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东省烟台市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0分)
1. 公元前6世纪中期,楚国国君熊通攻占了陈国的一块土地,按照周制,他应该把这块新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叔伯兄弟,而他却直接派自己人去开拓和经营这块土地。于是,这块土地上的产出,便可以尽归楚王所有。这块没有被分封出去的土地,便悬(古代通“县”字)挂在了那里,称之为“县”。县的出现()
A. 反映了分封制必将走向瓦解 B. 体现了周天子专制权威被削弱
C. 是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 D. 有利于强化君主对地方的控制
2. 西汉时期,吴地“国以铜盐故,百姓无赋,卒践更,辄予平贾”,即官府按照“平贾”(官府评定的市场价格)付给服更役者工钱,以吸引中央辖区农民流入此地。这表明当时( )
A. 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B. 中央集权受到威胁 C. 官府加强经济控制 D. 南方商品贸易繁荣
3. 据统计,在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的赋税收入中,田赋收入约占国家赋税收入的三分之一,工商税收及杂税约占国家赋税收入的三分之二,而且大部分赋税收入税额都是以货币交纳的,即使就两税而言,当中也有三分之一的税额以货币交纳。材料信息表明北宋时期( )
A. 商品经济发展繁荣 B. 地租形态发生变化 C. 纸币流通较为广泛 D. 赋税征收渠道多元
4. 根据《松江府志》记载:“(明朝中后期)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这反映了此时松江地区( )
A. 家庭纺织业的商品化 B. 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
C. 雇佣关系的普遍出现 D. 纺织技术的重大改进
5. 鸦片战争后,面对列强的侵略宰割,不少满腹经纶的知识分子对大片国土的沦丧麻木不仁,却对列强与“大清国皇帝”平起平坐却痛心疾首。这主要是因为他们
A. 未认清民族危亡的现实 B. 固守传统治学追求
C. 传统的天下观根深蒂固 D. 坚定维护专制统治
6. 1896年,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刊发了《论中国参用民权之利益》一文,其中提出在中国君权渐失的情况下,“参用民权”是君权得以行使的必要条件,“必民权复,而君权始能行”。这反映了维新派( )
A. 极力维护传统政治体制 B. 赞同中体西用思想
C. 思想宣传受旧势力掣肘 D. 对民主政治的探索
7. 1919年的五四运动,5月份在北京表现为学生运动,6月份在上海则表现为市民运动,工人、商人都被卷入其中。“三罢”之中,罢课影响固然不小,但罢工、罢市作用更大。上海首先出现“三罢”斗争的根源是
A. 工业文明冲击下社会结构的变迁 B. 北洋政府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
C. 外交失败增强了国人的主权意识 D. 新文化运动起源地的宣传效应
8.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发表宣言,提出三个条件:立即停止进攻苏维埃区域;保证民众有集会。结社、言论、罢工、出版等自由;立即武装民众创立武装的义勇军,以保卫中国及争取中国的独立统一与领土的完整。据此判断,中共提出这些条件旨在( )
A. 推动北伐战争,实现国家统一 B. 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农村政权
C. 停止国内战争,抵抗日本侵略 D. 发起战略决战,争取全国胜利
9. 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了左联等文化组织,并创造出一些代表性文艺作品(如表)。此举旨在( )
作品 主要内容
小说《子夜》 实业家吴荪甫在美资支持的赵伯韬挤压下最终破产
影片《渔光曲》 渔民徐福被渔霸何仁斋逼死后,徐家子弟生活艰难
影片《风云儿女》 诗人辛白华因挚友牺牲而走上抗战道路
A. 丰富民众文化生活 B. 创建民族统一战线 C. 推动革命政治斗争 D. 转变革命斗争策略
10. 据记载,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东北共掠夺煤炭1.15亿吨,钢材1308万吨,生铁300万吨;在东北开采石油年均20万余吨;收缴粮食为3330.8万吨,其中1130万吨被运往日本。日本此举的目的是()
A. 满足日本拓展市场的需要 B. 变中国为其经济附庸
C. 消灭中国抗日的物质基础 D. 掠夺中国的自然资源
11. 面对轴心国集团的军事威胁和侵略扩张,1941年2月美英两国举行秘密会议确定了“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当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并未因遭到日本的攻击而转移其战略重心,仍坚持这一战略。这主要是由于()
A. 美国与英国的战略目标完全一致 B. 中国持久抗战牵制了大部分的日军
C. 日本战略重心仍在中国敌后战场 D. 中国战场进入相持阶段后压力减轻
12. 1935年,在两河流域西北部的玛里王国遗址出土了约两万件楔形文泥板,从中可见比古希腊早一千多年的玛里王国实行的是由资深者组成的议事会决定重大事务的集体决策机制,这与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十分类似。据此,下列解释最恰当的是( )
A. 古希腊文明成就比其他文明更为优越 B. 古希腊民主制的源头在两河流域
C. 亚洲文明深刻影响着欧洲文明的发展 D. 两河流域文明历史悠久成就辉煌
13. 古代埃及历法是目前所知的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该历法以尼罗河水开始泛滥作为一年的开始,根据尼罗河水的涨落分一年为泛滥季、播种季和收割季3季,每季4个月,每月30天,年终加5天节日,一共365天。据此可知古代埃及( )
