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第二节土壤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组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武夷山脉北端,拥有世界同纬度现存最完整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亚热带可分为南、中、北亚热带),最低处海拔为200米,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377座,其中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峰有112座,主峰黄岗山海拔2158米。下图示意该保护区同一土层深度土壤有机碳(包括生物残体、微生物、腐殖质等)含量沿海拔梯度分布特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拥有世界同纬度地区保存最完整的中亚热带生态系统,主要得益于( )
A.群峰林立,水热组合多样 B.纬度低,光照充足
C.位于阴坡,水分蒸发较弱 D.水、热条件差异小
2.武夷山自然保护区高海拔地区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低海拔地区的主要原因是,高海拔地区( )
A.人类活动强度小 B.微生物活动弱 C.植物光合作用强 D.土壤质地疏松
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左图是不同气候下(湿润、半干旱、干旱)的土壤剖面发育示意图,右图是不同植被(森林、草原)作用下土壤剖面深度与有机质的质量百分比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密切相关的因素是( )
A.降水 B.地形 C.生物 D.成土母质
4.能代表草原地区土壤发育情况的组合是( )
A.甲与Ⅰ B.甲与Ⅱ C.乙与Ⅱ D.丙与Ⅰ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植被与土壤类型多样。下图为我国两个不同地区自然土壤景观示意图。图中甲地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平原广袤,以黑土、黑钙土为主;乙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多山地丘陵,以红壤、砖红壤为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与甲地相比,乙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的原因是( )
A.森林植被稀疏 B.降水淋溶作用强烈 C.微生物分解慢 D.成土母质矿物质少
6.甲、乙两地典型植被类型及其特征分别是( )
A.甲—常绿阔叶林——附生植物较少 B.乙—常绿阔叶林——垂直结构复杂
C.甲—落叶阔叶林——乔木叶片宽阔 D.乙—落叶阔叶林——乔木多革质叶片
土壤储存的碳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草地的有机碳(土壤有机质中所含的碳素)储量从土壤表层向下迅速递减。新西兰某牧场推行“倒置耕作”种植牧草,将15~30cm的底土放置在0~15cm的表土上方。下图示意“倒置耕作”对土壤有机碳分布的影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新西兰某牧场“倒置耕作”后0~5年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的原因是( )
A.植被吸收增多 B.土质更加疏松 C.生物质积累增多 D.淋溶作用较强
8.该牧场实施“倒置耕作”的最佳周期为( )
A.10年 B.15年 C.20年 D.25年
9.该牧场推行“倒置耕作”有利于( )
①降低生产成本②减轻土壤侵蚀③减排温室气体④抑制杂草生长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下图为某地土壤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该土壤剖面垂直土层序号与名称的对应组合,正确的是( )
A.①一成土母质层 B.②-淋溶层 C.③一腐殖质层 D.④一淀积层
11.土壤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其中,可以为土壤形成提供最基本的矿物质和无机养分的是( )
A.成土母质 B.地形 C.生物 D.气候
山西种植冬小麦的某农场,进行了长达21年的试验,对比翻耕和留茬免耕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下图示意两种耕作模式下不同深度土壤总有机碳储量和微生物碳储量的对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与留茬免耕相比,翻耕土层10~40cm深处的总有机碳储量较大,主要是因为翻耕时( )
A.深层土壤透气性改良 B.深层土壤贮水量加大
C.冬小麦残茬翻入该层 D.冬小麦根系生长加快
13.与翻耕相比,留茬免耕在任何深度中土壤微生物碳储量都较高,是由于免耗能( )
A.保护土壤结构 B.增强土壤透水性 C.降低土壤温度 D.增强土壤透气性
在我国古代,一直存在着“社稷祭祀”的制度。以五色土建成的社稷坛包含着古代人对土地的崇拜。五色土是指在中华大地上,按照东、南、中、西、北五个方位选取的青、红、黄、白、黑五种不同颜色的土壤(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与黑色土相比,红壤的有机质含量非常低,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人类活动 B.生物
C.成土母质 D.气候
15.红壤的肥力、酸碱度不利于农作物高产,改良红壤以满足耕作需求的合理措施有( )
①引淡淋盐②增施熟石灰
③平整土地④种植绿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综合题
1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阿尔梅里亚省位于西班牙南部,面积仅为8774平方千米,山地较多,土质瘠薄。自上世纪60年代末起,当地人民在山坡和沿海沙石滩上,将土壤改良成表层沙土、中间层为有机肥、下层系黏土的“三明治”结构,引水灌溉,建设塑料大棚生产蔬菜,成为“欧洲蔬菜之都”。为了提高蔬菜产量,有的温室农业还使用了无土栽培法(即人工配制的营养液放在塑料袋内作为植物生长的“土壤”,俗称水栽农业),无土栽培消耗大量的水和排放大量的废物,导致土壤退化。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日均最高气温(℃) 19 27 28 18
