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练习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练习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9 23:15: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练习卷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一、选择题
1.下面是某同学读书笔记中的相关内容,其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人物评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善解人意,对朋友能够雪中送炭,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朱赫来经常帮他排忧解难,为他指明前进的方向。
B.归因探究:《骆驼祥子》中的祥子,经过三起三落,从诚实可爱的青年变成了麻木、潦倒、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他的悲剧结局主要是由自己的不坚强,不觉醒造成的。
C.匠心感悟:《朝花夕拾》中的《阿长与《山海经》》,文题由凡人俗称与典雅的先秦古籍名称组成,产生了奇妙幽默的意味,较好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D.特色鉴赏:《简·爱》以第一人称叙述,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小说中现实与浪漫相交织,但就反映真实生活而言,它称得上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
2.下列对《朝花夕拾》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首次知道“赫胥黎”,接触“物竞天择”“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是在矿路学堂,这段经历在《琐记》中提及。
B.《范爱农》记叙作者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难,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直接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C.《父亲的病》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通过对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D.鲁迅在《无常》一文中,通过对无常的描述,指出“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以讽刺当时社会上的“正人君子”之流。
3.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华大地上,我要去的地方就更多了,因为我认为中国的山山水水、亭台楼阁、花草树木……都是世界上最美的。
B.看见祥子进来,虎妞把筷子放下了:“祥子!你是让狼叼了去?还是上非洲挖金矿去了?”
C.我看了电影“塞上风云”的预告片,便又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来了。
D.一部七、八分钟的中国风短片《包宝宝》,获得了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短片奖。
4.下列有关名著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阿长与〈山海经〉》中提到,“阿长”这个称呼是沿用以前对一个女工的称呼
B.《二十四孝图》是一部封建孝道宣扬思想的著作
C.《五猖会》写的是一种迎神赛会
D.《狗 猫 鼠》写到了作者养猫的一段生活经历
5.下列对相关名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底两万里》中巧妙地穿插了阿基米德定律等物理知识,形形色色的软体动物和海藻、海带等生物科学知识等,极具科学性。
B.鲁迅先生在《琐记》一文中,以饱含深情的笔,书写了对一位潦倒的同乡旧友的真切同情与怀念,该文收录到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
C.《骆驼祥子》叙写了旧北京人力车的辛酸故事,小说大量使用北京口语,还有一些关于老北京风土人情的描写,是现代白话小说的经典作品。
D.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是《简·爱》,作品讲述了贫苦孤女简·爱为寻求人格独立、爱情和尊严而挣扎奋斗的故事,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
二、基础知识综合
6.默读课文填空。
(1)文中为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是 。“再塑生命”的字面意思是 ,在文中的意思 。“再塑生命的人”用我国通俗的话说,就是 。
(2)文章的纲领句是 。
(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所记叙的主要事件。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①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②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③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④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像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⑤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⑥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但直到现在,总还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
⑦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⑧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我却不大能用。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⑨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7.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②段所写的四件事。
8.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析“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句的表达效果。
9.分析第⑨段有何作用?(提示:从结构和内容上来答)
10.作者写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目的?
四、句子默写
11.古诗文默写
(1)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
(2)此中有真意, 。(陶渊明《饮酒》)
(3)儒家经典让我们获益匪浅。《论语》中的“ ,思而不学则殆”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论语十则》)
(4)晏殊《浣溪沙》的“ , ”反映出美好事物的消逝往往伴随着重现,表现了人们在怅惘的同时也会感觉一丝欣慰的微妙情绪。
五、诗歌鉴赏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唐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2.甲诗中的“杨花落尽”和乙诗中的“落花时节”都表明写诗的季节是在 ,也都带给人 之感。
13.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苦,但原因又有所不同,试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
14.诗中直接描写峨眉山月亮特点的一个词是: 。
