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琵琶行(并序)》课件(共37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8.3《琵琶行(并序)》课件(共37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0 09:14: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琵琶行
白居易
(并序)
白居易的生平与创作(生平)
1.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2.十六岁到长安应试,以《赋得古原草送别》,得到顾况的赞赏。
3.二十七岁中进士,因为取中“拔萃”,授秘书省校书郎。
4.唐宪宗元和年间,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
5.元和十年贬江州司马。
6.唐武宗会昌二年,以刑部尚书退休。
白居易的创作成就
白居易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和好友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
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诗经》的优良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反对六朝以来“嘲风雪,弄花草”的作品。
他创作成就主要是讽谕诗,和以《长恨歌》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
白居易的思想内容
反映人民的痛苦,如《观刈麦》
讽刺横征暴敛,如《重赋》《杜陵叟》
有指责贪官强暴的,如《卖炭翁》
有揭露豪门贵族荒淫骄著的,如《轻肥》
表现对边事和边民关怀的,如《西凉使》
反对穷兵黩武的,如《新丰折臂翁》
同情妇女的悲惨命运的,如《上阳白发人》
白居易创作的艺术特点
主题专一明确;
善于选取典型,通过外貌和内心的细致描绘塑造人物形象;
对比鲜明;
叙事、抒情有机配合;
语言浅易,富于音乐美。
世人对白居易的评价
唐宣宗李忱在听到白居易去世的消息后, 非常悲伤,写了一首悼念他的七律《吊乐天》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解题
1. 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体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2.《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诗中叙述一位琵琶女“年长色衰”后沦落的遭遇,也表达了诗人“谪居卧病”中的凄凉心境。
读通全诗、梳理文章内容
小序部分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
口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问其人,本长安 倡女,尝学琵琶于曹穆二善才 ,年
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
罢悯然, 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
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
迁谪意。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
《琵琶行》。
贬官、降职
古:第二年;今:今年的下一年
名作状,在夜里
京都一带的乐曲声
歌女
琴师
姿色
托身、嫁
商人
名-动,摆酒席
畅快
忧郁的样子
辗转迁徙
京官外调,(降职远调)
这天晚上才觉得
古:于是写;今:表因果连词
名-动,作歌


命名
被动
状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小序部分扼要概括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本诗的写作动机和成诗的经过,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为全诗定下了凄凉伤感的情感基调。
小序部分写了哪些内容?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名作状,在夜里
秋风瑟瑟作响
交代时间地点景物,渲染了悲凉感伤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互文;主人和客人一同下马上船。
酒杯
扫兴
虽然喝醉了却并不舒畅,因为即将与客人分别心里悲伤。
用明月沉浸在茫茫的江水中来表达一对友人分别时的心情
“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这四句话强调了“别”字,突出了一个“惨”。
第一段
第一段小结:
勾画出故事发生的背景画面;深秋夜晚的浔阳江头,岸边红的枫叶,水上白的获花,秋风瑟瑟,江水茫茫,在一片皎洁月光的映照下,景物显得美好而又凄凉,为诗中悲剧性人物和悲剧故事渲染了浓重的氛围。这种气氛可用诗中的一个“惨”字加以概括。
忽闻水上琵琶声,
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
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
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迟疑
形作动;靠近
重新掌灯


“寻、问、移、近、邀、添、回、开、呼、唤”一些的动作,表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和急欲相见的迫切心情。
“琵琶声停欲语迟”,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几句充分反映了这位当年名满京师,今日沦落江湖的琵琶女的迟疑、窘迫、和羞涩。
“忽”字是诗歌出现戏剧性的变化,使人物的心情由悲转喜。从而引出下文。
说话、回答
第二段
琵琶女出场
琵琶女是怎样出场的
诗 人