A. 对天文历法有了科学认知 B. 生产力水平取得了较大提高
C. 农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D. 对水利工程的作用认识不足
14. 19世纪初,海地独立运动领导人杜桑 卢韦杜尔说:“我们已经取得了自由,我们黑奴世代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法国人企图从我们手中夺去我们的自由,我们宁可战死也决不能答应他们……努力吧,自由属于我们!”材料可用于说明( )
A. 海地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B. 殖民地民主意识的觉醒
C. 启蒙运动影响范围广泛 D. 世界殖民体系开始瓦解
15.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1940)的序言中要求任何国民,不仅要对本国历史略有所知,还应抱有温情与敬意,这样国家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不至于对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而将现实中自身的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 作者认为只有学好历史国家才有希望 B. 作者认为对当时政府应有温情与敬意
C. 作者希望国民多学历史实现强国理想 D. 作者主张通过学习历史传承责任担当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0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墓葬壁画 备注
唐李寿墓甬道壁画《寺观图和道观图》 甬道近墓室处东西两壁分别绘制了寺观图和道观图。甬道后段,东壁绘一寺院(残),殿内外有沙弥十余人……后院有殿一座,仅余一角,殿内有道士、女冠活动。
唐李凤基的《牵驼出行图》 唐基壁画中的胡商以“牵驼胡人”形象为主。李风墓的《牵驼出行图》表现的是一个由胡人牵引的驼队,昂首南行,驼背载物。
唐章怀太子李贤墓中的《客使图》 前三人为唐代鸿胪寺官员,后面依次为拂蒜国(拜占庭帝国)、新罗、我国东北的室韦族或靺鞨族使者。
日本高松家壁画(约公元7世纪末期到8世纪前期) 日本高松家古坟唐式风格的天象图、四神图和男女人物图;都是唐基壁画中最基本的元素。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与盛唐时期壁画极其相似,只是规模较小、内容单一而已。
——摘编自杨永俭《试论唐代墓葬美术中的宗教共生现象》、程旭《唐墓壁画中周边民族文化因素及其反映的民族关系》
结合材料和所学,以“唐朝时期的墓葬文化”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传奇剧本《牡丹亭》,作者为汤显祖(1550-1616年)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与书生柳梦梅的凄美爱情故事。剧中的杜丽娘受《诗经 关雎》影响,萌生了男女之间的自然情感,因憧憬爱情而萌动春心。在爱情遭遇考验时,表现出执着的一面,意欲挣脱束缚,向往自由。但她还魂以后还幻想让父母承认他们的婚姻,对待婚姻,杜丽娘和柳梦梅做出了退让,重新回到了封建社会的“和谐”状态。
——摘编自黄江玲《戏剧人物杜丽娘与朱丽叶之比较》
材料二:“杨家将”的故事,源于北宋武将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祖孙三代抵抗契丹、防御西夏的真实历史。之后人们根据现实需求对其事迹不断演绎加工。在明代,宫廷王府演出所用的“内府本”中台词满是“忠孝节义”等内容;塑造了以佘太君、穆桂英为代表的杨门女将群体形象,出现穆桂英以武艺技压杨宗保、主动求爱、私定婚约,大破天门阵等情节。
——摘编自陈小林《杨家将故事考论》
“艺术植根于时代,时代是艺术创作的土壤”。结合所学,以材料中的艺术形象为例加以说明。
18. 以下是小说《阿Q正传》部分章节内容中未庄人对革命反应的摘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七章《革命》 阿Q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殊不料却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这样怕,于是他未免也有些“神往”了。革命的谣言传到了村子里,阿看过革命党被杀,觉得自己也成了革命党,村子人也开始讨好阿Q这个“革命党”。一天,他到尼姑庵革命,才知道假洋鬼子已经来过,把像样的东西“革命”去了,这让他很失望
第八章《不准革命》 赵秀才消息灵,一知道革命党已在夜间进城,便将辫子盘在顶上,一早去拜访那历来也不相能的假洋鬼子。立刻成了情投意合的同志,也相约去革命。阿Q也想请假洋鬼子他们让他加入革命党,但被撵了出去。他认为这是因为假洋鬼子不让自己革命,所以革命党才没有来叫自己。
第九章《大团圆》 (阿Q被砍头后)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自然都说阿Q坏,……而城里的舆论却不佳,他们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
未庄的人心日见其安静了。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
——摘编自鲁迅小说《阿Q正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针对未庄人对革命的反应谈谈你的认识。
19. 材料一(如图):
——摘自世界地图网
材料二:从十七世纪开始,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融合而成了美利坚民族。上千万的移民来到美国后,由于大多数移民是处于社会下层的欧洲移民,因而本国文化的积淀在他们身上并不深厚,再加上美国得到这些移民后迅速将其投入先进的工业化建设中,这种先进的物质生产创造的巨大的物质财富使这些移民本来不甚坚固的母国文化逐渐被抛弃,形成了一种新型文化。