日均最低气温(℃) 10 18 19 10
平均降水总量(mm) 19 8 14 25
平均降水天数(天) 4 1 2 5
(1)说明阿尔梅里亚的降水特征。
(2)分析阿尔梅里亚的气候对当地土壤的影响。
(3)“三明治”结构土壤能很好地调节水肥气热,请说明“三明治”土壤的优点。
1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新疆伊犁河谷位于我国天山山脉西部,北、东、南三面环山,素有新疆的“湿岛”之称,享有“塞外江南”的美誉。由于地形海拔的差异,水热分布不均,区内植被带呈垂直分布。伊犁河谷畜牧业发达,四季游牧,山麓地带的荒漠草原和草原作为冬季牧场,山腰的草甸草原是良好的春秋牧场和割草场,海拔2700m以上的高寒草甸是优良的夏季牧场。下图分别示意6—7月伊犁河谷南坡土壤有机质的分布变化和植被带的垂直分布。
(1)说出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2)分析低海拔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的原因。
(3)试为低海拔地区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出可行性措施。
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某校的地理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去湖南山区开展了一次“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的野外实习,他们挖掘了一个土壤剖面,发现剖面呈均匀的土红色,腐殖质少,质地较黏重。他们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绘制出下面的土壤与其他自然要素关系图。请你与他们一起探究下列问题。
(1)土壤的形成是气候、地形、水文、生物乃至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说明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2)同学们还测得该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少,试从气候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松嫩平原曾经分布有深厚、肥沃的黑土(有机质含量高)。下图示意东北黑土的分布。
(1)说明松嫩平原黑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的主要原因。
多年来对黑土资源的掠夺式生产利用,加之风蚀和水蚀影响,导致黑土退化严重,威胁东北粮食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2)简述松嫩平原黑土退化严重的主要原因。
当地和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教学单位合作,研发推广了适合当地的玉米秸秆覆盖免耕种植技术(秋收后将玉米秸秆覆盖在地表,春季不进行翻耕,直接播种),收效非常显著。
(3)推测秸秆覆盖免耕种植对松嫩平原黑土保护和改良的作用。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A 2.B
【解析】1.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纬度低,群峰林立,海拔差异大,水热变化复杂,自然带丰富,生态系统复杂,A正确;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拥有世界同纬度地区保存最完整的中亚热带生态系统,强调是同纬度,所以纬度不是主导因素,B错误;处于阴坡,蒸发弱的同时热量也不足,所以自然带少,生态系统不完整,C错误;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纬度低,海拔差异大,水热条件差异大,D错误。故选A。
2.高海拔地区较低海拔地区气温低,微生物活动弱,养分循环速度慢,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因此武夷山自然保护区高海拔地区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低海拔地区的主要原因是微生物活动弱,B正确。而与人类活动强度小、植物光合作用强 、土壤质地疏松关系不大,A、C、D错误。故选B。
【点睛】土壤有机质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植被残余,微生物活动,淋溶作用等。
3.C 4.D
【解析】3.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有机物能够腐烂形成腐殖质,形成土壤中的有机质,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密切相关,C正确;地形和降水对土壤的厚度及发育有关,但是与有机质无关,AB错误;成土母质是土壤矿物质的主要来源,D错误。故选C。
4.由材料信息可知,降水越多,土壤的淋溶层越厚,由此可以判断,甲为湿润地区,丙为半干旱地区,乙为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植被以草原为主。根据所学可知,草原地区水热条件与森林地区相比较差,地表枯枝落叶少,但是有机质主要存在于土壤表层且分解较慢,随深度的增加有机质含量下降速度较明显,而森林地区随深度增加,有机质含量迅速下降,因此代表草原的应为Ⅰ曲线。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草原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质,因此有机质主要分布在土壤的表层。
5.B 6.C
【解析】5.甲地位于东北黑龙江,乙地位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与甲地相比,乙地纬度地,微生物分解快,降水多,降水淋溶作用强烈,B正确,C错误。甲乙都是我国林区,森林植被差异不大,A错误。成土母质矿物质差异不大,D错误。故选B。
