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1949-1956年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956-1966年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966-1976年 文化大革命时
1978-今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改革开放之后)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走进过渡时期(1949-1956)
共同纲领、土地改革、银元之战、米棉之战、抗美援朝、日内瓦会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一五计划
壹
人民万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49.9.21)
(1)召开: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召开
(2)主要任务:筹建新中国(首都、国旗、国歌、国名、国徽、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3)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施政纲领)
临时宪法性质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P155,概括新中国诞生的伟大意义
新中国诞生伟大意义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③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推动形成新的世界均势。
给予帝国主义殖民体系以沉重打击,极大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极大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
对世界的意义
贰
应天顺民
——人民政权的巩固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阅读材料,概括新中国建立初期存在哪些问题及隐患?
2
1
1
3
4
“除了苏联,没有外国代表参加北京的开国典礼。”
——《泰晤士报》1949.10.3.
连年战乱和天灾使整个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1949年,全国1.2亿亩土地受灾,灾民达4000万;
相比1936年下降:重工业约70%,轻工业约30%,农业约25%。
内忧:动乱仍频,尚未全国解放;经济凋敝
外患: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军事的包围封锁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与确立——政治方面
社会主义革命阶段政治上的重大事件
1
1
4
2
3
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新中国初期
1950.10-1953.7
1954.9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与确立——政治方面
社会主义革命阶段政治上的重大事件
1
1
4
1949年11月-12月西南战役,西南解放
1949年10月14日华南-广州解放解放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与确立——政治方面
社会主义革命阶段政治上的重大事件
1
1
4
2
(1)时间:1950.10-1953.7
三八线: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盟国协议以朝鲜半岛上北纬38°线作为苏、美两国对日军事行动和受降范围的暂时分界线,北部为苏军受降区,南部为美军受降区。日本投降后,就成为同为朝鲜民族但政治体制不同的大韩民国(南朝鲜)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北朝鲜)两个政权的临时分界线,通称"三八线"
(4)意义:①保卫了新中国的国家安全,为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赢得相对稳定的周边环境。
②沉重打击美国侵略势力,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③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3)结局: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标志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2)时空范围:美苏冷战时期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与确立——政治方面
第一届全国人大取得了哪些成果?
1
1
4
3
(1)召开:1954年9月,在北京召开。
(2)内容:
①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②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
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方针:1956年党的八大,中共中央正式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1982年党的十二大,将其发展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
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一部宪法、三大制度
内-新-广-宁-西
阅读教材P157-158,指出为巩固政权采取的主要措施。
4
3
1
(1)国共十年内战时期,在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改革。
(2)抗日战争时期,各解放区内进行土地改革
1947年夏,中共中央在河北平山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
制定了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制度的《中国土地法大纲》
各解放区掀起土地改革群众运动
封建土地私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
农民彻底解放
农村生产力大解放
为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障碍
(2)建国后,全国范围内进行土地改革:
①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②到1952年底,全国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与确立——经济方面(农村)
2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与确立——经济方面(城市)
实质上:
党和政府与资本家争夺市场领导权
2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与确立——经济方面
3
指导方针:过渡时期总路线
1、工业化:一五计划(1953-1957)
经过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2、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
①概况:1956年底,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②意义: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
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重点发展区域在东北地区。
2
3
项目 农业、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方针
原则
方法 步骤
积极发展,稳步前进
自愿互利
典型示范,逐步展开
农业互助组(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初级合作社(半社会主义性质)
高级合作社(完全社会主义性质)
和平赎买
加工订货,统购包销,
公私合营
初级国家资本主义
高级国家资本主义
全行业公私合营
1956年底,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大改造
社会主义
改造
基本完成
社会主义
经济制度
建立
标志着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与确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1956年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的比较 项目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私有制经济
国民收入 92.9% 7.1%
工业总产值 100% ——
商品零售额 95.8% 4.2%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与确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确立
奠定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四个初步
叁
顶天立地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新中国成立之初三大外交政策
1
独立自主的
和平外交政策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我国
人民民主专政的
社会主义
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
决定
针对国民政府的相关政策
针对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一边倒与独立自主是否矛盾?
一边倒方针:它既不意味着中国政府绝不同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来往,也不意味着中国政府放弃独立自主,无原则地倒向苏联一边。 “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并不是放弃独立自主的原则,因为它最终的目的是捍卫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避免被两大阵营孤立。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根据以上表格并分析“客人”为什么会断流?
二战后非殖民化浪潮
中国应如何处理与新兴独立国家的外交关系?
亚洲
非洲
拉丁美洲
意识形态浓厚
阶级、革命外交
封闭、半封闭
国家利益至上
和平、合作外交
走向开放
标志外交政策的成熟
2.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日内瓦会议 亚非会议/万隆会议
时间地点
与会国
特点
目的
成果
意义
任务三:阅读教材P159-160,填写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对比表格。
1954,瑞士日内瓦
1955,印度尼西亚万隆
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外长
亚非独立国家
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
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为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
为讨论和平、独立、发展等问题
朝鲜问题因美国阻挠未达成任何协议;印度支那问题由于中国做出的努力得以政治解决,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协议
周恩来在会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定的方向前进,避免了可能走上歧途的危险
①显示了新中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②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①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
②亚非会议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进展,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③形成“万隆精神”
与会国保证尊重印支三国的独立,主权和内政不受侵犯,主权和内政不受干涉;印支三国将分别举行全国的自由选举。
——1954年《关于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定》
求同存异
“同”:遭遇相同,都曾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
“异”: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
“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利益加强团结与合作。
任务四:恢复印支那和平协定和求同存异方针体现了哪些原则,能够说明什么?
2.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结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得到国际社会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两次具体运用
中国为国际关系理论发展作出了贡献
1949-1956年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阶段特征: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