——摘自王佳《论近代美国民族文化》
材料三:美国外来移民与技术发明统计表
年份 移民增长数(万) 年份 专利证书增长数
1851-1854 37.9至42.8 1851-1856 757至2315
1863-1866 17.6至31.9 1863-1867 2781至12301
1879-1882 17.8至78.9 1880-1883 12926至21196
——摘自李鹏军张俊《外来移民与近代美国》
材料四(如图):
——摘自《普通高中历史地图册》
(1) 在图1中画出17-19世纪北美人口流入的三个主要方向,依据材料二、三分析其对迁入地美国的影响。
(2) 为图2标注一个题目,并进行简要说明。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公元前6世纪中期,楚国国君熊通攻占了陈国的-块土地,按照周制,他应该把这块新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叔伯兄弟,而他却直接派自己人去开拓和经营这块土地。于是,这块土地上的产出,便可以尽归楚王所有。这块没有被分封出去的土地,”可知,国君新夺取的土地没有分封给亲族子弟,而是自己管理,土地上所得归于自己,这有利于强化君主对地方的控制,D项正确;
材料提到县刚刚出现,对分封制有冲击,但无法得出分封制必将瓦解,排除A项;
春秋时期还未建立起专制制度,周天子不是专制君主,排除B项;
小农经济是农民土地私有制,而新攻占的土地归君主所有,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郡县制,需要结合郡县制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考查郡县制,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西汉时期的吴国掌握铜矿开采及盐业开采的权利,并不向国家缴纳赋税,说明的是地方割据隐患加剧,B正确;
ACD和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央集权体制,要求学生结合中央集权体制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央集权体制,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3.【答案】A
【解析】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的赋税收入中,工商税及杂税收入约占三分之二,大部分税收都是以货币形式缴纳的,即使两税中也有三分之二的税额以货币缴纳,工商税收额的增加以及货币税收形态的出现反映出北宋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故选A项;
材料并未讲到地租形态,故排除B项;
材料并没有说明这些货币是金属货币还是纸币,且当时纸币使用地区有限,故排除C项;
材料与赋税征收渠道无关,故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了宋朝商业发展,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宋朝商业发展,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明朝松江地区经济发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根据题干“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反映了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这些布匹主要并非由家庭自用,而是到市场上出售,说明家庭纺织业的商品化,故A正确。
B.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B错误。
C.题干没有反映雇佣关系,手工工场中“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反映雇佣关系的出现,故C错误。
D.纺织技术的改进在题干中也没有体现,故D错误。
故选A。
5.【答案】C
【解析】A.材料强调的是知识分子的传统家天下观念,对民族危亡关注不够,故A项错误;
B.材料无法得出其对传统治学的态度,故B项错误;
C.根据材料“不少满腹经纶的知识分子对大片国土的沦丧麻木不仁……平起平坐却痛心疾首”,可以看出知识分子民族民主观念的缺失,同时也说明传统家天下观念对知识分子影响根深蒂固,故C项正确;
D.材料强调的是思想上的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并不是坚定维护专制统治,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了鸦片战争的影响,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鸦片战争的影响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6.【答案】D
【解析】这一时期维新派已经强调要变更传统政治体制,故排除A项;
材料中并未体现出中体西用思想,故排除B项;
材料并未体现出其思想宣传受到旧势力的掣肘,故排除C项;
根据材料“‘参用民权’是君权得以行使的必要条件,‘必民权复,而君权始能行’”可知,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认为君权的振兴得益于民权的强化,这反映了维新派对民主政治的探索,故D项正确。
7.【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民初的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人口众多,商业和工业人口占有很高的比例,受工业文明的影响,各阶层的抗争意识更为强烈,而北京的工商业规模不大,难以掀起具有全局意义的罢工、罢市斗争,因此“三罢”斗争首先出现在上海,A项正确;
BC项是北京与上海的共同点,不能解释上海首先出现“三罢”斗争的根源,排除;
