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提升练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一、阅读与理解
1.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B.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C.挫折与磨难面前,你是做畏缩逃避的懦夫。还是做奋起搏击的勇士?
D.父亲的藏书里有鲁迅、朱自清等人的著作,还有《新青年》《语丝》等杂志。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被称为“诗圣”,与杜甫合称“李杜”。
B.《植树的牧羊人》的作者是让·乔诺,英国作家,电影编剧,他被认为是英国20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C.“老师轻轻点下头”一句中的“下”是量词。
D.“外面一片漆黑”一句中的“漆黑”是名词。
3.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岩脊(jǐ) 附和(hé) 哄堂大笑(hōng)
B.怦怦(pīng) 扒住(bā) 参差不齐(cī)
C.灼人(zhuó) 突兀(wù) 气喘吁吁(yū)
D.逼迫(pò) 更陡(dǒu) 令人畏惧(wèi)
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从感彩看,“普通”为褒义词。
B.“力量”和“上天”是名词。
C.“觉得”和“想到”是动词。
D.“心底里”是名词。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 ),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jì( )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5.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1)忱( ) (2)jì( )
6.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表格。
字形 字义 在词语中的含义 判断词性 判断加点成语 的感彩
重 zhònɡ:①重量,分量。②重量大,比重大。③程度深。④重要。⑤重视。 尊重 (1) (只填序号) 重任 (名词) 对待乡村振兴工作,我们不能拈轻怕重,必须知重负重、攻坚克难。 (3)
神 ①神话中的人物,有超人的能力。②特别高超或出奇,令人惊异的。③精神,精力。④神气。⑤聪明,机灵。 凝神 (精神,精力) 神勇 (2) 夕阳洒在他满头银发上,使他显得神采奕奕。(4)
7.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弘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文化,红星学校特别开设百年党史学习平台——红色广播站。请你按照示例为广播站设计几个活动板块。
板块一:讲述红色故事
板块二:
板块三:
8.对下面所示通知修改有误的一项是( )
通知
各位同学:
在建党一百周年来临之际,为了更好地带动我们班“庆祝建党一百周年,学党史,感党恩”活动的有效开展,定于2021年7月1日下午3点左右,在一楼阶梯教室举行“党史知识竞赛”。请大家准时参加竞赛。
七年级1班团支部
2021年6月28日
A.“带动……活动的开展”搭配不当,应将“带动”改为“推动”。
B.时间不明,将“2021年7月1日下午3点左右”中的“左右”删去。
C.在通知格式上,应把署名和日期分两行写,且署名在上,日期在下。
D.将“庆祝建党一百周年,学党史,感党恩”中的双引号改为书名号。
9.根据提示默写。
(1)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峨眉山月半轮秋, 。(李白《峨眉山月歌》)
(3) ?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4)《天净沙·秋思》中“ , ”宣泄的是游子浪迹天涯时无尽的愁思。
(5)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 , 。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朱自清《春》)
(6) ,于我如浮云。(《〈论语〉十二章》)
10.名著中许多故事也与“树”相关,请阅读名著片段,完成题目。
他的真身,出一个神,纵云头跳将起去,径到人参园里,掣金箍棒往树上乒乓一下,又使个推山移岭的神力,把树一推推倒。
这句话描写的是《西游记》中 (姓名)推倒人参果树的情景,后来,这棵树因 得以复活。
11.学习了课文,班级开展以“微笑面对生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发表看法】有同学认为,父亲用梯子、绳索帮助“我”走下悬崖会更安全,冒险是没必要的,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
(2)【劝慰同学】你的一位同学在多次考试中,虽然经过不断的努力,但成绩还是不够理想,他感到前途渺茫,打算放弃。通过本次活动,你打算怎样劝说他?
