会,参预中央政事。
--《国民政府建国大纲(1924)》
国民党的现实
在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付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和监察五权,由国民党政府独揽执行。
--《训政纲领》(1928)
探究:孙中山的“训政”理论,主要体现了怎样的民主政治原则?
《训政纲领》反映出国民党的“训政”实质是什么?
一党专政
主权在民
国民党的“训政”,违背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初衷;国民党的所谓“训政”,就是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一党专政
(1)训政时期(1928-1948)
(2)宪政时期(1948-1949)
A、概况:
B、实质:披着“宪政”外衣的国民党独裁。
C、结果:
宪政:①指导宪法制定或推动宪法实施的实践;②建立并推动特定类型政治制度(有限政府、权力分立、代议民主、司法独立)的实践。
1948年,国民党提出“行宪”,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1948年5月20日
正副总统就职典礼
国民党政权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企图以此为其独裁统治披上“宪政”的外衣,但最终逃脱不了崩溃的命运。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标志着国民党在大陆22年的统治覆灭。
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决定。
②列强侵略,民族危机深重。
③军阀混战,政局动荡。
④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⑤传统守旧思想根深蒂固。
思考:
中国宪政为何如此艰难?
角度 南京临时政府 北洋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
政权与制度建设 ⑴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这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⑵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⑴1912年8月,同盟会与几个党派合并,改组为国民党,推举孙中山为理事长,实际由宋教仁主持党务;⑵1913年,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多数党领袖;⑶(1913年春,袁世凯制造“宋案”,并镇压二次革命)1914年,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随后解散国民党和国会。5月,公布《中华民国约法》 ⑴1928年,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通过《训政纲领》,宣告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⑵1946年11月,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在南京召开,通过了国民党一党专制的《中华民国宪法》;⑶1948年,国民党打出“行宪”招牌,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宪法性文件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约法》 《训政纲领》和《中华民国宪法》
政治特征 孙中山缔造了民主共和制(三权分立和内阁制) ⑴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⑵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开始政党政治的尝试;⑶袁世凯与北洋军阀破坏民主共和,实行独裁统治 披着“训政”“宪政”的外衣,实行国民党专制和蒋介石独裁统治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1-3月)
2、北洋政府时期(1912.3-1928):政党政治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一党专政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1、土地革命时期:建立中华苏维埃政权
(1)背景:
(2)建立:
土地革命时期:建立中华苏维埃政权
抗日战争时期:建立边区政府
解放战争时期:建立大行政区。
1927—1930年夏,全国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各级苏维埃政权陆续建立。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
①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②制定宪法大纲,通过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
③选举毛泽东为临时政府主席。
内容: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1、土地革命时期:建立中华苏维埃政权
(1)背景:(2)建立:
(3)性质:工农民主专政
(4)组织形式: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
(5)评价:①指导根据地建设和革命;②创建人民政权的尝试。
建立起全国性的苏维埃政权(形成与国民政府对峙局面)。
材料一:第一条 所有封建地主、豪绅、军阀、官僚以及其他大私有主的土地,无论自已经营或出租,一概无任何代价地实行没收。被没收来的土地,经过苏维埃由贫农与中农实行分配。......老弱残废以及孤寡,不能自己劳动,而且没有家属可依靠的人,应由苏维埃政府实行社会救济,或分配土地后另行处理。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1931年)
材料二:大会通过的宪法大纲规定:“中国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在苏维埃政权领域内的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和他们的家属,不分男女民族和宗教信仰,在苏维埃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反映广大工农的切实利益
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1、土地革命时期:建立中华苏维埃政权
2、抗日战争时期:建设抗日民主政权——边区政府
(1)背景:
(2)目的:为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3)政权建设: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步扩大。初期的根据地有陕甘宁、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等边区,抗战胜利时发展为19个根据地。
①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
②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
③为巩固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通过“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
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的原则,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为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中共中央《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1940.3.6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1、土地革命时期:建立中华苏维埃政权
2、抗日战争时期:建设抗日民主政权——边区政府
(1)背景:(2)目的:为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3)政权建设:
(4)特点:①适合普通群众;②层层普选;③贯彻“三三制”原则。
(5)政权性质:抗日民主政权即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
(6)意义:
材料一:陕甘宁边区“豆选”诗
金豆豆,银豆豆,豆豆不能随便投,
选好人,办好事,投在好人碗里头。
材料二:1941年,陕甘宁边区进行“三三制”政权的普选。这次选举全边区有80%的人参加了投票。按“三三制”比例,选出了乡、县、边区三级参议会,各级参议会又选出了政府委员会。
①团结各阶层人民,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
②三三制原则让中国共产党获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积聚了力量,为新中国建立民主政权积累实践经验。
思考:为什么抗日根据地与革命根据地采用了不同的政权模式?
