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提升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提升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9 23:12: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提升练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一、积累与运用
1.请选出下列语句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句中的“里”是名词。
B.“我刚才也寻了一遍,没有看见。”句中的“一遍”是数量词。
C.“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句中的“狭隘”一词是褒义词。
D.“学如道水行舟,不进则退。”句中的“进”和“退”是一组反义词。
2.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猫》这篇课文记叙了“我”家先后养的两只猫的特点和遭遇,写出了有赖于人的爱抚而生存的小生命的不同命运,表现出对弱者的同情与关怀。
B.“动物笑谈”意思是谈论和动物有关的趣事、笑话。
C.《狼》的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明代杰出的文学家。
D.《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长篇小说集,是蒲松龄的代表作,“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神奇怪异的故事。
3.下列语句中有错别字的是( )
A.后来这只猫不知怎地忽然削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光泽的毛也污涩了。
B.三妹便怂恿着她去拿一只来。
C.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
D.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
4.下列搭配,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聊斋志异》-蒲松龄-清代-古代散文
B.《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元代-词
C.《观沧海》-曹操-东汉末年-乐府诗
D.《世说新语》-刘义庆-北朝-志人小说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我感动于牵牛花强韧的生命力,被扯断在草堆里,还能从容地迎接阳光,从容地开花。虽然它被拘在枯草堆中动弹不得,但拘得了一时,岂拘得了一世 它那生命的触须必定会再度伸出来,再抓住泥土,再呼吸空气。原来,这世界对于强韧的生命力是无可奈何的。一地的牵牛花,它哪里忧惧花朵被践踏、藤蔓被截掉 踩得了碎花,可踩不碎潜藏于大地腹部那双儒动的巨掌。只要巨掌动,自有花朵迸出来;只要有泥土,花朵便可在天地间自由来去。
(1)文中有错别字的词是“ ”,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
(2)文中加点的“拘”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以下四个义项,根据语境,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逮捕或拘留 B.拘束 C.不变通 D.限制
(3)画线句子运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
6.古诗文默写。
(1)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 。
(2)你的同学林刚为人很大方,但你觉得他有时太奢侈浪费,你可以用诸葛亮《诫子书》中的“ , ”来劝他。
(3)强欲登高去,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4)树木丛生, 。 ,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5)夜发清溪向三峡, 。(李白《峨眉山月歌》)
7.文学常识填空。
(1)本文选自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作者 ,字 ,号 , (朝代)著名 。
(2)《聊斋志异》中的“聊斋”是 ;“志”是 意思;“异”是 。
8.从下面材料二、三中任选一则,参照示例,写出你的探究结论。
材料一 中国传纯节日不仅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还有上巳(三月三日)、夏至、中元、冬至、腊八、祭灶等。
材料二 在我国漫长的农耕历史上,每逢传统节日,人们都要举行与农业祭祀、祖先崇拜、驱邪禳灾等有关的特殊仪式,这些仪式有着上千年的辉煌和浪漫。
材料三 今天,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不仅海外的华人华侨在过传统节日,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也开始过中国的传统节日。