15.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情景。
16.结合诗句,分析全诗抒发了作者李白怎样的情感。
六、名著阅读
阅读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文段二
衍太太现在是早已经做了祖母,也许竟做了曾祖母了;那时却还年青,只有一个儿子比我大三四岁。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无论闹出什么乱子来,也决不去告诉各人的父母,因此我们就最愿意在她家里或她家的四近玩。
举一个例说罢,冬天,水缸里结了薄冰的时候,我们大清早起一看见,便吃冰。有一回给沈四太太看到了,大声说道:“莫吃呀,要肚子疼的呢!”这声音又给我母亲听到了,跑出来我们都挨了一顿骂,并且有大半天不准玩。我们推论祸首,认定是沈四太太,于是提起她就不用尊称了,给她另外起了一个绰号,叫作“肚子疼”。
衍太太却决不如此。
17.文段一和文段二分别出自《朝花夕拾》中的《 》和《 》两篇文章。
18.小明阅读了文段二,隐约觉得衍太太不太靠谱,总觉得在她和蔼的外表下隐藏着什么。请你结合文段二及其全篇内容,至少列举两件事,告诉小明衍太太是一个怎样的人。
19.小鲁迅上课描绣像被寿镜吾老师批评,这件事被衍太太和他父亲知道了,当小鲁迅先后面对衍太太和父亲这两个人时,他们分别可能就这件事对小鲁迅说些什么呢?请把你的猜测写下来。
衍太太:
鲁迅的父亲:
七、综合性学习
学习了《<论语>十二章》后,你们班举行了以“走进孔子”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20.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市的汽车站门口有一个大标语,该标语引用了《<论语>十二章》中的一句话。请你想一下应该是哪一句话,写下来。
21.我们常听到“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下面历史人物和这句话有关的是( )
A.孙膑 B.诸葛亮 C.赵普 D.刘备
22.班上的李明同学非常聪明,但就是平时学习不认真,不肯下功夫。请你委婉地指出他的不足,并用课文中的语录劝勉他勤奋学习。
八、作文
23.课文中,叙述海伦·凯勒初次与莎莉文老师见面时的独特感受运用了细节描写。请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一下自己升入初中第一次见到语文老师的情景。150字左右。
试卷第2页,共2页
试卷第1页,共1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B.“他的悲剧结局主要是由自己的不坚强,不觉醒造成的”有误。《骆驼祥子》通过人力车夫“祥子”一生三起三落、最终沉沦的故事,揭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底层人民的悲苦命运。祥子的遭遇,证明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里的劳动人民想通过自己的勤劳和个人奋斗来改变处境,是根本不可能的;祥子的悲剧是由黑暗腐败的社会现实造成的;
故选B。
2.B
【详解】B.《五猖会》记叙作者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难,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直接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范爱农》一文通过追叙作者自己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迫害的遭遇,表现了作者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故选B。
3.A
【详解】B.将“你是让狼叼了去”后边的问号改为逗号,这是选择问句,选择项之间用逗号;
C.“塞上风云”是预告片,将引号改为书名号;
D.“七、八分钟”表示概数,去掉顿号;
故选A。
4.D
【详解】《狗·猫·鼠》描写了作者仇猫的原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并不是写养猫的经历,故D错误,选D。
5.B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有误,鲁迅在《范爱农》一文中表达了对自己的同乡旧友范爱农的怀念,而不是《琐记》;
故选B。
6.(1) 安妮·莎莉文 重新塑造生命 唤醒“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再生父母
(2)对我启示世间真理,给我深切的爱
(3)这篇课文真实地记叙了作者受教于莎莉文老师的几件事,表现了莎莉文老师对学生的一片爱心以及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敬爱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求知的渴望和艰辛而愉快的学习经历。
【解析】略
7.找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 8.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油蛉和蟋蟀人格化,从听觉的角度,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百草园中的景物,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依恋。 9.从内容上看,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写出我对被送到书塾读书的原因的猜测,表现了我对百草园生活的依恋和不舍。从结构上看,起到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承接上文告别百草园,引出下文来到三味书屋。 10.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渲染气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更能说明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
【解析】7.考查筛选信息。
根据根据本段中的“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提炼可得四件事:找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
8.考查语句赏析。
“低唱”与“弹琴”把油蛉和蟋蟀人格化,这是拟人的修辞,从描写角度来看,又是从听觉的角度进行描写。“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是百草园里的景物,体现了百草园生机勃勃,充满趣味的特点,联系作者感情可知,表现了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与留恋之情。
9.考查分析语段作用。
从内容上:“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运用了排比的修辞,这三个句话是我对家里人把我送到三味书屋去的原因的猜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表现了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与留恋。
从结构上:“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承接上文自己在百草园的快乐生活,“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引出后文自己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涯。本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10.考查分析重点内容。
在文中插入美女蛇的传说,丰富了文章内容。
美女蛇神秘而凶险,为百草园增添的神秘的色彩,渲染了奇幻的气氛。
插入美女蛇的传说,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百草园不仅有各种各样的植物,还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充满了乐趣。而且百草园里居然可能会有一条传说中的美女蛇,更增添了百草园的乐趣,突出了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