重开宴
千呼
万唤
琵琶女

欲语

抱琵琶
半遮面
场景描写
人物形象
欣喜难耐
急欲相见
难言之痛
矛盾含羞
评:未见其人,先现其神,形神兼备。
邀 见
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
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
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
初为《霓裳》后
《六幺》
低沉抑郁
悲伤、哀愁
随手
演奏前的调弦试音,却已使听者感到了一种动人的情韵,可见琵琶女身手不凡,造诣颇深。
起调低沉抑郁。给人的感觉像是在述说平生的不得志。可见琵琶女乐曲的表现力。
写指法,即演奏者对各种技法综合的、熟练地运用,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接着写以高超的技巧所奏的名曲,然后对音乐展开大段描写。
上句;琵琶女神情拘谨、抑郁。下句;作者把琵琶的声音与人物的感情交融在一起了。
弹奏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
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粗重急骤
细轻委婉
音色音量
音质
交错变化
清脆圆润
婉转流利
阻塞不畅
低沉凝重
声音终于停滞
感情依旧积聚
余音绕梁,不绝于耳
终于在沉默中爆发
爆发的如此激越高亢
结尾收束的动作
在音乐最高亢处收尾
旋律的变化
古:在…中心今:小心
古:突然出现
今:超出一般
暂时
提示:这两句的作用;说明琵琶女技艺非凡和乐声的感人至深。
采用的是反衬手法。用“东船西舫悄无言”的寂静无声,反衬“有声”的音乐效果,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了。人们无声地沉浸、陶醉在艺术的享受之中,同时由于音乐的旋律,使诗人想到了自己浩茫的心事,引起情绪上的波澜。在这片刻的沉寂中,只见一轮迷蒙的冷月荡漾在江心的微波之中,它提醒诗人从乐声中回到现实中来,这句景物描写点染烘托了浓重的氛围,与复杂的乐声融为一体,共同表现了琵琶女与诗人息息相通的复杂情感,是那么的忧愤、哀怨凄楚、苍凉,给整个音乐形象补足了画龙点睛之笔。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这两句什么作用?在表现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
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
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
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
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显出庄重的脸色
借代其他歌女
京城富贵人家子弟
送给歌女的锦帛
镶着金花的银钗
借代年月
古:随随便便;今:等有空
古:容貌;今:光波在视觉产生的印象。
地名
纵横错乱的样子
打拍子
古:年纪大了,今:排行第一的人。
形—动,看重、看轻
古:整理;今:使紊乱的变整齐,使不健全的变健全。
名-状,在梦里
第三段
偏义副词,偏去,走了以后,也是古今异义
本段运用对比手法:
用琵琶女昔日的年轻美貌,对比后来的年长色衰;用昔日的纨绔子弟争相追逐,对比后来的门庭冷落,孤守空船;用昔日的恣情“欢笑”,对比后来的满腹辛酸。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写出了自己与琵琶女之间身世的共同点。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呜。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着重表现诗人谪居江州后的凄凉生活和郁闷心情,先说无音乐,再说听惯了伤感的啼鸣和山歌与村笛之难听。一方面突出处境的凄清孤苦,另一方面反衬琵琶女演奏的优美绝伦。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
为君翻作琵琶行。
古:叹息声;今:虫子叫
单调的乐声
繁杂的声音
忽然,一下子
曲调
给、替
写作
第四段
更加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写琵琶女对诗人自述的反应,包含了非常复杂的感情,有对诗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也有得到诗人的同情,受到尊重的知遇之感,所以满腔感激之情通过琵琶声自然流露。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皆掩泣”比前“悄无言”程度更深,表现对两个不幸者的深切同情。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用设问句表现自己伤感程度之深,全诗在哀怨之情达到顶峰时突然收束,给读者留下充分的回味余地。
退回
紧、迫
古:从前;今:方位词
更、越
动词,哭泣
名词,眼泪
第五段
形-动,别浸湿
被动句
《琵琶行》的主题
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呢?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同是天涯沦落人”,作者与琵琶女的相似之处有哪些?
琵琶女自诉身世苦
白居易自叹谪居苦
本是京城女
去年辞帝京
名满京都的艺人
才华横溢的诗人