革命根据地 抗日根据地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边区政府(民国地方政府)
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 根据三三制原则,团结党外人士,组成各级参议会,边区政府委员由参议会选举产生
不同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不同,相应的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任务也发生变化。
土地革命时期主要是阶级矛盾,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革命和国民党独裁统治作斗争。
抗战时期,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敌我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为了团结最广大的抗日力量,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做出了调整。
⑴革命形势(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不同;
⑵指导思想不同:前者政权建设受苏俄革命和政权建设影响较大,后者反映党独立自主地探索政权建设模式。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1、土地革命时期:建立中华苏维埃政权
2、抗日战争时期:建设抗日民主政权——边区政府
3、解放战争时期:建立解放区人民政权——解放区政府
(1)行政区:
(2)理论基础:《论人民民主专政》
①背景:随着战局的发展变化,和解放区的日益扩大;继承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
②目的: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
③措施: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在行政区设置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作为最高一级的地方政府机关,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
④体现原则:人民主权
⑤意义:加速解放战争的胜利,巩固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1、土地革命时期:建立中华苏维埃政权
2、抗日战争时期:建设抗日民主政权——边区政府
3、解放战争时期:建立解放区人民政权——解放区政府
(1)行政区:
(2)理论基础:《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
①内容:指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已经破产,资产阶级共和国应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②意义: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材料: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可能性: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规定了即将成立的新中国性质
小结:中共在近代民主革命时期的制度建设
时期 制度建设 地区 意义
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 苏维埃政权 农村革命 根据地 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开辟人民政权的重要实践,积累了治国安民的宝贵经验。
抗日战争时期 (1937-1945) 边区政府、 参议会、 三三制原则 抗日 根据地 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为抗战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
解放战争时期 (1946-1948) 大行政区 解放区 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定基础。
人大制度雏形
实践经验
政协制度雏形
探究: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的原因?
材料一:“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反对中国独立,反对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就是中国的近代史。历来中国革命的失败,都是被帝国主义绞杀的,无数革命的先烈,为此而抱终天之恨。”
——《毛泽东选集》第2卷
材料二:中国民族资本在它积累的最高峰的时候,不过是七十多亿元(1936年币值),合二一十多亿美元,而当时帝国主义在中国的资本估计达四十二亿八千万美元,比民族资本大一倍以上。稍后,官僚资产阶级所积累的财产达一百到二百亿美元,比民族资本大四倍至九倍。” ——据于素云、张俊华《中国近代经济史》等整理
①两半社会下,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强大起来。
②中国的封建势力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不能担当起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重任。
④封建专制思想根深蒂固。
⑤封建势力强大,军阀控制政权。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根本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社会治理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前提:新中国的成立
法制保障:《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1)概念:
(2)过程:
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
易错概念提醒:
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
人民民主专政 —国体
④恢复完善:改革开放新时期1982年宪法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阶段。
①初步确立:1949年《共同纲领》: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②正式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正式建立。
③遭到破坏:1957年以后至1976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削弱。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确立的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权力的过程。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1)概念: (2)过程:
(3)特点:
(4)意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
人民当家作主;民主集中制原则;一院制;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
优越性:
①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做主。在我们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国家权利机关的权力是人民授予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反映人民的意志,代表人民的利益。
②有利于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集体行使职权,集体决定问题,各国家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既有利于发扬民主,避免权力过分集中,又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工作效率。
③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民主的主要平台和渠道,依照法定程序把党的主张和人民的一致同意起来,动员和组织全国人民一起行动,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④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实行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
经济基础 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为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 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是维护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工具
行使权力主体 是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代表人民利益,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主体是人民。 协调资产阶级内部利益关系的场所。议员由竞选产生,竞选则以金钱为后盾。议员不对选民负责,不受选民监督,选民无权撤换议员。议员都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
权力机关原则 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按照三权分立原则组织。
(分权制衡)
政党活动 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 相似点 ①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②从形式上看有某些相似之处,都是由定期选举产生的代表或议员组成,都属于一种间接民主(代议制民主)。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党政治制度
(1)发展历程:
①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新政协召开,代行人大职能)
②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根据我国阶级状况发生的深刻变化,中共中央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
③1982年中共十二大“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