6.甲地典型植被类型是落叶阔叶林,附生植物较少,是乔木,叶片宽阔,C正确,A错误;乙地典型植被类型是常绿阔叶林,乔木多革质叶片,垂直结构复杂、附生植物较多的是热带雨林,BD错误。故选C。
【点睛】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1)成土母质: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2)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因素,也是最活跃的因素,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综合作用,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的过程,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3)气候: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湿热地区的土壤形成速度比干冷地区快。(4)地貌:地貌对土壤发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5)时间:在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6)人类活动:自然土壤在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耕作土壤。
7.C 8.B 9.D
【解析】7.结合材料读图分析,"倒置耕作"后0~5年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逐年增加,因为草地植被根系较浅,而且会季节性枯萎,因此在土壤表层有机质不断积累,使有机碳逐年增加,C正确;植被吸收增多会导致土壤中有机碳含量减少,A错误;土质更加疏松会导致土壤的淋溶作用较强,从而加速土壤中有机质的流失,使有机碳含量降低,BD错误。故选C。
8.读图可以可以看出,倒置耕作后,15年内表层土有机碳一直保持增加,到15年后几乎不再增加,同时底层土壤的有机碳下降到最底的水平,因此倒置耕作的周期最适宜为15年,B正确,ACD错误。故选B。
9."倒置耕作"需要将底土放置到表土上方,会增加生产的成本,①错误;"倒置耕作"后会使表层土壤变得疏松,从而加重土壤的侵蚀,②错误;由图可知,有机碳储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因此“倒置耕作”可将土壤中的碳储存在地下土壤中,抑制温室气体的排放,③正确;“倒置耕作”会将杂草种子、病菌孢子、害虫卵等埋入深土层,抑制其生长繁育,④正确。综上分析,③④正确,故选D。
【点睛】“倒置耕作”会将杂草种子、病菌孢子、害虫卵等埋入深土层,抑制其生长繁育,抑制杂草生长,减少病虫危害。有机碳储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将土壤中的碳储存在地下土壤中,可抑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10.D 11.A
【解析】10.根据所学知识,有机层是土壤表层的植物残体堆积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主要分布在表层,对应图中的①,A错误;腐殖质层是土壤腐殖质积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呈灰黑色或黑色,分布在有机质层以下,对应图中的②,B错误;淋溶层是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有机质含量低,色泽较淡,分布在腐殖质层之下,对应图中的③,C错误;淀积层常与淋溶层相伴存在,是土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层次,分布在淋溶层之下,对应图示的④,D正确,故选D。
11.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A正确;地形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的作用于土壤,B错误;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C错误;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分、热量;间接影响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强度,D错误,该题选A。
【点睛】森林土壤剖面中,自地表向下依次为有机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腐殖质层(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淋溶层(由于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运移,本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淀积层(上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母质层(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母岩层(坚硬的岩石)。
12.C 13.A
【解析】12.由图可知,免耕时,表层总有机碳储量有所增加,主要是由于在免耕条件下,土壤结构得到改善,有机质分解和流失较少,而翻耕时土壤孔隙和贮水量增多,加速了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流失,总有机碳储量会减少,因此A、B选项错误。翻耕时能够把麦茬翻入土壤深层,从而提高土壤10~40cm土层总有机碳储量,C选项正确。冬小麦根系生长加快会加剧对土壤中有机碳的吸收,土壤中有机碳储量减少,D选项错误。故选C。
13.土壤扰动较少有利于微生物在土壤表层繁殖、积累,并保护土壤结构,A选项正确。改良土壤微生物生存环境需要储水而不是透水,B选项错误。免耕土壤水分含量高,温度变化较小,C选项错误。而翻耕条件下因土壤直接暴露在空气中,蓄水保墒效果差,加之试验区干燥少雨,土壤微生物减少以及土壤呼吸作用下降,从而导致微生物碳储量偏低,D选项错误。故选A。