D项是思想文化方面的因素,不是根源,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了五四运动,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五四运动,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8.【答案】C
【解析】A.北代战争是国民政府于1926年至1927年间发动的统一战争,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
B.土地革命时期是1927年8月至1937年7月,且材料未涉及建立农村政权问题,排除B;
C.根据材料“立即停止进攻苏维埃区域”、“立即武装民众创立武装的义勇军,以保卫中国及争取中国的独立统一与领土的完整。”并结合所学知识十年对峙时期国共在政权、军事对峙背景下的相关知识可知,中共摒弃前嫌,与国民政府携手抗日;所以中国提出这些条件旨在停止国内战争,抵抗日本侵略,故C正确;
D.战略决战属于解放战争,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国共十年对峙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根据材料“立即停止进攻苏维埃区域”、“立即武装民众创立武装的义勇军,以保卫中国及争取中国的独立统一与领土的完整”并结合所学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即可。
本题考查了国共十年对峙的相关知识,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9.【答案】C
【解析】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左联等文化组织,作品内容反映了美国资本对民族资本的挤压、阶级压迫重、知识分子进行抗战等信息,目的是推动反外国侵略和本国阶级压迫的斗争,C项正确;
据材料信息可知主要目的是进行革命政治斗争,而不是丰富民众文化生活,排除A项;
据所学知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1937年正式形成,材料中没有相关信息,排除B项;
材料涉及到的是斗争目标,反侵略反阶级压迫,未涉及革命斗争策略,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东北共掠夺煤炭1.15亿吨,钢材1308万吨,生铁300万吨;在东北开采石油年均20万余吨;收缴粮食为3330.8万吨,其中1130万吨被运往日本”可知,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大量掠夺中国资源,实行以战养战,使中国沦为日本战时经济附庸,B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日本对中国经济掠夺,并非开拓市场,排除A项;
日本的主要目的在于以战养战,排除C项;
掠夺中国资源是其手段,并非目的,排除D项。
11.【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美国之所以确定其“先欧后亚”的战略重心,是因为中国战场牵制了大部分的日军,从而大大减轻了其他反法西斯国家的压力,B项正确;“完全一致”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A项;美国没有转移战略重心并不是因为日本战略重心在中国敌后战场,排除C项;中国战场进入相持阶段后并没有减轻压力,排除D项。
12.【答案】D
【解析】据材料“从中可见比古希腊早一千多年的玛里王国实行的是由资深者组成的议事会决定重大事务的集体决策机制,这与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十分类似”,可知在古希腊的民主制度之前,两河流域西北部的玛里王国就出现了与之相似的制度,说明两河流域文明历史悠久成就辉煌,D项正确;
“比古希腊早一千多年的玛里王国实行的是由资深者组成的议事会决定重大事务的集体决策机制”,说明古希腊文明历史不如两河流域西北部的玛里王国悠久,排除A项;
材料并未论及古希腊民主制的源头所在何处,排除B项;
材料并未论及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受到两河流域西北部的玛里王国的影响,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了古代两河流域,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古代两河流域,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3.【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古代埃及历法是目前所知的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该历法以尼罗河水开始泛滥作为一年的开始,根据尼罗河水的涨落分一年为泛滥季、播种季和收割季3季,每季4个月,每月30天,年终加5天节日,一共365天”及所学知识可知,古埃及历法是古埃及人根据对尼罗河河水涨落的长期观察,制定出的一种方便农业生产的历法,将一年分为泛滥季、播种季和收割季,与农业息息相关,说明在古埃及农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C项正确;
古埃及的太阳历主要来源于经验的总结和细致的观察,并不是对天文历法有了科学的认知,排除A项;
生产力水平指生产的能力和生产技术,材料并没有反映出古代埃及的生产技术水平提高,排除B项;
古代埃及对水利工程作用的认识无法从材料中判断,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埃及历法,要求学生结合古代埃及历法的特点来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埃及历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中“我们已经取得了自由,我们黑奴世代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法国人企图从我们手中夺去我们的自由,我们宁可战死也决不能答应他们……努力吧,自由属于我们”等信息可知,杜桑 卢韦杜尔鼓吹“自由”以反抗列强对海地人民的奴役,说明杜桑 卢韦杜尔深受启蒙运动的影响,说明启蒙运动的影响范围比较广泛,C项正确;
