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故都的秋
郁达夫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
……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范仲淹)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
——壮美豪情
——凄怆愁苦
课文导入
故都的秋
郁达夫
故都的秋
故都PK古都
历史变迁的沧桑感
怀念、眷恋等感情
整体感知
阅读全文,找找作者眼中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
北国的秋,却来特别地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特别地
对比
北国的秋
南国的秋
浓浓的秋味
文中写了哪些关于“秋”的景物和人物?这些景物和人物有什么特点。
破屋、驯鸽声、牵牛花、秋草、落蕊、秋蝉、秋雨、闲人、枣子等景物和人物。
平凡、常见
方法引导
注意文中那些与我们通常的审美不一致的细节。
细读品析
以第三段为例,作者所写景物和我们欣赏的景物有什么不同?
新房 —— 破屋
淡茶——浓茶
鲜艳的花——蓝白色的牵牛花
青草——秋草
……
?
为什么作者要 “租人家一椽破屋”来欣赏秋日风景?漂亮的新房不好吗,更舒适舒服?
破屋经历过漫长的时间的冲刷,比较陈旧,有历史的痕迹,有沧桑的味道。且破屋的沧桑感,与故都的整体氛围相契合。新屋好看实用,但这种新会掩盖历史的沧桑,没有历史的回味。而且破屋更能体现故都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
赏花为何不求鲜艳,反是蓝色白色为佳?
鲜艳的花朵固然美丽,却也显得俗气,此处大多景物保持着一种协调的冷色调,破屋浓茶青天朗日之下,郁达夫所追求的是一种雅趣,这里不需要太强烈的视觉刺激,而需要淡雅隽永的余味。冷色调带来心灵的落寞感受,也正与作者眼中故都秋天的“悲凉”相映衬。
陪衬的草为何不选茂盛嫩绿,反要疏疏落落,尖细且长?
衰弱的秋草与故都的衰败颓唐的整体氛围相统一,一种悲凉的感觉。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郁达夫对秋的欣赏具有非常强的主观、个人的审美倾向和审美情趣。
陶然亭( )的芦花
钓鱼台( )的柳影
西山( )的虫唱
玉泉( )的夜月
潭柘寺( )的钟声
深入理解
自主探析
《故都的秋》中除了对破屋、牵牛花、秋草这幅庭院清秋的描绘,作者还写到了其他的秋景,选择其中的一个,试着体会作者眼中的秋景蕴含着怎样的情感情趣。
深探内蕴
不论破屋、秋草、素色的牵牛花还是落蕊、寒蝉,似乎都是生命衰败时的颓唐景色,作者却喜欢这样的景象,他把沧桑悲凉当做美来欣赏,思考作者在文中是否透露出他的这种审美倾向的由来?
“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深探内蕴
“从少年时代起就爱读小说、戏曲, 对中国古典诗文和小说戏曲有浓厚兴趣……”
“始终没有完全摆脱中国旧式传统文人的积习……”
——《作者自述》
悲秋的传统
宋玉: 悲者,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马致远:断肠人在天涯
林黛玉: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秋雨助凄凉
......
悲秋——愁、悲苦
郁达夫:悲凉、颓废——美
郁达夫三岁丧父,1913年17岁郁达夫便随兄长郁华一起赴日本留学。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 在日本留学期间他又广泛涉猎了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 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从而促使他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在异国生活的十年,他深受日本文学传统中的 “ 物哀美”的影响。
川端康成的《不灭的美》中说:“ 平安朝的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 悲哀这个词同美是相通的。”
物哀美
平凡常见
破屋
牵牛花
秋草
静
悲凉
悲秋心理
物哀美
美
清
归纳总结
作业布置
1.请完成学案《故都的秋》。
2.请课后阅读老舍的《济南的秋天》,试着与《故都的秋》进行对比阅读。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