11. 自缘身在最高层 欲辨已忘言 学而不思则罔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详解】试题分析:直接填写考查了突破书写障碍字的能力,理解填写还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诵读能力。填写名句漏填和错填均不得分,学生填写时应重点突破“罔”等这些重点字词的书写。还要注意“晏殊《浣溪沙》中反映出美好事物的消逝往往伴随着重现,表现了人们在怅惘的同时也会感觉一丝欣慰的微妙情绪”等命题理解点。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12. 晚春 凄凉飘零 13.李白因王昌龄被贬官至荒远的龙标县而充满同情和关切,运用拟人手法借此抒发内心的愁苦。杜甫抚今思昔,见惯世境离乱,年华盛衰,人情聚散,时代沧桑,人生巨变,用反衬和暗喻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物是人非、国事凋零的感慨。
【分析】12.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诗歌意象。花在春天绽放,“落花”是晚春时节的景象,杨花指柳絮,都是描写晚春时节的景象。“杨花落尽子规啼”以杨花、子规起兴,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了。“落花时节”既是即景书事,也是有意无意之间的寄兴。熟悉时代和杜甫身世的读者,定会从中联想起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
13.本题考查比较理解诗歌内容及诗人情感。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写的是诗人经常在岐王和崔九的宅子里见到李龟年,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丽的时候,在这暮春时节又见到了李龟年,从前的权贵宅院不复存在。诗中抚今思昔,世境离乱,人情聚散,人生巨变,都浓缩在这短短的二十八字中。诗人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思想感情:抒发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落花时节”暗喻着离乱的世事。表达了世人对物是人非、国事凋零的感慨。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今湖南洪江)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王昌龄被贬的不幸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此诗首句以杨花、子规起兴,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点明愁的由来。“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14.半轮。 15.半轮秋月,倒映在平羌江水之中,随着江流,伴我到远方。(意思对即可) 16.从“夜发”“下”等词语中,可见诗人的意气风发;从“思”一词中,可见诗人对家乡及友人的依依惜别情怀。
【解析】14.考查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峨眉山月半轮秋”意思是说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由此可知该句中“半轮”直接点出了峨眉山月亮的特点。
15.考查对诗歌意境的赏析。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给人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寓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两句连在一起使人想象到: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淡淡的秋月悄然全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如一块碧玉,晶莹可爱,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16.考查对诗歌主题的赏析。诗歌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语短情长。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17. 《五猖会》 《琐记》 18.她对自己的孩子严格、背后却鼓励别人家孩子吃冰、打旋,表面又充“老好人”;怂恿“我”看不健康的书,教唆“我”偷母亲的首饰;还散布流言(写出任两件)衍太太是一个心术不正、自私自利、奸恶、虚伪的人。 19. (1)听说你的绣像描得极好啊!下次记得送我一幅,我一定把它挂在屋里。(意思对即可)。 (2)你这个逆子,给我抄《鉴略》十遍,抄不完不许吃饭。(意思对即可)。
【分析】17.本题考查名著名篇。根据文段一背《鉴略》可知选自《五猖会》;根据文段二“衍太太”“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无论闹出什么乱子来,也决不去告诉各人的父母,因此我们就最愿意在她家里或她家的四近玩”可判断选自《琐记》。
18.本题考查故事情节。衍太太是鲁迅所著的回忆散文《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在《琐记》和《父亲的病》两篇文章中出现,总体来说,衍太太是一个心术不正的、令人憎恶的、自私自利的、爱推卸责任的典型的市侩形象。鲁迅的父亲临死时,衍太太一直怂恿他喊父亲的名字;鼓励小孩子吃冰;怂恿鲁迅看不健康书籍;唆使鲁迅去偷母亲的首饰并散布谣言,总盼着邻家小孩干坏事。
19.本题考查语言补白。语言补白要根据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补充。衍太太外表慈爱实则内心阴险,一直怂恿“我”做坏事,所以对描绣像一事应会继续怂恿。如:你的绣像描得真好!以后可以多描一些。
父亲为人古板,看戏之前都要背《鉴略》,所以这一次肯定不会认同描绣像,一定会加以惩罚。如:不好好学习,上课描绣像,罚你面壁思过一天,不准吃饭!
20.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1.C 22.李明,你很聪明,大家都很羡慕你,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你能把精力全部用到学习上,你的成绩一定会有很大提高。
【分析】20.本题考查《<论语>十二章》的 积累。
由“山东曲阜市的汽车站门口”可知,汽车站来来往往都是各地奔波的人,这里的标语应该是表示欢迎各地的人来到山东曲阜,故应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出自《儒吏》所记:“赵普,一代勋臣也,东征西讨,无不如意,求其所学,自《论语》之外无余业。”赵普所学的书籍,除了《论语》之外,没有别的了。在这段话下面,有个小注,写着这样的话:“赵普曰:《论语》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所以这句话与赵普有关;
故选C。
2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表达的语言要简明、连贯、得体。首先要有称谓;其次表述规劝的理由,要做到有理有据;第三要注意说话的对象,语言表达要符合说话人的身份,最后语气要委婉。不可生硬强。做到说话有礼貌,语言简明、连贯、得体。注意要运用《论语》中的语句。
如:李明,你有聪明的头脑,大家都羡慕你出众的天赋,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不仅要知道学习,还要爱好学习,更要以学习为乐趣,如果你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你会发现学习的快乐的,而且我相信你也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23.示例:我坐在教室里静静地等待,一个中等身材,留着平头,戴着黑边眼镜的男老师走了进来,他用手轻轻扶一下眼镜,目光犀利地在班里扫视了一遭,然后清清嗓子说:“同学们,今天是你们升入初中的第一节语文课,我姓王,有些规矩我需要讲清楚,请仔细听好了……”他的这一番话听得我们心里怦怦直跳,大气都不敢出。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老师,从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等角度进行描写即可。注意语言流畅,描写符合人物身份。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