(3)【提出建议】生活中我们该怎样面对困难呢?请提一条建议。
二、阅读与理解
12.下列各项对诗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B.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由于“僵卧孤村”,而且风雨大作,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哀叹连连。
C.谭嗣同的《潼关》,作者纵马于潼关与河山之间,将河山赋以人格特点,表达出欲奋力冲破旧势力罗网、追求个性解放的壮志豪情。
D.李商隐《夜雨寄北》“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下列小题。
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②每个共产觉员都要学习他。③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④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⑤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⑥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溪不关心,麻木不仁。⑦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③从前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思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③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13.用“”将这段文字划分为三层,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14.对下面这句话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端的热忱。
A.这句话是选段的中心句,也是从正面介绍白求恩的事迹与精神。
B.“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已经成为成语,这是从“德”的层面对白求恩品行的极大肯定。
C.句子运用了两个“极端”,这个副词从程度上深刻地体现了白求恩对工作对同志的态度。
D.“白求恩同志”相对于“白求恩医生”而言,更能体现作者与白求恩深厚真挚的感情。
15.选段把白求恩与“不少的人”进行比较,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植树的牧羊人(节选)
①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我应征入伍,在军队里待了五年。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薄的酬劳。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不由得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这一带乍看好像没有什么变化。不过,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从昨天晚上开始,我又想起了那个植树的牧羊人。我想,那一万颗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吧!
②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现在,他不再放羊。他说,羊吃树苗,就不养羊了,只留下了四只母羊。他添置了一百来个蜂箱,改养蜜蜂了。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③1910年种的橡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真让人不敢相信。我吃惊得说不出话来,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树林里,转悠了一整天。这片树林分为三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里宽。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
④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肩膀这么高了。那一大片橡树也长得很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了;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 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他是对的。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⑤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⑥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植树的老人。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⑦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那年,他已经87岁了。我再次踏上这条通往 荒原的路。我完全认不出这条我曾经走过的路了。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⑧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 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那些 废弃的村子一点点重建起来。从地价昂贵的城市搬到这里安家的人带来了青春和活力,还有探索 新生活的勇气。一路上,我碰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一直住在这里的老一辈人,已经被舒适的新生活改变了。加上新来的居民,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叫艾力泽 布菲的老人。
⑨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16.简要概括选文内容。
17.选文第③段写到:“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请联系上下文,理解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8.结合语境,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④段中的画线句。
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19.简要分析选文最后一段的作用。
20.选文采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植树人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三、作文
