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历史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组
某地质考察队在我国某岩层中发现了不同的古生物化石。读不同古生物化石分布示意图及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依据当地岩层新老关系推断a-b-c之间的山地类型可能为( )
A.背斜山 B.向斜山 C.断块山 D.火山
2.该地岩石类型属于右图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下图表示地球上部分生物类型出现的时间范围,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下列生物中,出现最早的是( )
A.爬行类 B.鸟类 C.鱼类 D.两栖类
4.爬行类动物物种最多的地质年代是( )
A.古生代 B.中生代 C.元古代 D.新生代
5.随着环境变迁,生物在不断进化。新生代时期生物发展阶段进入( )
A.爬行动物时代 B.被子植物时代 C.海生藻类时代 D.裸子植物时代
下图为某正常地层剖面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6.图中化石形成的地质年代正确的是( )
A.大型哺乳动物化石——中生代 B.恐龙化石——前寒武纪
C.甲化石——新生代 D.三叶虫化石——古生代
7.图中甲化石的名称及其所处时代地球的演化特点是( )
A.藻类化石——重要的铁矿形成时期, B.鱼类等脊椎动物化石——形成联合古陆
C.鸟类化石——联合古陆解体 D.小型哺乳动物化石——剧烈的地壳运动
蓝细菌是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对地球表面从无氧的大气环境变为有氧的大气环境起了巨大的作用。蓝细菌在生长过程中能黏附海水中细小的沉积物,当沉积物增多时,蓝细菌需要移动到表层寻找光源进行代谢。这样,沉积物一层一层地堆积,就形成了垫状或垛状的岩石结构,称为叠层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蓝细菌在地球演化历程中,最大的作用是( )
A.制造氧气 B.形成叠层石 C.形成煤炭 D.形成铁矿石
9.叠层石的形成条件有( )
①蓝细菌的数量多②有一定数量的细小沉积颗粒③水底流速较慢④岩石增长速度慢于剥蚀速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亚洲象是生活在湿热地区的群居动物,其分布与一定的气候条件相适应。读历史时期亚洲象分布北界的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0.自3000年前至清代,亚洲象分布的最北界( )
A.不断南移 B.先南移后北移
C.先北移后南移 D.不断北移
11.关于图示四个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3000年前全球海平面较低 B.宋代时期热带、亚热带向北扩大
C.明代时期全球冰盖面积较大 D.清代时期全球气候变冷
下图示意生物出现以来地球大气中O2、CO2的含量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12.地球上生物出现后( )
A.CO2的含量不断上升 B.O2的含量上升
C.O2和CO2含量保持稳定 D.O2和CO2含量变化呈正相关
13.按由老到新的年代顺序,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A.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 B.三叶虫→鱼类→恐龙
C.元古宙→古生代→太古宙 D.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
下图中①②③④⑤依次代表地球演变发展史的五个地质年代(图中数字代表距今年代,单位:亿年)。结合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4.在自然环境的演化史中,爬行动物开始出现于( )
A.①末期 B.②末期 C.③末期 D.④末期
15.地质历史上重要的成矿时期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二、综合题
1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会地带的和政县是远古时代各种古脊椎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孕育了今天弥足珍贵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群。不同化石群埋藏在不同的地层中。据了解,1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看到这个消息,上海某中学地理小组的同学特别感兴趣,他们决定利用暑假前去实地考察研究一番。在地理老师的指导下,他们给这次考察命了名,并做了大量物质上、知识上的准备工作。