示例:我选择材料一,探究的结论是:中国传统节日丰富多样。我选择材料______,探究的结论是:________。
二、阅读与理解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9.诗中“僵”“尚”二字用得好,请你说说理由。
10.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爸爸教我读中国诗
程怡
①十个月的时候,我得了一场可怕的脑膜炎,到了一岁半还不会说话,父母非常担心。一天,爸爸看报,我坐在他的膝上,指着某一个标题中的“上”字,爸爸说:“上?”我对他表示满意,赶紧从他的膝上爬下来,拽着他走到书箱前,得意洋洋地指着书箱外“函上”的“上”字,表明我认识这个字,这件事对父母而言,真是“上上大吉”!他们不再担心我有智力障碍了。之后,爸爸开始教我读诗。
②爸爸常教我念两个人的诗: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陆游。
③依稀记得,孩提时的一个夏夜,我困极了,趴在爸爸的膝上,爸爸摇着大蒲扇,满天的星斗朦朦胧胧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突然,爸爸那江西乡音很重的诵读声使我睁开了眼睛,我不知道那奇特的吟啸中有什么,但我一下子记住了这首诗。
④上学前我已经会背那首《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爸爸问我懂不懂最后那句,我很得意地嚷嚷说:“那意思就是烧香磕头的时候别忘了告诉你爸爸!”当时,爸爸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⑤1959年秋,我上小学。那年冬天,爸妈因故很长时间不能住在家。姐姐是长女,照顾我和弟弟。一天晚上,爸爸出乎意料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欢天喜地,难以入眠。躺在床上跟爸爸念杜甫的诗:“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爸爸问我懂不懂这诗句,我说:“我懂的,不过,爸爸想念我们的时候,我们也想念爸爸的。”爸爸不再说话,只是听我继续背他教我的诗。
⑥爸爸生命的最后几年,完全卧床不起。每当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悲鸣的旋律在蕉影婆娑的窗边响起的时候,爸爸就会喃喃吟诵杜甫的诗。他告诉我,那一刻让他想起了故乡老宅,想起了祖母和母亲。
⑦那时我已在大学教中国古代文学,我理解父亲:人生无非家国之情,杜甫、陆游,我父亲他们这一代的知识分子,对家国,都有一种深情。父亲吟诗的声音,永远留在了我心底。
⑧很多年后,我看见报上某篇文章引了一首绝句,感觉就像遇到了一个老熟人。我没有念过那首诗,但我熟悉那种风格。回来一查,果然是陆游的诗,“征车已驾晨窗白,残烛依然伴客愁。”我当时的感受真是难以名状。爸爸在我童年时便种在我生命里的东西,突然宣告了它的无可移易的存在!
(有删改)
11.对第③段画线部分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写出了夏天夜晚满天繁星的景色。
B.突出了我童年学诗歌的模糊记忆。
C.表现出了夏夜我朦胧欲睡的状态。
D.引出我被父亲吟诗声唤醒的情节。
12.第④段爸爸高兴得流泪,其原因是 。
13.文中围绕爸爸教我读中国诗,记叙了三件事,请概括。
(1) ;
(2)上学前,爸爸教我理解《示儿》诗中的句意;
(3) 。
14.根据全文,概括爸爸的形象。
15.谈谈你对第⑧段画线句的理解。
阅读《西游记》选段,回答问题
《西游记》(节选)
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惧备,四肢皆全。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
一朝天气炎热,群猴去那山涧洗澡。见那股涧水奔流,众猴都道:“这股水不知是哪里的水。我们顺涧边往上溜头寻看源流,耍子去耶!”直至源流之处,乃是一股瀑布飞泉。众猴拍手道:“好水,好水!原来此处远通山脚之下,直接大海之波。”又道:“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他定了神,仔细再看,原来是座铁板桥,桥下之水,冲贯于石窍之间,遮闭了桥门。却又欠身上桥头,再走再看,却似有人家住处一般,真个好所在。
跳过桥中间,只见正当中有一石碣,碣上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大字。石猿喜不自胜,急抽身往外便走,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众猴把他围住问道:“里面怎么样?水有多深?”石猴道:“没水,没水!桥那边是一座天造地设的家当。”众猴道:“怎见得是个家当?”石猴笑道:“桥边有花有树,乃是一座石房。房内有石锅石灶、石床石凳,里面且是宽阔,容得千百口老小,真个是我们安身之处。”
众猴欢喜,都道:“你带我们进去!”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都随我进来!”那些猴也都进去了。……石猿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何不拜我为王?”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自此,石猿高登王位,将“石”字儿隐了,遂称美猴王。
(节选自《西游记》第一回,有删改)
16.概括这段故事的主要内容。
17.美猴王后来又叫孙悟空,是谁给取的法名?为何姓孙?
