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 90 分钟试卷满分: 100 分)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每题1.5分共32题,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汉武帝取消太尉,任命外戚卫青为大司马大将军,作为最高军事长官, 不参与朝政。汉昭帝后,大司马大将军参预机密,兼管军政,与丞相、大司空合称三公,“大司马兼将军一官遂永为外戚辅政之职”。这一变化表明 ( )
A.外戚千政的现象开始B.三公九卿的职权日益明确
C.中枢权力实现再分配D.决策权与行政权趋向分离
2.论及17世纪末的英国,有学者认为,“从表面看,政权似乎一点没变,国王依旧,英国仍然是个王国而不是共和国,国王仍然是国家元---然而,实际权力结构却彻底发生了变化,国王和议会的权力互换了位置”。这一“变化”表现在()
A.共和国变成了王国B.责任内阁制正式形成
C.议会权力高于王权D.国王完全“统而不瀹
3.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四年,南齐派使节北上,恰逢冯太后丧事,齐使欲以朱衣入见,北魏派人四次往返劝阻, 皆不肯更衣。后北魏以精通礼学的名士成淹与之辩论,齐使不敌,只得以丧服入见。这一材料可用于研究( )
A.南北文化差异的原因B.宗法制)度的历史延续性
C.南北政权的隶属关系D.北魏封建化改革的影响
4.九品中正制之中正官最初由各郡长官推举产生,晋以后,改由朝廷三公中的司徒选授。其中郡的小中正官可由州中的大中正官推举,但仍需经司徒住命.在-般情况下,州郡的大小中正官是由司徒举荐的现任中央官员兼任,有时,司徒或吏部尚书还直接兼任州的大中正存,据此可知( )
A.门阀士族势力较为强大B.君主的权力受到削弱
C.中央选举权力得到加强D.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
5.19 世纪后半期,英国各政党间为了争夺选票,力图在下院中占据多数席位,加强了对党员的纪律要求,以致出现了“即使是多数党的议员也不是其政党的主人,而是它的奴仆”。各政党加强纪律要求,主要是基于( )
A.议会至上的原则被改变B.内阁的政治影响力扩大
C.政党之间矛盾得到缓和D.文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6.1988 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修改 “八二宪法”,将第十条第四款“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修改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据此可知当时我国( )
A.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成B.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C.政治制度体系初步确立D.法制建设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
7.宋金政权在一些交界地点设立榷场,金对宋输出的商品有毛皮、人参、银、马等,宋对金输出的物资有粮、茶、铜钱、牛、书籍等。这说明( )
A.民族交融开始出现B.边疆地区得以开发C.南北民间贸易活跃D.地区经济存在差异
8.在法国大革命中,各政权都要求法国公民说法语,以代替许多地区方言,并建立了公立小学来教授法语;在革命过程中还创立了国旗、国歌和国家节日。这些举措旨在( )
A.加强资产阶级政府集权B.提高革命军人的作战能力
C.巩固新生的联邦政府政权D.增强法国人民的民族意识
9.中唐以后,因两税法的实施,政府已不再通过户籍制度对农民迁徙进行严格的控制,一些地区出现了 “茶户”“园户”“橘园户”“础户”“卖麸家”“卖菜家”等专业户。据此可知,中唐以后( )
A.农民获得了自由迁徙权B.赋税制度影响区域经济结构
C.两税法推动了坊市分离D.商业税收成为主要财政收入
