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古代日本 课件+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古代日本 课件+素材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0 01:33: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2020年2月,日本捐赠给湖北武以口罩和一批红外体温计、防护服、护目镜等物资外包装的标签上写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表达彼此相惜、守望相助的情感)“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象征战场上的友谊)这是日本长屋王赠与唐代僧人袈裟上绣的文字。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第 11 课
古 代 日 本
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日本最古老的寺庙,东京浅草寺,被称为日本的门脸。

日出之国
一.6世纪前的日本
1.位置:
①东方大海中
②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海岛及附近小岛组成
狭窄,贫瘠,资源匮乏,多火山地震
结合课本和地图,说说日本的概括。
3世纪
5世纪
一.6世纪前的日本
2.大和政权统一:
①有100多个小国
②中部出现较强大的国家“大和国”
③5世纪大和政权基本统一日本
公元3世纪以后,日本本州地区出现了一个较大的政权——大和国。大和国原来局限于本州岛中部的大和地区。在不断的扩张中,大和国逐渐占领邻近地区,领土越来越大。
日本,意为“日出之国”,最早称“和”或“倭”。公元607年,倭国使者向隋朝上表文书。希望中国改称倭国为日本,信的开头是,日出处天子,致日没处天子无恙。这让认为天下只有自己是唯一天子的隋炀帝大为恼火。对倭国的要求不做理睬。
1—2世纪
东汉初年,日本国王遣使入汉都东汉进贡,愿为汉臣藩,求汉皇赐名,汉以其人矮,遂赐“倭国”。其王又求汉皇赐封,光武帝又赐其为“倭奴王”。并受赐“汉倭奴国王印” 。
汉倭奴国王印
日本盛行自然崇拜和精灵崇拜,更特别崇拜太阳神——“天照大神”,认为天照神造就了日本诸岛。
富士山是日本较高的山峰,山峰高直入云,山巅白雪皑皑。它被日本人民誉为“圣岳”,是日本民族的象征。
樱花花朵极其美丽,盛开时节,满树烂漫,如云似霞,是早春开花的著名观赏花。
一.6世纪前的日本
3.社会结构:
君权神授
大和国君主称呼原本是“大王”,后称“天皇”。隋炀帝时,日本在国书中首次使用“天皇”一词。第一任天皇是被神化的神武天皇,传说是天照大神的后裔。
部民主要来自被征服者、中国和朝鲜的移民,战俘和罪犯较少。这些人只能用于赠与,不能买卖和随便杀害。他们有自己的家庭,地位近似于奴隶。在贵族和部民之间是大批平民,他们的地位由于财产变化也在变化,时刻有沦为部民的危险。
最高统治者称“大王”
王 室
贵 族
私有领土
私有领土
部民(近似奴隶)
一.6世纪前的日本
4.经济结构:
田部
海部
织锦部
农业
海洋捕捞
中国、朝鲜移民
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从事农业的称为“田部”,从事海洋捕捞的称为“海部”等等。来自中国、朝鲜的移民也依其特长分别被编入锦织部、锻治部等。
一.6世纪前的日本
5.大和国管理:
①最高统治者称“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
②王室和贵族各自有自已的领地,领地上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
③来自中国、朝鲜依特长分锦织部、锻治部
④部民是贵族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由于土地和财富不断集中,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奴隶、部民和平民纷纷造反逃亡。社会陷入混乱。统治阶级不得不考虑寻找新的出路,于是,一场改变日本命运的改革开始酝酿。

步入封建
二.大化改新
1.原因:
①7世纪日本国阶级矛盾尖锐,政局混乱(根)
②中国隋唐制度非常先进
六七世纪时,日本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
4世纪之后,日本天皇制度确立起来,大和国打下了大片的领土,日本掌权者是苏我氏为首的几大氏族。氏族的统治加剧了土地兼并之风,底层百姓生活日趋困苦。
7世纪时,日本依然处于奴隶社会,世袭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奴隶以及部民,权势很大。中央贵族之间争权夺势,地方贵族反抗中央贵族。部民不堪遭受压迫,反抗不断。
中大兄皇子联合中臣镰足发动政变,刺杀权臣苏我入鹿,随后孝德天皇继位,改年号为“大化” 效仿中国定年号为“大化” 迁都难波京(今大阪市)。
公元627—650年,中国正值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由于政治清明,文化昌盛,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治”。
2.时间、人物:
二.大化改新
3.学习对像:
646年 孝德天皇
仿效中国唐朝的典章制度(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称日本国)
孝德天皇
日 本(大化改新) 中 国(隋唐)
政 治 中央
地方
经 济
以天皇为中心,中央集权
设国、郡、里三级,
(由中央派官治理)
以皇帝为中心,中央集权
郡县制 三省六部制
①废除私地、私民,将部民、土地收归国有;
②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身使用,不能买卖(班田收授法);统一赋税(租庸调制)
均田制
租庸调制
不仅充实了国库,也提升了日本政府的综合实力
二.大化改新
4.内容:
打击奴隶主贵族势力,形成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社会得到稳定。
改革内容大部分是对中国隋唐政治经济的模仿
仔细比较大化改新措施与中国隋唐政策,有什么发现?
二.大化改新
5.性质:
自上而下政治改革
6.意义:
①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②日本发展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将大化改新措施与中国隋唐政策仔细比较,你能有什么发现?
大化改新把氏族豪强改造成为律令国家服务的官僚,大大削弱了他们的传统特权,形成了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限制了为争夺土地和人民而进行的无休止的斗争,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比较稳定的社会环境。
你能举例说明日本文化当中有哪些地方是学习中国的吗?
茶道
唐长安城平面图
东京平面图
和同开珎始铸708年)
开元通宝(始铸于621年)
文字
日本这样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现在却是世界第三经济大国,从今天我们学习古代日本这段历史,你有何启示?
二.大化改新
7.启示:
①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和先进文化
②要正视自身的不足,改革求新,与时俱进 。