18.按要求赏折文中画线的句子。
(1)你看他暝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从描写角度)
(2)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从修辞角度)
19.石猴的形象兼有“神、猴、人”三性,结合文段内容,试做分析。
三、作文
20.作文。
水,有时是雪,有时是露,有时是冰凌,有时是雨珠……变的是形态,不会变的是晶莹:日子,有时甜,有时苦,有时幸福,有时酸楚……变的是感受,不变的是真实。生活中许多变化着的人、事和物,都有不变的地方。
请你以《不变的是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②可以写你的经历、见闻,也可以写你的感悟和认识。③不少于600字,注意文中不要使用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C.有误。“狭隘”是贬义词。故选C。
2.B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A.“《猫》这篇课文记叙了“我”家先后养的两只猫的特点和遭遇”表述错误。《猫》这篇课文记叙了“我”家先后养的三只猫的特点和遭遇。
C.“明代杰出的文学家”表述错误。蒲松龄是清代文学家。
D.“《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长篇小说集”表述错误。《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
故选B。
3.A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在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A.“削瘦”应改为“消瘦”。
4.C
【详解】A.古代散文——文言小说;
B.词——曲;
D.北朝——南朝宋;
故选C。
5. (1)儒动 蠕动 (2)D (3)拟人 反问
【详解】(1)错别字的产生原因主要是音同或形似,掌握这个易错点,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句意和词义辨析判断。儒动-蠕动。
(2)语句“它被拘在枯草堆中动弹不得”中的“拘”,根据后面的语句“在枯草堆中动弹不得”可知,D项的“限制”最符合语境。故答案为D。
(3)语句“一地的牵牛花,它哪里忧惧花朵被践踏、藤蔓被截掉 ”赋予牵牛花以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同时运用“哪里……?”反问句式,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据此可填写作答。
6. (1)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2)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3)无人送酒来 (4)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5)思君不见下渝州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古诗文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能够背诵全文(诗),选择符合语境要求的句子即可。“择”“茂”“渝”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古诗文名句的书写,要想得满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
【点睛】古诗文默写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直接型默写题、理解型默写题、迁移型默写题、运用型默写题、简单赏析型默写题。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背完整,记清楚,写正确,理解透彻,对照教材原文,一字一句,不错不漏、不增不添地进行背诵和书写。另外要对古诗文中的名句要注意分类积累。
7. (1)蒲松龄 留仙 柳泉居士 清代 文学家 (2)作者的书屋名称 记述 指奇异的故事
【详解】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1)考查的是与《聊斋志异》这本书有关的文学常识。(2)考查的是对书名中重要字眼的理解。
8.二 中国传统节日内涵丰富,历史悠久
【详解】探究题。所谓探究题,简单地说就是指开放性试题中带有对材料的研究、探讨、分析、整合,进而提出质疑、另解、建议或鉴赏评价的题目。此题要阅读相关材料,筛选出材料中的主要信息。结合材料反映的社会现象,提炼观点,得出结论。如我选材料二,结论:中国传统节日内涵丰富,历史悠久。再如我选材料三,结论:中国传统节日影响广泛深远。
9.“僵”写出了诗人晚年生活的凄凉,“尚”表现了诗人强烈而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 10.表现了诗人要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的愿望。