【点睛】 土壤是位于地球陆地表层和浅水域底部,由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组成,具有一定肥力,且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土壤是地球陆地的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
14.D 15.C
【解析】14.读图可知,黑色土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红壤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相比,东北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微生物分解作用弱,土壤有机质容易积累,因此黑土有机质含量高,而南方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微生物活跃,土壤有机质不易积累,因此南方红壤有机质含量低,导致这种差异的因素主要是气候,D对。故选D。
15.红壤具有“酸、瘦、黏”的特点,种植绿肥可以增加土壤养分,提高土壤肥力,增施熟石灰,可以中和土壤酸碱度,有利于降低酸性,②④正确。平整土地主要是便于耕作和防止水土流失,与土壤性状无关,引淡淋盐主要是防治土壤盐碱化措施,①③错误。故选C。
【点睛】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植物、动物及微牛物残体,其中高等植物为主要来源。原始土壤中最早出现在母质中的有机体是微生物。随着生物的进化和成土过程的发展,动、植物残体及其分泌物就成为土壤有机质的基本来源。在自然土壤中地面植被残落物和根系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如树木、灌丛、草类及其残落物,每年都向土壤提供大量有机残体。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和周转受微生物的制约,影响微生物生命活动的环境条件,都会影响有机质的转化,特别是气候条件对有机质积累影响较大。
16.(1)特征:全年干旱少雨。
(2)当地年降水量小,植被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低。
(3)上层沙土透水通气性好,可迅速接纳水肥,防止土壤水分很快蒸发,减少用水量;中间层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保持土壤水分,提升土壤肥力,利于作物根系生长;下层黏土,保水托肥,避免养分水分下渗,防止盐分上升。
【分析】本题以西班牙南部阿尔梅里亚省当地人民改良土壤为“三明治”结构成为“欧洲蔬菜之都”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当地降水特征、气候对土壤影响,“三明治”土壤的优点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利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详解】(1)根据图中阿尔梅里亚气候统计资料可知,该地一年四季降水量均较少,说明全年干旱少雨。该地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较少;位于山地的背风坡位置,冬季盛行西风,气流下沉增温,水汽不易凝结成雨,降水稀少。
(2)土壤肥力的强弱主要与土壤中的有机质、矿物质、土壤中的水分、土壤中的空气等有关。据气候资料可知,该地全年降水较少,不利于植被的生长发育,地表植被覆盖率较小,导致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较低,土壤较贫瘠。
(3)土壤肥力的强弱主要与土壤中的有机质、矿物质、土壤中的水分、土壤中的空气等有关。不同质地的土壤对水肥气热的影响不同。上层沙土大孔隙较多,通气、透水性强,保水、蓄水性能弱,保肥性能弱,但易耕作,故可得出:上层沙土透水通气性好,可迅速接纳水肥,防止土壤水分很快蒸发,减少用水量;中间为肥力较好的中间层,不仅通气、透水性能良好,而且蓄水、保肥性能强,有利于农作物生长,故可得出:中间层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保持土壤水分,提升土壤肥力,利于作物根系生长;下层为黏土,通气、透水性差,蓄水、保水性能强,而且保肥性能好,故可得出:下层黏土,保水托肥,避免养分水分下渗,防止盐分上升。
17.(1)地面植被残落物和根系;作物的根茎,还田的秸秆;土壤微生物;动物的遗体及分泌物、排泄物等。
(2)降水较少,植被较稀疏,地表植被覆盖较少;气温较高,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的速度快,残留在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低;是牧民的冬季牧场,牛羊啃食地上草本植物,导致地表土壤有机质损失严重。
(3)退耕还草;划区轮牧;控制放牧规模;种植人工牧草;发展舍饲畜牧业等。
【分析】本题目以新疆伊犁河谷为背景材料,涉及土壤、有机质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土壤有机质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动物残体包括动物的遗体及分泌物、排泄物,植物残体包括地面植被残落物和根系、作物的根茎、还田的秸秆等。
(2)应该从自然(包括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和人为(指人类活动对地表植物的影响)两方面,同时结合有机质的来源和有机质的输出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由于地形海拔的差异,水热分布不均,低海拔地形抬升不明显,降水较少,植被较稀疏,地表植被覆盖较少,是荒漠草原;低海拔气温较高,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的速度快,导致残留在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低;低海拔冬季气温较高,山麓地带的荒漠草原和草原作为冬季牧场,牛羊啃食地上草本植物,导致地表土壤有机质损失严重。
(3)应针对导致该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的人为原因(主要指放牧)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低海拔地区可以退耕还草,增加有机质供应量;划区轮牧,及时恢复草场;因地制宜,控制放牧规模,避免过度放牧;种植人工牧草,人工和天然草场结合;发展舍饲畜牧业,减少对草场的破坏等。