(1)考察名称: 与地质年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2)考察工具准备: 。
结合相关材料,他们绘制了一幅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示意图,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3)按成因分类,该地区的地下岩层多属于 岩;按地质年代,该区域最老的岩层至少形成于 代。三叶虫生活时期该地应为 环境;恐龙繁盛时期,该地区应为 环境,气候、植被特点为 。
(4)考察结论:根据实地考察及材料分析,他们认为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地理环境经历了 环境向 环境的演变;由不同化石的相对位置关系可知,地壳经历了 (抬升、下降、水平)运动。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科学家发现南极大陆西侧的土壤里含有密集的花粉、孢子和植物根系化石,种类达65种,这些证据表明大约9000万年前的南极洲存在过热带雨林。2018年,我国科学家根据一件产自河北青龙的带羽毛恐龙化石,发现了一个和鸟类亲缘关系很近的恐龙新属种一巨嵴彩虹龙。下图为甲、乙两地岩层分布示意图。
(1)南极大陆发现雨林样本的地层形成于显生宙的 代,由此推测相较于现在,当时南极大陆的气温较 (高/低),降水较 (多/少)。
(2)发现巨嵴彩虹龙化石的地层与乙地的 (填字母)地层形成时代大体一致,这一时期被称为“ 的时代”。该时代 植物极度兴盛,在陆地植物中占主要地位。该时代末期发生了物种大灭绝事件,成为 的标志。该时代三叠纪晚期,由于板块运动剧烈, 开始解体。
(3)甲地A、B地层形成于 代,该时代早期是 动物发展的时代;该时代晚期是 动物发展的时代。
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琥珀是地质时期松脂类树木分泌的树脂由于地壳运动埋藏于地下,经矿化后形成的有机化石。缅甸北部的胡康谷地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琥珀产地之一,以沼泽、洼地为主。该地区处于印度洋板块北部边缘。白垩纪时期,当松脂类树木受到火山灰石块的砸击,动物撞击等损害时,在高气温环境下会从伤口处流出树脂,有些树脂会浸没一些昆虫,形成虫珀。下图为胡康谷地位置及矿区示意图。
(1)每年5—10月份胡康谷地无法开采琥珀,简述其原因
(2)分析地质时期胡康谷地有利于虫珀形成的气候条件和地质条件
白垩纪是地球历史上最温暖的时期之一,许多科学家认为当时的火山活动向大气层释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现今发现蕴藏丰富煤炭资源的地层也大都形成在这个时期。
(3)说明白垩纪火山活动对白垩纪地层中形成丰富煤炭的促进作用。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辽宁省岫岩陨石坑形成于距今约5万年的一次陨石撞击。据地质工作者勘察推算,最初坑深约500来,直径约1400米。岫岩陨石坑形成后,曾一度成为封闭的湖泊。后经侵蚀,坑壁形成缺口,导致湖水外泄,露出坑底的湖床。经流水侵蚀、切割形成坑壁的冲沟与坑底的小河流,新的水系系统形成。而今,坑深减少到150米,直径却达1800米。通过在陨石坑中心的钻探,发现了厚达107米的湖相沉积物,该沉积物富含大量有机质。地质工作者发现,在这个世外桃源般的地方,村民们在这里幸福的生活和劳作。下图示意该陨石坑地质剖面。
(1)简述该陨石坑形成至今的地貌演变过程。
(2)说明该陨石坑深度变化的原因。
(3)阐释湖相沉积物中富含大量有机质的原因。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2.C
【解析】1.三叶虫为古生代代表性生物,恐龙为中生代代表性生物,哺乳类动物为新生代代表性生物。根据岩石新老关系,由a-b-c岩石是中间老,两翼新,故该地质构造是背斜,从地形来看,b处是山地,故该构造地貌是背斜山,A正确,B错误;该山地两侧无明显陡崖,故不是断块山,C错误;该岩石有生物化石,属于沉积岩,故不是火山,D错误。故选A。
2.由该山地岩石有生物化石,判断其岩石类型属于沉积岩。据右图,丁有三个箭头指向,乙有一个箭头指向,故乙是岩浆岩,丁是岩浆。丙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甲,故甲是变质岩,丙是沉积岩,A、B、D错误,C正确。故选C。
【点睛】背斜指的是岩层向上弯曲,主要的判断方法是内老外新,在一水平面上,中间是老岩层,而两边是新岩层。
3.C 4.B 5.B
【解析】3.图中显示,爬行类出现在古生代后期,鸟类出现在新生代,鱼类出现在古生代早期,两栖类出现在古生代中后期,因此出现最早的是鱼类,C正确,ABD错误;故选C。