10.义熙九年(413年),刘裕实行“土断”,除南徐、南兖、南青三州皆崔晋陵(今江苏镇江、常州一带)界内,不在土断之列外,其余“诸流寓郡县,多被并省”。在户籍上,不再分土署和侨人。刘裕实行“土断”的直接月的是( )
A.调整基层行政机构B.抑制士族势力膨胀
C.推动经济重心南移D.增加赋役征收对象
11.18 世纪80年代,英国学者杨格记载:“(法国南部)没有重米,就必须体耕。而休耕,人们就得缺粮挨饿。而人们可以依赖玉米为生,为小麦季做准备。同时还可以用玉米的秸秆叶片把牲口喂肥。所以它是一大宝物。” 这说明玉米的广泛种植( )
A.加速了圈地运动B.改变了农作制度
C.保障了食品安全D.开启了商业革命
12.有学者认为: 1500 年以来,安第斯地区、墨西哥和日本的白银生产影响了东南亚群岛的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各种趋势;拉丁美洲的作物,对中非、中国和巴尔干地等各个地区的人口发展趋势产生支配作用。该学者意在强调( )
A.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B.国际交流影响历史进程
C.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D.白银流动催生价格革命
13.唐朝江南农民与六朝农民相比,农业生产选择的范围大幅扩大,出工口数和劳动技能、劳动强度都有增加,并且农民家庭各个成员的劳动也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这在一定程度 上反映了唐朝( )
A.精耕细作耗时过多B.生产关系出现新突破
C.经济重心仍在北方D.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14.唐代后期,长安、扬州等地出现了许多专营钱币存取与贷出的金融机构一-柜坊, 还出现了有实力的富商经营的“飞钱”,实行货币汇兑业务。材料可用于论证( )
A.社会商业信用的发展状况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分化
C.坊市间的界限开始被打破D.货币流通领域发生根本变化
15.据统计,19世纪中后期存在华商附股的外资企业共62家,涉及航运、保险、银行、货栈、房地产、铁路等多个行业,实收资本达4037.8万两。这说明( )
A.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历程B.整个社会的投资意识得到提高
C.传统自然经济结构进一步解体D.新的商业经营形式被引入中国
16.美国于1949年通过《住房法案》承诺“为每个美国人提供体面的住房”,然而1981年到1987年间,里根政府联邦住房项目的拨款从319亿美元减少到94亿美元。这种变化说明了美国( )
A.福利国家规模开始缩小B.经济实力呈现衰退的迹象
C.国家经济政策因时调整D.政党政治影响政策连续性
17.有学者认为,常州淹城基于“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周王城图而设计,与《孟子》“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记载吻合,是春秋时期的淹君驻地。城池由三城三河相套而成,孿座城都有护城河,三城间水路相连,在内城河中先后出土了四条独木舟。这反映出当时( )
A.皇权至上观念逐渐形成B.百家思想指导城市建设
C.城池规划兼顾实用原则D.江南手正业的繁荣发展
18.明代中叶以后,江南市镇的分布十分密集,以苏州府吴汀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五里,东至王江泾镇六里,北至平望镇十五里,西南至新城镇三十里,至濮院镇五上里,西至震泽镇三十里,至南浔镇五十里。这些密集的市镇网络( )
A.体现了商帮实力逐渐增强B.表明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
C.有利于地区间的经济合作D.阻碍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
19.成渝铁路通车后,梁永泰于1954年创作了木刻画《从前没有人到过的地方》(如图)。作品以两山对峙为基本框架,以火车穿越两峰为画眼,并通过对两只受惊的小鹿的细致描写,映衬出这从前没有人到过的地方发生的变化。成渝铁路的修建反映了我国( )