18.(1)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与土壤之间进行着物质的交换,是土壤中有机质的来源(生物循环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或者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决定了土壤肥力的高低;生物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岩石的风化,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2)气温高,土壤有机质分解比较快,有机质积累少;降水量大,地表水丰富,土壤中的有机质会随水流失。
【分析】本题以土壤野外实习为情境,识别土壤的类型,分析气候、生物对土壤形成的影响,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
【详解】(1)本题考查生物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植物可以把分散在成土母质、水和大气中的氮、磷等营养元素选择性地吸收储存在生物体内,随生物残体分解释放到土壤表层,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所以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与土壤之间进行着物质的交换,是土壤中有机质的来源,决定了土壤肥力的高低。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生物引起岩石的机械破坏,植物分泌出的有机酸,也可以使岩石分解破坏,所以生物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岩石的风化,促进土壤的形成。
(2)本题考查气温、降水等气候条件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从气温上看,该地纬度较低,气温高,土壤有机质被微生物分解比较快,有机质积累少,土壤肥力较低;从降水上看,该地降水量较大,地表水丰富,土壤淋溶作用强烈,有机质随水流失多,所以该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少。
19.(1)松嫩平原黑土层深厚的原因:当地原生植被茂盛,为黑土的形成提供大量枯枝落叶;当地长期地广人稀,开发晚,黑土的形成、积累期长。
松嫩平原黑土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当地枯枝落叶较多,为黑土提供大量有机质;当地年均温较低,黑土中有机质分解速度慢;当地年均温较低,生物生长速度慢,黑土中的有机质参与生物循环的速度慢。
(2)多年来的掠夺式开发、高强度利用,导致原生植被几乎完全被毁,原有的天然植物群落与土壤之间的物质循环平衡遭到破坏;地表植被的破坏加剧了表土的侵蚀(风蚀、水蚀),肥沃土层不断流失;传统的玉米种植需要翻耕,而翻耕会加快黑土中有机质分解;高强度种植玉米,土壤中的养分不断被消耗;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使用,会导致土壤板结和污染。
(3)秸秆覆盖的作用:减轻表土侵蚀;阻滞地表水流,增加下渗;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
免耕的作用:减轻土壤侵蚀;土壤中有机质分解变慢。
【分析】本题以松嫩平原为背景材料,涉及影响土壤肥力以及黑土退化和治理的相关知识点,考查了学生阅读图文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的地理学科素养。
(1)
影响土壤厚度的因素主要从:植被状况、地形状况、开发时间等方面来考虑,结合所学可知,松嫩平原当地原生植被茂盛,为黑土的形成提供大量枯枝落叶;当地位于我国东北地区,长期地广人稀,开发较晚,平原地形,利于黑土的形成,黑土肥力积累期较长,故松嫩平原黑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松嫩平原黑土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土壤的有机质主要由生物提供,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植物生长较快,为黑土的形成提供大量枯枝落叶,积累大量有机质;该地纬度位置较高,气温较低,大量枯枝落叶难以分解,有机质在土壤中得以保留,形成深厚的腐殖质层;该地纬度较高,年均温较低,黑土中有机质分解速度慢;当地年均温较低,生物生长速度慢,黑土中的有机质参与生物循环的速度慢,消耗有机质速度慢。
(2)
黑土退化严重的主要原因分为人为原因和自然原因,据材料“多年来对黑土资源的掠夺式生产利用”说明人类对黑土进行了掠夺式开发、高强度利用,导致原生植被几乎完全被毁,原有的天然植物群落与土壤之间的物质循环平衡遭到破坏,黑土肥力的来源减少;据材料“加之风蚀和水蚀影响,导致黑土退化严重”可知,人类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加剧了表土的侵蚀(风蚀、水蚀),肥沃土层不断流失;据材料可知当地主要种植玉米,传统的玉米种植需要翻耕,而翻耕会加快黑土中有机质分解,加剧黑土肥力下降;该地区近年来高强度种植玉米,土壤中的养分不断被消耗也使得黑土退化加剧;人们为了提高产量提高农作物品质和产量,在农业生产中过来使用化肥、农药,也会导致土壤板结和污染,从而加速黑土退化。
(3)
秸秆覆盖的作用:据材料“风蚀和水蚀影响,导致黑土退化严重”,故将秸秆覆盖在表土上可以减轻表土侵蚀;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秸秆覆盖在表土,可以阻滞地表水流,增加下渗,保持土壤水分状况;秸秆覆盖表土,能够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秸秆腐化后,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
免耕的作用:免耕是指减少对田地耕作踏压次数的耕作措施,免耕可以减少翻土,减轻土壤侵蚀,减少了对土壤结构的破坏;免耕的土壤,透气性差一些,所以土壤中有机质分解变慢。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