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
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
忧愁暗恨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的主题
借琵琶女的不幸命运,抒发自己被贬失意后的不满情绪。
“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
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
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chéng,触动)
浔阳千尺水,句留江上别离情。(gōu ,勾)
琵琶女三次演奏示意图:
第一次(暗写):江头送客闻琵琶
“醉不成欢惨将别”(暗示设伏)
“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琴技)
第二次(明写):
彼此相见,琵琶女演奏《霓裳》《六幺》(详写)
琵琶女自叙身世
诗人自述“迁谪意”
“同是天涯沦落人”(点明主旨)
第三次(明写):
“感我此言”“却坐促弦”(略写)
“江州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
(照应)
第一曲
音乐特点
意象
表现手法
悲凉、伤感
琵琶女:排遣孤寂
打动“惨将别”“不成欢”的主客(忘归、不发)
萧瑟、凄凉的景物
以人衬声
以景托声
方法:
(以人衬声、以景托声) 间接描写、虚写
诗人、客人:
(离愁、迁谪)
江头送客闻琵琶
第二曲
序曲(初弹):
转、拨、掩抑、思、诉
开始:
大弦—嘈嘈—急雨
小弦—切切—私语
错杂弹、落玉盘
间关—滑
幽咽—难
冷涩—凝绝
不通—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迸
铁骑-突出-鸣
收拨、划
一声、裂帛
悄无言
秋月白
过渡:
发展:
高潮:
尾声:
《霓裳》《六幺》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过程
场景
特点
方法
结束:
浊杂粗重
轻细凄切
清脆圆润
婉转
声弦暂歇
雄浑激昂
清脆尖利
戛然而止、余音绕梁
以议评声
以喻摹声
以人衬声
以景托声
直写
间写
雄浑、激昂、大气
、不畅
实 写
第三曲
凄凉、悲伤
却坐、促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
皆掩泣
无尽的感伤
以人衬声、无尽感伤
点评:
(虚 写)
重闻琵琶青衫湿
讨论:这首诗是如何表现乐声美妙的?
正面描写:描写其演奏过程。
1.运用比喻、通感、博喻
A.形容乐声急骤粗重 B.形容乐声急切清细
C.形容乐声清脆圆滑 D.形容乐声宛转流利
E.形容乐声低回不畅 F.形容乐声低沉停顿
G.形容乐声激越雄壮 H.形容乐声戛然而止
侧面描写: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通过听众的反映、环境气氛来衬托琵琶声强烈的艺术魅力。
2.描摹声音:“嘈嘈、切切、间关”等。更增加了语言的音乐感。
3.叙议结合,妙语点睛,曲中带情 。
《琵琶行》还注意到景物描写,请问诗歌景物描写有几处?各有什么作用?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别时茫茫江浸月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绕船明月江水寒
点明江边送客的环境 ,描摹如画的意境,渲染凄凉愁惨的感情,奠定凄苦惆怅的情感基调。
描绘别时景象,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渲染离愁别绪 。
音乐演奏结束时的寂静的环境,烘托了音乐效果。
描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环境,渲染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
——以我观物,则万物皆著我之色彩。
一枝一叶总关情
李凭箜篌引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诗人描写音乐运用了大量丰富奇特的想象和比喻,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清人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云:"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引》,皆摹写声音之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白氏《琵琶行》主要是用叙述的笔法依弹奏的顺序进行描写,采用的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李贺此诗则不表现时空顺序,而着重强调音乐惊天地、泣鬼神的效果,但又不是抽象地写,而是借助于具体的艺术形象,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艺术方法。
听颖师弹琴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皇。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清人方扶南赞誉韩愈的这首诗“摹写声音至文”。本诗采用了多种手法写琴声琴艺,试结合诗句选择两个手法具体分析。(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