A.三大改造已经完成B.区域经济平衡发展C.交通工具不断革新D.国民经济逐步发展
20.清军入关之初深受天花迫害,康熙时期设立“查痘章京”- -职, 专门为八旗的痘疹作防疫检查。康熙皇帝还亲自研究天花,并大力推广种痘预防天花,“今边外四十九旗及喀尔喀诸藩,俱命种痘。”由此可知( )
A.牛痘接种在康熙年间已推广B.清朝疫病防治体系建立完善
C.疫病防治中隐含了民族歧视D.疫病防治关乎古代国家治理
21.明末,阳明弟子中以王艮为代表,形成王门左派。左派中的一些激进者,公然以解读《大学》的名义,倡导合族而居,实现基层自治,视衙门中人为妖人,甚至被李贽视为“老英雄”。这反映了( )
A.王门左派具有反权威的叛逆精神
B.明末儒学的分化有违历史潮流
C.儒学内部派系故意曲解传统经典
D.儒学的发展推动明清社会转型
22.据《新唐书●东夷列传》记载,日本使节在觐见皇帝后,大部分被安排进国子监学习,衣食住行等所有费用均由唐朝政府提供,学成后再返回日本,日本僧人则多在长安各大寺院寻师求法,如空海便在长安的青龙寺学习,这一时期的中日交流()
A.推动了中国活字印刷的外传B.造就了东亚地区经济的繁柴
C.有利于古代日本社会的变革D.导致日本中央集权体制瓦解
23.有学者指出,公元前4世纪的雅典城邦,大多数人秉承人文主义理念,“把因家设想为一种持续不断的经营,贫穷的公民群众能够借以谋得舒适生活”的结构,把城邦的财政盈余投放到以戏剧为主的娱乐活动,而不肯用于军事目的,这导致雅典人最终无法赢得与马其顿的战争。该学者意在揭示雅典( )
A.人文主义的局限性B.公民活动的随意性
C.政府机构的软弱性D.强敌环伺的危险性
24.4世纪中叶,迁至中亚细亚西部的匈奴加,继续西侵。西哥特人为躲避匈奴的攻击,最终渡过多瑞河,进入罗马.帝国境内,其中仅士兵即约二十万,连同家属及衢众,人数在百万以上。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徙( )
A.成为罗马帝国灭亡根源B.导致马拉战车技术出现
C.促成日耳曼国家的建立D.瓦解了西欧的封建制度
25.伊斯兰教创始入穆罕默德在传教之初即承认犹太教徒、基督徒为“有经典的人”。欧麦尔时代,每征服一地,欧麦尔必嘱咐战士宽待基督徒。在攻打埃及之前,欧麦尔还特意嘱咐将士;“你们若进入埃及,必须善待科普特人。”这些举措( )
A.实现了民族间的和睦B.有助于阿拉伯文化的传播
C.旨在丰富阿拉伯文化D.开启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26.19 世纪末,张之洞在《劝学篇●序》中说:“三纲为中国神圣相传之圣教,礼政之原本,人禽之大防”:在《劝学篇●外篇》中则引用-些儒家的经典, 说《易经》即有“穷则变,变通尽利,变通趣时,损益之道与时偕行”的思想内容。这反映出张之洞( )
A.突破中体西用思想B.与维新派思想完全致
C.救亡思想新旧杂陈D.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
27.17世纪末,英国的皇家图书馆是为国王提供寻求启迪的古典著作、教会文件以及神学政治等资料的大杂烩。18世纪,英格兰学术界的面貌发生变化,科学思想开始在大学校园占据主导地位,由于大学需要稳定的图书供应,英国国家图书馆成立。据此可知,英国国家图书馆的成立( )
A.源于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B.推动启蒙运动走向高潮
C.为文艺复兴运动提供阵地D.受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
28.1938 年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说,“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帮助的。”报告反映出中国共产党( )
A.否定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口号
B.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争取广泛支持
C.以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来看待历史遗产.