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并被写入宪法。
每年“两会”是政协会议和人大会议,地点都位于人民大会堂,政协会议首先召开。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党政治制度
(1)发展历程:
(2)基本内容:
(3)地位:
①政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革命和建
设事业的领导核心;
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长
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②政协性质: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③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1954年以前代行人大职能。
1954年以后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存在。
材料一: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分别应该有议会、内阁(或总统)和法院掌握,各自独立行使职权,又互相制衡。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等等。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三权分立、两院制。 ——邓小平
材料三:我国实行的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党体制是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它根本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或两党制,也有别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一党制。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 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
①历史上,民主党派作为民族资产阶级政党曾经是中国共产党的同盟军,共同进行反帝反封的斗争。他们与共产党有着共同的利益。
三大改造完成后,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政党,热爱并拥护社会主义。
②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有利于党和政府兼听各种意见,做出科学的决策;有利于发扬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克服官僚主义;有利于形成对共产党监督机制和党风廉政建设。
探究:为什么说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最适合
我国国情?
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
比较项 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政协
不同点 性质
职能
产生
相同点 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在我国国家机构体系中处于首要地位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在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有权决定国家和地方的重大事物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参政议政
人大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
政协委员通过民主协商推荐产生
①都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②都有利于监督国家机关开展工作,提高了国家机关的工作效率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党政治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概念:
②发展历程:
③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时间 发展历程
1947年 内蒙古自治区设立
1949年 《共同纲领》的规定
1954年 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
1984年 《民族区域自治法》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党政治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概念:②发展历程:③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④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⑤建立:三级机构、五个自治区。
⑥意义:a、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
b、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c、调动了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2)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①概念: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指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党政治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①概念:
②基层民主选举的法律依据:
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③村民自治的核心: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④意义:激发了广大农民的参政热情,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党政治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1)确定目标:
(2)发展与完善:——2019年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特点——“三个坚持”
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a.全会系统总结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巨大成就和显著优势,阐释了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对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等作出新的制度安排。
b.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党政治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1)确定目标:----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
(2)发展与完善:——2019年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特点——“三个坚持”
(4)评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两个实现)。
①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②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③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缔造共和
北洋军阀时期:破坏共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包办共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再造共和
认识升华:中国历史上的不同政体
历程:
封建君主专制——资产阶级共和制政体(未真正实现)——人民代表大会制,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
认识:
①政治体制总的发展趋势是由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
②民族独立是实行民主政治的前提条件;
③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符合国情,不能照搬西方模式;
④在党的领导下民主政治建立并不断发展完善。
探究:为什么我国不采用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
①从历史看:西方民主制度不适合中国国情,在中国行不通。
②从国家性质看:人民民主专政决定了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实行三权分立的西方民主制度。
③从代表阶级利益看:西方民主制度同广大劳动者的利益要求相抵触,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维护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④从经济基础看:西方民主制度与私有制经济基础相适应,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公有制经济基础相适应。
⑤从历史发展规律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比西方民主制度具有更大的优越性,更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探究:民主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特点:
(1)发展历程曲折、艰难,从追求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从盲目学习西方国家到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共和制;
(3)不是先有共和制后在此基础上产生现代政党,而是政党先于共和制出现并创造共和制;
(4)民主共和制具有中国基本特色。
本课总结: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华人民共和
国的政治制度
中共在根据地和解放区
的制度探索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北洋军阀政府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政党政治开始出现