尚武精神
三.武士和武士集团
1.背景:
①土地私有、土地兼并盛行,封建庄园形成
②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特权,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控制能力,社会局势动荡
凡新掘沟渠开垦的田地准许三代占有,利用旧沟渠开垦的田地准许终身占有。
——《三世一身法》
大化改新百余年后,日本社会又出现了怎样的情况?
促进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贵族、豪门、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组成庄园。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物。地方势力强大,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能力,社会局势动荡。
10世纪左右经过100多年土地私有化各地出现了不同规模的庄园
三.武士和武士集团
2.武士集团形成:
按照功劳、职位、地位等把土地分给所有国民收租
政府为增加耕地,鼓励开垦私田,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
贵族、豪门、寺院大量垦荒、购买、兼并土地
建立庄园
地方失去控制,社会局势动荡
武士
武士集团
不输不入
为保护庄园
为了刺激大家积极性天皇改变了想法,日本土地私有化开始
三.武士和武士集团
3.武士集团性质:
以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
4.职责:
①代表庄园利益地方政府对抗
②响应朝廷号召去征战
武士集团是在平安中期以来,拥有土地的地方豪族和有实力的名主在同族内以血缘关系结成的团体,为了对抗国司而维护自身利益将团体进一步武装化而初步形成的团体。
武士集团最集中在源氏和平氏两大家庭之下,12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击败平氏武士集团,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镰仓幕府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日本由此进入达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1.时间地点:
2.形成标志:
3.影响:
12世纪晚期镰仓 源氏首领源赖朝
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
①幕府与天皇朝延并存,天皇大权旁落
②国家大权基本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
四.幕府统治
当时谁掌控着国家的政权,幕府与天皇之间关系怎样?
幕府统治时期,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幕府首领导,“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实际上天皇大权帝落,成为一种摆设,国家大权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
五.武士道
1.形成:
武士集团长期统治逐渐形成武士道
2.效忠对像:
主公而非国家
3.武士精神形成要素:
①经济上依赖领主
②在社会上以武艺、战争为职业
③政治上以掌握政权为目的
④思想上以主从关系为道德准则
“武士道”一词在江户时代出现,它的思想在神道思想的天皇信仰中融合重塑而成。
强调“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它是日本武士阶级必须严格遵守的原则。武士道是基于一些美德如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克己的精神信仰。
只有通过履行这些美德,一个武士才能够保持其荣誉,丧失了荣誉的武士不得不进行切腹自杀。切腹是武士唯一谢罪的方法。
4.武士道实质:
五.武士道
以最大的勇敢和牺牲精神做主人的忠实奴仆
5.启示:
①忽视文化素质供养。重武轻文风俗到近代未能消除
②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苏
武士道精神的影响
积极:为理想而不屈的精神,是武士道精神的扩展。
消极:成为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工具,成为日本右翼的文化土壤。
古代朝鲜
3-4世纪,朝鲜半岛基本形成了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国鼎立的局面。676年,新罗统治了朝鲜半岛大部分地区。
10世纪,王建建立高丽王朝。仿照唐制,设三省六部,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建立朝鲜王朝,改国号为朝鲜。
知识拓展
古代日本
6世纪前的日本
位置: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海
岛及附近小岛组成
大和国统一:5世纪大和政权基本统一日本
社会结构:最高统治者称“大王”,
王室 贵族
大化改新
武士和武士集团
原因:7世纪日本国阶级矛盾尖锐,政局混乱(根)
学习对象:仿效中国唐朝的典章制度
内容:
影响: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课 堂 小 结
幕府统治
武士道
效忠对象:主公而非国家
涵义:以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
时间地点:12世纪晚期镰仓 源氏首领源赖朝
影响:①幕府与天皇朝延并存,天皇大权旁落
②国家大权基本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
1. 5世纪初,在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它的最高统治者称为( )
A.天皇 B.国王 C.大王 D.将军
2.日本是一个善于向外学习的国家。公元646年,日本掀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这一次日本学习的对象是( )
A.阿拉伯帝国 B.唐朝 C.法兰克王国 D.拜占庭帝国
3.日本发展为一个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标志是 ( )
A.大和统一 B.幕府统治建立 C.大化改新 D.明治维新
C
课堂巩固
B
C
4.下列关于幕府与天皇朝廷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
A.天皇任命幕府首领掌握实权 B.天皇成为礼仪性的摆设
C.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 D.国家政权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
5.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武士道。下列不属于武士道精神的是
A.忠义节烈 B.宣扬忠诚 C.忠于国家 D.无畏
课堂巩固
C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