D.在文化遗产中探寻抗战胜利的路线
29.新石器时代晚期,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被龙山文化所代替。在此基础上,出现了黄帝、炎帝等大型部落,两大部落又进一步结合成为炎黄部落联盟,黄帝和炎帝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材料意在说明( )
A.中原文明占据主导B.早期国家雏形产生
C.多元一体发展趋势D.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30.据《史记》记载,周族先祖古公直父欲以少子季历继位,以便再传位给季历之子昌,故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 ”昌正妻生子十人,长子曰伯邑考,次子日发,但“文王舍伯邑考而以发为太子。及文王崩而发立,是为武王”。这反映出当时( )
A.世袭制开始取代禅让制B.嫡长子继承制度尚未定型
C.皇位更替以贤能为标准D.统治者极力构建神权政治
31.西周晚期至东周初,是早期史学发展的重婆节点,历史表述主题侧重点由天命、族群及周王朝的发展变为贵族和诸侯功业等,中F级贵族及士阶层逐渐成为历史表述的主体,开诸侯国史著述之风、私人述史之风。这反映当时()
A.贵族政治开始出现B.传统秩序受到挑战
C.宗法观念持续强化D.礼乐制度土崩瓦解
32.据考古发现统计,春秋时期的简牍较为罕见。到战国时期,不仅数量繁多,而且内容丰富多彩,从最普通的随葬文件到地理天文、经济社会、法律政治、思想文化都有所涉及。这种变化折射出( )
A.铁犁牛耕的普及B.社会矛盾的激化
C.书写材质的变革D.社会转型的加剧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题(共52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一奧古斯 都所推行的城市化运动最杰出的成就,毫无疑问,那就是辉煌的罗马建筑。罗马城在方位走向上注意与有序空间协调-致,城市主干道一条为南北走向,另一条为东西走问,两条大道成直角在市中心交汇。交汇点一般为城市中心, 通常在这里要为宗教纪念物挖一个地基。剧场是罗马人在借签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方式加以变化,从而使得它比原来的形式更为华丽、雄伟。罗马市政当局认为城市人数在5万人左右最为合适。在罗马的建筑师看米,理想的城镇应为2400 -1600 英尺,因为长度太长就会看不清沿城墙传递的信号,因而对城防不利。城市的下水道、供水管、桥梁、道路-应俱全, 甚至还建立了西方世界最早的医院和最早的国家医疗体系。正是有了这样的管理才使罗马居民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喷泉的壮观场面得以实现。
一一据杨俊明、 巢立明《奥古斯都时期古罗马的城市规划与建筑》整理
材料二20 世纪60年代,经济空洞化使城市衰败地区蔓延,而衰败使中心区古老的建筑群逐渐沦为贫民窟,对城市
文化及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欧洲城市曾尝试拆除哀败地区和建立现代建筑。对城市历史中心的破坏,引起了普遍的敌意。欧洲具有悠久的历史,城市中心密布着古老建筑群,各国制定了严格的法律进行精心地保护,城市更新罕见。城市历史中心建筑拆迁几乎是禁止的,政府还严格限制现代建筑布局在历史中心而破坏城市景观的协调性。欧洲闹市区依然完整保留着数百年前的画景似的古城风貌,古色古香。 城市建筑遗址有的可上溯到古罗马、
古希腊时代。在城市中心附近,中世纪的罗马式圆顶教堂或哥特式出康教堂作为城市的天际线,象征着古老的庄严。
——摘编 自徐和来《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文化保护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归纳古罗马城市的特点。(7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欧洲城市更新运动中对古典建筑群保护的意义。(5分)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西汉官学德育 模式的实现途径以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为主,出于教学衔接的方便与统一性, 统治者要求地方官学的德育课程设置基本上要与太学保持一致。 课程设置主要有《诗》学、《书》学、《礼》学、《易》学、《论语》学和《孝经》。经师讲学是汉代讲学的主要教学形式,太学博士通过大班上课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机会。由于汉代太学师生比例相差悬殊,仅靠大班上课很难满足学生求学的要求,也采取弟子相传的教学形式。 集会是汉代太学特有的一种教学方式, 许多以讨论经学或演示礼仪为内容的集会,一般由皇帝主持。
——摘编自 《西汉官学德育模式构建研究》
材料二朱熹在为白鹿洞书院制定课程计划时,除了讲授儒家传统课程“五经”外,还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起编成 “四书”,强调学生先读“四书”再读“五经”。书院在教学中采取重视自学、升堂讲学、自由论辩等教学方法。朱熹指导学生读书的原则、方法有六项,即循序渐进、 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与居敬持志。自由论辩必然要求书院进行开放性的教学,对不同学术流派、不同学生观点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允许不同观点的人会讲论辩,是书院实行自出讲学的一种典型方式。
——摘编 白《南宋白鹿洞书院对先秦僪家德育思想的践行》