4.材料信息表明,动物演化进程图中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图中显示,爬行类动物宽度最宽的地质年代是中生代, B正确。图中显示,古生代爬行动物开始出现,种类较少,排除A;图中显示,元古代爬行动物还没有出现,排除C;图中显示,新生代爬行动物的种类较少,排除D。故选B。
5.图中显示,新生代时,表示哺乳类的条带宽度,在各类动物中增长最为快速,哺乳类动物物种丰富且增长迅速,因此新生代时期生物发展阶段进入哺乳动物时代,A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被子植物在新生代繁荣发展,进入被子植物时代,B正确;海生藻类时代是古生代早期,排除C。裸子植物时代是古生代后期和中生代前期,排除D。故选B。
【点睛】地球环境的演化:1.海陆的演变:①前寒武纪,地球形成,原始海洋出现,形成最初的海洋、陆地分布状况。②古生代,地壳运动剧烈,形成联合古陆。③中生代,板块运动剧烈,联合古陆解体,各大陆漂移。④新生代,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地壳运动剧烈,形成了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2.大气层的演变:①原始大气: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缺少氧气。②现代大气: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③演变原因: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因此地球上生命的出现和演化与大气中氧气的增多密不可分。3.生物的演化:科学家对全球各地的地层和古生物化石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地球生物演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生物的演化呈现出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特征。4.主要成矿期:①前寒武纪,重要的金属矿藏成矿时期。②晚古生代,重要的成煤期。③中生代,主要的成煤期。
6.D 7.B
【解析】6.大型哺乳动物化石出现在新生代,A错误;恐龙化石出现在中生代,B错误;三叶虫化石出现在古生代,D正确;甲化石介于古生代和中生代之间,C错误;故选D。
7.读图可知,甲化石介于古生代和中生代之间,古生代中期出现鱼类,陆地面积大大增加,联合古陆形成,B正确;太古宙是形成铁矿的重要时代,元古宙出现了藻类,A错误;联合古陆解体在新生代,鸟类出现在中生代,C错误;小型哺乳动物出现在中生代,剧烈的地壳运动发生在新生代,D错误。故选B。
【点睛】从时间来讲,由老到新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显生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从植物来讲,由老到新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从动物来讲,由老到新为: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时代。
8.A 9.A
【解析】8.根据材料,蓝藻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光合放氧生物,其最大的作用是通过制造氧气将地球从无氧大气环境变为有氧大气环境,A正确,BCD错误。故选A。
9.蓝藻的数量多,黏附的沉积物增多,①正确;蓝藻在生长过程中能黏附海水中细小的沉积物,叠层石的形成要有一定数量的细小沉积颗粒,②正确;水底流速较慢利于沉积物堆积,③正确;蓝藻需要移动到表层寻找光源进行代谢,这样,沉积物一层一层地堆积,就形成了垫状或垛状的岩石结构,称为叠层石,因此岩石增长速度快于剥蚀速度才能形成叠层石,④错误。故选A。
【点睛】蓝藻是一类进化历史悠久、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含叶绿素a,但不含叶绿体(区别于真核生物的藻类)、能进行产氧性光合作用的大型单细胞原核生物。
10.B 11.C
【解析】10.读图分析可知,甲位置为距今3000年前亚洲象分布的最北界,之后为宋代,界线南移到乙,当到达明代时,界线南移至丙,由明代到清代,界线又北移至丁,由此看来,自3000年前至清代,亚洲象分布的最北界先南移后北移,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1.由图中信息可知,亚洲象生活于湿热地区,其分布范围北界可表征湿热气候范围北界。读图可知,3000年前湿热气候范围边界北移,即气候变暖明显,冰川融化加快,海平面升高,A错误;宋代湿热气候范围北界南移,亚热带向南缩小, B错误;明代时湿热气候范围北界南移,即气候变冷明显,全球冰盖面积较大,C正确。读图可知,清代时期界线北移,说明全球气候又开始变暖,D错误。故选C。
【点睛】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海拔较低的国家或地区会被淹没;会使低纬度地区农作物减产,高纬度增加;影响水循环,导致洪涝干旱灾害频率强度增加;对人类健康也会造成影响。