21.课文第三段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先正面赞扬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然后又与一些人“见异思迁”“鄙薄技术工作”的表现进行对比,突出白求恩精神的难能可贵。请运用对比的手法,以“听取意见,才能集思广益,成就大业”为中心,写一段100字左右的片段。
试卷第2页,共2页
试卷第1页,共1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C.该句是选择问句,选择问句在句末用问号,中间用逗号,所以句子中的句号应改为逗号;
故选C。
2.C
【详解】A.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故A错误。
B.让·乔诺是法国作家,故B错误。
D.“外面一片漆黑”一句中的“漆黑”是形容词,故D错误。
故选C。
3.D
【详解】试题分析:A改为:附和(hè)。B改为:怦怦(pēng)。C改为:气喘吁吁(xū)。
4.A
【详解】A.表述错误。从感彩看,“普通”为中性词。
5. chén 冀 6. ⑤ 形容词 贬义(贬义词) 褒义(褒义词) 7. 示例:重温红色歌曲 朗诵红色诗篇 学习经典著作 畅谈学史心得 8.D
【解析】5.考查字音字形。
热忱,rè chén,热情。
冀,jì,河北的简称。
6.考查词性、词义和感彩。
(1)尊重:尊敬或重视。重,重视。故选⑤。
(2)神勇:形容人非常勇猛,形容词。
(3)拈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容易的,害怕繁重的,贬义词。
(4)神采奕奕:形容精神旺盛,容光焕发,褒义词。
7.考查设计活动。开放类试题,围绕着“弘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文化”的主题,与“讲述红色故事”格式相同,适合学生开展即可。如:演唱红色歌曲、写作红色文章等。
8.考查应用文写作。
D.“庆祝建党一百周年,学党史,感党恩”是活动的主题,应用引号,不能用书名号;
故选D。
9. (1)随君直到夜郎西 (2)影入平羌江水流 (3)乡书何处达 (4)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5)披着蓑 戴着笠 (6)不义而富且贵
【详解】诗词默写要求:一、不要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
注意:随君、平羌、天涯、蓑、笠、不义。
10. 孙悟空 观音菩萨洒下瓶中甘露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西游记》的相关知识。解答名著题首先要熟读名著,知晓其主要人物,了解其中的故事情节,注意不要张冠李戴将情节弄混。根据题干中“推倒人参树”的提示可知,考查的是《西游记》第25回:镇元仙赶捉取经僧,孙行者大闹五庄观。这个故事的梗概是,唐僧师徒取经路过五庄观,悟空在八戒怂恿下去偷人参果,被观中道童发现辱骂,悟空一怒之下推倒了人参果树,观主镇元大仙将师徒众人囚禁,悟空只好采用四处寻访医树之方的方法救出师徒,最后观音菩萨的玉净瓶水救活果树。根据这一故事情节即可得出答案。
11.(1)我认为父亲这种冒险是有价值的,如学他用梯子或绳索帮孩子下来的话,不能促进孩子能力的增长,父亲的帮助和引导是科学合理的,足以保证孩子的安全,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历磨炼,增长了勇气和经验。
(2)别灰心,俗话说:“谁笑到最后,谁才是胜利者。”请相信自己,你一定会从失败中站起来。
(3)在人的一生中,遇到困难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我们要有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困难,这样就会把困难、失败变成前进路上的垫脚石。
【详解】(1)“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解此类开放性试题:要紧扣文章的主旨;要紧密联系实际谈感想和认识,要真切,从生活中来;要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态度要正确、鲜明;首先表明态度,认为父亲这种冒险是有价值的,其次阐述父亲这样做的意义,孩子的路自己去走,让孩子自己下来,孩子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因为孩子始终都要靠自己,总靠别人不是长久的,必须指导孩子努力走下去,父亲恰恰是让孩子经受这种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当然代价是惨重的,对孩子不要溺爱,要科学的训练孩子使之自强自立,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要给予指导和鼓励,在走的过程中孩子才能成长成熟起来。
(2)本题考查劝说词的拟写能力。劝说,指通过规劝从而让他人接受自己的建议,其基本要求是讲明道理,消除顾虑,语气委婉。首先要看清劝说对象,语境设置是要求你劝说同学;其次针对情况,同学在多次考试中,虽然经过不断的努力,但成绩还是不够理想,他感到前途渺茫,打算放弃,然后组织语言进行劝说。劝说时要注意有称呼语,说话得体有礼貌,以安慰鼓励为主。
(3)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出的建议具有可操作性。具有普遍性。如,要坚持,不是所有的困难都能一蹴而就,有些困难是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的,一步一步地去解决。就算你前期能正确的面对困难,没有被困难吓到,如果不坚持,也只会是半途而废。
12.B
【详解】B.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从“不自哀”和 “尚思为国戍轮台”中看出作者虽然年老体衰,但是精神并不颓废,而是还想着为国征战,戍守边疆。故B错误,选B。
13.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14.D 15.(1)赞颂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2)批评党内的不良倾向;(3)通过对比显示差距,更加明确向白求恩学习的必要。
【解析】13.本题考查划分层次。细读本段文字可知,①②是说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精神。③④⑤⑥⑦反面论证不是纯粹共产党员的行为。⑧⑨⑩是说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故层次划分为: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14.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学生应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白求恩医生”这个称呼是从白求恩从事医疗工作来称呼的,“白求恩同志”是从他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来说的,所以角度不同,称呼也就不同。所以“更能体现作者与白求恩深厚真挚的感情”说法错误。
故选D。
15.本题考查对比写法的作用。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文段通过“不少的人”的行为和白求恩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进行对比,突出强调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论述了号召共产党员向白求恩学习的必要性。