(1)根据材料-并所学知识,说明西汉官学开展德育实践的有利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所学知识,分析西汉和南宋书院德育教育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方面的异同点。(8分)
3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 分)
材料一五帝时 期是中国从原始时代到上古时代的过渡阶段。这个时期尚未形成国家,也不是部落联盟,而是“部落联合体”或“酋邦”,并产生了一-个超然于各部族之上的部族,它代表整个部落联合体的利益和秩序,其首领被称为帝或后。部族对部族的统治是血缘对血缘的统治,但是各部族往往相对地居住在一个固定的区域之内,因而这种统治也具有一定的地缘成分。 相传,颛顼时期“绝地天通”,禁止民间的通灵者随意与天神沟通,改为由专门的
祭祀官员负责与天神的沟通。
——摘编自张荣明 《中国的国教:从上古到东汉》
材料二周武王灭掉商 朝后建立西周,定都镐京。西周继承了夏商的基本制度并加以改善和创新,初期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国,以宗法制为根木,多数诸侯国都分封给同姓的家人,少数分给功臣和其他诸侯国的后人,由此形成了周天子家天下的政策局面,更好地统治了西周初期的王室体系,实行井田制以促进奴隶社会的发展,创造礼乐制来维系阶级礼仪规范。
——摘编自王玉哲 《中华远古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帝时期作为过渡阶段的特征。(4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对夏商制度继承与发展的表现,并分析这种继承与发展的意义。(10 分)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恩格斯曾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 -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 上的反映。"任何一种思想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孕育它的时代。任何伟大思想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对时代发展提出了很有价值的理论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相关史实,围绕“思想与时代”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论述清晰。)6月阶段性测试答案
一、单选题
1.C2.C3.D4.C5.B6.D7.D8.D9.B10.D
11.B12.B13.D14.A15.D16.C17.C18.C19.D20.D
21.A22.C23.A24.C25.B26.C27.D28.C29.C30.B
31.B32.D
二、材料分析题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奥古斯都所推行的城市化运动最杰出的成就,毫无疑问,那就是辉煌的罗马建筑。罗马城在方位走向上注
意与有序空间协调一致,城主干道一条为南北走向,另一条为东西走向,两条大道成直角在市中心交汇。交汇点
一般为城市中心,通常在这里要为宗教纪念物挖一个地基。刷场是罗马人在借鉴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方式加以变化,
从而使得它比原米的形式更为华丽、雄伟。罗马市政当局认为城市人数在5万人左右最为合适。在罗马的建筑师看
来,理想的城镇应为2400-1600英尺,因为长度太长就会看不清沿城墙传递的倍号,因而对城防不利。城市的下水
道、供水管、桥梁、道路应俱全,甚至还建立了西方世界最早的医院和最早的国家医疗体系。正是有了这样的管
理才使罗马居民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喷泉的壮观场面得以实现。
一一据杨俊明则巢立明《奥古斯都时期古罗马的城市规划与建筑》整理
材料二20世纪60年代,经济空洞化使城市衰败地区蔓延,衰败使中心区古老的建筑群逐渐沦为贫民窟,对城
市文化及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欧洲城市曾~试拆降度败地区和建立现代建筑。对城市历史中心的破坏,
引起了普遍的敌意。欧洲具有悠久的历史,城市中心密布着古老建筑群,各国制定了严格的法律进行精心地保护,
城市更新罕见。城市历史中心建筑拆迁几乎是禁止的,政府还严格限制现代建筑布局在历史中心而破坏城市景观的
协调性。饮洲闹市区依然完整保养数年前的两景似的古城风貌,古色古香。城市建筑遗址有的可上潮到古罗马、
古希腊时代。在城市中心附近,中世纪的罗马式圆顶教堂或哥特式尖顶教堂作为城市的天际线,象征着古老的庄严。
一一摘编自徐和平《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文化保护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归纳古罗马城市的特点。(7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欧洲城市更新运动中对古典建筑群保护的意义。(5分)
【答案】
(1)特点:统治者的重视;有序化程度高(政府主导规划、修建):受宗教因素影响比较大:借鉴与创新相结合:
注重城市规模的适度和军事防卫性:重视公共设施的建设:有一定的公共卫生意识;注重民众的生活质量。
(2)意义:古典建筑群是文化遗产、经济遗产(有利于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保护了城市
特色,保存了城市历史文化,有助于历史文化研究:推动旅游服务业的发展:为后世新建筑设计和新艺术创作提供
了借鉴。
(提示:从地位和作用回答)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