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袁世凯复辟始末
训政时期:颁布《训政纲领》
宪政时期:披着“宪政”外衣的“独裁”
土地革命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
——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行政区的建立
—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
—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解析:根据材料“《钦定宪法大纲》”到“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可知,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法律形式宣布了君主专制政体的灭亡,C项正确;戊戌变法、清末新政仍然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排除A、B项;护国运动发生于1915年,排除D项。故选C项。
1、从《钦定宪法大纲》的“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反映出一种变化。与此变化直接关联的是( ) A.戊戌变法 B.清末新政
C.辛亥革命 D.护国运动
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各种政治势力将重心放在争夺国家最高权力上,并不真心追求宪政和民主,反映了民国初年共和制有名无实,B项正确;军阀割据混战与“争夺国家最高权力”等不符,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列强加紧侵华,排除C项;顽固派争权夺利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2、按照孙中山的早期设想,辛亥革命后的民国政府应该走以宪制为中心的合众建国道路。然而各种政治势力的重心不在宪政上,而在争夺国家的最高权力上。内阁制也好,总统制也罢,都只围绕着争夺国家最高权力。这反映了民国初年( )A.军阀割据混战 B.共和制有名无实C.列强加紧侵华 D.顽固派争权夺利
B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所谓的“训政”不过是借孙中山先生的建国理论来为自己的专制统治寻找依据,建构合法性,D项正确;国民党的“训政”主要是为专政营造合法性,不是维护民主、发扬三民主义和扩大人民权利,排除A、B、C三项。
3、1928年8月,中国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决定按照孙中山的建国程序结束“军政”,进入“训政”,明确由国民党承担“训政”全责,培养训练人民行使政权的能力。这表明国民党意在 ( )A.维护资产阶级民主 B.发扬三民主义理论C.扩大人民政治权利 D.营造专制的合法性
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论人民民主专政》为人民政协制度和新中国成立奠定理论基础。A项写于抗日战争时期;C项写于1956年;D项写于国民大革命时期。故选:B。
4、为了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毛泽东一生撰写了大量的理论著作,下列著作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的是( )
A.《新民主主义论》 B.《论人民民主专政》
C.《论十大关系》 D.《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
解析: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停止没收富农的土地及财产,允许有产阶级代表参加苏区政权管理工作”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30年代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富农、小资产阶级由原来的打击对象调整为团结对象,是为了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故选A项。
5、20世纪30年代,中共中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政策调整为:给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停止没收富农的土地及财产,允许有产阶级代表参加苏区政权管理工作,等等。上述调整( )A.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B.是为武装反抗国民党进行社会动员C.表明党的中心工作以夺取城市为目标
D.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争取广泛的支持
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选举充分体现了民意,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D项正确;社会主义性质强调“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1956年我国才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排除B项;政协会议反映了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特点,排除C项。故选D项。
6、从1953年7月到1954年5月,我国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基层人大代表选举。据统计,全国登记选民总数为3.2381亿,占18周岁以上人口总数的97.18%,投票率为85.88%,此次选举共选出近570万名基层人大代表。以下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B.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C.反映了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特点
D.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D
解析:根据材料“我们的政党制度是唱大合唱。”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强调的是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它有利于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促进科学民主决策,协调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和谐,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并非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B项;C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表述错误,各民主党派并非直接参与政府管理,且D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A。
7、中国民建中央委员会原主席成思危认为中国民主党派不是“政治花瓶”,并说:“西方的政党政治是打橄榄球,一定要把对方压倒。我们的政党制度是唱大合唱。”这里的“大合唱”主要指( )A.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新中国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民主党派在新中国取得了合法地位
D.各民主党派直接参与政府管理
A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根据材料“西藏的少数民族干部……占全区干部总量的70%以上”可知,西藏地区主要是藏族人管理,反映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践行,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政治协商制度,排除B项。基层民主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形式及其运作方式,其强调人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成绩要从经济发展、城市化、交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综合分析,排除D项。
8、据统计,西藏的少数民族干部在1965年有7600多名,到1986年底,发展到3万多名,2014年底,少数民族干部已有11万多人,占全区干部总量的70%以上。材料体现了(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践行
B.政治协商制度得以贯彻实施C.基层民主建设得到巨大发展
D.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斐然
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能够使代表不同信仰、利益和观念的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人士参政议政,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故选D项。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只在1954年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代行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故排除A项;B项说法过于绝对,且B项主要是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作用,故排除;C项说法错误,故排除。
9、相对于近代中国而言,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尊重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人士的特点,包容统一战线成员在信仰、利益和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政协委员不因职业和党派差异都享有平等的议论权。人民政协坚持在考虑少数意见的情形下,达成反映公共利益的共识。这反映出人民政协( ) A.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B.保证了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团结C.促使各党派与中共的利益趋同
D.开创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新阶段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