海地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A项;
材料只提到了海地,体现不出整个殖民地民主意识的觉醒,排除B项;
19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尚未正式形成,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殖民扩张,要求学生结合殖民扩张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殖民扩张,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5.【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钱穆主张要对本国历史略有所知,反对推卸责任,传承责任担当,故D项正确。
依据材料可知,钱穆主张要对本国历史略有所知,并非“学好历史”,故A项错误。
材料强调要对历史有温情与敬意,而非对政府,故B项错误。
C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历史与历史学。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中钱穆的主张,分析得出钱穆主张要对本国历史略有所知,反对推卸责任,也就是传承责任担当。
本题考查对钱穆先生历史观的内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16.【答案】本题为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首先,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墓葬中的壁画内容丰富,反映当时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等各个方面的状况,是研究唐朝历史的重要资料。故可以“唐朝时期的墓葬文化是当时社会状况的反映”为题。其次,围绕论题,结合题干壁画案例进行论述,分别论述各壁画内容及其反映的历史信息。例如《寺观图和道观图》描绘寺观和道观情况,反映了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文化呈现出多元性特征;《牵驼出行图》描绘胡商和驼队,反映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唐朝的对外商贸;《客使图》描绘周边少数民族和外国使者来唐朝,反映唐朝时期民族之间、中外之间交往的频繁;日本高松冢壁画可以看出唐朝墓葬文化对日本墓葬的影响,反映出唐朝文化影响到了周边国家的文化发展。最后总结,强调墓葬文化是时代的缩影,展现了唐朝文化多元、民族交融、经济繁荣和对外开放的时代特征。从墓葬文化的史料价值、研究价值角度回答,言之有理也可。
故答案为:
唐朝时期的墓葬文化是当时社会状况的反映。
《寺观图和道观图》中寺观和道观及沙弥和道士等信息,可以看出唐朝墓葬文化受到了佛教和道教的影响,这反映了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文化呈现出多元性特征。《牵驼出行图》中的胡商和驼队可以看出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客使图》中东北的室韦族或靺鞨族使者可以看出唐朝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管理,反映了与少数民族间政治经济交流的频繁。《客使图》中的拜占庭、新罗使者可以看出唐朝与其它国家交往的广泛性,体现出唐朝对外交往的活跃,日本高松冢壁画可以看出唐朝墓葬文化对日本墓葬的影响,反映出唐朝文化影响到了周边国家的文化发展。
总之,墓葬文化是时代的缩影,展现了唐朝文化多元、民族交融、经济繁荣和对外开放的时代特征。
【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史综合,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史综合,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7.【答案】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明朝时期(中国)。根据以上材料可知,两个材料中的艺术形象分别是《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和“杨家将”的杨门门]女将群体形象。这些艺术形象都是根植于所处时代的土壤,并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下被创作和演绎。根据材料一中,“杜丽娘受《诗经 关雎》影响,萌生了男女之间的自然情感,因憧憬爱情而萌动春心。在爱情遭遇考验时,表现出执着的一面,意欲挣脱束缚,向往自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牡丹亭》中,杜丽娘是--个具有执着爱情的形象。她在受到爱情考验时表现出执着的一面,渴望挣脱束缚追求自由。然而,她在还魂后仍然幻想着让父母承认他们的婚姻,体现了封建社会对婚姻的重视和束缚。这个形象呈现了明清时期封建社会中女性在婚姻制度下的局限和束缚,同时也体现了那个时代女性对自由和爱情的渴望。根据材料二中,“塑造了以佘太君、穆桂英为代表的杨门]女将群体形象,出现穆桂英以武艺技压杨宗保、主动求爱、私定婚约、大破天门门阵等情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杨家将”的故事中,通过对杨门]女将的塑造,展现了忠孝节义等传统美德。这些女将形象代表了中国古代军事文化中尊崇的价值观,她们勇敢、机智,以武艺在战场.上展现出非凡的才能和勇气。