12.B 13.B
【解析】12.读图分析,地球上生物出现后,O2的含量上升,B正确;CO2的含量先上升,后波动下降,AC错误;O2和CO2含量变化趋势不一致,二者不是呈正相关的关系,D错误。故选B。
13.根据地质年代及生物演化的顺序判断可知,按由老到新的顺序: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A错误;三叶虫→鱼类→恐龙,B正确;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C错误;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D错误。故选B。
【点睛】地质年谱“宙、代、纪、世”的详细划分宙、代、纪、世。1、宙:地质时代从古至今共划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显生宙。2、代:元古宙又划分为古元古代、中元古代和新元古代;显生宙划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其中新元古代的晚期,划分出一个震旦纪,目前只适用于中国3、纪:古生代划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中生代划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新生代划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4、世:纪以下还可以再划分为世;如寒武纪分为早寒武世、中寒武世、晚寒武世;奥陶纪分为早奥陶世、中奥陶世、晚奥陶世;石炭纪分为早、中、晚石炭世;第三纪: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上新世第四纪:(早、中、晚)更新世、全新世。7地质时代单位(宙、代、纪、世)相对应的地层单位(宇、界、系、统),如太古宙形成的地层称太古宇,古生代形成的中、晚寒武世形成的地层分别称为下、中、上寒武统。
14.C 15.B
【解析】14.最早的爬行动物可以追溯到古生代的石炭纪,即古生代的晚期;对照甲乙两图可知,①应为太古宙时期,②应为元古宙时期,③应为古生代时期,④应为中生代时期,故爬行动物最早应出现在③(古生代)的末期,C选项正确,排除A、B、D选项。故选C。
15.元古宙时期演化出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此时期地壳运动活跃,是重要的成矿时期,大量的铁、金、铀等矿藏出现在这一时期的地层中;结合第1题分析可知,②为元古宙时期,B选项正确,排除其他选项。故选B。
【点睛】元古宙是一个重要成矿期,主要矿产有铁、金、铀、锰、铜、硼、磷、菱镁矿等。元古宙同位素年龄从25—6或(5.7)亿年,共经历19亿年的悠久时间。元古宙划分为3个代:25—18亿年为古元古代,18—10亿年为中元古代,10—6或(5.7)亿年为新元古代。其中新元古代的后半段,即8—6或(5.7)亿年单划分称震旦纪。
16.(1)生物化石
(2)该区岩层等资料、指南针、地质锤、笔、纸
(3) 沉积 古生 海洋 陆地 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密
(4) 海洋 陆地 抬升
【分析】本大题以青藏高原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球地质演化等相关内容(知识点),考查学生知识记忆能力,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素养。
【详解】(1)由材料可知,1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说明此次考察要结合自然地理环境和地质年代,通过生物化石来对青藏高原进行研究。
(2)由于要前往青藏高原,当地环境恶劣,并且要进行考察,考虑可以携带的工具有该区岩层等资料、指南针、地质锤、笔、纸,避免迷失方向和方便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生物化石多在沉积岩中,有化石的种类可以发现,存在三叶虫化石,这是古生代的生物,所以推测最老的岩层至少形成于古生代。结合所学知识,三叶虫生活在远古的海洋中,推测当时此地区为海洋环境。恐龙作为大型动物,大多数生存在陆地上。并且当时的气候条件一般是温暖湿润,植被茂盛,这样才满足生物的生存需求。
(4)由三叶虫到恐龙时代,根据其生存特点,推测此处由原先的海洋环境逐渐演变为陆地环境。而由海洋隆起变成陆地,再结合不同化石的相对位置存在海拔不一致的情况,比如存在高海拔处有海洋生物化石,推测地壳经历了抬升运动。
17.(1) 中生 高 多
(2) Y 爬行动物 裸子 中生代结束 联合古陆
(3) 古生 海洋无脊椎 脊椎
【分析】本大题以南极大陆西侧的化石为背景材料,涉及地球的演化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由材料可知,大约9000万年前的南极洲存在过热带雨林,该时期处于显生宙的中生代,雨林生长于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可推测当时南极大陆的气温较高,降水较多。