16.“我”再见牧羊人时的所见所闻和最后一次见到牧羊人的所见所感。 17.①“毁灭”原指破坏和消灭,文中指战争对人类的破坏。 ②“创造”原指建立、想出或做出从未有过的事物,文中指牧羊人用勤劳、智慧和毅力改造自然,为人类创造美好的生存环境的行为。(意近即可) 18.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②把白桦树比作笔直站立的少年;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桦树鲜嫩、挺拔的勃勃生机。 19.①总结全文②揭示主题(或点明中心);③赞美了牧羊人的顽强毅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④表达了作者对牧羊人的敬佩之情。 20.①在本文中,“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种树人的故事显得真实可信,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②“我”对于种树人的生活,实际上了解得并不是非常全面,但是这个地方沧海桑田的巨变令 “我”震撼。因此,种树人的生活就具有了神秘感和神圣感,激发起读者的好奇心。
【解析】1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阅读全文,了解主要内容,抓住关键语句分析概括。
根据第①段“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薄的酬劳。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不由得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第②段“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第③段“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树林里,转悠了一整天”,第④段“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肩膀这么高了”分析,记叙了战争结束了,“我”再次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再见牧羊人时的所见所闻。第⑦段“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那年,他已经87岁了。我再次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我完全认不出这条我曾经走过的路了。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第⑧段“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第⑨段“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分析,叙述了“我”最后一次见到牧羊人时的荒原的变化以及感受,表达了对牧羊人的崇敬和赞美之情。综上整理即可得出答案。
17.本题考查对重点词的理解。解答本题的思路:本义+语境义+情感。
毁灭:毁坏消灭; 结合第①段“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可知,在本文中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的破坏;
创造:把以前没有的事物给产生出或者造出来。结合第③段“1910年种的橡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真让人不敢相信”,“这片树林分为三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里宽。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分析,“创造”在文中指牧羊人用自己的双手和毅力种的这片树林已经有11公里宽,把荒漠变绿地,通过植树,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像拯救世界的上帝一样在改变世界,为人类创造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牧羊人的钦佩之情。
18.本题考查句子赏析。本题要求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将“这些白桦树”比作“笔直站立的少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结合“棵棵鲜嫩、挺拔”分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桦树的挺拔与勃勃生机,描绘出牧羊人在谷底种的白桦树充满生机的壮观景象,结合第④段“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他是对的”分析,这些树是老人亲手栽下的,体现了牧羊人坚强的意志,表达了作者对老人的敬佩与赞美之情。
19.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的分析。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
在内容上,结合尾段“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作者对牧羊人植树这件事表明了自己的态度,高度赞扬了牧羊人坚定地信念、顽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牧羊人的崇敬和赞美之情,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在结构上,总结全文,收束全篇。
20.本题考查第一人称叙事的好处。以第一人称视角叙述的好处:①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读起来更有兴趣,缩短了读者与作者间的距离;②文章口语化,行文通顺,娓娓道来,读者有亲切、可读的感觉;③容易使读者进入主角人物地位,给作者带来成就感。
本文以一个旁观者“我”的视角叙事,是牧羊人植树的见证者,也是见证植树前后变化的见证者,用第一人称叙述便于直接表达对牧羊人植树的看法,直抒胸臆,同时用旁观者的视角叙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我对于种树人的生活了解的并不全面,但是种树人凭一己之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这种毅力令我震撼,而种树人的生活具有神秘感,激发读者好奇心。
21.【例文】听取意见,才能集思广益,成就大业。商纣王自高自大,一意孤行,落得个葬身火海的下场;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诤谏于不顾,终客死他乡;唐太宗虚心纳谏,开创“贞观之治”的局面,终得大唐盛世太平。
【详解】本题考查对对比写法的掌握。对比是故意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这种修辞手法叫对比,也叫对照。根据中心“听取意见,才能集思广益,成就大业”,可以先写听取别人意见出现什么样的结果,不听取别人的意见会出现什么后果,两相对比,得出结论,语言要通顺流畅。
点睛:运用对比,能把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