这个形象凸显了她们对家族、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和保护,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伟大名门门家族的崇拜和英勇军事精神的追求。综上所述,这两个艺术形象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呈现了不同的价值观和特征,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女性婚姻和忠孝节义的认识和期望。艺术形象的创作是受到时代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同时也会通过艺术的表达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塑造。艺术与时代相互依存,艺术创作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中才能有所发展和传承。所以说,“艺术根植于时代,时代是艺术创作的土壤”。
故答案为:
在《牡丹亭》中,杜丽娘是一个具有执着爱情的形象。她在受到爱情考验时表现出执着的一面,渴望挣脱束缚追求自由。然而,她在还魂后仍然幻想着让父母承认他们的婚姻,体现了封建社会对婚姻的重视和束缚。这个形象呈现了明清时期封建社会中女性在婚姻制度下的局限和束缚,同时也体现了那个时代女性对自由和爱情的渴望。而在“杨家将”的故事中,通过对杨]女将的塑造,展现了忠孝节义等传统美德。这些女将形象代表了中国古代军事文化中尊崇的价值观,她们勇敢、机智,以武艺在战场上展现出非凡的才能和勇气。这个形象凸显了她们对家族、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和保护,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伟大名门]家族的崇拜和英勇军事精神的追求。综上所述,这两个艺术形象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呈现了不同的价值观和特征,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女性婚姻和忠孝节义的认识和期望。艺术形象的创作是受到时代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同时也会通过艺术的表达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塑造。艺术与时代相互依存,艺术创作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中才能有所发展和传承。
【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时代特征,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时代特征,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8.【答案】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1910年代中国。首先,阅读材料,写出未庄人对革命的反应,如由材料“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得出反应:投机革命;对革命冷漠、麻木不仁。
其次,结合辛亥革命相关史实分析阐述,如未庄人对革命的反应,表现了中国农村的落后愚昧,揭示了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反映了未庄人对什么是革命、为什么革命、怎样革命及革命的对象和依靠力量等问题没有正确的认识,体现了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发动广大民众,缺乏深厚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最后得出结论:作者意在通过对革命的反思唤起人们的觉醒,促进思想解放,体现了知识分子的时代担当。
故答案为:
反应:投机革命;对革命冷漠、麻木不仁。
认识:未庄人对革命的反应,表现了中国农村的落后愚昧,揭示了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反映了未庄人对什么是革命、为什么革命、怎样革命及革命的对象和依靠力量等问题没有正确的认识,体现了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发动广大民众,缺乏深厚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作者意在通过对革命的反思唤起人们的觉醒,促进思想解放,体现了知识分子的时代担当。
【解析】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9.【答案】【小题1】标注方向:西欧经大西洋到北美;非洲经大西洋到北美;中国经太平洋到北美。影响:改变当地人口结构,形成新的族群(形成美利坚民族);带来地区文化重构,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促进了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美国工业化进程和经济的发展。
【小题2】题目:二战后劳动力全球流动示意图。说明:二战后,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深化,形成全球劳动力市场;中东石油工业发展,非洲人口涌向中东产油国;欧美及大洋洲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发达,劳动力短缺,从亚洲、非洲、南美洲吸收大量劳动力。
【解析】本题考查了人口迁移,第一问结合17-19世纪北美人口流入的三个主要方向分析;第二问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人口迁移,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1页,共1页