(2)巨嵴彩虹龙生存于中生代,乙地Y地层含有恐龙足迹化石,两地层形成时代大体一致。恐龙繁盛于中生代,该时期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中生代裸子植物繁盛,在陆地植物中占主要地位。中生代末期是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之一,成为中生代结束的标志。该时代三叠纪晚期,由于板块运动剧烈,原始的联合古陆开始解体。
(3)甲地A、B地层含有含有三叶虫、菊石化石、贝壳类化石、鱼类化石,可判断两地层形成于古生代。古生代早期,海洋无脊椎动物出现,如三叶虫;古生代晚期,是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如鱼类。
18.(1)该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5-10月份为雨季;谷地多沼泽、洼地,使得矿区积水,淹没矿井,且多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导致无法开采琥珀。
(2)气候湿热,森林植被茂密(或者该地区气温高,树脂分泌多,树脂浸没昆虫几率大);处于板块的交界处,火山活动频繁(或者地壳活动导致地层下沉)。
(3)火山爆发释放大量二氧化碳;植物光合作用加强;温室效应使气温升高;植物生长速度加快,数量增加,被掩埋后形成丰富煤炭。
【分析】本题以琥珀为背景,考查开采琥珀的条件、虫珀形成条件和煤炭的成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影响采矿业进行的原因。题干中有关键词“每年5-10月”“谷底”,同时材料中发现这里有大面积沼泽、洼地,而琥珀是埋藏地下的,结合区域背景,胡康谷地位于东南亚,属于热带季风气候,5-10月正好是其雨季,降水多;谷地多沼泽、洼地,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易积水;位于山地迎风坡,多滑坡、泥石流,无法作业。
(2)由材料信息可知,历史上该地有众多的松脂类树木和大量的昆虫;由于该地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该地湿热,植被茂盛,动植物资源丰富;由材料中“该地区处于印度洋板块北部边缘”可知,该地位于板块交界处,历史上火山活动活跃;受火山灰石块砸击,在高温条件下,加速树脂从伤口处流出,从而让昆虫得以被树脂包裹;后经地壳运动导致被树脂包裹的昆虫埋藏于地下,经矿化后形成虫珀。
(3)由材料信息“许多科学家认为当时的火山活动向大气层释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可知,由于当时火山爆发释放大量二氧化碳,植物光合作用加强;温室效应使气温升高,加快了植物生长速度,植物数量增加,后经地地壳运动被掩埋于地下最后形成丰富煤炭资源。
【点睛】
19.(1)洼地(陆地)积水成湖(水域);湖水外泄后再形成洼地(陆地);陨石坑变浅底部变平缓。
(2)坑周围高地、坑壁受到外力风化侵蚀作用,高度逐渐降低;坑周围高处的风化产物,被外力搬运到陨石坑底部沉积,导致坑底高度增加。
(3)湖泊中水生动植物残体沉积在湖床上;湖泊周围陆生动植物残体受外力作用搬运到湖泊中;水底氧气含量少,水温低,有机质分解缓慢;经历漫长的时间,逐渐积累而成。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辽宁省岫岩陨石坑的有关知识。岫岩陨石坑是中国首个被证实的陨石坑,位于辽东半岛北部的辽宁省鞍山市。此陨石坑形态呈碗状,属于简单坑,直径1800米,坑深约150米,坑区基岩为20亿年前形成的早元古代变质岩地层。陨石坑是小行星或彗星高速撞击行星及其卫星表面形成的凹坑或环状地质构造,对探索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古生物变迁、成岩成矿以及地球深部物质状态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详解】(1)地貌演变大致过程:陨石撞击形成洼地,洼地(陆地)积水成湖(水域);湖水侵蚀坑壁,形成缺口;湖水外泄;形成洼地(陆地);湖泊沉积,陨石坑变浅,底部变平缓。
(2)坑深度的变化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坑周围高地、坑壁受到外力风化和流水侵蚀作用,高度逐渐降低;二是坑周围高处的风化产物,被外力搬运到陨石坑底部沉积,导致坑底高度增加。三是湖泊周围陆生动植物残体,经过长年沉积转变成有机质,使坑变浅。
(3)主要从有机质的来源和分解进行分析。一方面是湖泊中水生动植物残体沉积在湖床上形成有机质;二是湖泊周围陆生动植物残体受外力作用搬运到湖泊中形成有机质;三是水底氧气含量少,水温低,有机质分解缓慢;经历漫长的时间,逐渐积累,从而形成大量的有机质。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