【解析】9.考查诗人的炼字技巧。要结合诗句来分析。“僵”字写年迈,写肌骨衰老。形容诗人晚年生活的凄凉情形。“尚”是“还”之意。虽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诗人作为年迈多病的老人也已不能承担报国杀敌的义务了。作为一个既无责任也无义务的七旬老人仍有“为国戍轮台”的壮志,这就让人肃然起敬慷慨扼腕。此字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10.考查对诗歌所表达的作者愿望的把握。读懂诗歌内容并结合知人论世的写法来分析。如“尚思为国戍轮台”“铁马冰河入梦来” 等句,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读者展示了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的愿望。
11.B 12.还未上学的“我”小小年纪居然懂得了诗的意思。 13. (1)孩提时,爸爸以自己奇特的吟啸教我记住了陆游的诗; (3)上学后,爸爸教我理解杜甫诗中思念亲人的感情。 14.(1)爸爸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2)爸爸又是一个深爱孩子、懂得教育的慈父。 15.爸爸教我的诗永生难忘,这些诗蕴含的精神情怀(爸爸的人格魅力)影响我的一生,表达了我对爸爸的感谢与怀念。
【解析】1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需要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写出了夏天星斗满天的景色,“我困极了”所以对童年此处回忆的记忆没有那么清楚。看四个选项,B项是最准确的。故选B。
12.本题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根据上下文内容去判断。从第一段可以了解到,我小时候得了一场生病,影响到智力的发育,直到一岁半还不会说话,但这一次还未上学的我小小年纪居然懂得了父亲读出的诗句意思,他自然是欣喜若狂。
13.本题考查文章事件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找准文中的事件,然后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注意表述的简洁通顺。本题缺少的事件可按所给的第二件事概括为:孩提时,爸爸以自己奇特的吟啸教我记住了陆游的诗;上学后,爸爸教我理解杜甫诗中思念亲人的感情。
14.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需要根据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关注文章中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的描写,进行分析,用两字或四字词语进行全方位的概括。“爸爸常教我念两个人的诗: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陆游”,因为这两位诗人都是忧国忧民的诗人,所以体现了父亲的对国家命运的关心;“我”生病时父亲的担心,“我”会认字他的高兴,“我”理解诗句意思,父亲的激动流泪等都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深爱孩子的父亲;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给我读诗,这也是一个善于教育的父亲。据此解答即可。
15.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重要语句的理解,因为位于结尾,所以这句话体现了主旨,即父亲教“我”读诗的故事,表现了父亲给“我”的巨大影响,影响了我的一生,同时表达了“我”对父亲的爱、感激和思念。
16.介绍石猴的出生和他成为美猴王的经过。 17.菩提祖师。“猢狲”的“狲”字去了兽旁,乃是个子系。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便教姓“孙”。(答出“猢狲”的“狲”去掉兽旁即可) 18.(1)动作描写,用一系列的动词(蹲、纵、跳、看)写出了石猴的动作连贯,身手高强。或神态描写,写石猴瞑目、睁睛等神态,刻画了石猴的勇敢机敏,本领高强。(2)“大造化,大造化”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刻画了石猴找到了猴儿们安身之处后的那种自得和激动兴奋之情。 19.神性:本是仙石,受日月精华,渐渐通灵。仙胞迸裂,产石卵,化石猴。猴性:有猴子一样惹人喜爱的动作、习性和相貌。人性:有人的动作语言和思想,有担当,为他人考虑,有领导才能,看重信用。
【解析】16.试题分析: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根据主要人物的活动,采用“人+事+结果”的方法进行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17.试题分析:考查对名著阅读及常识知识的识记。根据小说的故事情节概括作答即可。其故事情节是:美猴王拜师时,其师菩提祖师为其起法名。祖师笑道:“你身躯虽是鄙陋,却像个食松果的猢狲。我与你就身上取个姓氏,意思教你姓‘猢’。猢字去了个兽旁,乃是个古月。古者老也,月者阴也。老阴不能化育,教你姓‘狲’倒好。狲字去了兽旁,乃是个子系。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论,教你姓‘孙’罢。”猴王听说,满心欢喜,朝上叩头道:“好,好,好!今日方知姓也。万望师父慈悲,既然有姓,再乞赐个名字,却好呼唤。”祖师道:“我门中有十二个字,分派起名,到你乃第十辈之小徒矣。”猴王道:“那十二个字 ”祖师道:“乃‘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十二字。排到你,正当‘悟’字。与你起个法名叫做‘孙悟空’,好么 ”猴王笑道:“好,好,好!自今就叫做孙悟空也!”
18.试题分析:(1)考查对描写手法及其作用的分析。人物描写方法有肖像(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对话)、心理等。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又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等。其作用是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情感、心理)特征,或是衬托、突出……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感情。(2)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具体解答时可表述为: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具体准确、形象生动等)表现了(写出了)人或事物……的情感、心理、性格等(特点、特征)。(注意:在写其作用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实质意义来写,否则就会显得内容过于笼统)。
19.试题分析: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作答时结合小说的介绍和描写,分别从“神”“猴”“人”三个角度分析作答即可。“神性”主要体现在是仙石所化。“猴性”体现在其行为、习性方面。“人”体现在具有人的动作、语言和思想。据此理解作答。
20.例文:
不会变的是信念
我坚信,翻过这座山,那边会有无垠的大海…
——题记
如果说信念是一座巍峨的大山,那么历经沧桑后,它仍是那么坚固;如果说信念是冬日里的飞雪,那么历经融化后,它仍是那么纯洁;如果说信念是一片漂泊的绿叶,那么历经困难后,它仍是那么执着。
有位哲人说过:信念是人生的灵魂。从小,我便为着自己的信念而奋斗--“我坚信,只要我努力,把英语学好,总有一天,有出头之日!”
可这并不是件易事,三年级的我并没有英语天赋,每每下定决心要考100分,而结果却只有及格分;每当我信心满满拿起英语书的课文时,发现里面的单词许多是不会的.沉重的打击开始让我动摇自己的信念:我的选择,是对还是错?我叹了口气,随手翻开一本哲理书,书的简介让我斟酌了几许:相信自己,翻过这座山,那边便是无垠的大海.山那边会有海吗?我抱着从始的信念,认认真真地预习每一课的英语单词;不懂不会地,我都去问;夜晚灯光下的小身影,尽管疲倦,也要把单词的音咬准;早晨,上学路上,也总有一个正背单词的背影.单元测验卷发下来了,不出期望,我进步了,81分,那一刻,我开心地蹦起来……
隔了这么多年,我依然清楚记得那个分数,那是我的信念换来的成果,不得不承认,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信念”筑起的墙永远屹立在生活、学习中.贝多芬可以为追求永恒信念而用生命谱写出亘古绵长乐章;居里夫人可以为追求科学的信念而放弃名利.我亦可以为从前的理想、信念而坚持。
纵使信念是大山,我也要跨越;纵使信念是风雪,我也要拥抱;纵使信念是行者,我也要追随.因为我坚信,山那边是海……
【详解】作文标题“不变的是 ”。这个文题很新而不奇。要说“不会变”的是什么,可先想想“变”的是什么,拟用对比衬托的写法。时间在变化,一年过去,不会再有这一年,四季轮回,似无变化,其实此生命已非彼生命。总之,变化的是环境,是物质。相对而言,不变的应该是人的精神情感方面的东西,比如亲情,比如友情,想深一些,比如生命规律,从生到死。引导语中到是建议避深就浅,“生活中许多变化着的人、事、物,都有不变的地方”,就选生活中的人,包括自己,写一些事例,表现“时光如逝”中人们在情感上思想上的一种“坚持”。简单些,听爸爸妈妈说他们小时候他们的爸爸妈妈是如何“爱”他们的,而“我”现在又深深感受到爸爸妈妈如何的爱“我”的,由此想到“我”的将来,“爸爸妈妈”们都会老去,而这种“爱”是不变的。这是从家庭生活来写,如果从社会方面来写,有人说“雷锋精神过时”了,那么就用一些事例来说明,“雷锋精神”的本质在新时代没有改变,只是表现的方式更丰富了些。可从一个相对较小的素材写起,从中表现较为深刻的道理。
【点睛】半命题作文,就是限定一半的内容,留出一半的内容由学生填写的作文形式。由于它处在“命”与“非命”、“限制”与“非限制”之间,考生对题目还具有“一半”,甚至是“一多半”的自主选择权,所以考生自主发挥、自由驰骋的空间还相当大。对于考生来说,这种命题形式比全命题作文的灵活度要大得多,从本质上说它只限定了一个写作范围,而把选材、立意、组织、结构的自由留给了考生。想要写好此类作文,关键是要拟一个完整、恰当的题目。在拟题时,首先必须进行选材上的思考,然后根据所选材料再去拟定一个完整、恰当的题目。此后的构思写作同命题作文就没有什么两样了。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